肘後備急方

在中國醫學史上,浩瀚的醫書典籍如同繁星,然而真正能深入民間、廣為流傳、惠及蒼生的著作,卻寥寥可數。《肘後備急方》,這部由東晉時期著名醫學家、道教學者葛洪所編撰的醫學小品,正以其獨特的定位與非凡的價值,成為其中一顆耀眼的明星。它不像《傷寒雜病論》那般體大精深,也不如《本草綱目》那樣羅列萬物,它的核心宗旨,正如其名所示——「肘後」,寓意如常備於肘後、隨時可取的簡易工具,旨在「備急」,為當時乃至後世缺乏醫療資源的百姓,提供一套簡便、實用、有效的急救與常見病診療方法。

葛洪,字稚川,號抱朴子,集道家修煉、煉丹術、醫學研究於一身,是中國古代罕見的跨領域大師。他身處一個醫學理論逐漸成熟、但醫療資源分配極度不均的時代。深知廣大貧苦鄉村地區的百姓,一旦遭遇急病重症,往往求醫無門、藥物難覓,只能束手待斃。正是在這樣的人文關懷和現實考量下,《肘後備急方》應運而生。葛洪在書中序言開宗明義地指出,他遍覽醫書近千卷,深感其「混雜煩重,有求難得」,藥物「多珍貴」,非「貧家野居所能立辦」。因此,他「採其要約以為《肘後救卒》三卷,率多易得之藥,其不獲已須買之者,亦皆賤價,草石所在皆有,兼之以灸」。這種將高深的醫學知識化繁為簡、將昂貴的藥物替換為廉價易得的草石,並結合操作簡便的灸法,正是本書的靈魂所在。

《肘後備急方》的內容架構緊扣其「備急」和「簡易」的主題。全書篇幅精煉,主要涵蓋了突發急症的處理、常見內科疾病的治療、外傷及外科感染的應對、簡化實用的針灸(主要是灸法)應用,以及常用藥材的介紹與製劑方法。這種分類方式直觀明瞭,使得讀者在危急時刻能夠快速查閱,找到對應的處理辦法。其最大特點在於所載方劑藥材易得,多為鄉野間俯拾即是的草藥或尋常之物,治療方法也多採用灸法、敷貼、簡單內服等易於操作的方式,避開了複雜的炮製過程和高深的理論,真正做到了「凡人覽之,可了其所用,或不出乎垣籬之內,顧眄可具」。

深入分析本書各個主要部分,更能體會其獨到之處。

首先,關於「急救方法」,《肘後備急方》將其放在全書開端,足見葛洪對生命垂危時刻搶救的重視。書中針對「卒中」(類似於現代的中風、昏厥等突發意識喪失)、「中惡」(古代對某些急發、病因不明、病情危重的疾病的泛稱,可能包括某些感染、中毒或猝死)等病症,提供了具體、操作性強的急救步驟。例如,對於猝然昏倒、人事不省者,書中記載了使用蔥等具有強烈刺激性氣味的物品刺激鼻腔,或以蔥汁灌鼻,意在通過刺激竅道,宣通氣機,促使患者甦醒。雖然這些方法在現代看來略顯原始,但在缺乏現代醫療設備和急救知識的古代,卻是爭取搶救時間、可能喚醒患者的寶貴嘗試。書中還提到了針對氣機阻滯導致的急症,採用草藥熱敷或灸法的方法,這體現了中醫「通則不痛」的樸素理念,試圖通過物理或藥物溫熱作用,緩解痙攣、促進氣血運行。這些急救方無不突出一個「快」字,材料隨手可得,操作不需專業訓練,為危急時刻的自救互救提供了可能。

其次,「內科病症」部分涵蓋了當時百姓最常遭遇的疾患,如心痛、腹痛、霍亂、痢疾等。書中提供的方劑,許多以尋常食材或常見藥材為基礎,例如治療腹痛可能用到生薑、桂皮,治療痢疾可能用到黃連等。與複雜的君臣佐使結構嚴謹的複方不同,《肘後備急方》中的方劑往往藥味精簡,組成清晰。同時,治療手段也非單一的內服藥,而是常常結合簡單的物理療法,如針對腹痛、心痛的熱敷或艾灸。這種內服外治、藥物與物理療法結合的方式,增加了治療的靈活性和有效性,尤其在藥物匱乏的情況下,物理療法能起到重要的輔助作用。

