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倉元周

《產科發蒙》~ 卷一 (3)

回本書目錄

卷一 (3)

1. 產前產後諸證發明二十五則第六

(醫案一條附)

凡娠妊嘔不止者。其因不一。有痰飲蛔蟲痞積鬱結等之異。其候證治方。詳見惡咀門。若諸藥不效。則宜與蜜湯。其功極偉。是不可不知也。

有妊娠似勞證者。有勞證似妊娠者。分之之法。二三月臍下胎仍不見。則以其眼中悅澤。白睛變青色者。與掌中見紅色者。肌肉不消。脈不細數者。此為娠候。四月以上。宜捫按其臍下。手到而辨之矣。又有勞證中而娠者。大抵難治。

妊娠惡阻。寒熱咳嗽盜汗懶執作等證。若誤認為勞證而施治。則雖誤治。亦不害於生育。勞證最初經閉二三月有前證者。若誤認為惡咀而施治。則卒致不救。不可不審也。

娠而六七月以上。其胎常逼胸下者。其婦多有鬱火。又娠而胎常在小腹者。其婦多天賦薄弱。若不然則病後體氣未平復而受孕者也。

妊娠有下利日三四行。或五六行。累月不止。百方不效者。雖然肌肉不消。飲食如故。而無邪脈。則不可慮也。此症至臨月或產後而便自止。是亦妊中常好食偏味者。產後自止之類也。俱難以理推極者也。

妊娠五六月。有妊與否猶未可決者。令婦仰臥須施產論翼按腹第六術數回。其間不論左右脅傍必忽焉瞤動激射而觸醫手中。其狀恰如電之眩目也。其有之者。斷然為妊娠。不可不知也。

娠而有口舌糜爛者。又有舌生芒刺如貓兒舌者。並不分娩則不差。○嘗治長谷川君夫人。妊娠七月舌旁糜爛。凡溫冷入口則射舌。因才食淡粥之微溫而已。予與清熱補血湯敷綠袍散十餘日。依然不效。便改投清熱補氣湯亦十餘日。猶尚不愈。竊以為非產後則不復。姑以達生散加薄荷黃連。

外將城嫗散(方見雜病試效)加青黛貼之。如此六七日而全差。嗟乎藥之中肯綮不亦神乎。

有妊娠心下大膨脹者。必無慮之。未眎由是害於產者。此大抵氣脹。或留飲之所致也。宜順氣化痰之劑。

懷孕患惡咀者。其婦必有蟲積或痰飲。產後發血暈者。其婦必有症癖鬱怒。其無此者。皆莫有二證也。

妊娠八月以上吐血者。產後必發大患。而終難救。六七月前有之者。無患。然大吐血者甚殆。

凡小產婦女子。惡寒戰慄後壯熱甚而大汗出。或頭暈目眩。飲食不美。腹微滿。按之軟弱而如綿絮。此證甚似外感。而實不然。或有請醫而不告其實。偽為外感求治。醫雖詰問之匿不敢言者。其識之之法。臨按其腹部。必鼻聞血臭也。若然者宜斷為小產而施治法。此余之所數歷驗也。

香川太衝行余醫言。舉鼻嗅病人臭氣數症。而於此一候遺之者何也。(治驗在卷六宜以參看)

凡臨產貴其婦有熱狀者。與有汗者。若無二狀則動輒不達而斃。雖其能達。產後多危殆。

凡臨產手背清冷者。或面色無血色。唇口青白。及呼氣冷者。或脈細而不數者。皆非慶事。產後多生變證。

產前患水腫。逮產後腫滿益甚者。用藥腫減十之八。而余腫淹延數日不消。則後必為不治症。

產後久泄。自利完穀者。雖服藥稍瘥。竟致不起者甚多。

婦人身重。則世醫食物禁忌甚嚴。世俗亦守之。而為一大緊要事。方其阻病不食之時。猶禁所好之物。而致使婦益食少。實可憐耳。陳自明云。凡妊娠惡食者。以所思食。任意食之必愈。不可不察也。

