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洪

《肘後備急方》~ 卷五 (2)

回本書目錄

卷五 (2)

1. 治癰疽妒乳諸毒腫方第三十六

葛氏,卒毒腫起,急痛方。

蕪菁根大者,削去上皮,熟搗,苦酒和如泥,煮三沸,急攪之出,敷腫,帛裹上。日再三易,用子亦良。

又方,燒牛屎末,苦酒和,敷上,干復易。

又方,水和石灰封上,又苦酒磨升麻,若青木香或紫檀,以磨敷上,良。

又方,取水中萍子草熱,搗以敷上。

又已入腹者。

麝香,薰陸香,青木香,雞舌香各一兩,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分為再服。

若惡核腫結不肯散者。

吳茱萸,小蒜,分等,合搗敷之,丹蒜亦得。

又方,搗鯽魚以敷之。

若風腫多癢,按之隨手起,或隱疹方。

但令痛以手摩捋,抑按,日數度,自消。

又方,以苦酒磨桂,若獨活,數敷之,良。

身體頭面,忽有暴腫處如吹方。

巴豆三十枚,連皮碎,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綿沾以拭腫上,趁手消,勿近口。

皮肉卒腫起,狹長赤痛名𣕌。

鹿角五兩,白蘞一兩,牡蠣四兩,附子一兩,搗,篩,和苦酒,塗帛上,燥復易。

小品,癰結腫堅如石,或如大核色不變,或作石癰不消。

鹿角八兩,燒作灰,白蘞二兩,粗理黃色,磨石一斤,燒令赤,三物搗作末,以苦酒和泥,厚塗癰上,燥更塗。

取消止,內服連翹湯下之,姚方云,燒石令極赤,納五升苦酒中,復燒,又納苦酒中,令減半止,搗石和藥。

先用所餘,苦酒不足,添上用。

姚方,若發腫至堅,而有根者,名曰石癰。

當上灸百壯,石子當碎出,不出者,可益壯,癰,疽,瘤,石癰,結筋,瘰癧,皆不可就針角,針角者少,有不及禍者也。

又癰未潰方。

菵草末,和雞子白,塗紙令厚,貼上,燥復易,得痛,自瘥。

癰腫振焮不可棖方。

大黃,搗,篩,以苦酒和,貼腫上,燥易,不過三,即瘥減,不復作,濃自消除,甚神驗也。

癰腫未成膿。

取牛耳垢,封之,即愈。

若惡肉不盡者,食肉藥食去,以膏塗之,則愈。

食肉方。

取白炭灰,荻灰,等分,煎令如膏,此不宜預作。十日則歇,並可與去黑子,此大毒。若用效驗,本方用法,凡癰腫用。

栝蔞根,赤小豆,皆當,納苦酒中,五宿出,熬之畢,搗為散,以苦酒和,塗紙上,貼腫驗。

隱居效方,消癰腫。

白蘞二分,藜蘆一分,為末,酒和如泥,貼上,日三,大良。

疽瘡骨出。

黃連,牡蠣各二分,為末,先鹽酒,洗,後敷。

葛氏,忽得瘭疽著手足肩,累累如米豆,刮汁出,急療之。

熬蕪菁熱搗,裹以輾轉其上,日夜勿止。

若發疽於十指端,及色赤黑,甚難療,宜按大方,非單方所及。

若骨疽積年,一捏一汁出,不瘥。

熬末膠飴勃瘡上,乃破,生鯉魚以㩉之,如炊頃刮視有小蟲出,更洗敷藥,蟲盡,則便立瘥。

姚方云,瘭疽者,肉中忽生一黤子,如豆粟,劇者如梅李大,或赤,或黑,或白,或青,其黶有核,核有深根,應心小久,四面悉腫,疱黯黕紫黑色,能爛壞筋骨,毒入臟腑,殺煞人。

白話文:

治癰疽妒乳諸毒腫方第三十六

葛氏因毒腫突然發作,疼痛劇烈,急需治療的方劑。

取較大的蕪菁根,削去外皮,煮熟搗爛,與苦酒混合成泥狀,煮沸三次,迅速攪拌取出,敷於腫脹處,用布包紮。每日更換三次,用蕪菁籽效果也很好。

另一方:燒焦牛糞研末,與苦酒混合,敷於患處,乾燥後再更換。

另一方:以石灰和水調成糊狀敷於患處,或者用苦酒磨碎升麻、青木香或紫檀,磨成膏狀敷用,效果良好。

另一方:取水中浮萍的種子,加熱搗爛後敷用。

若毒腫已侵入腹內:

