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名稱:Mentha haplocalyx Briq. Mentha haplocalyx Mentha, Field Mint, Peppermint
- 別名:薄苛,水益母,接骨草,夜息花,蕃荷菜,菝藺,貓兒薄苛,仁丹草,升陽菜,吳菝藺,蔢荷,香薷草,南薄荷,夜息藥,魚香草,見腫消,野薄荷,吳菝蕑,土薄荷,菝蕑
- 來源:本品為唇形科薄荷屬植物薄荷的乾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莖葉茂盛或花開至三輪時,選晴天,分次採割,曬乾或陰乾。
- 道地藥材:華北地區, 江蘇, 浙江, 江西, 華東地區, 西南地區, 華中地區, 華南地區
- 生長環境:路邊, 溝旁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薄荷的傳統功效
1. 發汗解表
薄荷,作為其發汗解表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其機理與現代藥理學也有部分吻合。
《神農本草經》指出薄荷「味辛,氣清鬱香竄,性平」,並強調其「力能內透筋骨,外達肌表,宣通臟腑,貫串經絡,服之能透發涼汗」。此處已明確點出薄荷的發汗作用,並說明其藥力可以到達肌表,驅散外邪。 《本草綱目》則更精闢地總結其功效為「辛能發散,涼能清利,專於消風散熱」,認為其對於頭痛、頭風、以及各種外感熱證都有良好的療效。 《藥品化義》進一步闡述薄荷「通利六陽之會首,祛除諸熱之風邪」,說明其藥性輕清,擅於疏通頭面經絡,清熱解表。
《神農本草經》中另有一段論述耐人尋味:「薄荷之涼,大有似乎豆蔻輩,原能寬中理氣,消導順降者也。特其芳烈外發,不似豆蔻輩內藏,所以重在散髮,而治內不專耳。」這段話說明瞭薄荷雖然也具備一定的理氣作用,但其主要功效還是表現在發散解表上,這與其他芳香化濕藥有所不同。 多部本草書如《新修本草》、《日華子諸家本草》、《滇南本草》等,也記載薄荷能治療各種風寒感冒、頭痛發熱等外感疾病,佐證了其發汗解表之效。
綜上所述,古籍中對薄荷發汗解表功效的描述,多從其辛涼的藥性出發,認為其能通過發散肌表之邪氣來達到治療目的。 薄荷的發汗作用,並非如麻黃般峻猛,而是輕清透達,這也是其作為解表藥物的一大特點。
2. 清熱解毒
薄荷,在古代醫籍中被廣泛記載,其清熱解毒之效,主要體現在其辛涼的藥性。
《本草綱目》明確指出薄荷「辛能發散,涼能清利,專於消風散熱」,可治頭痛、頭風、眼目、咽喉等症,以及小兒驚熱、瘡疥等,說明其清熱解毒的功效涵蓋了表裡兩方面。其「辛能發散」指其揮發性成分能疏通經絡,將體內邪熱之氣發散出來;「涼能清利」則指其寒涼之性能清解體內鬱積的熱邪。
《藥品化義》更進一步闡述了其清熱解毒的機理:「通利六陽之會首,祛除諸熱之風邪」。「六陽之會」指頭面部,薄荷善於走竄頭面,故能治療失音、口齒、咽喉等症。同時,它還能消散肌表之熱,治療浮腫、背痛等。由此可見,薄荷清熱解毒的範圍廣泛,從表層的風熱邪氣,到內在的鬱熱,都能有效作用。
《神農本草經》及其後續註解則從不同角度闡釋薄荷的功效。例如《本經續疏》指出薄荷雖有清熱作用,但更強調其疏通經絡、達表散邪的能力,能將表裡之邪氣一併清除。而《神農本草經》本身則提到薄荷能透發涼汗,是溫病宜汗解之要藥,也能治療因肝氣膽火鬱結引起的疼痛,以及各種風火鬱熱之疾,甚至霍亂等症。