凡方臨月大血數崩下者。非子死腹中。則免身後多致婦不起。其天賦壯實者。或有不然矣。

孕而七八月。患久咳久泄等。形體漸虛羸者。候其腹容。胎當臍腹而縮小。胸下兩脅皆空軟可容指者。則不出三日而必產。生子多瘦弱。育者甚罕。

凡臨產移時不娩。煩渴不止者必死。此證必脈無根腳。而手足清冷。

凡臨產腹堅硬如石者。必子僵腹中。

臨產二三日不能娩。而加煩躁者死胎也。若脈細弱時反張者。子母俱危。

臨產二三日雖不分娩。其婦飲食如故。自能起居。轉側。眼中和而脈有精神者。子雖死腹中。醫施回生術令娩身。則婦當不死若睛不和。飲食不進。脈微細者。雖達多死。

妊娠六七月而上。腰腳微腫者。十居其半。蓋以胎漸長。壓母腸胃輒錯和而已。不足深患。大抵產後自消散。雖然周身洪腫。小便不利者。宜隨脈證虛實而施攻補法。勿必拘有胎而泥芎歸之類。若夫身體腫脹甚。久不消散。而免身者。子母並危。(治驗錄卷六宜以參看)

凡妊娠不論月足與不足。偶腰腹疼痛。而產宮下水或血者。必死胎也。雖不腰腹疼痛。或有所見而忽腹堅硬如石者。亦必死胎也。

凡臨產數日不能娩。而其婦反飲食健啖。眼中清瞭。發語輕捷。或又笑言。殆似不病人。甚非佳事。醫雖為救之。產後多致不起矣。此證不但妊婦也。傷寒壞證。水腫久不差等類。往往有焉。皆屬不治候。不可不知也。

2. 惡阻治法第七

婦人孕二三月之間。必中憒悶。嘈雜噁心。或吐痰沫。或嘔飲食。或心中懊憹。好啖酸果。或又好啖辛鹹物。或頭目旋暈。憎聞食氣。或四肢倦怠不欲執作。多臥少起。厭厭困懶。或四節煩疼。面黃肌瘦。或好未嘗食之物。或惡其所常嗜之物。或作寒熱頭痛。或作胸膈煩懣。

或恍惚不能支持等之證。巢氏病源此名惡阻。又曰惡食。稱惡字。昝殷產寶方謂之子病。小品方命阻病。產經或呼病阻。戴元禮曰。俗謂之病鬼。無論名呼多端。宜先用清膈飲竹茹湯之類。驅逐病痰必愈。若嘔甚者。並加伏龍肝一二錢。若大段不欲飲食者。千金生蘆根湯。若其人體弱下利者。

半夏藿香湯。集驗橘皮湯之類。重者乾薑人參半夏加朮湯。若腹中雷鳴下利者。生薑瀉心湯。渴而嘔者。醫方筆記一方。若疲極黃瘦。小便不利者。產經半夏茯苓湯。四肢委然。胸下痞悶者。茯苓丸。若挾痞積蛔蟲者。蘆橘加半夏湯。兼吞紅丸子。或又烏梅丸。理中安蛔湯之類。

若挾氣滯鬱結者。二香散。七氣湯選用。其人素有鬱怒症疝等者。必用左金丸。各隨其症治之。已上證候。其不甚者。則大抵逮輸三四月。精神自清爽。漸向平安。又至其變。則尚不愈。或咳逆上氣。不能橫臥。或作下利。作不食。作吐蛔。作肩背疼痛。或寒熱咳嗽吐出白沫。

或惡明而坐暗處。且不欲與人言。又每睡著汗多出。其狀殆如勞瘵。甚則往往不出妊中而斃。可不懼哉。又作口舌乾燥。作舌心焦煤。或舌上生芒刺。恰如貓舌。或又有口舌糜爛妨飲食。百藥不能療。遂延產後而久不差者。此因濕毒得疾。當於產後口舌門取藥。又有稟質羸瘦者。

每受孕必肥滿。或肥滿者反瘦瘠。又有懷孕已來無有惡阻候。而至八九月。遽噁心嘔吐。不受藥食者。清膈飲。半夏茯苓湯。可選而用。然此症動輒至產後作蓐勞。不可不早滋養氣血固根本也。

王碩云。妊婦惡阻。嘔吐全不納食。百藥不療。惟是紅丸子最妙。佐以二陳湯服之。但人疑其墮胎必不信服。每每易名用之。時有奇功。○方廣云。大全方論半夏動胎而不用。仲景方皆用半夏。豈不知此而用乎。予治阻病累用半夏薑製炒黃用之。未嘗動胎。經云。有故無殞是也。

(周云。方之說雖確論。然尚用薑製炒黃半夏。則此拘陳氏說也。用生半夏而可也。凡方有病。則雖巴豆硝黃亦不可畏也。何況半夏乎。)