再次,「外科與外傷」是古代社會常見的健康威脅,戰亂、勞作都可能導致創傷和感染。《肘後備急方》對此也有獨特的應對。書中針對外傷創口、癰疽瘡癤等病症,介紹了利用燒焦的藥材、植物灰燼甚至日常用品進行消毒、止血、促進癒合的方法。例如,提到使用雄黃與酒來處理傷口感染,雄黃具有一定的殺菌作用,酒則能消毒。對於腫脹、疼痛,則常採用熱敷或艾灸的方法來消炎散瘀。這些方法雖然不如現代外科手術或抗生素精確高效,但在當時條件下,卻是有效的應急處理手段,減少了因感染導致的死亡和致殘率。這種對日常可得之物的巧妙運用,充分體現了葛洪從生活中尋找智慧、因地制宜的醫學思想。

第四,關於「針灸與灸法」,這是《肘後備急方》中極具特色的一環。傳統針灸需要精準的穴位知識和操作技巧,這對普通百姓而言門檻太高。葛洪深知這一點,因此在書中特別簡化了穴位定位,並側重於相對安全、易於掌握的灸法。他在序言中明確說「灸但言其分寸,不名孔穴」,意思是不去標明複雜的穴位名稱,而是告訴讀者大概的位置和施灸的長度或壯數,讓非專業人士也能依樣畫葫蘆。例如,針對猝死等緊急情況,書中強調灸百會穴或人中穴等急救要穴,這些穴位位置相對明顯,通過艾灸的溫熱刺激,能夠快速提振陽氣,恢復心肺功能。這種化繁為簡的處理方式,使得這門原本專業性很強的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普及應用,為急救增添了一種重要手段。

第五,書中附有大量的「藥材與製劑」說明。儘管強調藥材易得,但如何正確使用、尤其是有毒性的藥材(如半夏、附子等),是關係到療效與安全的關鍵。葛洪在書中詳細介紹了這些常用藥材的炮製方法,說明了如何通過特定的處理降低其毒性、增強其療效。此外,書中還列舉了不同病症對應的單方和複方,並給出了服藥時間(如食前食後)、劑量調整等具體指導。這些細節性的說明,對於缺乏專業知識的讀者而言至關重要,使得他們能夠更安全、更有效地使用書中提供的方藥。陶弘景在為本書作補闕時,特別加入了「炮製服食諸法,纖悉備具」,進一步完善了這方面的內容,這也說明了藥物處理和使用方法在本書中的重要性,以及後世醫家對此的認可和補充。同時,段成巳的序言也提及了古代藥品分兩和灸穴分寸與後世可能存在的差異,並提出根據實際情況酌量調整的建議,這反映了醫學實踐中需要靈活變通的思想。

《肘後備急方》之所以能夠傳世千年,其核心價值在於其無可辯駁的「簡單實用」性。它沒有追求高大上的理論建構,而是將醫學知識拉回地面,服務於最迫切、最基本的醫療需求。在古代,醫學知識的傳播受到嚴格限制,書籍昂貴,識字率低,專業醫師更是稀缺資源。葛洪的這部著作,以其通俗易懂的語言和簡單易行的操作方法,打破了知識壁壘,讓普通的鄉村百姓也能初步掌握一些應對疾病的技能,在絕望中看到希望。其篇幅短小,正如其名「肘後」所喻,便於攜帶和查閱,這對於經常外出勞作或旅行的人們而言,是一部隨身的健康指南,在緊急情況下能夠快速派上用場。

