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黃巨勝湯

三黃巨勝湯

SAN HUANG JU SHE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

寒性指數

37

熱/寒比例

極寒 (0.08)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8%
心經 13%
肝經 13%
大腸經 13%
肺經 9%
膽經 9%
脾經 9%
心包經 4%
小腸經 4%
三焦經 4%
胃經
心經
肝經
大腸經
肺經
膽經
脾經
心包經
小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三黃巨勝湯中包含黃芩,乃因其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

黃芩味苦寒,入肺、胃、膽、大腸經,善於清熱瀉火,尤其對熱毒蘊結所致的各種病症效果顯著。三黃巨勝湯主治濕熱蘊結,毒邪熾盛所致的黃疸、發熱、口渴、小便不利等症,而黃芩正是針對此症的關鍵藥物,其清熱瀉火之效,可有效去除體內濕熱毒邪,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治療目的。

三黃巨勝湯包含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黃連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之效。三黃巨勝湯常用於治療熱毒熾盛、內陷心包之症,而黃連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有效控制熱毒的蔓延,防止病情加重。

2. 瀉心火:黃連善於瀉心火,而心火熾盛是三黃巨勝湯所治療的病症之一。黃連可以清泄心火,減少心火上炎的症狀,例如口舌生瘡、心煩失眠等。

總而言之,黃連在三黃巨勝湯中發揮著重要的清熱解毒和瀉心火作用,與其他藥物共同作用,達到治療熱毒熾盛、內陷心包的療效。

三黃巨勝湯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瀉熱通便: 大黃性寒,味苦,入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三黃巨勝湯主要針對熱毒壅盛、腸胃積滯引起的症狀,大黃可以迅速清除腸道積熱,促進排便,達到清熱瀉火、通利腸道的目的。
  2. 引藥下行: 大黃具有引藥下行的作用,可以將其他藥物引導至下焦,加強藥效的發揮。三黃巨勝湯中的黃芩、黃連、黃柏等藥物均以清熱瀉火為主,大黃的加入可以促進藥物下行,更有效地清除體內熱毒。

三黃巨勝湯中加入石膏,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消腫之效,與方中其他藥物相互協同,發揮更強的清熱解毒作用。

石膏性寒,味甘辛,入肺、胃經,能清熱瀉火、解毒消腫。其清熱力強,擅長治療熱盛症,尤其對熱病高熱、神昏譫語、煩躁不安、口渴引飲、脈洪數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三黃巨勝湯以黃芩、黃連、黃柏三黃為主藥,清熱瀉火,與石膏相輔相成,共同清熱解毒,並能有效控制病情發展,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三黃巨勝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傷寒蘊熱或內傷積熱之證,其證候特徵為:

  • 熱邪熾盛:身熱多汗、口渴欲飲、唇焦目赤,反映陽明氣分熱壅,津液受灼。
  • 熱擾神明:谵妄(神志昏亂),為邪熱上擾心神所致。
  • 二便赤閉:熱邪下迫,大腸燥結(便閉)與膀胱熱結(小便赤澀)並見。
  • 斑毒:熱毒深重,迫血外溢肌膚,發為斑疹。

此方證屬「表裡俱熱」,兼夾腑實,需峻清氣分、瀉火通腑,並透解熱毒。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黃芩:苦寒,主清上焦肺火,兼瀉膽腑之熱。針對目赤、谵妄等熱勢上衝之象。
  2. 黃連:苦寒,清心胃之火,解毒除煩。直折熱邪內擾心神(谵妄)與胃火灼津(口渴唇焦)。
  3. 大黃:瀉下攻積,導熱下行。通腑瀉實以治二便閉赤,使熱毒從大便而出,符合「釜底抽薪」之法。
  4. 石膏:辛甘大寒,專清氣分熾熱。解肌透表(身熱多汗),生津止渴(津傷欲飲),兼除斑毒伏熱。

配伍特點

  • 三黃(芩、連、大黃)協同:形成「清上—瀉中—通下」的縱向清熱網絡,覆蓋三焦熱邪。
  • 石膏為巨勝(關鍵):其辛透之力助熱外解,甘寒生津可制三黃苦燥之弊,避免瀉火而耗陰。
  • 瀉中寓透:大黃的瀉下與石膏的透發並行,既通腑導熱,又透解肌表斑毒,表裡分消。

治療原理總結
此方以「清氣瀉腑」為核心,通過:

  1. 苦寒直折:三黃直接鎮壓實火,截斷熱邪內熾。
  2. 辛寒透解:石膏外散鬱熱,避免涼遏冰伏。
  3. 給邪出路:上疏(黃芩)、中降(黃連)、下通(大黃),配合石膏透表,多途徑驅熱外出。
    適用於熱邪瀰漫三焦、表裡交織之重症,體現「清」「瀉」「透」並舉的峻劑思路。

傳統服藥法


黃芩、黃連、大黃、石膏。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三黃巨勝湯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三黃巨勝湯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結膜炎氣喘猩紅熱紫斑症及其他出血性病態系統性紅斑性狼瘡口乾口渴眼睛紅痛皮膚瘀血斑疹

相同名稱方劑


三黃巨勝湯, 出處:《傷寒大白》卷二。 組成:黃芩、黃連、大黃、山梔、石膏。 主治:傷寒譫語。

三黃巨勝湯, 出處:《傷寒大白》卷二。 組成:黃芩、黃連、大黃、石膏。 主治:傷寒,中有積熱,身熱多汗,二便赤閉,目赤唇焦,譫妄,口渴欲飲,斑毒。

三黃巨勝湯, 出處:《傷寒六書》卷一。 組成:石膏7錢,黃芩7錢,黃連7錢,黃柏7錢,山梔仁30斤,芒硝、大黃(一方有枳實)。 主治:傷寒陽毒發斑,狂亂妄言,大渴叫喊,目赤脈數,大便燥實不通,上氣喘急。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