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倉元周

《產科發蒙》~ 卷二 (7)

回本書目錄

卷二 (7)

1. 妊娠溏泄第十一

泏注如水。其色黃白無臭氣。或水穀不化。或腹攻刺作痛。或時亦雷鳴。脈沉弱者。此寒瀉也。宜丁附理中湯。真武湯主之。隨證加木香良薑砂仁桂枝之類。若腹痛而下利一二行如水。卻彈過響似欲出。而肛門括縮。又隱隱腹痛。須臾欲出亦猶不出。方其出則如射如傾。或吞酸噫腐。

或溫溫欲吐。不思飲食。其脈緊弦者。傷食瀉也。宜治中湯。若渴小便不利者。胃苓湯。並宜合九物飲。或以內消散吞下紅丸子二三十粒亦可。若脾氣大虛。泄瀉久不止者。宜遽用四逆輩加訶子罌粟殼烏梅肉豆蔻之類。以兜住之。又宜將四神丸茱萸斷下丸之類。旦暮服二三錢。

若久泄不止。加浮腫者。往往不出妊中而斃。其他泄瀉。其因不一。治法亦殊。以載雜病試效略於此。

丁附理中湯(見傷寒啟微嘔吐門)

真武湯

附子,茯苓,芍藥,生薑,白朮(各上)

上以水二盞。煮取一盞。去滓溫服。加乾薑一大合最妙。

治中湯(局方)

人參,乾薑(炮),白朮(各上),甘草(下),青皮,陳皮(各上)

上以水一盞半。煎一盞稍熱服。

胃苓湯(大全良方),治脾胃傷冷。水穀不分。泄瀉不止。

平胃散五苓散兩合者。

九物飲,治諸飲食傷神效。

神麯(炒),麥芽,山楂,香附,青皮,乾薑(炮),木香,厚朴,檳榔(各等分)

生薑水煎。或合諸主方。或為丸散兼用亦佳。

內消散,治凡尋常飲食諸傷皆效。

香附,砂仁,陳皮,半夏,茯苓,神麯,山楂,莪朮,三稜,乾薑,枳實(各等分)

上以水二盞。煎一盞服。

紅丸子(見前惡阻門)

四神丸

破故紙(十錢),肉豆蔻(麵煨五錢),吳茱萸(浸炒二錢半),五味子(五錢)

上為末。生薑二十錢。大棗二十五個。煮熟取棗肉去皮。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一二錢。空心術米飲下。

茱萸斷下丸,治藏府虛寒。腹痛泄瀉大效。

吳茱萸(十錢炒),赤石脂,乾薑(各七錢半),艾葉(炒),縮砂仁,肉豆蔻,熟附子(各五錢)

為末。麵糊丸。每服二三錢。米飲送下。○此方不惟懷妊。凡久瀉不止。用理中之湯丸。參附及諸止瀉之劑不效者。用此尤神效。今舉一案於後。以示同志。

新石街。里正某妻。年三十許。日溏泄六七行。既五閱月尚不愈。醫與參苓白朮散。附子理中湯。四逆湯等。並不效。形肉羸脫。不能起床。既在死法中。友人橘尚賢勸余診之。氣口脈沉細稍有神。乃以茱萸斷下丸料作湯。每服下四神丸五十粒。用之六七日。瀉利減其半。十餘日而大便始見糞。調理五十餘日而平復。

白話文:

標題:[孕期腹瀉第十一篇]

腹瀉如流水,顏色黃白且無惡臭。有時消化不良,水谷不化,有時腹部絞痛,甚至伴隨腸鳴。如果脈象呈現沉弱,則是寒性腹瀉。建議服用丁附理中湯與真武湯。根據症狀,可以適量添加木香、良薑、砂仁、桂枝等藥材。如果腹痛並且腹瀉,糞便如水,肛門括約肌緊縮,隱約腹痛,想排便但排不出來。一旦排出來則如射如傾,或有吞酸噯腐現象。

或者感覺噁心欲吐,不想吃飯,脈象緊弦,這是飲食傷瀉。建議服用治中湯。如果口渴且小便不暢,則適合胃苓湯,並應結合九物飲服用。或者內消散配合紅丸子二三十粒一起服用也可。如果脾虛嚴重,長期腹瀉不止,建議立即使用四逆類藥物,加訶子、罌粟殼、烏梅、肉豆蔻等藥材來控制。同時早晚服用四神丸、茱萸斷下丸,每次二三錢。

如果腹瀉久不止並伴有水腫,往往在孕期就可能死亡。其它類型的腹瀉,原因各異,治療方法也不同,在此僅簡單提及。

丁附理中湯、真武湯、治中湯、胃苓湯、九物飲、內消散、紅丸子、四神丸、茱萸斷下丸等,都是針對不同腹瀉情況的藥方,具體用藥需遵醫囑。

例如,有位新石街的里正的妻子,年齡大約30歲,每天腹瀉六七次,持續五個月未愈。醫生給她開了參苓白朮散、附子理中湯、四逆湯等,但效果不佳。她身體瘦弱,無法起牀。在幾乎絕望之際,朋友橘尚賢建議我爲她診斷。我發現她的氣口脈沉細但尚有神,於是讓她服用茱萸斷下丸,並配以四神丸。連續服用了六七天,腹瀉減少了一半;十多天後,大便開始成形。經過五十多天的調理,她病情逐漸恢復。

2. 妊娠痢疾第十二

凡妊娠痢疾。三四十行已上者。已六七日而不差。動輒致墮胎。非救之於早。則不啻殞胎。母命亦殆矣。世醫拘有胎。直用和平之劑遲緩延日。疾勢轉劇。往往致子母兩斃。豈不悼哉。凡痢疾初起二三日。臍下小腹纏擾撮痛。裡急後重。頻欲登圊。及去而所下無多。既起而腹內復急。