取麝香、薰陸香、青木香、雞舌香各一兩,加水四升,煮至二升,分二次服用。

若腫塊堅硬,難以消散:

取吳茱萸、小蒜等量,搗爛混合後敷用,用丹砂與蒜混合亦可。

另一方:搗爛鯽魚敷於患處。

若為風腫,奇癢難忍,按壓後腫塊隨手移動,或為隱疹:

只需用手反覆按摩、按壓患處,每日數次,腫塊即可自行消散。

另一方:用苦酒磨碎桂枝或獨活,多次敷用,效果良好。

身體或頭面部突然出現如吹氣般迅速腫脹:

取巴豆三十枚,連皮搗碎,加水五升,煮至三升,去渣,用棉花沾取藥液擦拭腫脹處,趁熱消腫,切勿入口。

皮肉突然腫脹,呈狹長條狀,伴隨紅腫疼痛,稱為「𣕌」:

取鹿角五兩、白蘞一兩、牡蠣四兩、附子一兩,搗碎研磨,與苦酒混合,塗在布上,乾燥後更換。

小品方:癰疽腫脹堅硬如石,或如大核,顏色無變化,或形成石癰難以消退:

取鹿角八兩燒成灰,白蘞二兩(粗理黃色),磨石一斤燒至通紅,三者混合研磨成粉末,用苦酒調成泥狀,厚敷於癰疽處,乾燥後再敷。

腫消後,內服連翹湯。姚氏方云:將石頭燒至通紅,放入五升苦酒中,再燒,再放入苦酒中,直至苦酒減少一半為止,然後將燒過的石頭與藥物搗碎混合。先用剩余的苦酒,不夠再添加。

姚氏方:若腫脹堅硬且有根,稱為石癰。應在患處施灸一百壯,石頭會碎裂而出,若未排出,可增加灸的次數。癰、疽、瘤、石癰、結筋、瘰癧等均不可用針刺,針刺的機會少,但若刺得不當,後果不堪設想。

癰疽未潰之方:

取菵草研末,與雞蛋清混合,厚敷於紙上,貼於患處,乾燥後更換,疼痛會自行減輕痊癒。

癰腫紅腫熱痛,不可切割之方:

取大黃搗碎研磨,與苦酒混合,敷於腫脹處,乾燥後更換,三次即可減輕腫痛,不再復發,膿液自行消散,效果神奇。

癰腫未成膿:

取牛耳垢敷於患處,即可痊癒。

若有惡肉未盡,需服用食肉藥去除,再用膏藥塗抹,即可痊癒。

食肉方:

取白炭灰、荻灰等量,煎熬成膏狀,此方不宜預先製作,十日後需停止使用,亦可去除黑子,此藥毒性很大,使用需謹慎,若有效,此方可應用於各種癰腫。

取栝蔞根、赤小豆,放入苦酒中浸泡五天五夜取出,熬煮至濃稠,搗碎研磨成粉,用苦酒調成糊狀,塗在紙上,貼於腫脹處。

隱居效方,消散癰腫:

取白蘞二分,藜蘆一分,研磨成粉,用酒調成泥狀,敷於患處,每日三次,效果顯著。

疽瘡骨已外露:

取黃連、牡蠣各二分,研磨成粉,先用鹽酒清洗患處,再敷藥。

葛氏突然患上瘭疽,長在手足肩部,累累如米豆般大小,需快速治療:

將蕪菁煮熟搗爛,熱敷於患處,並不斷揉搓,日夜不停。

若瘭疽發生於十指末端,且顏色發黑發紅,則難以治療,宜參考大方劑,單方難以奏效。

若為多年積累的骨疽,輕輕一捏就會流出膿液,久治不愈:

將末膠飴熬製後敷於患處,待其破潰後,用活鯉魚摩擦患處,如煮飯時間那樣長,刮去觀察是否有小蟲爬出,再清洗敷藥,蟲子清除乾淨後,即可痊癒。

姚氏方云:瘭疽是指肉中突然長出一個黑點,如豆或粟米大小,嚴重的像梅李那樣大,顏色或紅、或黑、或白、或青,其黑點內有核,核有深根,初期感覺心窩處疼痛,四面腫脹,疱疹顏色暗黑呈紫黑色,能腐爛筋骨,毒素侵入臟腑,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