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科發蒙

《產科發蒙》是清代醫學家片倉元周積累豐富臨床經驗並深入鑽研前人著作後,所著述的一部極具學術價值與實用性的產科專著。全書共分十卷,結構嚴謹,內容涵蓋產科的各個重要環節,從妊娠、分娩到產後護理及各種相關雜症,論述詳細,並融入作者獨到的見解與實證觀察。這部著作不僅是作者醫學思想的體現,更是其數十年臨床實踐的結晶,對後世產科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從書名「發蒙」二字,已可窺見作者著書立說的初衷,意在啟迪後學,闡明產科領域的奧妙與關鍵。其基本結構如介紹所述,概括為總論、胎產、產後、雜症四大板塊,此種分法有條不紊,便於讀者系統性地學習和查閱。總論奠定基礎,胎產部分詳述從懷孕到分娩過程中的胎兒及母體變化與處理,產後則專注於產婦的康復與可能出現的疾病,雜症部分則針對產科領域的各種複雜和緊急情況。

然而,要深入理解《產科發蒙》的精髓,需藉由書中具體的章節內容來體察作者的醫學態度與研究方法。從提供的序言和卷一的部分內容來看,片倉元周是一位極為重視實證觀察和臨床經驗的醫家。

書中的兩篇序言,首先點明了作者的學術淵源。片倉元周師從賀川氏(序言中稱為相山鶴陵先生深甫氏或子玄先生),並在其門下學習二十餘年。他高度讚揚了賀川氏醫術的精湛,認為其產科理論與技術「皆出於親試獨得」,且「診訣占候,實精詳鍜煉」,應用於臨床則「皆莫不有神驗」,甚至達到「起死回生之效」。這反映了作者對實踐經驗的重視,也定位了自己的學術傳承。

更重要的是,片倉元周並非僅是墨守師說,他具有強烈的批判與創新精神。他在序言中明確指出,雖然前人的產科著作(如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昝殷《產寶方》等)已十分豐富,但「至於救護術,則僅僅無幾,後人無所宗法焉」。這成為他著書的重要動機——要補前人之不足,特別是在實際的救護技術和對未詳盡之處進行闡發(「正其疑似而詳其未詳」)。因此,他筆下的《產科發蒙》不僅是對傳統知識的繼承,更是基於自身長期臨床觀察與驗證的創新之作。他甚至謙遜地說,此書不過是「正其疑似而詳其未詳」,建議後學以賀川氏書為綱,以此書為目,可見其著作的定位在於提供更細緻、更具體的臨床指導。

卷一的內容更是充分體現了作者重實證、求精微的學術特點。在「胎子位置形狀論第一」中,作者首先引用了師父賀川氏關於胎兒在腹中位置和形狀的論述,如「五月之後,腹中胎大如瓜,必背面而倒首,其頂當橫骨上際」、「其胞衣則蓋於胎之尻上,而當母鳩尾之下」等。但他並未止步於此,而是透過實際的個案觀察來深入驗證和理解這些理論。他詳細記錄了一例「囊兒」(胎膜未破的胎兒)的出生情況,並對其進行了細緻入微的「細檢」與「熟視」。他剖開胎膜後,觀察了胎兒在膜內的姿勢(屈臂握手,魚腹印耳下,猶人登圊狀),胎膜的形狀與顏色,以及胞衣(胎盤)的位置、形狀、質地、顏色和上面的筋絡文理。特別是對臍帶(胞莖)的觀察尤為詳細,描述了其大小、形態(類於繩索)、顏色、內部結構(三孔相通,推測其功能),甚至將其與人體的咽喉及氣穀道相類比。最後,他結合這些實際觀察,對子宮的位置、胎兒的典型姿態(「蟠縮一團若煮蝦魚然」)、胞衣的附著點以及母體血氣通過胞衣和臍帶滋養胎兒的途徑,得出了自己的結論。這種從具體個案出發,進行解剖式觀察和推理的態度,是難能可貴的。

