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洪

《肘後備急方》~ 卷二 (7)

回本書目錄

卷二 (7)

1. 治傷寒時氣溫病方第十三

若大便堅閉令利者。大黃四兩,厚朴二兩,枳實四枚,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分再服,得通者止之。

若十餘日不大便者,服承氣丸,大黃,杏仁,各二兩,枳實一兩,芒硝一合,搗,蜜和丸如彈丸,和湯六七合服之,未通更服。

若下痢不能食者,黃連一升,烏梅二十枚,炙燥,並得搗末,蠟如棋子大,蜜一升,合於微火上,令可丸,丸如梧子大,一服二丸日三。

若小腹滿,不得小便方,細末雌黃,蜜和丸,取如棗核大,納溺孔中,令半寸,亦以竹管注陰,令痛朔之通。

又方,末滑石三兩,葶藶子一合,水二升,煮取七合服。

又方,搗生蔥,敷小腹上,參易之。

治胸脅痞滿,心塞,氣急,喘急方,人參,術各一兩,枳實二兩,乾薑一兩,搗蜜和丸,一服一枚,若嗽,加栝蔞二兩,吐,加牡蠣二兩,日夜服五六丸,不愈更服。

毒病攻喉咽腫痛方,切商陸,炙令熱,以布藉喉,以熨布上,冷復易。

又方,取真䕡茄,爪甲大,納口中,以牙小嚼汁,以漬喉,當微覺異為佳也。

毒病後攻目方,煮蜂窠以洗之,日六七度,佳。

又方,冷水漬青布以掩之。

若生翳者,燒豉二七粒,末,納管鼻中以吹之。

治傷寒嘔不止方,甘草一兩,升麻半兩,生薑三兩,橘皮二兩,水三升,煮取二升,頓服之,愈。

又方,乾薑六分,附子四分,末,以苦酒丸如梧子大,一服三丸,日三服。

治傷寒啘不止方,甘草三兩,橘皮一升,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服,日三,取瘥。

又方,熟洗半夏,末服之,一錢一服。

又方,赤蘇一把,水三升,煮取二升,稍稍飲。

又方,乾薑六分,附子四分末,苦酒丸如梧子大,服三丸,日三服。

比歲有病時行。仍發瘡頭面及身,須臾周匝,狀如火瘡,皆戴白漿,隨決隨生,不即治,劇者多死。治得瘥後,瘡瘢紫黑,彌歲方減,此惡毒之氣。世人云,永徽四年,此瘡從西東流,遍於海中,煮葵菜,以蒜齏啖之,即止。

初患急食之,少飯下菜亦得,以建武中於南陽擊虜所得,仍呼為虜瘡,諸醫參詳作治,用之有效方。

取好蜜通身上摩,亦可以蜜煎升麻,並數數食。

又方,以水濃煮升麻,綿沾洗之,苦酒漬彌好,但痛難忍。

其餘治猶依傷寒法。但每多作毒意防之。用地黃黑膏亦好。

治時行病發黃方,茵陳六兩,大黃二兩,梔子十二枚,以水一斗,先洗茵陳,取五升,去滓,納二物。又煮取三升,分四服。亦可兼取黃疸中雜治法瘥。

比歲又有膚黃病,初唯覺四體沉沉不快,須臾。見眼中黃,漸至面黃及舉身皆黃,急令溺白紙。紙即如柏染者,此熱毒已入內,急治之。若初覺,便作菰蒂赤豆散,吹鼻中,鼻中黃汁出數升者,多瘥。若已深應看其舌下兩邊,有白脈瀰瀰處。蘆刀割破之,紫血出數升,亦歇,然此須慣解割者,不解割,忽傷亂舌下青脈。

白話文:

治傷寒時氣溫病方第十三

若大便不通,需要通便的,可用大黃四兩,厚朴二兩,枳實四枚,加水四升,煎煮至一升二合,分兩次服用,通便後即可停止。

若十多天未解大便,服用承氣丸:大黃、杏仁各二兩,枳實一兩,芒硝一合,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調和成彈丸大小的丸藥,用六七合溫水送服,若未通便則繼續服用。

