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黃芒消二味湯
DA HUANG MANG XIAO ER WE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外台》卷二十七引《許仁則方》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32
熱/寒比例
極寒 (0.13)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2%
胃經 12%
大腸經 12%
脾經 12%
小腸經 12%
三焦經 12%
心包經 6%
心經 6%
肺經 6%
腎經 6%
肝經
胃經
大腸經
脾經
小腸經
三焦經
心包經
心經
肺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大黃芒消二味湯中包含大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瀉熱解毒: 大黃味苦寒,性瀉下,可清熱解毒、瀉火通便。對於熱毒壅盛、腸胃積熱引起的腹痛、便祕、發熱等症狀,大黃能有效瀉熱解毒,使熱毒排出體外。
- 通便潤腸: 大黃具有通便潤腸的功效,能促進腸道蠕動,使糞便軟化,有助於排泄積滯。配合芒硝的瀉下作用,能更有效地清除腸道內的積熱,達到通便潤腸的效果。
大黃芒消二味湯中加入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瀉熱通便: 芒硝味苦鹹,性寒,入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軟堅散結之效。與大黃相配,可增強瀉下之力,迅速清除腸道積熱,治療熱結便祕、腸癰等症。
- 清熱解毒: 芒硝亦有清熱解毒之功,可配合大黃清解毒素,治療熱毒壅滯、瘡瘍腫毒等症。
因此,芒硝在方劑中起到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作用,與大黃相輔相成,提高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大黃芒消二味湯」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記載主治「大便暴秘不通,骨肉強痛,體氣煩熱,唇口乾焦」,為典型的陽明腑實熱證表現:
- 大便暴秘不通:熱結腸道,津液耗傷,燥屎內停,排便驟然困難。
- 骨肉強痛:裡熱熾盛,灼傷津血,經脈失養,肌肉筋骨攣急疼痛。
- 體氣煩熱:陽明實熱內蘊,蒸騰於外,致全身燥熱不適。
- 唇口乾焦:熱盛傷津,上焦津液虧耗,黏膜失潤。
此證屬「急下存陰」範疇,需以大劑瀉下熱結,速祛實邪。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配伍
- 大黃(6兩):
- 性味苦寒,主入陽明胃、大腸經,具瀉下攻積、清熱瀉火之效。
- 重用六兩,取其「斬關奪門」之力,直下腸中燥屎,兼清血分實熱。
- 芒消(5兩):
- 性味鹹苦寒,軟堅潤燥、瀉熱通便。
- 配伍大黃,一攻一潤,協同破除燥屎堅結,並增滲透壓以導瀉。
(二)煎服法解析
- 先煎大黃,後納芒消:
- 大黃久煎瀉下力緩(蒽醌類水解),此處先煎意在兼顧清熱解毒,非純為緩瀉。
- 後下芒消避免久煎失效(硫酸鈉溶解),保留軟堅瀉下之效。
- 頓服、熱飲助藥力:
- 頓服集中藥力,速破熱結;若「良久不覺」乃燥結太甚,輔以熱飲激發藥性,助芒消溶化燥屎。
(三)治療機轉
- 瀉熱通腑:大黃芒消相須為用,峻下熱結,使腑氣通暢,熱隨瀉而解。
- 存陰除煩:熱結去則津液自復,體熱、口乾、骨肉痛等津傷之症隨之緩解。
- 「通因通用」邏輯:雖見「暴秘」之閉,實因熱結而塞,瀉實即為通塞。
結論
本方以大劑瀉下藥直折陽明實火,體現「急下存陰」治則,其效迅猛,適用於熱結深重、津液將涸之急症,然須中病即止,防過瀉傷正。藥簡力專,為經方「峻下」配伍典範。
傳統服藥法
大黃6兩,芒消5兩。
上藥先切大黃,以水4升,煮取2升,去滓;納芒消,頓服之。須臾利。良久不覺,以熱飲投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大黃芒消二味湯, 出處:《外台》卷二十七引《許仁則方》。 組成:大黃6兩,芒消5兩。 主治:大便暴秘不通,骨肉強痛,體氣煩熱,唇口乾焦。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