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倉元周

《產科發蒙》~ 卷六 (2)

回本書目錄

卷六 (2)

1. 卷六

已下二十有七圖。喎蘭醫牒分的兒產科書中所載也。凡從胎之位置正變。以至難易諸產。盡寫其形狀。究其變態。而其治術論說。亦復詳審。雖然以其文異其辭殊。不遽易解。今姑譯其圖說。請寒岩馬文奎,縮其圖而摸之。舉其梗概。以示同志云。

兒面於腹前。在子宮圖。此為正孕。大抵轉身而自頭出者是也。

兒面於脊骨。在子宮圖。此為變孕。以其非正孕。多艱於產。然其將分娩也。或有轉身而出者。或有不回身。自足露出者。雖然孕狀如此者。每多逆生。

正孕者。兒已轉身。而其頭直向產門圖。此為順產。

同上子宮口正。而不歪斜。胎之位置亦正。而易產圖。

面於背者。已轉身將出。而以子宮差寬闊。故兒頭未望於其口圖。

正孕者。轉身欲出。而其頤撐橫骨。而不能出。先露雙手圖。

子宮素傾側。其底偏於右。而其口向左之監骨捷骨際。是故兒雖已轉身。但向其口。而不能出子門圖。

兒已轉身。而其頭抵母之橫骨。欲出而不出。力息頻到。先出臍帶圖。

子宮欹斜。而偏於右。其口向左邊。因此兒頭抵母之左監骨。而不能出。遂肚帶先露圖。

子宮欹側。其底偏於右。其口向左捷骨。因之兒頭拒左監骨不能出。而肘臂及臍帶出圖。

子宮口向左監骨與橫骨之間。而兒頭礙橫骨右邊。將先出其肩圖。

兒頭拒橫骨與監骨。而先出手圖。

兒側面低頭。絆臍帶於頸。體屈曲而將先露兩腳圖。

子宮不正。其底偏於右。其口向左監骨及捷骨際。而兒體亦傾側圖。

面於背者必不轉身。偶屈折舉手腳先露臀尻圖。

兒側面。體彎屈而舉兩足。聚於面。其臀向人門。右手先出圖。

兒體頎側。反折而其腹向子門。乃露臍帶圖。

兒體欹側。仰而屈身。舉兩腳湊於上背脊向產門。而臍帶將出圖。

雙胎元頎側。俱失轉身。而不能分娩。先露臍帶圖。

兒失轉身。而先露右腳圖。

兒失轉身而露兩腳圖。

子宮歪斜。其口向腰椎。是以兒轉身將出而頭向其口圖。

子宮不正。其底當脊椎。其口向腹前。兒已轉身將出而頭拄橫骨難出圖。

子宮不正。兒轉身將出而左肩拒橫骨圖。

與前圖同。而右肩礙橫骨圖。

子宮不正。其底偏於右。其口向監骨及橫骨左邊。而兒體亦欹側而頭向其口圖。

子宮不正。其底偏於右。其口向左監骨及腰椎之間。而幾面於背。而向其口圖。

白話文:

[卷六]

本書收錄二十七幅圖,皆取材自喎蘭醫牒分的兒產科書籍。圖中詳細描繪了胎兒位置從正常到異常,以及生產難易等各種情況,並分析其形態變化。書中雖對治療方法有詳盡論述,但因其文字古奧難懂,故僅翻譯圖說。感謝寒岩馬文奎先生縮減圖像並加以描繪,提綱挈領地呈現其主要內容,供同道參考。

  1. 胎兒面朝腹部,位於子宮內,這是正常的妊娠狀態,大多數胎兒會轉身,頭部朝下出生。

  2. 胎兒背朝腹部,位於子宮內,這是異常的妊娠狀態,因為非正常位置,生產較為困難。生產時,胎兒可能轉身,也可能不轉身,而以腳先露。此種情況,胎兒往往會難產。

  3. 胎兒已轉身,頭部正對產道,這是順產。

  4. 子宮頸口正常,沒有歪斜,胎兒位置也正常,容易生產。

  5. 胎兒背朝外,已轉身準備出生,但因子宮略寬,胎兒頭部尚未到達子宮頸口。

  6. 胎兒已轉身準備出生,但下巴卡在恥骨上,無法娩出,雙手先露。

  7. 子宮天生傾斜,底部偏右,宮口朝向左側恥骨和骶骨之間,因此即使胎兒已轉身,頭部也無法進入產道。

  8. 胎兒已轉身,頭部卡在母親的恥骨上,無法娩出,用力過度,臍帶先露。

  9. 子宮傾斜,偏右,宮口朝向左側,因此胎兒頭部卡在母親左側恥骨上,無法娩出,肚帶先露。

  10. 子宮傾斜,底部偏右,宮口朝向左側骶骨,因此胎兒頭部被左側恥骨阻擋,無法娩出,肘臂和臍帶先露。

  11. 子宮頸口位於左側恥骨和恥骨聯合之間,而胎兒頭部被右側恥骨阻擋,肩膀將先露。

  12. 胎兒頭部被恥骨聯合和恥骨阻擋,手先露。

  13. 胎兒側面低頭,臍帶繞頸,身體彎曲,雙腳將先露。

  14. 子宮位置不正,底部偏右,宮口朝向左側恥骨和骶骨之間,胎兒身體也傾斜。

  15. 胎兒背朝外,一定不會轉身,偶爾會屈曲,手腳臀部先露。

  16. 胎兒側面,身體彎曲,雙腳向上抬起靠近面部,臀部朝向產道,右手先露。

  17. 胎兒身體傾斜,反折,腹部朝向產道,臍帶先露。

  18. 胎兒身體傾斜,仰臥,身體彎曲,雙腳抬至上背部,背部朝向產道,臍帶將要露出。

  19. 雙胞胎身體都傾斜,都沒有轉身,無法分娩,臍帶先露。

  20. 胎兒沒有轉身,右腳先露。

  21. 胎兒沒有轉身,雙腳先露。

  22. 子宮歪斜,宮口朝向腰椎,因此胎兒轉身準備出生,頭部朝向宮口。

  23. 子宮位置不正,底部在脊椎處,宮口朝向腹部,胎兒已轉身準備出生,但頭部被恥骨阻擋,難以娩出。

  24. 子宮位置不正,胎兒轉身準備出生,但左肩被恥骨阻擋。

  25. 與上一圖相同,但右肩被恥骨阻擋。

  26. 子宮位置不正,底部偏右,宮口朝向左側恥骨和恥骨聯合之間,胎兒身體也傾斜,頭部朝向宮口。

  27. 子宮位置不正,底部偏右,宮口朝向左側恥骨和腰椎之間,胎兒幾乎背朝外,但頭部朝向宮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