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倉元周

《產科發蒙》~ 卷一 (7)

回本書目錄

卷一 (7)

1. 產前產後諸證發明二十五則第六

產前患水腫。逮產後腫滿益甚者。用藥腫減十之八。而余腫淹延數日不消。則後必為不治症。

產後久泄。自利完穀者。雖服藥稍瘥。竟致不起者甚多。

婦人身重。則世醫食物禁忌甚嚴。世俗亦守之。而為一大緊要事。方其阻病不食之時。猶禁所好之物。而致使婦益食少。實可憐耳。陳自明云。凡妊娠惡食者。以所思食。任意食之必愈。不可不察也。

凡方臨月大血數崩下者。非子死腹中。則免身後多致婦不起。其天賦壯實者。或有不然矣。

孕而七八月。患久咳久泄等。形體漸虛羸者。候其腹容。胎當臍腹而縮小。胸下兩脅皆空軟可容指者。則不出三日而必產。生子多瘦弱。育者甚罕。

凡臨產移時不娩。煩渴不止者必死。此證必脈無根腳。而手足清冷。

凡臨產腹堅硬如石者。必子僵腹中。

臨產二三日不能娩。而加煩躁者死胎也。若脈細弱時反張者。子母俱危。

臨產二三日雖不分娩。其婦飲食如故。自能起居。轉側。眼中和而脈有精神者。子雖死腹中。醫施回生術令娩身。則婦當不死若睛不和。飲食不進。脈微細者。雖達多死。

妊娠六七月而上。腰腳微腫者。十居其半。蓋以胎漸長。壓母腸胃輒錯和而已。不足深患。大抵產後自消散。雖然周身洪腫。小便不利者。宜隨脈證虛實而施攻補法。勿必拘有胎而泥芎歸之類。若夫身體腫脹甚。久不消散。而免身者。子母並危。(治驗錄卷六宜以參看)

凡妊娠不論月足與不足。偶腰腹疼痛。而產宮下水或血者。必死胎也。雖不腰腹疼痛。或有所見而忽腹堅硬如石者。亦必死胎也。

凡臨產數日不能娩。而其婦反飲食健啖。眼中清瞭。發語輕捷。或又笑言。殆似不病人。甚非佳事。醫雖為救之。產後多致不起矣。此證不但妊婦也。傷寒壞證。水腫久不差等類。往往有焉。皆屬不治候。不可不知也。

白話文:

產前若患水腫,生產後腫脹更甚,即使用藥使腫脹減輕八成,但剩餘腫脹持續數日不消,則預示病情將難以治癒。

產後久瀉不止,即使服藥略有好轉,最終仍致命的案例很多。

孕婦身體沉重,傳統醫學對飲食禁忌甚嚴,民間也遵守此規矩,視為重要事項。即使在疾病阻礙進食時,仍禁止食用喜好的食物,導致孕婦更少進食,實在令人憐憫。陳自明說,妊娠期間孕婦厭食,應讓她吃想吃的食物,必然痊癒,不可不知。

臨近預產期大量出血,不是胎兒死於腹中,就是產婦日後多半性命不保。體質強健者,則可能例外。

懷孕七八個月,患有久咳久瀉等症狀,身體日漸虛弱,若觀察腹部,胎兒位置縮小至臍腹附近,胸下兩脅都空虛柔軟,可容納手指,則不出三日必將生產,生下的孩子多半瘦弱,能養育成功的很少。

臨產時遲遲不娩,煩渴不止,必死無疑。此症必脈象無根,手足冰冷。

臨產時腹部堅硬如石,必是胎兒僵硬在腹中。

臨產二三日仍不能分娩,並伴隨煩躁,則是死胎。若脈象細弱且反跳,則母子俱危。

臨產二三日雖未分娩,但孕婦飲食如常,能自行起居活動,目光平和,脈象有力,即使胎兒死於腹中,醫生施行回生術使其娩出,產婦也能倖存。但若眼神呆滯,飲食不進,脈象微弱,則大多會死亡。

懷孕六七個月以上,腰腳輕微腫脹的佔一半以上,這多半是因為胎兒漸漸長大,壓迫母體腸胃所致,不必過度擔心,大多數產後會自然消散。但若全身浮腫,小便不利,則應根據脈象和症狀的虛實,施以攻補療法,不可拘泥於懷孕,而只用芎歸之類藥物。若身體腫脹嚴重,久久不消,則母子俱危。(詳見《治驗錄》卷六)