若下痢腹瀉,不能進食的,用黃連一升,烏梅二十枚(炙烤乾燥),研磨成粉末,加入棋子大小的蠟,再加蜂蜜一升,小火熬製成丸藥,如梧子大小,一次服用兩丸,一日三次。

若小腹脹滿,不能排尿,將雌黃研磨成細粉,用蜂蜜調和成棗核大小的丸藥,塞入尿道約半寸深,或用竹管灌注尿道,直到疼痛減輕,尿液排出。

另一方:滑石三兩,葶藶子一合,加水二升,煎煮至七合服用。

另一方:搗碎生蔥,敷於小腹,經常更換。

治療胸脅部痞滿,心悶,氣短,呼吸急促:人參、白術各一兩,枳實二兩,乾薑一兩,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調和成丸藥,一次服用一丸。若咳嗽,加栝蔞二兩;若嘔吐,加牡蠣二兩。每日服用五六丸,若未痊癒則繼續服用。

治療毒病引起的喉嚨腫痛:切碎商陸,炙烤至發熱,用布包裹後敷於喉嚨,冷卻後更換熱布。

另一方:取真䕡茄(約指甲大小),含入口中,用牙齒輕輕咀嚼出汁,用汁液塗抹喉嚨,感覺略有異樣即可。

治療毒病引起的目疾:用煮沸的蜂巢水洗眼,一日六七次,療效佳。

另一方:冷水浸濕的青布敷眼。

若長了眼翳,將燒焦的黃豆二十一粒研磨成粉末,用管子吹入鼻中。

治療傷寒引起的嘔吐不止:甘草一兩,升麻半兩,生薑三兩,橘皮二兩,加水三升,煎煮至二升,一次服用,即可痊癒。

另一方:乾薑六分,附子四分,研磨成粉末,用苦酒調和成梧子大小的丸藥,一次服用三丸,一日三次。

治療傷寒引起的呃逆不止:甘草三兩,橘皮一升,加水五升,煎煮至三升,分次服用,一日三次,直到痊癒。

另一方:將半夏洗淨,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

另一方:赤蘇一把,加水三升,煎煮至二升,少量多次飲用。

另一方:乾薑六分,附子四分,研磨成粉末,用苦酒調和成梧子大小的丸藥,一次服用三丸,一日三次。

近年來流行一種疾病,起初會在頭面及全身長瘡,很快遍佈全身,狀如火瘡,上面長滿白色膿液,潰破後又會不斷長出,若不及時治療,病情嚴重者會死亡。痊癒後,瘡疤會呈現紫黑色,一年後才會慢慢減退,這是惡毒之氣。據說永徽四年,這種瘡從西方傳到東方,遍佈海域。用煮熟的葵菜,配以蒜泥食用,可以止住病情。

初期患病者,需快速食用,少吃飯多食菜也行。此病是建武年間在南陽擊敗敵軍時傳來的,因此稱為「虜瘡」。諸位醫生共同研究治療方法,並已驗證有效的方劑如下:

取上等蜂蜜塗抹全身。也可以用蜂蜜煎煮升麻,並經常食用。

另一方:用水煎煮升麻,用棉花沾取藥液清洗患處,用苦酒浸泡更好,但疼痛難忍。

其他治療方法仍遵循傷寒治療法,但需格外注意毒邪的預防,使用地黃黑膏也很好。

治療時行病引起的黃疸:茵陳六兩,大黃二兩,梔子十二枚,加水一斗,先清洗茵陳,取五升,去渣,加入大黃、梔子,再煎煮至三升,分四次服用。也可以參考治療黃疸的其他方法。

近年來還有一種皮膚發黃的疾病,初期只感覺渾身沉重不適,很快眼睛就會發黃,然後臉部發黃,最後全身發黃。用白紙測試尿液,如果紙張呈現柏樹葉染色的黃色,則說明熱毒已入內,需要緊急治療。若初期發現,服用菰蒂赤豆散,吹入鼻中,若能排出大量黃色鼻涕,則多能痊癒。若病情已深,觀察舌下兩側是否有白色脈絡,用蘆刀割破,排出大量紫血,病情即可緩解。但此法需有經驗者操作,以免誤傷舌下青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