不問白涕膿血。赤白雜下。紫黑褐色。黃汁豆汁之異。不論天賦之肥瘦強弱。又不拘白為寒赤為熱之說。其纏擾撮痛。裡急後重者。皆是腸間濕熱鬱滯之所致也。及胃氣未損元氣未虧。不可不行滯氣下濕毒也。宜用五味蕩滯飲。若嘔者加半夏。或用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並旦吞下四寶丸十二粒。

晚吞下龍飛丸三十粒。後一二日。微利數十行中。有快下一二行者。此即藥有驗之兆也。若未見其驗者。以七味蕩滯飲。增加前丸各五六粒。尚不快利。則與八味蕩滯飲。龍飛丸加至五十粒。數日後痢數減半。丸數亦減三分之一。若見虛候。則宜益榮蕩滯飲。逆挽湯之類。若初挾外邪惡寒發熱頭痛者。

先與葛根湯五六貼。而後依前治法矣。凡痢疾在五六日間。施前項治法。則百發百中。應效如桴鼓。雖然無裡急後重。腹痛亦甚輕。或病日夕淹延見虛候者。育腸煎。益榮蕩滯飲。桂附理中湯。大斷下圓。如神丸之類。隨證擇用。又有膿血痢初誤治而數日不差。以黃連厚朴湯兼下蘗蒜丸而安者。

治妊婦痢疾之法。拘拘於有胎。而勿畏疏滌之劑。經云。有故無損。不可不察也。

五味蕩滯飲,治痢疾初發二三日。不問赤白。無表證者。

當歸,芍藥,厚朴,檳榔(各一錢),甘草(三分)

上以水二合。煮取一合溫服。○或加黃芩亦可。

七味蕩滯飲,用前方腹痛後重者。此方主之。

枳實(七分),木香(五分),當歸,厚朴(各六分),芍藥(一錢),檳榔(七分),甘草(三分)

照前水煎。

八味蕩滯飲,治下痢膿血。裡急後重。腹痛日夜無度。即七味蕩滯飲加大黃六分。

四寶丹,此方治痢神藥。與龍飛丸。旦暮兼用。無不應驗。

丁子(一錢),胡黃連(三錢),巴豆霜(一錢○治巴豆霜。見黴癘新書)

上三味。為細末。老米飲搗爛為丸。如蘿蔔子大。每旦服十二粒。不知。漸加至二十粒。小兒五六粒。

育腸煎,治虛弱患痢。

人參(三錢),白朮(二錢半),芍藥(炒一錢半),神麯(炒七分),升麻(五分),蒼朮(一錢),茯苓(二錢),桂枝(一錢)

上作一服。水煎。後重加木香三分。檳榔七分。黃連七分。澤瀉六分。炙甘草五分。防風一錢。酒當歸一錢。滑石炒五分。

益榮蕩滯飲(家方),治痢疾歷雜治。數日不差。氣血虛者。

當歸,川芎,芍藥,地黃,大黃,人參,白朮,茯苓,黃耆,桂枝(各等分),甘草(減半)

白話文:

妊娠痢疾的治療,若病情嚴重,持續三四十次以上,已達六七天未癒,隨時可能導致流產,必須及早治療,否則母子性命堪虞。過去一些醫生因顧慮懷孕,只用溫和的藥物,導致病情延誤加重,常造成母子雙亡,令人惋惜。

痢疾初期二三日,臍下小腹絞痛,裡急後重,頻頻想上廁所,但排泄不多,起身後腹部又絞痛。不論是白涕、膿血、赤白混合、紫黑褐色或黃色豆汁樣大便,也不管孕婦體質胖瘦強弱,更不論是寒症或熱症,只要出現絞痛、裡急後重,都是腸道濕熱鬱滯所致。此時胃氣和元氣未受損,必須立即清除腸道濕熱毒邪。應服用五味蕩滯飲,若嘔吐則加半夏;或服用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並早晚服用四寶丸和龍飛丸。

服藥一二日後,大便次數稍減,甚至有幾次較暢快的大便,便是藥物有效的徵兆。若無效,則改用七味蕩滯飲,並增加丸藥劑量。若仍無效,則改用八味蕩滯飲,並增加龍飛丸劑量。數日後,若大便次數減半,則丸藥劑量也減三分之一。若出現虛弱症狀,則需改用益榮蕩滯飲、逆挽湯等藥方。若初期伴隨外感風寒,發熱頭痛,則需先服用葛根湯,之後再依上述方法治療。

一般而言,痢疾發病五六天內,使用上述方法,療效顯著。即使沒有裡急後重,腹痛也較輕微,或病情日久出現虛弱症狀者,可服用育腸煎、益榮蕩滯飲、桂附理中湯、大斷下圓、如神丸等藥物,視病情而定。若膿血痢初期誤治,數日未癒,可用黃連厚朴湯,並服用蘗蒜丸。

治療孕婦痢疾,切勿因顧慮懷孕而不敢用瀉下藥物。古籍記載:「有故無損」,應當謹記。

五味蕩滯飲,適用於痢疾初發二三日,不論赤白,無表證者。

七味蕩滯飲,適用於腹部疼痛、裡急後重者。

八味蕩滯飲,適用於下痢膿血、裡急後重、腹痛劇烈者。

四寶丹,是治療痢疾的特效藥,與龍飛丸一起早晚服用。

育腸煎,適用於虛弱患痢者。

益榮蕩滯飲,適用於各種痢疾經多方治療數日未癒,且氣血虛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