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奴丸

MAI NU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肘後方》卷二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27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1%
肝經 11%
大腸經 11%
肺經 11%
胃經 11%
脾經 11%
小腸經 7%
三焦經 7%
腎經 7%
膽經 3%
心包經 3%
膀胱經 3%
心經
肝經
大腸經
肺經
胃經
脾經
小腸經
三焦經
腎經
膽經
心包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麥奴丸方劑中加入小麥,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 滋養脾胃:小麥性味甘平,具有健脾益氣、和中消食的功效,能補益脾胃之氣,增強消化功能,使藥物更易於吸收。

二、 緩和藥性:小麥性質溫和,可緩解某些藥材的燥烈之性,例如一些清熱解毒的藥物,加入小麥可以減輕其對脾胃的刺激,使其更適合於長期服用。

麥奴丸中加入麻黃,主要是利用其發汗解表、宣肺止咳的功效。

麻黃性溫,味辛,歸肺、膀胱經,具有發汗解表、宣肺止咳、利水消腫等作用。在麥奴丸中,麻黃主要用於宣肺止咳,治療風寒犯肺引起的咳嗽、氣喘等症狀。

此外,麻黃的辛散之性,也能協助其他藥材發揮藥效,例如促進祛痰藥物的排痰作用,提高止咳藥物的療效。

麥奴丸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通便瀉火:大黃性寒,味苦,具有瀉熱通便的功效,可有效緩解便祕、腹脹、口苦等症狀。麥奴丸多用於治療熱證便祕,大黃可以起到瀉火通便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清熱解毒、潤腸通便的效果。

2. 促進藥物吸收:大黃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促進其他藥物的吸收和發揮作用,提高藥效。在麥奴丸中,大黃可以促進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其功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麥奴丸方劑中包含黃芩,主要由於其具有以下特性:

  1. 清熱燥濕: 黃芩味苦寒,入肺、胃、膽經,擅長清熱燥濕,可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發熱、口渴、黃疸、腹瀉等症狀。麥奴丸主治濕熱下注所致的陰囊濕疹,而黃芩的清熱燥濕作用能有效控制濕熱,減輕炎症反應。
  2. 瀉火解毒: 黃芩還具有瀉火解毒的功效,可治療因濕熱內蘊導致的瘡瘍腫毒。麥奴丸中加入黃芩,可以進一步消炎解毒,促進傷口癒合,緩解陰囊濕疹的症狀。

總之,黃芩在麥奴丸方劑中發揮著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作用,有助於治療陰囊濕疹。

麥奴丸方中使用芒硝,主要原因如下:

  1. 瀉下通便:芒硝性寒,味鹹苦,入大腸經,具有瀉下通便之功效。麥奴丸主治濕熱蘊結,腸胃積滯所致的腹痛、腹脹、便祕等症狀,芒硝可以促進腸道蠕動,清除積滯,緩解便祕。
  2. 清熱解毒:芒硝亦有清熱解毒之效。麥奴丸中常配伍其他清熱解毒藥物,如黃芩、梔子等,共同發揮清熱解毒的作用,消除腸胃濕熱,改善患者症狀。

總之,芒硝在麥奴丸方中發揮瀉下通便和清熱解毒的功效,有助於治療濕熱蘊結、腸胃積滯所致的病症。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麥奴丸」的介紹:

成分:小麥、麻黃、大黃、黃芩、芒硝。

主治功效:傷寒五到六天,胸中燥熱,嘴巴緊閉,稱爲壞病。時行的熱病,六到七天沒有出汗,脈搏洪大或數,臉色紅,身體燥熱煩躁,說胡話想要到處走,非常口渴;也用來治療陽毒,溫瘧。

麻黃:性辛溫,具有發汗解表、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散風寒等功效。

大黃:具有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等功效。

黃芩:性味苦、寒,歸肺、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

芒硝:性寒味苦鹹,歸肺、胃、大腸經,具有清熱利尿、瀉火、瀉下、利水消腫、破血消癥、通便、軟堅、清熱利濕、活絡止痛等功效。

小麥:性甘、平、微寒,入心、脾、肝、胃、腎五經。具有清熱利尿、補氣、養陰生津、補血養肝、益氣養心、健脾和胃、除煩止渴、利小便等功效。

總結:

麥奴丸是由小麥、麻黃、大黃、黃芩、芒硝組成的一種中藥方劑,具有清熱利尿、瀉火、瀉下、利水消腫、破血消癥、通便、軟堅、清熱利濕、活絡止痛、補氣、養陰生津、補血養肝、益氣養心、健脾和胃、除煩止渴、利小便等功效,常用於治療傷寒、熱病、陽毒、溫瘧等疾病。

傳統服藥法


小麥(孛攵)1兩,麻黃2兩,大黃2兩,黃芩1兩,芒硝1兩,釜底墨1兩,灶突墨2兩,梁上塵2兩。
搗蜜為丸,如彈丸大。
用新汲水5合,末1丸,頓服之。若渴,但與水,須臾寒,寒了,汗出便解,日移五丈不覺,更服1丸。
此藥須是病人大渴倍常,盛渴者乃可與之;不渴者與之,反為禍耳。
黑奴丸(《外台 》卷一引《古今錄驗》)、水解丸(《千金》卷九)。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麥奴丸有瀉下的作用,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腹痛等症狀。如果出現這些症狀,可以適當減少服用量或暫停服用。

相關疾病


結膜炎瘧疾猩紅熱口乾口渴眼睛紅痛心情煩燥牙齒緊閉口張不開

相同名稱方劑


麥奴丸, 出處:《肘後方》卷二。 組成:小麥(孛攵)1兩,麻黃2兩,大黃2兩,黃芩1兩,芒硝1兩,釜底墨1兩,竈突墨2兩,梁上塵2兩。 主治:傷寒5-6日,胸中大熱,口噤,名爲壞病。時行熱病,6-7日未得汗,脈洪大或數,面目赤,身體大熱煩躁,狂語欲走,大渴甚;亦治陽毒,溫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