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科發蒙》~ 卷一 (1)
卷一 (1)
1. 卷一
2. 胎子位置形狀論第一
余壯歲西遊子玄先生之門,學產科術。蓋其術皆出於親試獨得;而診訣占候,實精詳鍜煉。是以其施治,皆莫不有神驗也,可謂能究產蓐微奧矣。余乃覃思研精,晝夜不輟,於是不出百日,而得入其室矣。及還東都,再取其所著產論及翼等書,沉潛反覆而讀之。論中有謂:大抵五月之後,腹中胎大如瓜,必背面而倒首,其頂當橫骨上際而居焉。其胞衣則蓋於胎之尻上,而當母鳩尾之下。至臨月按之,可得別其體貌而盡矣。
又曰:自其背而探之,其左右足膝皆張而旁出,則應是其面作箕服或結趺也;如其手膊則並展其臂,而常自依脅旁,則未嘗縮手足也云云。
又閱產論翼,載背面倒首,而皮膜裹胎。其胞衣則見附蒂於上,而蓋尻上。其莖則從膜上垂下,過脊背、越左肩、向腹部之圖。予嘗依其論與圖,而沉思默想者,不啻累月積年,未能攻究其胞莖之貫皮膜而至臍之處,在何地而為何狀也。疑之久之。頃歲城南山下門外笹井某妻,妊娠方期月,忽腹疼腰痛。於是人定速余治診,即便往。
發劑飲之,而拊摩其腹;則蹲循之際,兒便產下,而無啼聲。乳媼抱起看時,亦無手足面目,唯蠢乎微動,乃以為怪物,將裹草棄之。余細檢之,隔膜才見兒頭面手足,謂曰:「此囊兒也。」因就熟視之。胞衣在腹部而其形橢,上至頷下,下逮臍下,而胞衣四邊,薄皮引出以包裹胎。視之如雲母屏中物。兒在其內,屈臂握手,以魚腹印耳下,其形似邦俗取膏肓穴之狀;又跼兩膝,而膝頭僅過乳上,膝外廉與膊內廉相齧,猶人登圊狀。臍帶則自左手與胸旁之間,蟠屈而出二寸許,斜至肩。余即執小刀剖頷下膜(男子也),則白膜縮蹙歸於胞四邊矣。
急含少水,以噀兒面,始揚聲啼叫。眾皆稱天幸哉!余取胞衣置於油單紙上,以攤視之。其形圓匾,徑六寸許。其外面則中央最厚,至邊而漸薄。高低出沒,皺皮錯交。其色紫紅綠黑,混然相雜,而不甚濃;又往往有紫黑濃斑點。反覆視其裡面則有文理筋絡,宛乎似荷葉裡面。其色紫碧黑,比表面則稍淡。筋絡則青與白交加參錯。其胞莖則如無名指大,而若人工捻作者然,又類於繩索,其色不異筋絡。(按:胞莖始出,其色灰白色;既而過一二時,變為青白參錯。)莖中有三孔相通。余以為一以輸氣,一以注血,一反氣血者也。是亦若人有咽與喉,而氣穀道各異者歟?未可知也。皮膜之形,如歷制海蛇,其色淡黃也。
近八街堀葺屋匠妻,年二十七,彌月而產囊兒(女子也),亦復如是。其所異者:肚帶紆曲在於右腰聞而已。於是乎始悟子宮者,蓋附著於腎腸前面,而為一界郭,而兒在於其中也。背面倒首而屈手足,其頷著缺盆骨上,而面與膝頭相聚,若自窺臍者。其形蟠縮一團,若煮蝦魚然。胞衣則對兒腹,皮膜自生裹胎。其胞蓋當子宮中後面而黏著,母之血氣繇是先入胞內,乃流布於文理筋絡,自文理筋絡,達於胞帶中之隊孔,而至臍中以將養於兒者無疑。故知彌月將產,而陣痛頻至。
白話文:
我年輕時曾追隨子玄先生學習產科,先生的醫術皆來自親身實踐與獨到心得,診斷和預測更是精確詳盡,因此治療效果都十分神奇,可謂精通產科的奧妙。我於是專心致志地學習,日夜不休,不到一百天就掌握了要領。回到東都後,我又再次取得先生所著的《產論》及相關書籍,反覆研讀。書中提到,懷孕五月之後,胎兒長大如瓜,必定是背部朝外,頭朝下,頭頂位於橫骨上方,胎盤則覆蓋在胎兒的臀部上方,位於母親的鳩尾之下。臨近預產期按壓腹部,就能辨別胎兒的形貌。書中又說,從胎兒背部探查,如果左右腳膝都伸展向外,則胎兒的面部應該呈現箕踞式或結跏趺坐的姿勢;如果手臂伸展靠著肋旁,則表示胎兒沒有蜷縮手腳。
我又閱讀了《產論翼》,書中記載背部朝外、頭朝下的胎兒被胎膜包裹,胎盤附著在胎膜上方,覆蓋在臀部,臍帶則從胎膜上垂下,經過脊背、越過左肩,通向腹部(書中附圖)。我根據書中論述和圖解,反覆思考,甚至耗費了數月甚至數年,仍未能完全理解臍帶穿過胎膜到達臍部的具體位置和形態,疑惑了很久。幾年前,城南山下某戶人家,笹井某的妻子懷孕將近足月,突然腹痛腰痛,於是深夜請我診治。我立刻前往,開方服用,並按摩其腹部,不久胎兒就生下來了,但沒有哭聲。乳母抱起一看,也沒有手足和面部,只見微弱地蠕動,以為是怪胎,想用草包裹丟棄。我仔細檢查,隔著胎膜才看見孩子的頭、臉、手、腳,知道這是囊狀胎兒。仔細觀察後發現,胎盤位於腹部,形狀橢圓,上至下巴,下達肚臍以下,胎盤四周薄膜向外延伸包裹胎兒,如同雲母屏風裡的東西,孩子蜷縮在裡面,屈臂握拳,魚際印在耳下,形狀類似民間所說的膏肓穴的位置,兩膝彎曲,膝蓋剛好在乳房上方,膝蓋外側與手臂內側相抵,如同人蹲廁所的樣子。臍帶則從左臂與胸部之間盤旋而出約二寸,斜向肩膀。我用小刀剖開下巴處的胎膜(是個男孩),白色的胎膜收縮回到胎盤四周。
我立刻用少許水含在口中,噴在孩子的臉上,孩子才開始哭叫,眾人都稱讚是天幸。我把胎盤放在油紙上攤開觀察,形狀圓扁,直徑約六寸,外層中央最厚,向邊緣逐漸變薄,高低起伏,皺褶交錯,顏色紫紅綠黑混雜,顏色不深,但經常有紫黑色濃斑點。反覆觀察內層,可以看到紋理和筋絡,很像荷葉的內側,顏色紫碧黑,比外層顏色淺一些,筋絡青白相間錯雜。臍帶粗細如無名指,像人工捻成的,也像繩索,顏色與筋絡相同。(按:臍帶剛出來時顏色是灰白色,過了一兩個小時後,變成青白相間。)臍帶中有三個相通的孔,我認為一個是輸送氣體,一個是輸送血液,一個是反向輸送氣血的。這也像人有咽喉、氣管和腸道各不相同一樣,目前還不能完全確定。胎膜形狀像海蛇,顏色淡黃。
在八街堀附近,一位二十七歲的葺屋匠的妻子足月生產了一個囊狀胎兒(女孩),情況也差不多,不同之處只是臍帶彎曲在右腰部而已。於是我開始明白,子宮附著在腎臟和腸道前方,形成一個空間,胎兒就在這個空間裡,背部朝外,頭朝下,手腳彎曲,下巴抵著鎖骨,臉和膝蓋靠在一起,如同自己窺視肚臍一樣,身體蜷縮成一團,像煮熟的蝦子。胎盤對著胎兒腹部,胎膜自然包裹胎兒,胎盤蓋在子宮後壁黏著。母親的血氣由此先進入胎盤內,然後流布到紋理筋絡,再從紋理筋絡到達臍帶中的孔,到達臍中以滋養胎兒,毫無疑問。因此可知,足月將生產,陣痛頻繁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