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砂三黃湯

鐵砂三黃湯

TIE SHA SAN HUA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6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18%
心經 13%
肝經 13%
胃經 13%
脾經 13%
膽經 9%
肺經 4%
心包經 4%
小腸經 4%
三焦經 4%
大腸經
心經
肝經
胃經
脾經
膽經
肺經
心包經
小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鐵砂三黃湯為一方傳統中藥方劑,其主要成分包括鐵砂。鐵砂在中醫理論中被認為具有特殊的藥用價值。根據中醫學說,鐵砂性味甘平,歸肝、腎經,能補血止血、固精縮尿,並可強筋壯骨。在鐵砂三黃湯中加入鐵砂的目的,在於利用其獨特的藥效,以達到治療特定病症的效果。

鐵砂三黃湯中的「三黃」通常指的是黃芩、黃連和黃柏,這些藥材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燥濕的功效,常被用來治療由濕熱引起的各種疾病,如黃疸、熱瀉等。鐵砂與三黃結合使用,一方面可以增強整體方劑的穩定性和吸收效果,另一方面也能調和三黃的寒涼特性,使其更加適宜體質虛弱或寒氣較重的患者使用。此外,鐵砂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人體對其他藥材的有效成分的吸收,從而提高整個方劑的療效。總體而言,鐵砂在鐵砂三黃湯中的應用,充分體現了中醫藥物配伍的智慧和精妙。

鐵砂三黃湯中包含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熱通便: 大黃味苦寒,性急降,具有瀉熱通便的功效,可清熱解毒,瀉火通腑,對於熱毒蘊結、腸胃燥熱、便祕腹脹等症狀,能起到良好的緩解作用。
  2. 活血化瘀: 大黃亦有活血化瘀之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瘀滯,對於因熱毒瘀阻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也能發揮一定療效。

因此,在鐵砂三黃湯中加入大黃,既能瀉熱通便,又能活血化瘀,共同達到清熱解毒、通腑止痛的目的。

鐵砂三黃湯中包含黃連,其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瀉火: 黃連味苦寒,入心、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之效。鐵砂三黃湯主要用於治療熱毒熾盛、內陷心包、神昏譫語等症狀。黃連可以清瀉心包熱,使神志清醒,並能有效控制感染。
  2. 解毒消腫: 黃連亦有解毒消腫之效,對於鐵砂三黃湯所治療的瘡瘍腫毒,黃連可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促進傷口癒合。

鐵砂三黃湯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其一,黃芩性寒,能清瀉胃腸之熱,對於鐵砂三黃湯所治療的濕熱蘊結於胃腸,導致腹痛、腹瀉、噁心嘔吐等症狀,具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其二,黃芩苦寒,能瀉心火,並可清熱解毒,對於伴隨濕熱蘊結而出現的心煩、口渴、舌苔黃膩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

因此,黃芩的加入不僅能清熱燥濕,還能瀉火解毒,使鐵砂三黃湯的療效更為全面。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鐵砂三黃湯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婦人肝郁盛怒,氣逆躁擾;或不省人事」,屬情志失調引發的肝氣鬱滯化火證候。古代醫家認為,情志過激(如暴怒)易致肝氣上逆,鬱火內生,輕則煩躁不安,重則氣火衝心而昏厥。此證病機關鍵在於「肝鬱化火,氣逆擾神」,故需清瀉肝火、降逆鎮躁。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鐵砂(生鐵落)

    • 《本草綱目》載其「平肝去怯,治善怒發狂」,能重鎮降逆,直折肝火之上沖之勢,尤擅治情志異常引發的躁擾、昏聵。
  2. 黃連、黃芩

    • 黃連瀉心胃火,黃芩清肺肝熱,二者配伍(苦寒直折)協同清泄三焦鬱火,尤針對肝火犯心所致的神志不寧。
  3. 大黃

    • 瀉下通腑,導火下行,使鬱熱從大便而出,體現「上病下治」思路,與鐵砂之降逆形成上下分消之勢。

整體方義

全方以鐵砂重鎮為君,三黃(大黃、黃連、黃芩)苦寒瀉火為臣,共奏「降氣鎮逆、清泄肝火」之效。其治療原理在於:

  • 降氣火:鐵砂質重沉降,抑制肝氣上逆;三黃引火下行,釜底抽薪。
  • 瀉鬱熱:苦寒配伍直折火勢,尤適肝鬱化火之實證,避免火灼陰液而致風動。
  • 調神志:火降則神安,針對氣火擾心之躁擾、昏瞀,非直接安神,而是通過清火間接恢復神志清明。

此方特點在於「瀉火與鎮降並重」,體現中醫「治怒責肝,治躁瀉火」的辨證思維,適用於肝鬱火盛、氣逆擾神的急證,而非虛火上炎或陰虛陽亢之證。

傳統服藥法


鐵砂、大黃、黃連、黃芩。
水1盞半,煮取1盞,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較強的瀉下作用,因此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容易生氣慢性肝炎容易焦慮恐懼容易憂鬱

相同名稱方劑


鐵砂三黃湯, 出處:《産科發蒙》卷二。 組成:鐵砂、大黃、黃連、黃芩。 主治:婦人肝鬱盛怒,氣逆躁擾;或不省人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