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消散

黑消散

HEI XIAO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41

熱/寒比例

極寒 (0.02)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17%
心經 13%
肝經 13%
胃經 13%
膽經 8%
脾經 8%
肺經 4%
膀胱經 4%
腎經 4%
心包經 4%
小腸經 4%
三焦經 4%
大腸經
心經
肝經
胃經
膽經
脾經
肺經
膀胱經
腎經
心包經
小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黑消散方中使用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熱通便: 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之功效。黑消散方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壅盛、血瘀阻絡所致的各種皮膚病,如濕疹、瘡瘍等。大黃在此可清熱瀉火,消腫止痛,並促進腸道蠕動,排除毒素,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癢之效。
  2. 活血化瘀: 大黃還有活血化瘀之效。黑消散方中常配伍其他活血化瘀藥物,如丹參、赤芍等,共同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瘀血,加速病竈的消退。

黑消散方劑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黃連味苦寒,性善降,具有清熱解毒、瀉火燥濕的功效。黑消散方劑主治熱毒蘊結所致的癰疽、瘡瘍等疾病,黃連可清熱解毒,抑制病菌生長,促進瘡瘍消散。
  2. 涼血止血:黃連還具有涼血止血的作用。黑消散方劑中常配伍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藥物,黃連的涼血止血作用可防止活血化瘀藥物過於燥烈,避免造成出血。

黑消散方劑中包含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瀉火: 黃芩味苦寒,入肺、膽、胃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解毒消腫之功效。黑消散多用於治療熱毒蘊結、血瘀阻滯所致的皮膚病症,如濕疹、膿皰瘡等。黃芩可清熱解毒,瀉火燥濕,有助於清除體內熱毒,改善病症。
  2. 涼血止血: 黃芩亦有涼血止血的作用。黑消散方劑中往往還包含一些活血化瘀的藥物,如丹參、赤芍等,這些藥物可促進血液循環,但同時也可能導致出血。黃芩可以涼血止血,避免藥物過於活血而導致出血。

黑消散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清熱解毒、利濕消腫,其組成中包含黃柏,這是一味重要的中藥材。黃柏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燥濕、解毒的功效。其中特別適合用於熱毒旺盛、濕邪困擾的症狀。中醫理論認為,黃柏能夠有效地清理體內的熱毒,特別是對於由於濕熱引起的皮膚病、腸胃不適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

在黑消散的組方中,黃柏的加入不僅提升了方劑的清熱解毒效果,還能增強其燥濕的能力,從而幫助調理脾胃功能,改善身體的整體狀態。此外,黃柏的苦寒特性能夠平衡其他成分,避免方劑過於偏向一方而導致的不良反應。因此,黃柏在黑消散中的運用,充分體現了中醫方劑的配伍精妙,既典型又有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黑消散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黑消散主治「小兒卵腫偏墜」,即小兒睪丸腫大或單側墜脹疼痛之證。此證多與濕熱下注、氣滯血瘀或外傷相關,古代醫家以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法外治,緩解局部腫痛。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組成與性味功效

    • 大黃:苦寒,瀉熱通瘀、解毒消腫,能清瀉下焦濕熱並活血。
    • 川連(黃連):苦寒,清心瀉火、燥濕解毒,擅治濕熱瘡腫。
    • 黃芩:苦寒,清上焦肺熱,兼瀉肝膽火,協同清熱燥濕。
    • 黃柏:苦寒,專清下焦濕熱,為治陰部腫痛要藥。

    四藥皆屬苦寒,合用具「瀉火解毒、燥濕消腫」之效,針對濕熱壅滯所致之陰囊腫痛。

  2. 炮製與外用機理

    • 燒存性:藥物炭化後存其性味,減緩寒涼峻烈之性,增收斂止血、化瘀散結之效,避免直接刺激患處。
    • 豬膽汁蜜調塗
      • 豬膽汁:苦寒,清熱解毒、潤燥,助藥力滲透皮膚。
      • 蜂蜜:甘緩潤澤,緩和苦寒藥物對皮膚的刺激,兼能抑菌消炎。
  3. 配伍邏輯

    • 全方以「清熱燥濕」為主線,配合炭化後緩和藥性,外用直接作用於患處,使濕熱得清、腫痛得消。尤其適用於小兒稚陰稚陽之體,外治避免內服苦寒傷正。

三、總結

黑消散透過苦寒清熱、燥濕解毒之品,結合炭化緩性與外用滲透之法,針對小兒卵腫偏墜屬濕熱者,體現「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中醫思維。

傳統服藥法


大黃、川連、、黃芩、黃柏各等分。
上燒存性,為末。
豬膽汁蜜調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耗血。

相同名稱方劑


黑消散, 出處:《幼科指掌》卷三。 組成:大黃、川連、黃芩、黃柏各等分。 主治:小兒卵腫偏墜。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