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丸

WU SE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片玉心書》卷四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40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5%
肝經 15%
大腸經 15%
胃經 15%
膽經 10%
脾經 10%
肺經 5%
心包經 5%
小腸經 5%
三焦經 5%
心經
肝經
大腸經
胃經
膽經
脾經
肺經
心包經
小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五色丸方劑中包含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燥濕:黃芩性寒,味苦,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五色丸為治療濕熱蘊結、脾胃不和的方劑,其中黃芩可清熱利濕,瀉火解毒,幫助消除濕熱之邪,改善脾胃功能。

2. 抑制細菌:黃芩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可抑制腸道內致病菌的生長,防止濕熱之邪進一步加重病情。

總之,黃芩在五色丸方劑中發揮著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抑制細菌等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治療濕熱蘊結、脾胃不和的目的。

五色丸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瀉熱通便:大黃性寒,味苦,入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的功效。五色丸通常用於治療濕熱蘊結、脾胃不和、腹脹便祕等症,大黃的加入可有效清熱瀉火,通暢腸道,緩解便祕症狀。
  2. 破瘀消積:大黃還具有破瘀消積的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化解瘀血,改善腸胃功能,有助於清除積滯,促進食物消化吸收。

因此,五色丸中加入大黃,不僅能清熱瀉火,通便排毒,還能破瘀消積,改善腸胃功能,達到治療濕熱蘊結、脾胃不和等症的效果。

五色丸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瀉的功效。五色丸常用於治療濕熱蘊結、脾胃不和引起的腹痛、腹瀉等症,黃連可有效清除濕熱,緩解炎症,達到止瀉止痛的效果。
  2. 抑制菌羣: 黃連含有多種生物鹼,具有抗菌抗炎作用。五色丸中加入黃連,可抑制腸道內有害菌羣的繁殖,減少腸道炎症,進一步促進腸道功能恢復。

總之,黃連在五色丸中起到清熱解毒、抑制菌羣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治療濕熱瀉痢的功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五色丸主治功效分析

方劑組成與基本藥理

五色丸的主要組成藥物為黃芩、大黃、黃連。這三味藥物均具有清熱燥濕之功效,其中:

  • 黃芩: 擅長清泄肺胃之熱,且能解毒消炎。
  • 大黃: 則以瀉下通便、涼血止瀉見長,可導熱下行。
  • 黃連: 苦寒,長於清熱燥濕,兼具殺蟲止癢之效。

此三藥合用,其清熱解毒、燥濕瀉下之功甚為明顯。

古籍記載主治病證

根據古籍記載,五色丸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病證:

  1. 小兒五癇: 《幼幼新書》、《小兒藥證直訣》等書中,明確指出五色丸用於治療小兒五癇。所謂五癇,根據五臟配五獸之說,又可細分為:

    • 犬癇: 多由肝經問題引起,表現為反折上竄,狀似犬叫。
    • 羊癇: 多由心經問題引起,表現為目瞪吐舌,狀似羊叫。
    • 牛癇: 多由脾經問題引起,表現為目直視腹滿,狀似牛叫。
    • 雞癇: 多由肺經問題引起,表現為驚跳反折手縱,狀似雞叫。
    • 豬癇: 多由腎經問題引起,表現為如屍吐沫,狀似豬叫。
    • 各經之癇症: 根據《證治準繩‧幼科》記載,五癇會因為不同臟器而呈現不同症狀。如心癇可能面赤目瞪、吐舌齧舌;肝癇可能面青唇青、手足攣掣反折;腎癇可能面黑目振、吐涎沫;肺癇可能面如枯骨、目白反視;脾癇可能面色萎黃、目直腹滿。
  2. 急驚風: 《萬氏秘傳片玉心書》指出,五色丸可用於治療因傷飲食所致之急驚風,症見發作後略醒、醒後多啼哭、須臾復發、不思乳食。此類急驚風多與食積化熱、痰涎壅塞有關。

  3. 諸驚熱、痰涎壅塞: 《幼科發揮》提及三黃瀉心丸(亦名三黃五色丸)可“利諸驚熱如神”。《証治準繩‧幼科》則指出五色丸可治“小兒一切所傷,痰涎壅塞,胸膈不利,乳食不消,變生癖積,脅肋片硬,按之疼痛,及治一切急慢驚風發搐,痰涎壅塞”。

治療原理分析

五色丸的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清熱解毒,瀉火降逆: 方中黃芩、大黃、黃連均為苦寒之品,能清瀉體內熱邪,尤其針對肝、膽、胃腸之火熱有明顯療效。對於因熱邪熾盛導致的驚風、癇症,有清熱瀉火之功。
  2. 燥濕化痰,通降胃腸: 此方可清解濕熱,使痰濁不生。大黃通便,可將體內積熱、痰涎等邪物從下導出,使氣機得以通暢,有助於減輕痰迷心竅之症。
  3. 鎮驚定搐,安神息風: 雖未見明確記載,但從臨床表現來看,五色丸在清熱化痰的同時,亦能達到一定的鎮驚定搐之效,對於癲癇發作或急驚風等症,具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綜合分析

綜合來看,五色丸主要針對小兒體內熱邪、痰涎積滯、以及肝風內動所致之病證,如五癇、急驚風等。其治療機理是通過清熱解毒、燥濕化痰、瀉下通便等手段,從根本上改變病理狀態,從而達到治療目的。古籍中也提到,五色丸常與其他藥物或療法搭配使用,如導赤散、抱龍丸、吐法等,以提高療效。

傳統服藥法


黃芩2錢,大黃2錢,黃連2錢。
上為末,分作5份,滴水為丸。一份青黛為衣,名青丸子;一份朱砂為衣,名紅丸子;一份輕粉為衣,名白丸子;一份皂角燒灰存性研末為衣,名黑丸子;一份雄黃為衣,名黃丸子。陳皮、麥芽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五色丸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慎用。
  • 服用五色丸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急性脊髓灰白質炎四肢抽搐

相同名稱方劑


五色丸, 出處:《片玉心書》卷四。 組成:黃芩2錢,大黃2錢,黃連2錢。 主治:急驚風,因傷飲食而成者,其症發過略醒,醒多啼哭,須臾復發,不思乳食。

五色丸, 出處:《幼幼新書》卷二十四引《張氏家傳》。 組成: 五色丸(《幼幼新書》卷二十四引《張氏家傳》。)出處:《幼幼新書》卷二十四引《張氏家傳》。組成:朱砂、青黛、白定粉、光墨、密陀僧。主治:除疳熱,下蟲。 。 主治:除疳熱,下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