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黃散

土黃散

TU HUANG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31

熱/寒比例

極寒 (0.13)

複方歸經比例

三焦經 12%
肝經 12%
胃經 12%
脾經 12%
小腸經 12%
大腸經 12%
肺經 7%
腎經 7%
心包經 4%
心經 4%
三焦經
肝經
胃經
脾經
小腸經
大腸經
肺經
腎經
心包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土黃散中加入芒硝,其原因主要有二:

  1. 瀉火通便: 芒硝性寒,味鹹,入大腸經,具有瀉火通便之效。土黃散多用於治療濕熱壅滯、腸胃不暢等症,芒硝可幫助清熱瀉火,通利大便,緩解腸胃積滯。
  2. 引藥下行: 芒硝質地潤滑,可引導藥物下行,使其更好地發揮作用。土黃散中其他藥材如黃連、黃柏等多性苦寒,需藉助芒硝的潤滑作用,使其更好地到達腸胃部位,發揮清熱解毒、消炎止痛之效。

土黃散中包含大黃,主要原因在於大黃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通便的作用。

土黃散為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方劑,常用於治療熱毒壅盛、發熱煩躁、口渴便祕、目赤腫痛等症。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可以幫助清熱瀉火,同時又可通便排毒,與方劑的其他藥物共同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土黃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赤流丹毒」,屬中醫外科熱毒熾盛之症,表現為皮膚突發赤紅腫脹、灼熱疼痛,甚則蔓延成片,或伴發熱。古代醫家取其外治,直接針對局部血熱壅滯、毒邪外發之病機,以清熱解毒、瀉火涼血為核心治法,外敷刺破患處可引毒外泄,阻病勢擴散。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大黃(細末)

    • 性味苦寒,入血分,為瀉火解毒要藥。外用可直接清解血分熱毒,涼血消腫,《本草經》載其能「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此處取其散瘀滯、瀉熱毒之效,助消丹毒赤暈。
  2. 土消(即芒硝)

    • 性鹹寒,具軟堅瀉下、清熱消腫之功。外用能滲透皮損,軟化局部瘀熱結聚,助大黃瀉火,二者相合增強清熱散結之力。《本草備要》謂其「能滌盪三焦、腸胃實熱」,外用則引熱毒從表而解。

配伍邏輯與作用機理

  • 「寒涼直折」與「透邪外達」並用:
    大黃瀉火解毒為主,土消滲透散結為輔,新汲水(清涼井水)調敷可增強清熱效果。刺破患處「去惡血毒汁」符合中醫「開門逐寇」思路,先泄其毒,再以藥力持續掃塗,遏止熱毒蔓延。
  • 外用局部取效捷徑:
    丹毒病位表淺,邪在血絡,外敷直達病所。寒藥抑陽明血分熾熱,避免內陷,體現「火鬱發之」與「熱者寒之」的結合。

推理延伸功效
此方對其他皮膚熱毒證(如癤腫初起、無名腫毒)或有一定緩解作用,尤其適用於紅腫熱痛明顯、未成膿者。然其力專外治,若毒勢內攻,仍需內服藥配合。整體配伍簡峻,體現中醫外科「急則治標」的實用原則。

傳統服藥法


土消1兩,大黃(細末)1錢。
上2味相合 新汲水調,攪勻。先用1小鈹刀刺赤流,去赤暈惡血毒汁,次用雞毛蘸,時時塗掃。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丹毒

相同名稱方劑


土黃散, 出處:《普濟方》卷四○六。 組成:土消1兩,大黃(細末)1錢。 主治:赤流丹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