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方

神仙方

SHEN XIAN F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誠書》卷六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32

熱/寒比例

極寒 (0.1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2%
胃經 12%
大腸經 12%
脾經 12%
小腸經 12%
三焦經 12%
心包經 6%
心經 6%
肺經 6%
腎經 6%
肝經
胃經
大腸經
脾經
小腸經
三焦經
心包經
心經
肺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神仙方中含有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瀉熱通便: 大黃性寒,味苦,歸脾、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神仙方多用於治療熱證,如發熱、便祕、口渴等,大黃在此方中可發揮其瀉熱通便的功效,幫助患者排泄體內積熱,達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目的。
  2. 引藥下行: 大黃為方中引藥下行之品,可引導其他藥物向下走,以達到更有效地治療效果。例如,若方中含有清熱解毒藥,大黃則可引導其向下走,更有效地清熱解毒,達到治療熱證的目的。

「神仙方」中加入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下通便: 芒硝性寒,味苦鹹,入大腸經,具有瀉下通便的功效。對於一些因濕熱內蘊、腸道積滯引起的便祕,加入芒硝可以幫助通利大便,排除體內毒素。
  2. 消腫止痛: 芒硝還具有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一些因跌打損傷、外傷腫痛等引起的疼痛,加入芒硝可以幫助消腫止痛,緩解疼痛症狀。

需要強調的是,芒硝屬於峻下藥,使用需謹慎,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避免過量或長期服用,以免造成腸胃不適或其他副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神仙方為傳統中藥方劑,其功效主治與組成分析如下: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載於古籍,主治「兒百日內無故口唇青不食」,意指嬰兒出生百日內,出現不明原因的唇色青紫、拒食症狀。此證在傳統醫學中多歸類於「中寒」「血瘀」或「熱毒內蘊」所致:

  • 唇青不食:中醫認為唇青屬「寒證」或「血行不暢」,脾開竅於口,唇色異常反映脾胃功能失調;而拒食可能因寒凝氣滯、熱毒壅滯,導致氣機不暢、乳食難下。

二、組成藥物分析與治療原理

方中四味藥配伍,以清熱解毒、活血通滯為主,推測其作用機制如下:

1. 大藍(陰乾)

  • 即「板藍根」或「大青葉」之古稱,性寒味苦,善清熱解毒、涼血利咽。
  • 作用:針對可能因「胎毒」或外邪內侵引起的熱毒壅滯,改善唇青(熱鬱血分所致假寒現象)。

2. 凌霄花

  • 性微寒,味辛,能破血通經、涼血祛風。
  • 作用:活血散瘀,解決氣滯血瘀導致的唇青;其辛散之性可助鬱熱外透。

3. 蜀大黃

  • 即四川產大黃,苦寒瀉下,攻積滯、瀉火解毒。
  • 作用:通腑泄熱,導熱毒從大便出;與牙消配伍增強瀉下之力,適用於實熱內結之拒食。

4. 牙消(芒硝)

  • 性寒味鹹苦,軟堅瀉下、清熱消腫。
  • 作用:與大黃協同(類似「調胃承氣湯」思路),清瀉腸胃實熱,緩解熱毒內阻。

三、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清熱活血並行

    • 大藍、凌霄花清熱涼血兼活血,化解熱毒鬱結所致的血行不暢(唇青);
    • 大黃、牙消瀉下通腑,使熱毒從二便排出,改善拒食。
  2. 劑型設計

    • 「羊髓為丸」:羊髓甘潤,可緩和諸藥峻烈之性,保護嬰兒嬌弱脾胃;「磨化送下」適合嬰兒服用。
  3. 「寒證忌用」之理

    • 全方偏寒涼,若真屬寒凝或陽虛之唇青(如脾胃虛寒),用之恐加重病情,故明言禁忌。

四、中醫病機推測

嬰兒「百日內唇青不食」可能因:

  • 胎熱未清:母體熱毒遺留,鬱而化火,阻滯氣血。
  • 乳食積滯:哺乳不當導致脾胃積熱,腑氣不通。
  • 外邪內傳:風熱或寒邪入裡化熱,鬱閉經絡。

本方透過清熱解毒、通腑活血,使熱毒去而氣血調和,脾胃功能恢復,遂能進乳。

傳統服藥法


大藍(陰乾)1分,凌霄花1分,蜀大黃1分,牙消1分。
令兒吃乳。
上為末,羊髓為丸。
磨化送下。
寒證忌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神經性厭食症

相同名稱方劑


神仙方, 出處:《誠書》卷六。 組成:大藍(陰乾)1分,淩霄花1分,蜀大黃1分,牙消1分。 主治:令兒吃乳。主治:兒百日內無故口唇青不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