在「辨駢胎位置第二」和「孿胎一胞辨第三」中,片倉元周更是展現了其敢於質疑權威、堅持實證的科學精神。對於攣胎(雙胞胎)的診斷與定位,他再次引用了子玄先生(賀川氏)的候法(如「任脈窪成一道者為孿胎」),但緊接著便以自己的「屢視攣胎腹」的經驗來反駁,認為此候法並非總是準確。他提出了自己觀察到的孿胎腹象特徵:「腹象皆突出於前而高」、「甚大而不張於左右」、「揣其兩脅則空軟」,並推測胎兒在子宮中是「累重於前後者無疑」。他還根據臨床經驗指出,分娩時往往是「後者先出」。這表明他不僅觀察,更進行了基於觀察的邏輯推理。

「孿胎一胞辨第三」是作者最為強調實證精神的章節之一。他開篇即言「事物之變化,則雖聖人亦有所未盡也」,強調「非所親視歷觀...任臆為斷,則恐誤天下後世」,特別是在醫學領域更是如此。他再次肯定了子玄先生著作的精細,但也指出其在孿胎圖中僅繪製了「兩胎各有胞者」,而「未載雙胎一胞者」。他用多個具體案例(如城東富澤坊利兵衛妻、橫山街打金匠妻、本石坊小津某妻)來證明,他「親歷視者,胞皆一者實多」,且臍帶附著點各不相同,分娩順序也各有差異(一正一逆或雙順生)。他據此質疑甚至否定了前人(包括其師)將「一倒首向下,一豎頭向上,其胞衣各一」或「任脈窪成一道者」等視為孿胎「正法」或「腹容」的觀點。他甚至提到參考了「西洋牒分的兒產科書」,發現其中孿胎圖式也「惟載各兒各胞者」,進一步說明這種基於片面觀察得出結論的現象並非僅限於中醫。作者以自己「親視」的「十數」個案例為依據,堅定地挑戰了既有的、他認為不符合事實的理論,充分體現了其獨立思考和實事求是的態度。

綜合來看,《產科發蒙》不僅是一部系統介紹產科知識的教科書式著作,更蘊含著作者獨特的治學理念。片倉元周繼承了傳統中醫重視經驗的特點,但更將其推向了精細入微、敢於質疑的層面。他通過大量的親自診察、觀察和解剖式研究,對胎兒位置、雙胞胎妊娠等重要問題提出了基於實證的新觀點,修正了前人的一些不準確或不全面的論述。書中對具體病例的描述、對胎盤和臍帶等組織的細緻觀察,都超越了一般的理論闡述,為後學提供了寶貴的臨床細節和診斷思路。

《產科發蒙》的問世,無疑提升了清代中醫產科學的水平。它不僅為當時的醫者提供了更為詳細和實用的臨床指南,其倡導的實證研究和批判性思維,也為後世醫學的發展樹立了榜樣。在清末西醫傳入,中西醫學交流碰撞的背景下,像《產科發蒙》這樣注重實證和精細觀察的中醫著作,更顯示出其價值,為中醫產科學的現代化轉型提供了重要的歷史積澱和啟示。這部書內容豐富、實用性強,反映了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和寶貴的臨床經驗,不愧為一部對後世產科學發展產生深遠影響的傑出著作。


序 (1)

序 (2)

卷一 (1)

卷一 (2)

卷一 (3)

卷一 (4)

卷一 (5)

卷一 (6)

卷一 (7)

卷一 (8)

卷一 (9)

卷一 (10)

卷一 (11)

卷一 (12)

卷二 (1)

卷二 (2)

卷二 (3)

卷二 (4)

卷二 (5)

卷二 (6)

卷二 (7)

卷二 (8)

卷二 (9)

卷二 (10)

卷三 (1)

卷三 (2)

卷三 (3)

卷三 (4)

卷三 (5)

卷三 (6)

卷三 (7)

卷三 (8)

卷三 (9)

卷三 (10)

卷三 (11)

卷三 (12)

卷四 (1)

卷四 (2)

卷四 (3)

卷四 (4)

卷四 (5)

卷四 (6)

卷四 (7)

卷四 (8)

卷四 (9)

卷四 (10)

卷四 (11)

卷四 (12)

卷五 (1)

卷五 (2)

卷五 (3)

卷五 (4)

卷五 (5)

卷五 (6)

卷五 (7)

卷五 (8)

卷五 (9)

卷五 (10)

卷五 (11)

卷五 (12)

卷五 (13)

卷五 (14)

卷六 (1)

卷六 (2)

附錄 (1)

附錄 (2)

附錄 (3)

附錄 (4)

附錄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