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毒通氣丸

宣毒通氣丸

XUAN DU TONG QI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7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4%
胃經 14%
大腸經 14%
心經 14%
脾經 7%
心包經 7%
小腸經 7%
三焦經 7%
膽經 7%
肺經 7%
肝經
胃經
大腸經
心經
脾經
心包經
小腸經
三焦經
膽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宣毒通氣丸中包含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大黃味苦寒,性瀉下,具有清熱解毒、瀉火通便的功效。方劑中加入大黃,可有效清除體內毒素,緩解熱毒壅盛所致的發熱、煩躁、口渴等症狀。

2. 通泄腸道: 大黃能促進腸道蠕動,利於毒素的排泄。在宣毒通氣丸中,大黃與其他藥材配合,能有效改善腸胃功能,解除腸道積滯,通暢氣機,促進恢復。

宣毒通氣丸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黃芩味苦寒,入肺、胃、膽經,可清熱瀉火,尤其擅長於治療熱毒壅盛、肺熱咳嗽、咽喉腫痛等症。宣毒通氣丸主要用於治療外感熱毒,導致肺熱壅盛,氣機不利,症見發熱、咳嗽、痰黃粘稠、胸悶氣短等。黃芩在此方劑中可清熱解毒,宣散肺熱,利氣通竅,達到宣毒通氣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宣毒通氣丸主治「麻風」,在古代中醫理論中,麻風多歸因於「風毒」「濕熱」「積滯」等邪氣蘊結臟腑經絡,導致氣血壅滯、皮膚潰爛或麻木不仁。此方以「宣洩熱毒」「通利氣機」為核心,通過峻下逐邪之法,祛除臟內鬱熱積毒,從而緩解麻風相關症狀。

二、組成與方藥邏輯分析

(一)藥物組成

  1. 川大黃(大黃)

    • 性味苦寒,歸脾胃、大腸經,具「瀉熱通腸」「破積滯」之力,為方中君藥,直攻臟腑實熱瘀毒,促使邪氣從二便排出。
    • 麻風病機若涉及熱毒內結、便秘燥屎,大黃可蕩滌腸胃,開通下行之路。
  2. 江子(巴豆)

    • 性味辛熱大毒,歸胃、大腸經,「峻下冷積」「開通閉塞」,與大黃協同增強瀉下之功,尤善攻逐頑痰死血。
    • 此處用巴豆可能針對麻風之「深伏風毒」,以其辛烈之性破滯散結,但需嚴格控制劑量(如丸如粟米大)。
  3. 條芩(黃芩)

    • 性味苦寒,歸肺、膽、大腸經,長於「清上焦熱」「瀉火解毒」,輔佐大黃、巴豆清熱,避免瀉下過猛而火炎上衝。

(二)配伍邏輯

  • 峻瀉與清熱並用:大黃、巴豆攻下之力峻猛,黃芩清熱解毒,形成「下瀉上清」之勢,使熱毒從二便分消。
  • 劑型與服法巧思
    • 麵糊為丸,緩和藥性,減少對胃腸刺激;粟米大小便於控制劑量,弱人減量體現個體化用藥。
    • 服後「得通5-6次」即止,佐以溫粥或甘草湯調節瀉下強度,防止傷正,符合「中病即止」原則。

(三)治療原理解讀

  1. 祛毒通路:麻風之毒多深伏血分,此方通過瀉下通腑,引導熱毒從腸道排出(「釜底抽薪」法),兼以黃芩清解殘餘熱邪。
  2. 氣機疏通:麻風患者常見氣血瘀滯,大黃活血、巴豆破積,可間接促進氣血運行,改善局部壅滯。
  3. 飲食禁忌意義:忌口清單多屬溫補、滋膩或發物(如羊肉、胡椒、酒),避免助熱生濕,反增病勢;「淡食調理」則減少脾胃負擔,輔助藥效發揮。

三、潛在應用推論

此方雖標明治麻風,然其組方思路(瀉毒通閉)或可延伸於其他「熱毒壅盛」之症,如頑固性皮膚瘡瘍、實熱便秘兼見斑疹等。然須注意,巴豆毒性劇烈,現代應用需謹慎考證適應症與安全性。

(分析基於古籍記載與中醫理論推演,未涉及現代臨床驗證。)

傳統服藥法


川大黃、江子、條芩。
去臟內熱毒。
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如粟米大。
每服12丸,空心溫湯吞下;弱人8丸,得通5-6次,溫粥補之。如不止,煎甘草湯吃下即止。
忌胡椒、生薑、雞子、老鴨、水雞、鵝、羊、犬、豬肉、炙煿、葫蘆、茄子、豆腐、面、醬、梨、李、梅,酒、醋、房事、元米、蓮肉、芡實、山藥皆不可食,惟淡食調理為養病之要。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身體發低熱

相同名稱方劑


宣毒通氣丸, 出處:《秘傳大麻瘋方》。 組成:川大黃、江子、條芩。 主治:去臟內熱毒。主治:麻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