綜上所述,歷代醫家對薄荷的清熱解毒功效多有論述,其作用機理主要在於辛能發散,涼能清利,並能疏通經絡,達表散邪,從而達到清熱解毒之效,應用範圍也相當廣泛。 需要注意的是,古代醫籍記載的功效,需結合現代醫學知識與臨牀經驗綜合分析。
3. 散風熱
薄荷,其散風熱之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其機理主要在於其辛涼的藥性。
《本草綱目》明確指出薄荷「辛能發散,涼能清利,專於消風散熱」,認為其是治療頭痛、頭風、眼目、咽喉、口齒等風熱病症的要藥,並可用於小兒驚熱及皮膚病。 這說明薄荷的散熱功效體現在其能疏通經絡,驅散體表風熱之邪。
《藥品化義》則進一步闡述薄荷「通利六陽之會首,祛除諸熱之風邪」,強調其輕清上行之特性,善於治療頭面部的風熱病症,例如失音、口齒、咽喉腫痛等。 其「善走肌表」的特性,更使其能有效消散肌膚之熱,治療背痛等症狀。此處更著重薄荷在疏通經絡,宣洩鬱熱方面的作用。
《神農本草經》及其後續註釋則從不同角度論述薄荷的功效。 《本經續疏》認為薄荷雖能寬中理氣,但其芳烈外發的特性,使其更擅長於散發外邪,治療表裡俱病。 《神農本草經》本身則強調薄荷「透發涼汗」的功效,使其成為治療溫病的要藥。 這說明薄荷的散風熱作用,不侷限於驅散表邪,還能通過發汗幫助機體排出內在的熱邪。
綜上所述,歷代醫家對薄荷散風熱功效的認識,不僅體現在其辛散之性所具備的疏風解表作用,更體現在其輕清上行,透達表裡,以及發汗解熱等多方面的功效,共同構成其獨特的散風熱機理。 其運用也因應不同病證,有所側重。
4. 除穢氣障氣
薄荷,古籍中屢屢提及其「除穢氣障氣」之效,其機理主要在於其辛涼的藥性。
《神農本草經》記載薄荷「味辛,氣清鬱香竄,性平」,並指出其「善消毒菌,逐除惡氣,一切霍亂痧證,亦為要藥」。此處強調薄荷的辛香之氣能穿透肌表,並具有消毒殺菌的功效,故能驅除體內導致不適的「穢氣」。 《神農本草經疏》更進一步說明,薄荷「辛香通竅」,因此能有效治療「腹脹滿、霍亂」等因氣滯不通而引起的疾病,這些病症也往往伴隨著穢氣。
《藥品化義》則從氣機的角度闡述薄荷的功效:「取其性銳而輕清,善行頭面,…善走肌表,用消浮腫,散肌熱,除背痛,引表藥入營衛以疏結滯之氣。」這說明薄荷能疏通經絡,使氣血運行通暢,從而將體內鬱結的穢氣排出體外。 此外,多部典籍,如《新修本草》、《日華子諸家本草》等,也記載薄荷能治療「惡氣腹脹滿」、「心腹脹」等症狀,進一步佐證其「除穢氣障氣」的功效。
總而言之,古籍中關於薄荷「除穢氣障氣」的記載,多指向其辛涼的藥性以及其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以及消毒殺菌的功效,使其能有效地驅除體內鬱滯之氣,改善相關病症。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典籍對於薄荷藥性的描述略有差異,但其「除穢氣障氣」的功效則得到了廣泛的認可。
5. 消暑
