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肘後備急方》~ 卷二 (9)
卷二 (9)
1. 治傷寒時氣溫病方第十三
其黃膏赤散在闢病條中預合,初覺患便服之,傷寒,時行,溫疫,三名同一種耳,而源本小異,其冬月傷於寒,或疾行力作,汗出得風冷,至夏發,名為傷寒,其冬月不甚寒,多暖氣,及西風使人骨節緩墮受病。至春發,名為時行。其年歲中有癘氣兼挾鬼毒相注,名為溫病。
如此診候相似,又貴勝雅言,總名傷寒,世俗因號為時行,道術符刻,言五溫亦復殊,大歸終止,是共途也,然自有陽明,少陰,陰毒,陽毒為異耳。少陰病例不發熱,而腹滿下痢,最難治也。
附方
《必效方》,治天行一二日者,麻黃一大兩去節,以水四升,煮去沫,取二升,去滓,著米一匙,及豉為稀粥,取強一升,先作熟湯浴,淋頭百餘碗,然後服粥,厚覆取汗,於夜最佳。
《梅師方》,治傷寒汗出不解已三四日。胸中悶吐,豉一升,鹽一合,水四升,煎取一升半,分服當吐。
《聖惠方》,治傷寒四日已嘔吐,更宜吐,以苦參末,酒下二錢,得吐,瘥。
又方,治時氣熱毒,心神煩燥。用藍澱半大匙,以新汲水一盞服。
又方,治時氣頭痛不止,用朴硝三兩,搗羅為散,生油調塗頂上。
又方,治時氣煩渴,用生藕汁一中盞,入生蜜一合,令勻,分二服。
《勝金方》,治時疾熱病,狂言心燥,苦參不限多少,炒黃色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八分,溫服,連煎三服。有汗無汗皆瘥。
《博濟方》,治陰陽二毒,傷寒黑龍丹,舶上硫黃一兩,以柳木槌研,三兩日,巴豆一兩和殼記個數,用二升鐺子一口,先安硫黃鋪鐺底,次安巴豆,又以硫黃蓋之,釅醋半升,已來澆之,盞子蓋合令緊密,更以濕紙周迴固濟縫,勿令透氣,縫紙干,更以醋濕之,文武火熬,常著人守之,候裡面巴豆作聲。
數已半為度,急將鐺子離火,便入臼中,急搗令細,再以少米醋並蒸餅少許,再搗令冷,可丸如雞頭大,若是陰毒,用椒四十九粒,蔥白二莖,水一盞,煎至六分,服一丸,陽毒用豆豉四十九粒,蔥白二莖,水一盞同煎,吞一丸,不得嚼破。
《孫用和方》,治陽毒入胃,下血頻疼痛不可忍,鬱金五個大者,牛黃一皂莢子,別細研二味,同為散,每服用醋漿水一盞,同煎三沸,溫服。
《孫兆口訣》,治陰毒傷寒,手足逆冷,脈息沉細,頭疼腰重,兼治陰毒咳逆等疾方。
川烏頭,乾薑等分為粗散,炒令轉色,放冷,再搗為細散,每一錢,水一盞,鹽一撮,煎取半盞,溫服。
又方,治陰勝隔陽傷寒,其人必燥熱而不欲飲水者是也,宜服霹靂散,附子一枚,燒為灰,存性為末,蜜水調下,為一服而愈,此逼散寒氣然後熱氣上行而汗出,乃愈。
《聖惠方》,治陰毒傷寒,四肢逆冷,宜熨,以吳茱萸一升,酒和勻,濕絹袋二隻,貯蒸令極熱,熨腳心,候氣通暢,勻暖即停熨,累驗。
白話文:
治傷寒時氣溫病方第十三
古代醫書中將黃疸、赤痢等疾病歸類在「闢病」一節中,初次發病時就服用相關處方。傷寒、時行疫病、溫疫,三者名稱不同,但本質上是同一種疾病,只是發病原因略有差異。冬天受寒,或用力過度出汗受風寒,到夏天發病,稱為傷寒;冬天不太寒冷,天氣較暖和,或受西風影響,導致骨節酸痛而生病,到春天發病,稱為時行疫病;一年四季中,若有瘟疫之氣加上鬼毒侵襲,則稱為溫疫。
