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科發蒙》~ 卷一 (3)
卷一 (3)
1. 胎子位置形狀論第一
其他形狀不能備錄。而胞衣之所在不一者,彼以為子宮有欹側正直之殊也;然不載胞之對腹者,則彼未睹囊兒乎?其圖說雖似詳,或出臆見者十過其半。嗟乎!萬古以來,不論華夷,凡醫家於懷孕圖說,氾濫懵懂,紛紛不一者,皆由不觀真囊兒,故未有一人能為的當之說者也。
夫蘭人雖言事出其實,豈能如殷紂刳孕婦腹而視之乎哉?故其所圖,不可信據也。
夫吾子玄先生於產科一技,終身用意刻苦,是以其術超邁於古今。如其所謂素背面倒首而無轉身者,則千古卓見也;雖然至其謂胞衣蓋胎之尻上,其手膊並展依脅旁,而其左右足膝皆張而旁出未嘗縮手足,則偶未深考耳。
又產論翼中所錄,懷孕圖凡三十有二,而其胞衣皆表裡反復,不無可疑也。
又如被膜胎圖(余所稱囊兒是也),則為胞在腹中,其帶垂下而出育門,帶頭皮膜生而裹胎者,亦不可解也。苟若其所圖,則產訖當胞莖近兒臍而有皮膜。余治產婦無慮數百人,見其生子未嘗視皮膜之附著於胞莖者。
又未視胞與膜相離者:其偶相離者,則死胎經日而娩者,及胞衣日久而漸漸壞下者,皆皮膜腐敗,與穢物並下也。其他豈有此理哉?
夫膜也者,附著於胞衣裡面之薄皮,自引延而包胎者爾。凡尋常生產,兒子瞥然出門,然後胞衣尋下者,皆皮膜忽縮蹙於胞之四邊,故人多不識之也。今舉其胞莖而視之,則膜之垂下者,藹藹如車蓋,則膜之與胞衣不相離者可知矣。何有胞莖生皮而裹兒邪?
且摘胞之遊旒而徐剝之,胞與膜隨手而離。此亦兩片相合,故復徐徐分拆之,則離成兩片。而其表面著於胞者,薄脆易破;裡面比表面則粗而厚強,故較難破。余幸獲觀二囊兒之一男一女。
而數年大疑,釋然冰解,從前謬迷,一時霧散,豈不亦愉快哉!
雖然不敢自斷為是,或得復視數兒如此,則此說永為鼎鍾銘錄矣。唯恨余今年歲已不惑,稟受怯弱死生難期。況囊兒千百中之一二而已。假令有之,大抵托於無智生婆,則孰能詳正之乎?我終身不能復眎未可測也。
因姑記所目擊與所發明,以示同志。後來君子,若遇囊兒而不異乎余所說,則請繼續於此,以為萬世定規矣。嗟乎!子玄先生之書,率出於實驗實得,議論切當,有益今日。而其論不及於此,其有差忒者,疑未嘗遇真囊兒,而妄作之圖說歟;抑門人誤記,亦未可知也。噫!先生今既往矣。恨我不在其生時以斯質焉。(篇內所論諸圖悉見卷六宜以參看)。
白話文:
胎兒位置形狀論第一
其他胎兒形狀無法一一記錄。胎盤位置不一,是因為子宮本身有傾斜和正直的差別。但是,圖譜中沒有記載胎盤位於腹部正面的情況,說明繪製圖譜的人從未見過真正的胎兒囊(羊膜囊)。雖然圖譜看起來很詳細,但其中十之八九是憑空臆測的。唉!古往今來,無論中外,醫家關於懷孕的圖譜都含糊不清、眾說紛紜,完全是因為沒有觀察過真正的胎兒囊,所以沒有一個人能提出正確的說法。
西方人雖然說他們的說法來自實際觀察,但難道能像殷紂王剖開孕婦肚子查看胎兒一樣嗎?所以他們的圖譜不可信。吾子玄先生一生致力於產科,刻苦鑽研,因此他的醫術超越古今。例如他所說的胎兒背部朝外、頭朝下、沒有翻轉的情況,就是千古卓見。雖然他說胎盤覆蓋在胎兒臀部上方,手臂伸展靠在肋部旁,雙腳膝蓋都張開向外,從未縮手縮腳,這可能是他觀察不夠深入。此外,《產論翼》中記載的三十多幅懷孕圖,胎盤都前後顛倒,也值得懷疑。還有「被膜胎」圖(我所說的胎兒囊),說胎盤在腹中,帶子向下垂到陰道口,帶子連著胎兒頭部的皮膜,包裹著胎兒,這也是無法理解的。如果按照圖譜所繪,那麼生產後胎盤莖應該靠近嬰兒的肚臍,而且有皮膜。我治療的產婦不下數百人,從未見過皮膜附著在胎盤莖上的情況,也從未見過胎盤和羊膜分離的情況。只有死胎停留在體內多日後娩出,以及胎盤長時間停留在體內逐漸腐爛脫落的情況下,皮膜才會腐敗,與污物一起排出。其他的情況根本不存在這種道理。所謂的羊膜,就是附著在胎盤內側的一層薄膜,延伸包裹胎兒而已。一般生產時,嬰兒突然出生,然後胎盤才會慢慢娩出,這是因為羊膜迅速收縮到胎盤的四周,所以很多人不知道它的存在。
現在將胎盤莖提起觀察,就會看到向下垂的羊膜,像傘蓋一樣,這就證明了羊膜和胎盤是連在一起的。怎麼會有胎盤莖長出皮膜包裹著嬰兒呢?如果將胎盤的邊緣慢慢剝離,胎盤和羊膜就會隨著手勢分離,這也是兩層膜相合在一起,所以要慢慢地分開,這樣就分成了兩片。外面那層膜附著在胎盤上,薄而脆,容易破;裡面那層膜比外面那層粗厚結實,較難破裂。我有幸觀察過兩個胎兒囊,一個男嬰一個女嬰,多年的疑惑終於解開,以前的錯誤認識也一掃而空,真是令人愉快!雖然我不敢斷言自己完全正確,如果能再觀察幾個胎兒囊,就能證明我的說法了。只可惜我今年已經不惑之年,體弱多病,壽命難以預料,而且能觀察到胎兒囊的機會少之又少,即使有機會,也大多掌握在缺乏知識的接生婆手中,她們又怎能仔細觀察呢?我終生可能再也無法觀察到,這也是無法預測的。
因此,我姑且將我所見所聞記錄下來,給同道和後來的學者參考。如果遇到胎兒囊的情況與我的說法一致,就請繼續研究,把它作為萬世準則。唉!子玄先生的書,大多是基於實驗和實踐所得,論述精當,對今天仍然有益處,但是他的論述沒有涉及到這個問題,其存在偏差的地方,可能是因為他沒有遇到真正的胎兒囊,而憑空繪製圖譜;或者可能是門人記錄錯誤,這也難以確定。唉!先生已經過世,我恨不得在他生前就向他請教。 (文中所論述的各個圖譜都在第六卷中,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