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冰黃散中加入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 芒硝性寒,味鹹苦,入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消腫止痛的功效。冰黃散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等症,芒硝可有效清熱解毒,緩解炎症反應。
- 引藥下行: 芒硝質地重,可引藥下行,將藥力引導至患處,加強療效。冰黃散中的其他藥材,如冰片、黃連等,大多性寒,芒硝的加入可以幫助藥力迅速到達咽喉部位,發揮清熱解毒的作用。
冰黃散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大黃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冰黃散主要用於治療熱毒熾盛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大黃可有效降低體內熱毒,達到清熱解毒的效果。
- 消腫止痛:大黃具有通便排毒、消腫止痛的作用。冰黃散中加入大黃,可以幫助消散咽喉部的炎症,減輕腫痛症狀,緩解患者的不適感。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冰黃散主治功效分析
冰黃散為一外用中藥方劑,其主要功效為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主治丹毒、赤瘤等熱毒瘡瘍。
組成與藥理分析
冰黃散的組成歷代醫書記載略有不同,但主要成分為芒硝(朴硝、土硝)與大黃。
芒硝/朴硝/土硝:味鹹、苦,性寒。具有瀉下通便、潤燥軟堅、清熱解毒之效。外用可清熱涼血,消腫散結。其鹹寒之性有助於清瀉局部熱毒,緩解紅腫熱痛。
大黃:味苦,性寒。具有瀉下攻積、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活血祛瘀之效。外用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並能活血化瘀,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毒邪排出。
兩藥合用,相輔相成,增強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芒硝瀉熱通便,引導熱毒下行;大黃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直接作用於患處。
古代主治與應用
根據古籍記載,冰黃散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病症:
- 赤流丹毒:《嬰童百問》明確指出冰黃散可用於治療「赤溜丹毒」,並提及可先用小刀疏去溜頭赤暈惡血毒汁,再塗抹冰黃散。此處「赤溜」即指發病迅速、色紅如火的丹毒。丹毒是由於熱毒侵襲肌膚,導致局部氣血凝滯,紅腫疼痛。冰黃散能清熱解毒,涼血消腫,故可治療此症。
- 赤瘤:《慈幼新書》亦記載冰黃散可治「小兒赤瘤」,並強調需先刺去瘤頭赤暈、惡血毒汁,再外敷藥粉。此處「赤瘤」應指熱毒壅聚所致的紅色腫塊。冰黃散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可使腫塊消散。
- 其他熱毒瘡瘍:除了丹毒、赤瘤外,冰黃散還被用於治療其他熱毒瘡瘍,如《萬病回春》記載其可治「赤遊丹毒」,《赤水玄珠》則記載其可治「赤遊腫毒」。這些病症均屬熱毒壅盛,氣血凝滯所致,冰黃散皆可藉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而奏效。
治療原理
冰黃散的治療原理主要在於:
- 清熱解毒:方中芒硝、大黃皆為苦寒之品,能直接清瀉局部熱毒,使熱毒得以清除,紅腫熱痛得以緩解。
- 消腫散結:芒硝具有軟堅散結之效,大黃能活血化瘀,兩者合用可促進局部氣血流通,加速代謝產物及炎性滲出物的吸收,從而達到消腫散結的目的。
- 涼血止痛:熱毒熾盛常導致血熱妄行,引起局部紅腫疼痛。冰黃散清熱涼血,可緩解血熱,減輕疼痛。
綜上所述,冰黃散以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為主要治療手段,通過外敷直接作用於患處,達到治療丹毒、赤瘤等熱毒瘡瘍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牙消3錢,硼砂3錢,明雄黃2錢,冰片1分5釐,麝香5釐。上為末。
每用少許擦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冰黃散, 出處:《小兒病源》卷一。 組成:上消1兩,大黃(細末)1錢。 主治:赤流丹毒。
冰黃散, 出處:《走馬疳急方》。 組成:爐甘石、冰片、輕粉、乳香、孩兒茶、血竭、沒藥各等分。 主治:下疳。
冰黃散, 出處:《醫學心悟》卷四。 組成:牙消3錢,硼砂3錢,明雄黃2錢,冰片1分5厘,麝香5厘。 主治:牙痛。
冰黃散, 出處:《尤氏喉科秘書》。 組成:冰片3分,人中白1錢,蒲黃2錢,黃柏2錢,甘草5分,青黛5分,川連2分,薄荷2錢,月石5分,朴消5分,枯礬少許。 主治:口疳,小兒丹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