這些疾病的症狀相似,古人以「傷寒」統稱,民間則稱為時行疫病,道家符籙記載的「五瘟」也各有不同,但最終都歸於同一種疾病,只是根據陽明、少陰、陰毒、陽毒的不同而有所區分。少陰證型的患者不發熱,卻腹脹瀉痢,最難治療。
以下是一些治療方劑:
必效方: 治療天行病一二日的方子:麻黃(去節)一大兩,水四升,煮沸去沫,取二升去渣,加米一匙、豉煮成稀粥,取約一升,先用熱湯洗浴,淋頭百餘碗,然後服用粥,蓋好被子出汗,晚上服用效果最佳。
梅師方: 治療傷寒出汗不止三四日,胸悶嘔吐的方子:豉一升,鹽一合,水四升,煎至一升半,分次服用,以促使嘔吐。
聖惠方: 治療傷寒四日已嘔吐,仍需嘔吐的方子:苦參末二錢,酒送服,以促使嘔吐,直至痊癒。
聖惠方(另一方): 治療時氣熱毒,心煩燥熱的方子:藍澱半大匙,用新汲水一盞服用。
聖惠方(另一方): 治療時氣頭痛不止的方子:朴硝三兩,搗碎研成粉末,用生油調和塗抹在頭頂。
聖惠方(另一方): 治療時氣煩渴的方子:生藕汁一中盞,加入生蜜一合,攪勻,分二次服用。
勝金方: 治療時疾熱病,神志不清,心煩燥熱的方子:苦參適量,炒至黃色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水一盞煎至八分,溫服,連服三次,無論出汗與否都能痊癒。
博濟方: 治療陰陽二毒的方子:傷寒黑龍丹,舶上硫黃一兩,用柳木槌研磨三日,巴豆一兩(連殼記數),用二升容量的鍋子,先將硫黃鋪在鍋底,然後放上巴豆,再用硫黃蓋上,加入釅醋半升,蓋緊鍋蓋,用濕紙周圍密封,防止漏氣,紙乾後再用醋潤濕,用文武火熬煮,需人看守,直到聽到巴豆爆裂的聲音,數量約為一半即可,迅速離火,放入臼中研磨成細粉,再加入少許米醋和蒸餅,繼續研磨至冷卻,製成雞頭大小的藥丸。若為陰毒,則用椒四十九粒,蔥白二莖,水一盞,煎至六分,服用一丸;若為陽毒,則用豆豉四十九粒,蔥白二莖,水一盞同煎,服用一丸,不可咀嚼。
孫用和方: 治療陽毒入胃,下血疼痛難忍的方子:鬱金五個大的,牛黃一皂莢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時,用醋漿水一盞,同煎三沸,溫服。
孫兆口訣: 治療陰毒傷寒,手足冰冷,脈象沉細,頭痛腰重,以及陰毒咳嗽等疾病的方子:川烏頭、乾薑等分,研成粗粉,炒至變色放涼,再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一錢,用水一盞,加鹽少許,煎至半盞,溫服。
孫兆口訣(另一方): 治療陰盛格陽傷寒(患者燥熱而不願喝水)的方子:服用霹靂散,附子一枚,燒成灰,研成細粉,用蜜水調服,一劑即可痊癒。此方是先驅散寒氣,然後熱氣上升而發汗,從而痊癒。
聖惠方: 治療陰毒傷寒,四肢冰冷的方子:宜用吳茱萸一升,與酒拌勻,裝入濕潤的絹布袋中兩個,蒸熱後熨燙腳心,待氣血通暢,身體溫暖即可停止,效果累積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