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科發蒙》~ 卷一 (2)
卷一 (2)
1. 胎子位置形狀論第一
八髎腰髖之邊幾摧,而周身灼熱,漐漐汗出者。此胞衣著母體之處,將離脫之勢爾。以此推之,則如龐安常云:「兒出胞而誤執母腸胃,故隔腹針兒虎口。」於法開云:「使積日不娩之婦,食羊十餘臠而針是,則須臾羊膋(音聊脂膏也)裹兒出。」盛起東云:「將分娩但子抱母心,因便針之。」之類。
雖後之醫家稱譽其明診,以載於書籍,豈足可信哉?儒門事親云:「醫者不察孕,加燔針於臍兩旁,方不數月生一女子,兩目下各有燔針痕。」又《太平聖惠》、《和劑局方》、《婦人良方》等書,所載催生丹方後云:「服一丸即時產,隨男左女右手中握出。」是亦虛言空論,殆惑來學,皆刪去而可也。
夫子宮者,自是腸胃外囫圇一界郭爾,必非有孔竅而通於腸胃者矣。子在其中也,胞與膜裹之,無一點孔竅。其胞附著子宮而受養,乘其將分娩之勢,而皮膜自破,漿水迸出,然後兒出門矣。奚有執母腸、抱母心、羊膋裹兒、手握藥出、兩目下有燔針痕等事邪?不但此也,《魏志》所載:
華佗診甘陵相夫人有娠,使人手摸知所在,在右則女,在左則男。人云在左,於是為湯下之,果下男形之類。試之今日,無有的確。是皆後人信筆增奇者而已,曷足為法乎?古人妄誕往往有此類,學者不可不擇也。頃又覽明錢雷《人鏡經附錄》,載男女胎元圖說云:「精勝其血,自左子宮受氣而男形成;精不勝血,自右子宮受氣而女形成。」又曰:「男負陽而抱陰,故頭東而足西;女負陰而抱陽,故頭西而足東。頭與手足,蟠行一團如卵黃然,其漿水如卵白也。」又曰:「胞帶起於兩腎中間,著脊而生,有一系繫於兒臍,懸兒於胞中,此通母之血氣遺蔭之道路也。」云云。而其胎元圖,作低頭踡跼腰背,屈曲兩足,男首向左,女首向右,仰而橫臥者。此皆本《十九難》所謂男子生於寅,女子生於申之義,而設圖說者耳。雖似可憑,至其以子宮為二,男女頭足異乎東西,懸兒於胞中,仰而橫臥,則臆度亦甚。近閱蘭醫牒分的兒產科書,載易產難產圖,總二十有三。而其胞衣有戴於頭頂者,有蓋於尻上者,又有負於背藉於臀,插於兩股間者。且其胎形狀,則有橫生、倒生、礙產(肚帶攀其肩也)、偏產(見額角也)、棖後(頭之後骨偏掛穀道兒即露額也);及頷掛橫骨而出雙手;或一足已出,而胞帶將出;或肩臨子戶而出帶;或湊兩腳於面前,臀向人門而露一手;或臀出其半而不能達;或腹向產戶而出胞帶;或與上形同而不露帶;或背脊向子宮口;或肚帶纏頸而四肢將出;或兩足與一手已出子門;或駢屈兩膝而將出;又雙胎:一則仰臥,一則跨其上而露其臍帶;又正產仰出者、伏出者、礙橫骨者、拄肛門者、向腰左右者等之異。
白話文:
胎兒位置形狀論第一
古人認為胎兒位置異常,例如胎盤附著在母體,快要脫落時,孕婦會感覺腰部兩側疼痛,全身發熱,大量出汗。有些古籍記載,醫生會用針灸刺激孕婦腹部,甚至讓孕婦吃羊肉來促進生產,這些方法並不可靠。
子宮與腸胃是分開的,胎兒在子宮內,被胎盤和羊膜包裹,沒有任何通道與腸胃相通。分娩時,羊膜破裂,羊水流出,胎兒才娩出。那些說胎兒抓住母體腸胃、抱著母體心臟、被羊脂包裹著出來、生產後在嬰兒眼下方發現針灸痕跡等說法都是不可信的。 魏志記載華佗能用手摸孕婦腹部判斷胎兒性別,這也缺乏科學依據。
古人對胎兒位置和性別的推測,多數是臆測,例如認為精氣旺盛則為男胎,精氣不足則為女胎;男胎頭向東腳向西,女胎頭向西腳向東等等,這些說法缺乏科學根據。某些古籍中繪製的胎兒圖,也多是基於這些臆測而作。
現代醫學研究顯示,胎兒在子宮內的姿勢多種多樣,包括橫位、臀位、枕後位等,以及各種不同程度的胎位不正。這些情況都可能導致難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