《肘後備急方》不僅在當時產生了巨大影響,也為後世醫學奠定了重要基礎。其「備急」思想深刻影響了後來的急救醫學發展。陶弘景作為南朝著名的醫學家和道士,對葛洪推崇備至,並對《肘後備急方》進行了系統的增補和修訂,著成《補闕肘後百一方》。陶弘景的增補不僅糾正了原書的一些錯漏,補充了新的方劑,還對原書的內容結構進行了重新編排,使其更加條理清晰、易於查閱。他在序言中提到,葛洪和自己都曾是「實試而後錄之」,強調了醫方必須經過實踐驗證的原則,這也是中醫藥發展過程中極為寶貴的經驗。這種後世不斷增補完善的過程,本身就證明了原書的價值和生命力。即使經歷戰亂和歲月變遷,如段成巳序言中所述,本書曾一度湮沒幾近失傳,最終又因有心人的努力而重見天日並得以刊刻傳播,這恰恰印證了其對生命的關懷和對社會的價值,使得「人之生死休戚」因之而得以維繫。

總而言之,《肘後備急方》是葛洪基於深厚學識和廣博經驗,並懷抱著悲憫仁心所著的一部偉大醫學著作。它以「簡易、實用、成本低」為核心理念,為資源匱乏地區的百姓提供了急病重症的自救互救指南。書中所體現的化繁為簡、因地制宜、注重實踐的醫學思想,以及對生命的極度珍視和救死扶傷的人文情懷,不僅在中國醫學史上佔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更跨越時空,至今仍能給予我們深刻的啟示。在現代醫學高度發達的今天,重新審視《肘後備急方》,我們仍能從中學習到許多寶貴的經驗,例如強調對疾病的早期診斷和應急處理、挖掘和應用本土藥材的潛力、以及如何將複雜的專業知識轉化為普通大眾能夠理解和掌握的健康技能。它不僅是一部醫學經典,更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踐行「仁心」的生動範例,是中華民族醫學寶庫中閃耀著智慧和溫暖光芒的重要篇章。


《葛洪肘後備急方》序 (1)

《葛洪肘後備急方》序 (2)

華陽隱居《補闕肘後百一方》序 (1)

華陽隱居《補闕肘後百一方》序 (2)

鹿鳴山續古序

《附廣肘後方》序

卷一 (1)

卷一 (2)

卷一 (3)

卷一 (4)

卷一 (5)

卷一 (6)

卷一 (7)

卷一 (8)

卷一 (9)

卷一 (10)

卷一 (11)

卷一 (12)

卷二 (1)

卷二 (2)

卷二 (3)

卷二 (4)

卷二 (5)

卷二 (6)

卷二 (7)

卷二 (8)

卷二 (9)

卷二 (10)

卷二 (11)

卷二 (12)

卷二 (13)

卷二 (14)

卷三 (1)

卷三 (2)

卷三 (3)

卷三 (4)

卷三 (5)

卷三 (6)

卷三 (7)

卷三 (8)

卷三 (9)

卷三 (10)

卷三 (11)

卷三 (12)

卷三 (13)

卷三 (14)

卷三 (15)

卷三 (16)

卷三 (17)

卷三 (18)

卷三 (19)

卷三 (20)

卷四 (1)

卷四 (2)

卷四 (3)

卷四 (4)

卷四 (5)

卷四 (6)

卷四 (7)

卷四 (8)

卷四 (9)

卷四 (10)

卷四 (11)

卷四 (12)

卷四 (13)

卷四 (14)

卷四 (15)

卷四 (16)

卷四 (17)

卷四 (18)

卷四 (19)

卷五 (1)

卷五 (2)

卷五 (3)

卷五 (4)

卷五 (5)

卷五 (6)

卷五 (7)

卷五 (8)

卷五 (9)

卷五 (10)

卷五 (11)

卷五 (12)

卷五 (13)

卷六 (1)

卷六 (2)

卷六 (3)

卷六 (4)

卷六 (5)

卷六 (6)

卷六 (7)

卷六 (8)

卷六 (9)

卷六 (10)

卷六 (11)

卷七 (1)

卷七 (2)

卷七 (3)

卷七 (4)

卷七 (5)

卷七 (6)

卷七 (7)

卷七 (8)

卷七 (9)

卷七 (10)

卷七 (11)

卷七 (12)

卷八 (1)

卷八 (2)

卷八 (3)

卷八 (4)

卷八 (5)

卷八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