古籍記載中,薄荷的消暑功效,主要體現於其「辛能發散,涼能清利」的藥性。這一點在多部醫學典籍中都有提及。《本草綱目》明確指出薄荷「專於消風散熱」,並列舉其治療頭痛、頭風、眼目、咽喉等熱症的功效,以及在治療小兒驚熱方面的應用。 《藥品化義》則更進一步闡述了薄荷「通利六陽之會首,祛除諸熱之風邪」的作用機理,強調其輕清、善行頭面,能有效散發肌膚之熱,甚至能引導藥物深入肌體,疏通經絡。
《神農本草經》及其注釋《本經續疏》對薄荷的消暑作用也有著獨到的見解。《本經續疏》認為薄荷的清涼之性,類似於豆蔻,具有理氣、消導的功效,但其「芳烈外發」的特點,使其更擅長於散發表邪,治療表裡同病。而《神農本草經》本身則強調薄荷能「透發涼汗」,是溫病宜汗解的重要藥物,能治療因風火鬱熱引起的各種疾病,如頭痛、目疼、咽喉腫痛等。
其他典籍如《藥性論》的「去憤氣,發毒汗」,《千金食治》的「闢邪毒,除勞弊」,以及《滇南本草》中記載的治療傷寒頭痛、霍亂吐瀉等功效,都從不同角度佐證了薄荷消暑的效用。這些古籍記載雖未明確使用「消暑」一詞,但其所述之症狀,多與暑熱相關,例如中暑引起的頭痛、煩渴、發熱、汗出等,而薄荷的清熱解表作用,正是針對這些症狀的有效療法。總體而言,歷代醫家對薄荷消暑功效的認可,奠定了其在夏季防暑降溫方面的應用基礎。
6. 疏肝解鬱
薄荷,其疏肝解鬱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非憑空臆斷。 讓我們從歷代醫家論述中,探究其機理。
《本草新編》明確指出:「薄荷,不特善解風邪,尤善解憂鬱。用香附以解鬱,不若用薄荷解鬱之更神。」 此處將薄荷的解鬱作用提升到超越香附的地位,可見其功效之被重視。 其解鬱機制,可能與其「氣味辛涼,功專入肝與肺」有關(《本草求真》)。肝主疏泄,情志不暢易導致肝氣鬱結,而薄荷辛香走散,能疏通肝氣,使氣機得以運行,從而達到解鬱的效果。 《湯液本草》也提到「薄荷能搜肝氣」,進一步佐證了此點。
《神農本草經》記載薄荷「善調和內傷,治肝氣膽火鬱結作痛」,說明其不僅能疏解肝鬱之氣,更能平息因肝鬱而導致的膽火。 此處的「肝氣膽火鬱結作痛」,正是肝鬱的重要表現,如胸脅脹痛、情緒煩躁等。
《本草求真》中提到古方逍遙散使用薄荷「以為開鬱散氣之具」, 這也說明古人早已認識到薄荷在疏肝解鬱方面的作用,並將其運用於臨牀實踐。 逍遙散針對肝氣鬱結所致的諸多症狀,薄荷作為其中一味藥物,發揮著疏肝解鬱、調和氣血的重要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本草求真》也提醒「所用不過二、三分為止,恐其有洩真元耳」, 說明用量需謹慎,不可過量。
綜上所述,歷代醫家對薄荷疏肝解鬱功效的論述,從不同角度印證了其臨牀應用價值。 其辛涼的特性,使其能疏通肝氣,平息肝火,從而達到解鬱的效果,但需遵循醫囑,適當用量。
7. 透疹
薄荷在古代醫籍中,被廣泛記載具有透疹功效,主要源於其辛涼的藥性。諸多典籍論述了其發散風熱、疏通經絡的特性,間接或直接地說明瞭它在疹子發出的過程中的作用。
《神農本草經》稱薄荷「味辛,氣清鬱香竄,性平」,「其力能內透筋骨,外達肌表,宣通臟腑,貫串經絡,服之能透發涼汗」。這段描述直接點明瞭薄荷的透表作用,能促進汗液排出,對於因外感風熱引起的疹子,具有幫助疹子透發的功效。其「能透發涼汗」,正是透疹的重要機制。
《本草綱目》中提到薄荷「辛能發散,涼能清利,專於消風散熱」,並列舉了其治療頭痛、頭風、小兒驚熱及瘡疥等症。這說明薄荷不僅能清熱解表,也能有效治療皮膚病,而疹子本身就屬於皮膚病的一種,因此薄荷的清熱解表作用自然能幫助疹子順利排出。
