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倉元周

《產科發蒙》~ 卷三 (6)

回本書目錄

卷三 (6)

1. 產後第五

上二味。燒存性。極細末。白湯點服。

桂枝調血飲,治產後氣血虛損。脾胃怯弱。惡露不行。致心腹疼痛。發熱惡寒。自汗口乾。頭暈眼花等者。

桂枝,當歸,川芎,芍藥,白朮,茯苓,陳皮,香附,丹皮,乾薑(炒),益母草(各等分),甘草(減半)

每服四錢。水煎溫服。

大黃牡丹湯(見半產)

熟料五積散,陳飛霞曰。此方專治婦人產後外感內傷。瘀血不行。痰凝氣滯。頭身痛。惡寒發熱。心腹疼痛。寒熱往來。似瘧非瘧。小腹脹滿。傷風咳嗽。嘔吐痰水。不思飲食。胸緊氣急。手足搐搦。狀類中風。四肢痠疼。渾身麻痹。凡產後一切無名怪症。並皆治之。

夫產後百節俱閉。氣血兩敗。外則腠理不密。易感風寒。內則藏府空虛。易傷飲食。稍有不慎。諸證叢生。古書有產後以大補氣血為主。雜病以末治之之戒。後世莫不遵之。惟事滋補。不知風寒未去。食飲未消。滋補一投。反成大害。昧者猶以為藥力未到。愈補愈深。死而後已。

天下之通弊。莫此為甚。予昔於潭州。遇師指授此方。按法治之。往輒裕如。不敢自秘。逢人口授。並刊板印送。於茲四十餘載。活人莫可勝紀。但慮世人不悟。以為淺近之方。安能神應若是。故古人謂千金易得。一訣難求。予今訣破。庶狐疑頓釋。方名五積者。謂此方能去寒積血積氣積痰積食積也。

今產後之病怯。正犯此五積。以五積之證。投五積之方。豈非藥病相值乎。猶慮藥味辛散。而以醋水拌炒。名熟料五積散。俾藥性和緩。表而不發。消而不攻。方內所用肉桂解表逐寒。白芍和營諸衛。蒼朮厚朴走陽明而散滿。陳皮半夏疏逆氣以除痰。芎歸姜芷入血分而祛寒濕。

枳殼桔梗寬胸膈而利咽喉。茯苓去飲寧心。甘草和中補土。大虛大怯者。加人參。微虛者可不用。共為溫中散寒之妙劑。用於產後。無往非宜。

白芷(二錢),肉桂(一錢此二味不必炒),厚朴,川芎,半夏,枳殼,炒蒼朮,茯苓,白芍,炮姜,陳皮,炙甘草(已上各一錢),當歸(二錢),虛加人參(一錢)

上藥味皆宜秤過。除白芷肉桂在外不炒。余藥合為一劑。用好醋小半杯。淨水一杯。與醋和勻。將藥潤濕。入鍋內炒至黃色為度。取起攤地上去火毒。候冷入白芷肉桂在內。生薑三片。紅棗三枚。淨水二碗。煎至一碗熱服。此方至平穩。見效之後。依而服之。不拘劑數。以愈為度。惟產後大汗泄瀉。或虛脫之證忌之。蓋此方但能去病。不能補虛。

三黃熟艾湯(見傷寒啟微下)

產後二三日。小腹有大塊如盤。以手按之。則遷移者。不得一概謂瘀血。雖不下血塊者。過五六日則必自消。蓋此氣塊而已。當用尋常產後治法。若七日以上依然不消者。宜察其虛實用破血之劑。

白話文:

產後第五

上方藥物,燒成炭灰,研磨成極細的粉末,用溫開水送服。

桂枝調血飲,治療產後氣血不足、脾胃虛弱、惡露不下、導致心腹部疼痛、發熱畏寒、自汗口乾、頭暈眼花等症狀。

藥材:桂枝、當歸、川芎、芍藥、白朮、茯苓、陳皮、香附、丹皮、炒乾薑、益母草(各等分),甘草(減半)

每次服用四錢,水煎服,溫熱服用。

大黃牡丹湯(詳見半產篇)

熟料五積散,陳飛霞說:此方專門治療婦女產後外感內傷、瘀血不行、痰液凝滯、氣機阻滯、頭身疼痛、惡寒發熱、心腹部疼痛、寒熱往來(像瘧疾但又不是)、小腹脹滿、傷風咳嗽、嘔吐痰水、不思飲食、胸悶氣急、手足抽搐(像中風)、四肢酸痛、全身麻痺等產後一切不明原因的怪病。

產後百脈閉塞,氣血雙傷,外則肌膚腠理疏鬆,容易受風寒侵襲;內則臟腑虛弱,容易因飲食而受損傷。稍有不慎,各種症狀就會一起出現。古書記載,產後應以大補氣血為主,其他雜病則用其他的方法治療。後世大多遵從此法,只注重滋補,卻不知道風寒未除,飲食未消化,就盲目滋補,反而會造成更大的傷害。有些人還誤以為藥效還沒發揮出來,就更加重滋補,結果導致病情加重,甚至死亡。

這是天下醫治上的普遍弊端,最為嚴重。我以前在潭州時,遇到一位老師傳授給我這個方子,按照這個方法治療,效果很好,我不敢私藏,遇到合適的人就口傳心授,並且刻板印刷廣為流傳,至今已有四十多年,治癒的人數不勝數。但我擔心世人不懂,認為這是簡單的方子,不可能有如此神奇的療效。古人說“千金易得,一訣難求”,我現在把這個方法公開,希望疑惑能消除。這個方子名叫“五積散”,意思是此方能去除寒積、血積、氣積、痰積、食積。

產後諸病的虛弱,正是犯了這五種積滯。用治療五種積滯的方子來治療五種積滯的病症,豈不是藥證相合嗎?但考慮到藥材辛散,所以用醋水拌炒,稱為熟料五積散,使藥性平和,既能發散邪氣又不傷正氣,既能消散積滯又不至於過於攻伐。方中肉桂解表散寒,白芍養血和營衛,蒼朮、厚朴走陽明經散滿,陳皮、半夏理氣化痰,川芎、當歸、乾薑、芷草入血分祛除寒濕。

枳殼、桔梗寬胸膈利咽喉,茯苓利水寧心,甘草和中益氣。體虛甚者,加人參;體虛較輕者,可不加。此方是溫中散寒的良方,用於產後,無往不利。

藥材:白芷(二錢),肉桂(一錢,此二味不必炒),厚朴、川芎、半夏、枳殼、炒蒼朮、茯苓、白芍、炮姜、陳皮、炙甘草(以上各一錢),當歸(二錢),體虛者加人參(一錢)

所有藥材都應秤好重量。除白芷、肉桂外,其他藥材混合在一起,用好醋半杯,清水一杯,與醋混合均勻,將藥材潤濕,放入鍋中炒至黃色為度,取出攤開晾乾,去除藥物中的火毒,待冷卻後加入白芷、肉桂,生薑三片,紅棗三枚,清水二碗,煎至一碗服用,溫熱服用。此方很平和,見效後,按此法繼續服用,服用劑數不限,以痊癒為度。但產後大汗、泄瀉或虛脫者忌用,因為此方只能治病,不能補虛。

三黃熟艾湯(詳見《傷寒啟微》下篇)

產後二三日,小腹有像盤子般大小的硬塊,用手按壓會移動,不能一概而論為瘀血。即使沒有血塊排出,過五六天也會自行消散,這只是氣塊而已,應採用一般的產後治療方法。如果七天以上仍然沒有消散,應該觀察其虛實,用破血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