黑奴丸

黑奴丸

HEI NU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惠》卷十五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24

熱/寒比例

(0.38)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4%
肺經 10%
腎經 10%
肝經 9%
胃經 9%
大腸經 9%
小腸經 9%
心經 9%
三焦經 9%
膀胱經 5%
心包經 4%
脾經
肺經
腎經
肝經
胃經
大腸經
小腸經
心經
三焦經
膀胱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黑奴丸方劑中加入麻黃,主要是利用其發汗解表的功效。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宣肺止咳、發汗解表、通竅止痛等作用。

黑奴丸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鼻塞流涕、頭痛發熱等症狀。麻黃可以促進汗液排出,將體內的風寒之邪驅散,達到解表止咳的效果。同時,麻黃還能通鼻竅,緩解鼻塞的症狀,因此在黑奴丸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黑奴丸」方劑中含有大黃,主要是因為其具有瀉下作用,可幫助清熱解毒。大黃味苦寒,入肝、大腸經,可瀉火通便,對於熱毒壅滯、腸胃積熱、便祕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此外,大黃還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消除炎症。在「黑奴丸」中,大黃的加入,不僅能緩解患者的便祕和腹痛,還能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

黑奴丸中加入芒硝,主要是因為芒硝具有以下特性:

  1. 瀉下通便: 芒硝性寒,味鹹苦,入大腸經,能瀉熱通便,對於熱結便祕、腹脹疼痛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2. 清熱解毒: 芒硝還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各種疾病,如咽喉腫痛、目赤腫痛、瘡瘍腫毒等。

在黑奴丸中,芒硝的作用是配合其他藥材,起到清熱解毒、瀉下通便的作用,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黑奴丸方劑中包含小麥,主要考量其滋陰潤燥健脾益氣的功效。

小麥性涼味甘,入脾、胃經,能滋養脾胃,促進消化吸收,對脾胃虛弱、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有一定療效。同時,小麥還具潤燥生津的作用,能有效緩解燥熱引起的口渴、咽乾等症狀。

此外,小麥還具有利尿通淋的功效,有助於排出體內多餘水分,改善水腫等症狀。因此,在黑奴丸方劑中加入小麥,旨在通過其綜合功效,達到滋陰潤燥、健脾益氣、利尿通淋的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黑奴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首載於《外臺秘要》,主治「時氣(外感熱病)8-9日後,口乾狂語,唯飲冷水」。此症候屬熱病中期,邪熱熾盛,耗傷津液,導致陽明腑實(腸道熱結)與上焦熱毒並存:

  • 口乾狂語:熱邪擾心,神明不安,加之津液虧損,故見煩渴、譫語。
  • 唯飲冷水:高熱灼陰,陽明經熱迫使患者本能尋求冷飲自救。

此階段病機關鍵爲「熱、毒、燥、結」,需清熱瀉火、通腑解毒,兼以透邪出表。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全方以瀉火通腑爲主,佐以透表散邪,並巧妙運用「三墨」解毒,構成攻下與清透並行之法:

  1. 大黃、芒消(芒硝)

    • 大黃苦寒瀉下,清解陽明腑實;芒消鹹寒軟堅,助大黃瀉熱通便。
    • 二者配伍爲「承氣湯」核心,破除腸道熱結,使邪熱從下而泄。
  2. 黃芩

    • 清上焦肺熱,兼瀉肝膽之火,針對熱病中「口乾狂語」的氣分熱毒。
  3. 麻黃

    • 辛溫發汗解表,於寒涼藥中反佐,開腠理以助邪從汗出,體現「火鬱發之」思路。
    • 與大黃同用,表裡雙解,仿「防風通聖散」意。
  4. 釜底墨、灶突墨、梁上塵(三墨)

    • 三墨均爲傳統「炭類藥」,性涼質輕,具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
    • 灶突墨(煙囪灰)與梁上塵(屋樑積塵)古稱「黑奴」,善解瘟疫熱毒,可能含吸附毒素特性。
    • 釜底墨(鍋底灰)亦能止血消癲,協同清熱。
  5. 蜂蜜爲丸

    • 緩和硝、黃峻烈之性,護胃生津,兼助藥力持久釋放。

全方邏輯

  • 通腑瀉熱(大黃、芒消)→ 導熱下行
  • 清氣解毒(黃芩、三墨)→ 直折火勢
  • 透表散邪(麻黃)→ 開泄鬱熱
  • 潤護並行(蜂蜜)→ 防傷正氣

此方體現「給邪出路」的治療觀,通過瀉下、發汗、清解三途徑,解除熱毒壅滯之危候,適用於熱病中期表裡俱實之證。其組方特點在於「寒溫並用」「升降同調」,尤以三墨解毒爲特色,反映古代對熱病重症的急救智慧。

傳統服藥法


麻黃2兩,大黃2兩,黃芩1兩,芒消1兩,釜底墨1兩,灶突墨2兩,梁上塵2兩。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每服1丸,新汲水5合送下,頓服之。若渴,但與水,須臾寒了汗出便解;日移五赤不覺,更服1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耗氣。

相關疾病


腮腺炎口乾口渴牙齒緊閉口張不開皮膚瘀血斑疹

相同名稱方劑


黑奴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九。 組成:麻黃(去根節)1兩半,黃芩(去黑心)1兩,甘草(炙,銼)1兩,竈突墨1兩,芒消1兩,豉1合(炒)。 主治:傷寒壞病,頭與骨肉俱痛,狂言妄語,醫所不療者。

黑奴丸, 出處:《聖惠》卷十五。 組成:麻黃(去根節)1兩,川大黃(銼碎,微炒)1兩,川朴消1兩,梁上塵1兩,竈突墨1兩,釜底墨1兩,小麥(炒令黃色)1兩。 主治:時氣8-9日以後,口乾狂語,唯飲冷水。

黑奴丸, 出處:《肘後方》卷二。 組成:麻黃2兩,大黃2兩,黃芩1兩,芒消1兩,釜底墨1兩,竈突墨2兩,梁上塵2兩。 主治:五六日胸中大熱,口噤,壞病不可醫治。溫毒發斑,赤斑者五死一生,黑斑者十死一生,大疫難救。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