清膈飲(周新定方)治妊娠嘔吐全不納藥食神效。

枇杷葉,竹茹(各一錢),生半夏,茯苓(各一錢半)

上生薑七片。水煎溫服。

集驗橘皮湯,治任身嘔吐不可食。

橘皮,竹茹,人參,術(各三兩),生薑(四兩),厚朴(二兩)

凡六物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之。

產經竹茹湯,治痰熱惡阻嘔吐不下食。

半夏(五兩),竹茹,橘紅(各三兩),茯苓,生薑(各四兩)

上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乾薑人參半夏,治妊娠嘔吐不止。

乾薑,人參(各一兩),半夏(二兩),生薑(一兩)

上四味。水煎溫服。(此即仲景乾薑人參半夏丸也。予每作湯子用之。)

醫方筆記治惡阻一方

橘皮,人參,竹茹(各一錢),麥門冬,木瓜(各二錢),枇杷葉(三大片),藿香(五分)

下咽即驗。

丹波康賴醫心方引產經云。半夏茯苓湯。治任身阻病。心中憒悶。空煩吐逆。惡聞食氣。頭重四支百節疼痛沉重。多臥少起。惡寒汗出。疲極黃瘦方。

半夏(五兩),生薑(五兩),茯苓(二兩),橘皮,細辛,芎藭,人參,芍藥,澤瀉,甘草(各二兩),旋覆花(一兩),乾地黃(二兩)

凡十二物。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若病阻積日月不得治。及服藥冷熱。先候病變客熱煩渴。口生瘡者。除橘皮細辛用前胡知母各二兩。若變冷下者。除乾地黃用桂肉二兩。若食少胃中虛生熱。大行閉塞。小行赤少者。宜加大黃三兩。除地黃加黃芩一兩。余藥依方。服一劑得下後。

消息看氣力冷熱。更增損方調定。即服一劑湯便急將茯苓丸。令得食便強健也。(小品方同之)

小品方云。茯苓丸治任身阻病。患心中煩悶。頭重眩目。憎聞飯氣。便嘔逆吐悶。顛倒。四支委熱。不自勝持。服之即效。要先服半夏茯苓湯兩劑。後將茯苓丸也。

茯苓(一兩),人參,桂肉,乾薑,半夏(炮各二兩),橘皮(一兩),白朮,枳實,葛根屑,甘草(炙各二兩)

凡十物。搗篩蜜和丸。如梧桐子。飲服二十丸。漸至三十丸。日三。(產經同之案原出外臺方)

紅圓子(易簡方),治阻病有痞積蟲積而為患者。

莪朮,三稜,橘皮,青皮(各五斤),胡椒,乾薑(炮),阿魏(各三斤),礬紅

上為細末。醋和為丸。梧子大。礬紅為衣。每服三十丸。薑湯。二陳湯。小半夏加茯苓伏龍肝湯等嚥下。

蘆橘姜檳湯,治妊娠嘔吐痰水不食。

生蘆根(一兩),橘紅(七錢),生薑(一兩),檳榔子(三錢)

上作三次水煎服。或加半夏。

二香散,療妊娠胎氣不安。氣不升降。飲食不美。嘔吐酸水。起坐覺重宜服之。

香附子,藿香葉,甘草(各二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入鹽少許。百沸湯點下。

加減七氣湯(直指方),治氣鬱嘔吐。

半夏(二兩半),人參,辣桂,厚朴(各一兩),茯苓(一兩半),甘草(炙半兩)

上每三錢半。姜七片。棗一枚煎服。加木香亦得。(周按沈朗仲病機匯論去甘草加紫蘇橘皮。尚名七氣湯。治七情之氣鬱結於中。心腹絞痛。不可忍者。)

左金丸,治因鬱怒及症疝而嘔吐。

黃連(六兩),吳茱萸(一兩同炒)

為末。神麯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白湯下。

生薑瀉心湯,治惡阻嘔而腹中雷鳴下利者。

生薑(四兩),甘草(三兩),人參(三兩),乾薑(一兩),黃芩(三兩),半夏(半斤),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服。

烏梅丸,治嘔而氣上衝心。或吐蛔蟲者。

烏梅(二十錢),黃連(十錢五分),乾薑(十錢),細辛,附子,桂枝,人參,黃蘗(各六錢),當歸,蜀椒(各四錢)

上細末打米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量病輕重進之。○此方傷寒論所載分兩甚多。倉猝之際難制。因取原方三分之二。改定以隨便爾。

生蘆根湯,理中安蛔湯(並見傷寒啟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