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洪

《肘後備急方》~ 卷六 (5)

回本書目錄

卷六 (5)

1. 治耳為百蟲雜物所入方第四十八

葛氏,百蟲入耳。

以好酒灌之起行自出。

又方,閉氣,令人以蘆吹一耳。

又方,以桃葉塞兩耳,立出。

蜈蚣入耳。

以樹葉,裹鹽灰令熱,以掩耳,冷復易,立出。

蚰蜒入耳。

熬胡麻,以葛囊貯,枕之。蟲聞香即自出。

蟻入耳。

炙豬脂,香物,安耳孔邊,即自出。

《神效方》,蚰蜒入耳。

以牛酪,灌滿耳,蚰蜒即出,出當半銷。若入腹中,空腹食好酪一二升,即化為黃水而出。不盡,更作服,手用神驗無比,此方是近得。

又方,小雞一隻,去毛足,以油煎令黃,箸穿作孔,枕之。

又方,取蚯蚓,納蔥葉中,並化為水,滴入耳中,蚰蜒亦化為水矣。

附方

《勝金方》,主百蟲入耳,不出。

以雞冠血,滴入耳內,即出。

又《千金方》,搗韭汁,灌耳中,瘥。

又方,治耳中有物,不可出。

以麻繩剪令頭散,敷好膠,著耳中物上黏之。令相著,徐徐引之,令出。

又《梅師方》,取車釭脂,塗耳孔中,自出。

《續十全方》,治蟲入耳。

秦椒末一錢,醋半盞浸良久,少少灌耳,蟲自出。

《外臺秘要》,肘後,治蟻入耳。

燒鯪鯉甲末,以水調,灌之,即出。

劉禹錫《傳信方》,治蚰蜒入耳。

以麻油作煎餅枕臥,須臾蚰蜒自出而瘥。李元淳尚書在河陽日,蚰蜒入耳,無計可為,半月後,腦中洪洪有聲,腦悶不可徹。至以頭自擊門柱,奏疾狀危極。因發御藥以療之,無瘥者。為受苦不念生存,忽有人獻此方,乃愈。

《兵部手集》,治蚰蜒入耳。

小蒜汁理一切蟲入耳,皆同。

錢相公《篋中方》,治百節蚰蜒並蟻入耳。

以苦醋注之,起行,即出。

《聖惠方》,治飛蛾入耳。

醬汁灌入耳,即出,又擊銅器於耳旁。

《經驗方》,治水入耳。

以薄荷汁,點,立效。

白話文:

[治療耳朵被各種蟲子雜物進入的第四十八方]

**葛氏的說法:**如果各種蟲子跑進耳朵裡,用好酒灌進去,蟲子就會自行爬出來。

**另一個方法:**閉住氣,讓人用蘆葦管對著另一隻耳朵吹氣。

**又一個方法:**用桃葉塞住兩隻耳朵,蟲子就會立刻跑出來。

**蜈蚣跑進耳朵:**用樹葉包裹熱的鹽灰,敷在耳朵上,冷了就更換,蜈蚣會立刻出來。

**蚰蜒跑進耳朵:**熬煮胡麻油,用葛布袋裝起來,枕著睡覺。蟲子聞到香味就會自己爬出來。

**螞蟻跑進耳朵:**烤豬油,加上香料,放在耳孔邊,螞蟻就會自己出來。

**《神效方》記載:**蚰蜒跑進耳朵,用牛奶灌滿耳朵,蚰蜒就會立刻出來,出來的時候身體應該會半融化。如果蚰蜒跑進肚子裡,空腹喝一兩升好牛奶,就會化成黃水排出。如果沒排乾淨,可以再喝一次,這個方法非常靈驗,這個方子是最近才得到的。

**另一個方法:**準備一隻小雞,拔掉毛和腳,用油煎到金黃色,用筷子穿個洞,然後枕著睡。

**又一個方法:**取蚯蚓,塞進蔥葉中,它們會化成水,將水滴進耳朵,蚰蜒也會化成水。

附錄方:

**《勝金方》說:**主要治療各種蟲子跑進耳朵,卻不出來的情況。滴入雞冠血到耳朵裡,蟲子就會跑出來。

**《千金方》記載:**搗爛韭菜取汁,灌入耳朵裡,病就會好。

**又一個方法,治療耳朵裡有東西,卻取不出來:**把麻繩剪開讓頭部散開,塗上好膠,黏在耳朵裡的東西上。等黏牢後,慢慢拉出來。

**《梅師方》記載:**取車軸的油脂,塗抹在耳孔中,蟲子就會自己跑出來。

**《續十全方》記載:**治療蟲子跑進耳朵。用一錢秦椒末,用半碗醋浸泡一會兒,慢慢地灌入耳朵,蟲子就會自己跑出來。

**《外臺秘要》的《肘後方》記載:**治療螞蟻跑進耳朵。燒烤穿山甲的鱗片成粉末,用水調和後灌入耳朵,螞蟻就會立刻出來。

**劉禹錫的《傳信方》記載:**治療蚰蜒跑進耳朵。用麻油做成煎餅枕著睡,很快蚰蜒就會自己跑出來。李元淳尚書在河陽任職時,蚰蜒跑進耳朵,束手無策,半個月後,腦中嗡嗡作響,腦悶得無法忍受。甚至用頭撞擊門柱,上奏說病情危急。於是發出御藥治療,但都沒有效果。他受盡痛苦不想活了,忽然有人獻上這個方子,才治好了。

**《兵部手集》記載:**治療蚰蜒跑進耳朵。用小蒜汁可以處理各種蟲子跑進耳朵的情況,方法相同。

**錢相公《篋中方》記載:**治療百節蟲和螞蟻跑進耳朵。用苦醋灌入耳朵,蟲子就會爬出來。

**《聖惠方》記載:**治療飛蛾跑進耳朵。用醬汁灌入耳朵,蟲子就會出來,或者在耳朵旁邊敲擊銅器。

**《經驗方》記載:**治療水跑進耳朵。用薄荷汁滴入耳朵,立刻見效。

2. 治卒食噎不下方第四十九

葛氏方,取少蜜含之,即立下。

又方,取老牛涎沫如棗核大,置水中,飲之。終身不復患噎也。

附方

《外臺秘要》,治噎。

羚羊角屑一物,多少自在,末之。飲服方寸匕,亦可以角摩噎上,良。

《食醫心鏡》,治卒食噎。

以陳皮一兩,湯浸去穰,焙為末。以水一大盞,煎取半盞,熱服。

《聖惠方》,治膈氣,咽喉噎塞,飲食不下。

用碓觜上細糠,蜜丸彈子大,非時,含一丸,咽津。

《廣五行記》云,永徽中,絳州僧,病噎不下食。告弟子,吾死之後,便可開吾胸喉。視有何物,言終而卒,弟子依言。而開視胸中,得一物。形似魚,而有兩頭遍身是肉鱗,弟子置器中跳躍不止。戲以諸味。皆隨化盡,時夏中藍多作澱,有一僧以澱置器中。此蟲遂繞器中走,須臾化為水。

白話文:

**葛氏的藥方:**取少量蜂蜜含在口中,馬上就能讓食物順利下去。

**另一個藥方:**取老牛的口水,像棗核那麼大一塊,放在水中,喝下去。這樣一輩子都不會再有食物哽咽的問題。

附錄藥方:

《外臺秘要》記載,治療哽咽的方法:

只需要羚羊角屑一種藥材,用量多少隨意,磨成粉末。每次用一小勺粉末,用水送服,也可以用羚羊角在哽咽的地方摩擦,效果很好。

《食醫心鏡》記載,治療突然食物哽咽的方法:

取一兩陳皮,用熱水浸泡去除白色的部分,然後烘乾磨成粉末。用一大杯水煎煮成半杯,趁熱服下。

《聖惠方》記載,治療胸膈氣滯、咽喉哽塞、飲食難以下嚥的方法:

用石臼尖端上的細糠,和蜂蜜做成彈珠大小的藥丸,在非吃飯時間,含一顆在口中,慢慢吞咽口水。

《廣五行記》記載,唐朝永徽年間,絳州有個僧人,生病導致食物哽咽無法下嚥。他告訴弟子說:「我死後,你們可以剖開我的胸喉,看看裡面有什麼東西。」說完就去世了。弟子照他的話去做,剖開胸膛一看,發現裡面有個東西,形狀像魚,但有兩個頭,全身都是肉鱗。弟子把東西放在容器裡,它還不停地跳躍。弟子拿各種食物給它試,它都隨著食物化成汁液。當時夏天正好藍草可以做澱粉,有個僧人把澱粉放在容器裡,這蟲子就繞著容器跑,一會兒就化成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