懷孕期間,無論月數足不足,偶爾腰腹疼痛,且從產道排出水或血,必是死胎。即使沒有腰腹疼痛,或無明顯徵兆,但突然腹部堅硬如石,也必是死胎。

臨產數日不能分娩,但孕婦反而飲食良好,目光清澈,說話輕快,甚至談笑自如,看似並無病容,這絕非好事。即使醫生設法搶救,產後也多半性命不保。此症不僅見於孕婦,傷寒危重症狀、水腫久治不愈等情況,也常有此徵兆,皆屬不治之症,不可不知。

2. 惡阻治法第七

婦人孕二三月之間。必中憒悶。嘈雜噁心。或吐痰沫。或嘔飲食。或心中懊憹。好啖酸果。或又好啖辛鹹物。或頭目旋暈。憎聞食氣。或四肢倦怠不欲執作。多臥少起。厭厭困懶。或四節煩疼。面黃肌瘦。或好未嘗食之物。或惡其所常嗜之物。或作寒熱頭痛。或作胸膈煩懣。

或恍惚不能支持等之證。巢氏病源此名惡阻。又曰惡食。稱惡字。昝殷產寶方謂之子病。小品方命阻病。產經或呼病阻。戴元禮曰。俗謂之病鬼。無論名呼多端。宜先用清膈飲竹茹湯之類。驅逐病痰必愈。若嘔甚者。並加伏龍肝一二錢。若大段不欲飲食者。千金生蘆根湯。若其人體弱下利者。

半夏藿香湯。集驗橘皮湯之類。重者乾薑人參半夏加朮湯。若腹中雷鳴下利者。生薑瀉心湯。渴而嘔者。醫方筆記一方。若疲極黃瘦。小便不利者。產經半夏茯苓湯。四肢委然。胸下痞悶者。茯苓丸。若挾痞積蛔蟲者。蘆橘加半夏湯。兼吞紅丸子。或又烏梅丸。理中安蛔湯之類。

若挾氣滯鬱結者。二香散。七氣湯選用。其人素有鬱怒症疝等者。必用左金丸。各隨其症治之。已上證候。其不甚者。則大抵逮輸三四月。精神自清爽。漸向平安。又至其變。則尚不愈。或咳逆上氣。不能橫臥。或作下利。作不食。作吐蛔。作肩背疼痛。或寒熱咳嗽吐出白沫。

或惡明而坐暗處。且不欲與人言。又每睡著汗多出。其狀殆如勞瘵。甚則往往不出妊中而斃。可不懼哉。又作口舌乾燥。作舌心焦煤。或舌上生芒刺。恰如貓舌。或又有口舌糜爛妨飲食。百藥不能療。遂延產後而久不差者。此因濕毒得疾。當於產後口舌門取藥。又有稟質羸瘦者。

每受孕必肥滿。或肥滿者反瘦瘠。又有懷孕已來無有惡阻候。而至八九月。遽噁心嘔吐。不受藥食者。清膈飲。半夏茯苓湯。可選而用。然此症動輒至產後作蓐勞。不可不早滋養氣血固根本也。

王碩云。妊婦惡阻。嘔吐全不納食。百藥不療。惟是紅丸子最妙。佐以二陳湯服之。但人疑其墮胎必不信服。每每易名用之。時有奇功。○方廣云。大全方論半夏動胎而不用。仲景方皆用半夏。豈不知此而用乎。予治阻病累用半夏薑製炒黃用之。未嘗動胎。經云。有故無殞是也。

(周云。方之說雖確論。然尚用薑製炒黃半夏。則此拘陳氏說也。用生半夏而可也。凡方有病。則雖巴豆硝黃亦不可畏也。何況半夏乎。)

清膈飲(周新定方)治妊娠嘔吐全不納藥食神效。

枇杷葉,竹茹(各一錢),生半夏,茯苓(各一錢半)

上生薑七片。水煎溫服。

集驗橘皮湯,治任身嘔吐不可食。

橘皮,竹茹,人參,術(各三兩),生薑(四兩),厚朴(二兩)

凡六物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之。

白話文:

婦人懷孕二到三個月時,常常會感到頭昏腦脹、胸腹嘈雜、噁心嘔吐,吐出的是唾沫或食物,心中煩悶,喜歡吃酸的水果,或又喜歡吃辛辣鹹的食物,頭昏眼花,聞到食物的味道就反胃,四肢疲倦無力不想動,喜歡躺著不愛起床,整天昏昏沉沉,四肢關節酸痛,面色萎黃消瘦,有的想吃從未吃過的食物,有的卻討厭平常愛吃的東西,有的發冷發熱頭痛,有的胸膈煩悶,有的神志恍惚站立不住等症狀。巢氏的《病源》稱此病為惡阻,也叫惡食,簡稱「惡」字;昝殷的《產寶方》稱之為「子病」;《小品方》稱之為「阻病」;《產經》則稱為「病阻」;戴元禮說,民間俗稱「病鬼」。不管名稱有多少種,都應該先用清膈飲、竹茹湯等藥方,去除病痰,必定痊癒。如果嘔吐很厲害,可以加伏龍肝一到二錢;如果不想吃東西,可以用《千金方》的生蘆根湯;如果體弱還腹瀉,可以用半夏藿香湯、集驗橘皮湯等;病情嚴重者,用乾薑人參半夏加朮湯;如果腹中雷鳴腹瀉,用生薑瀉心湯;如果口渴又嘔吐,用《醫方筆記》中的某一方;如果極度疲勞,消瘦,小便不利,用《產經》的半夏茯苓湯;如果四肢無力,胸部以下悶脹,用茯苓丸;如果兼有痞積、蛔蟲,用蘆橘加半夏湯,並服用紅丸子或烏梅丸、理中安蛔湯等;如果兼有氣滯鬱結,用二香散、七氣湯等;如果病人本來就有鬱怒、疝氣等病症,必須服用左金丸。各種情況都要根據具體症狀治療。上述症狀較輕的,大多到懷孕三到四個月時,精神就會好轉,逐漸康復。如果病情變化,仍然沒有好轉,或者出現咳嗽氣逆,不能側臥,或者腹瀉、拒食、吐蛔蟲、肩背疼痛,或者發冷發熱咳嗽並吐出白沫,或者怕光喜歡待在黑暗的地方,不願與人說話,而且經常睡著了出很多汗,症狀像勞瘵一樣,嚴重者甚至在懷孕期間就死亡,怎能不害怕呢?還可能出現口乾舌燥,舌頭乾燥焦黑,或者舌苔上長出像芒刺一樣的東西,像貓的舌頭一樣,或者口舌糜爛影響進食,各種藥物都治不好,一直延續到產後很久都不好,這是因為濕毒引起的疾病,應該在產後從口舌處用藥治療。還有一些體質瘦弱的人,每次懷孕都會變胖,或者本來很胖的人反而變瘦了。還有一些人懷孕後沒有惡阻的症狀,到八九個月時突然噁心嘔吐,不吃藥也不吃東西,可以用清膈飲、半夏茯苓湯等。但這種症狀很容易導致產後患上蓐勞,所以必須及早滋養氣血,鞏固根本。

王碩說,孕婦惡阻,嘔吐,完全不吃東西,各種藥物都不管用,只有紅丸子最好,用二陳湯送服。但是人們懷疑它會導致流產,所以不願意服用,常常改換名稱服用,有時會有奇效。○方廣說,《大全方論》說半夏會引起流產,所以不用;而仲景的方劑都用半夏,難道不知道這個而用嗎?我治療惡阻病,多次使用薑製炒黃的半夏,從未引起流產,經書上說:「有故無殞」就是這個道理。

(周云:方劑的說法雖然確切,但仍然用薑製炒黃的半夏,這是拘泥於陳氏的說法。用生的半夏也可以。凡是治病的方劑,即使是巴豆、硝石、黃連,也不可怕,何況是半夏呢?)

清膈飲(周新定方)治療妊娠嘔吐,完全不吃藥也不吃東西,效果非常好。

配方:枇杷葉、竹茹各一錢,生半夏、茯苓各一錢半,生薑七片。水煎溫服。

集驗橘皮湯,治療懷孕期間嘔吐,不能吃東西。

配方:橘皮、竹茹、人參、白朮各三兩,生薑四兩,厚朴二兩。將六味藥切碎,加水七升,煎至二升半,分三次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