《藥品化義》則強調薄荷「善行頭面,善走肌表,消浮腫,散肌熱」,這進一步說明薄荷能快速到達肌膚表層,疏通經絡,促進疹子透發。
《本草綱目》更直接指出薄荷能治療「風瘙癮」,「風瘙癮」指的是風疹,這更明確地肯定了薄荷在治療疹子方面的功效。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對薄荷透疹功效的記載,多從其辛涼的藥性和發散、透表、清熱解毒的特性出發。薄荷能疏通經絡,促進汗液排出,協助疹子順利透發,故而成為治療疹子的有效藥物。 需注意的是,不同體質及病症,用藥應謹遵醫囑。
8. 降氣
薄荷,在古代醫籍中被廣泛記載,其「降氣」功效並非單純意義上的降逆氣,而是通過多種途徑達到舒暢氣機的效果。此功效並非薄荷的專長,而是其其他功效的副產物,需結合其整體藥性理解。
《神農本草經》中提到薄荷「味辛,氣清鬱香竄,性平」,並非明確指出其「降氣」功效。但《本經續疏》卻以獨特的視角詮釋了薄荷在某些情況下的「降氣」作用。它認為,若脹滿由於吐瀉所致,或宿食停滯,則需消導順降。薄荷雖非專門的理氣藥物,但其清涼之性,如同豆蔻般能寬中理氣,消導順降,尤其在邪氣或宿食既已內擾,又表裡同病的情況下,薄荷能內解其結,外達其根,使表裡之邪氣得以清除,達到「降氣」的效果。此處的「降氣」指的是疏通氣機,而非針對上逆之氣。
《藥品化義》則從薄荷的辛散和清涼特性切入,指出其能「通利六陽之會首,祛除諸熱之風邪」。它能疏散頭面之熱,引導壅滯之熱外出,並能消散肌表之熱,這也是一種間接的「降氣」作用,透過疏通經絡,使氣機得以宣暢。
《新修本草》更直接提到薄荷能「治惡氣腹脹滿,霍亂,宿食不消,下氣」。這裏的「下氣」應理解為促進氣機下行,疏通停滯,而非治療氣逆。其他醫籍如《日華子諸家本草》、《本草圖經》等也提及薄荷能治「心腹脹」、「頭風」等,這都與其疏通經絡,使氣機暢達有關。
總而言之,薄荷的「降氣」功效,並非其主要功效,而是其辛涼解表、疏通經絡等功效的綜合表現。在特定病症下,其能幫助疏解氣機,使之趨於平和,但需謹慎使用,不能將其視為專門的降氣藥物。
9. 止血
綜觀歷代本草典籍,薄荷雖非以止血為主要功效,但其散風熱、清利之性,在特定情況下,亦可起到輔助止血的作用。此作用並非直接止血,而是透過疏通經絡、清熱解毒,間接達到控制出血的目的。
《藥性論》記載薄荷「破血止痢」,此處的「破血」並非指破壞血液,而是指疏通瘀滯之血,對於因熱毒壅滯導致的出血,例如腸風血痢,薄荷的清熱解毒作用能使瘀血得以疏通,從而達到止血的效果。此功效與其「辛能發散,涼能清利」的藥性密切相關,能使體內熱毒之氣得以宣洩,減輕出血症狀。
《本草求真》提到薄荷用於「腸風血痢」,但強調「不敢多用,所用不過二、三分為止,恐其有洩真元耳」。這說明薄荷止血作用的侷限性,其清熱解毒之力雖能輔助止血,但過量使用可能傷及正氣,反而不利於止血及身體恢復。
《本草正義》中提及薄荷外用於風熱生瘡,能「涼入肌膚,立能止痛」。此處「止痛」可能也包含了對輕微出血的輔助止血作用,因其清熱解毒作用能減輕炎症,從而緩解疼痛和出血。
總而言之,古代典籍中關於薄荷止血的記載,多與其清熱解毒、疏通經絡的作用相關,並非其主要功效,且用量需謹慎。其止血作用主要體現在治療因熱毒引起的出血性疾病,例如腸風血痢等,並多以輔助治療為主,而非單獨使用。 需注意的是,對於嚴重的出血情況,仍需尋求專業醫生治療。
