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大金花丸中加入黃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燥濕: 黃柏味苦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大金花丸主治濕熱蘊結、脾胃不和所致的腹痛、腹瀉、消化不良等症狀,黃柏的清熱燥濕作用有助於清除體內濕熱,改善脾胃功能。
- 解毒止痛: 黃柏還具有解毒止痛的功效。對於一些因濕熱毒邪侵犯所致的腹痛、口苦、舌苔黃膩等症狀,黃柏能起到解毒止痛的作用,緩解患者的痛苦。
大金花丸中包含黃芩,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 黃芩性寒,味苦,入肺、膽、胃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可有效抑制細菌感染,治療由熱毒引起的各種炎症,例如咽喉腫痛、口腔潰瘍等。
- 涼血止血: 黃芩對於熱毒所致的出血,如鼻衄、咯血等,也有一定的止血效果,可輔助治療大金花丸所針對的各種熱性疾病。
因此,黃芩作為大金花丸的重要組成成分,可以有效發揮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幫助患者快速緩解病症。
大金花丸中含有黃連,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 黃連性寒苦,善於清熱解毒,可抑制細菌、病毒繁殖,對於因熱毒引起的發熱、口渴、咽痛、瘡瘍腫毒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 瀉火燥濕: 黃連可瀉胃火、心火,並能燥濕止瀉,對於濕熱蘊結、脾胃不和所致的腹痛、腹瀉、嘔吐等症狀有較好治療效果。
因此,黃連在大金花丸中發揮清熱解毒、瀉火燥濕的功效,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大金花丸中加入大黃,主要是因為其具有瀉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大黃作為藥方中的瀉下藥,可促進腸道蠕動,加速毒素排出,達到清熱解毒的目的。同時,大黃的涼血消腫作用,也能有效緩解因熱毒引起的紅腫熱痛等症狀。因此,大黃在治療因熱毒引起的各種疾病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其與其他藥材配合,共同發揮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使大金花丸更有效地治療相關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大金花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主證核心:此方針對「中外諸熱」,即體內外多種熱證,涵蓋實熱、鬱熱、毒熱所致病症。
具體表現:
- 熱擾心神:寢汗(夜間盜汗)、咬牙、睡語驚悸,為熱邪內擾心神,影響睡眠。
- 熱迫血分:咳血、衄血(鼻出血)、溺血(尿血),屬血熱妄行。
- 熱結下焦:淋閉(小便澀痛或不通),為濕熱蘊結膀胱。
- 熱耗陰津:瘦弱頭痛、骨蒸(午後潮熱)、肺痿喘嗽,乃熱久傷陰,虛熱內生。
- 疹後餘毒:疹後熱毒未清,鬱於肌肉,致發熱、形瘦膚枯,漸成癆症。
此方主治範圍廣,但病理主軸明確,即「熱毒壅盛,兼及陰傷」,屬清瀉實熱兼顧陰分伏熱之劑。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物組成:
- 黃連:清心胃之火,解熱毒,尤擅止驚悸、治痢。
- 黃芩:瀉肺火,清上焦濕熱,兼止血(衄血、咳血)。
- 黃柏:退下焦濕熱,治骨蒸、淋閉、盜汗。
- 大黃:瀉腸胃積滯,導熱毒從大便出,兼活血祛瘀。
配伍邏輯:
- 三焦分消:
- 黃芩(上焦肺熱)+黃連(中焦心胃)+黃柏(下焦腎與膀胱),覆蓋三焦火熱。
- 大黃通腑,使熱毒從腸道排出,體現「以瀉代清」思路。
- 協同增效:
- 四藥皆苦寒,黃連、黃芩偏燥濕,黃柏、大黃兼活血,既可瀉火,又能防止熱毒瘀結。
- 兼顧陰分:
- 骨蒸、疹後痨熱屬陰分伏火,黃柏滋腎水、瀉相火,間接護陰。
治療原理:
- 直接作用:苦寒直折火勢,清熱解毒,適用於急性實熱或慢性鬱熱化火。
- 間接作用:
- 通過瀉下(大黃)與利尿(黃柏、黃芩)分消熱毒,避免單純清熱致熱邪冰伏。
- 熱去則陰自復,緩解陰津耗傷之瘦弱、膚槁,但非直接滋陰,需後期調養。
可能功效延伸:
若熱毒伴隨出血(如衄血、溺血),四藥均有止血效能,符合「熱清血自止」之理;對於疹後餘熱,不僅清瀉,亦能透發殘毒,防止熱邪深伏成癆。
綜論
大金花丸以「三黃」加大黃,結構簡潔而力道峻猛,屬「瀉火解毒」重劑。其主治範圍雖廣,但病機不離火熱熾盛或熱毒蘊結,尤其適合體質尚實而熱證明顯者。後世變方如「金花丸」去大黃,則瀉下力減,更側重清熱;「三黃瀉心丸」專注心胃火炎,可見原方靈活性。運用時需緊抓「熱、毒、實」三字,方能切中病所。
傳統服藥法
黃柏半兩,黃芩半兩,黃連半兩,大黃半兩。
上為末,滴水為丸,如小豆大。
每服20-30丸,新汲水送下;小兒丸如麻子大,每服3-5丸。
金花丸(《雜病源流犀燭》卷二)、三黃瀉心丸(《眼科全書》卷六)。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寒,體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大金花丸, 出處:《宣明論》卷四。 組成:黃柏半兩,黃芩半兩,黃連半兩,大黃半兩。 主治:中外諸熱,寢汗咬牙,睡語驚悸,溺血淋閉,咳血衄血,瘦弱頭痛,並骨蒸、肺痿、喘嗽。疹後癆,疹既收沒,毒邪猶鬱於肌肉間,晝夜發熱,漸致發焦膚槁,羸瘦如柴,變成骨蒸癆瘵。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