薄荷的現代功效
1. 解熱作用
中藥薄荷的解熱作用,從現代藥理學角度分析,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促進發汗散熱: 內服少量薄荷,能夠引起皮膚毛細血管擴張,促進汗腺分泌,從而增加身體的散熱,達到發汗解熱的效果。 這種發汗解熱的機制,可能是透過興奮中樞神經系統而實現。
- 降低體溫: 實驗研究顯示,薄荷同屬植物,如圓葉薄荷精油和歐薄荷精油,都能夠降低實驗動物(小鼠和大鼠)的體溫。這直接證明了薄荷及其相關成分具有降低體溫的藥理活性。
2. 抗病毒
現代藥理研究顯示,中藥薄荷具備一定的抗病毒活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抑制單純皰疹病毒 (Herpes Simplex Virus, HSV): 薄荷煎劑(濃度為10mg/ml)在原代乳兔腎上皮細胞培養中,能夠抑制10~100 TCID50(半數組織培養感染量)的單純皰疹病毒感染。然而,當病毒感染量增加時,其抑制效果會降低。
- 抑制孤兒病毒: 濃度為4.5%的薄荷煎劑對孤兒病毒也顯示出抑制作用。
- 歐薄荷水提物對多種病毒的抑制作用: 從歐薄荷 (M.piperita) 提取的水溶性物質,經雞胚實驗證實,能夠抑制多種病毒的活性,包括單純皰疹病毒、牛痘病毒、Semliki 森林病毒和流行性腮腺炎病毒。
- 對特定病毒無效: 值得注意的是,歐薄荷水提物對流感病毒A和流感病毒B沒有表現出明顯的抑制效果。
3. 抗菌
中藥薄荷的抗菌功效,從現代藥理學的角度分析,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對多種細菌的抑制作用: 薄荷煎劑在體外實驗中展現了廣泛的抗菌譜。它能有效抑制多種常見的致病菌,包括:
- 革蘭氏陽性菌: 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甲型鏈球菌、乙型鏈球菌、炭疽桿菌等。
- 革蘭氏陰性菌: 福氏痢疾桿菌、傷寒桿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等。
- 球菌: 卡他球菌、腸炎球菌等。
2. 對真菌及寄生蟲的抑制作用: 除了細菌外,薄荷煎劑也顯示出對白色念珠菌和陰道滴蟲的抑制作用。
3. 薄荷腦的殺菌作用: 薄荷中的主要活性成分薄荷腦,具有很強的殺菌能力,這可能解釋了薄荷整體抗菌活性的重要原因。
總而言之,薄荷的抗菌功效來自於其成分對多種微生物的抑制和殺滅作用。體外研究表明,薄荷煎劑及薄荷腦對多種細菌、真菌和寄生蟲具有潛在的抗菌活性。
4. 抗早孕
- 子宮局部作用: 在小鼠實驗中,直接將薄荷油注入懷孕第6天的小鼠子宮角,結果顯示薄荷油組的妊娠終止率顯著高於對照組(橄欖油),表明薄荷油具有直接作用於子宮,終止妊娠的能力。
- 全身作用: 通過肌肉注射薄荷油,發現其具有抗著床及抗早孕作用,且作用強度與劑量相關。
- 激素影響: 在兔子的實驗中,宮腔內給予薄荷油後,血漿孕酮和雌二醇水平與對照組無明顯差異,但HCG水平顯著下降。HCG 是維持妊娠的重要激素,其水平下降可能導致妊娠終止。
- 胎盤組織影響: 組織切片顯示,薄荷油給藥組的胎盤組織出現不同程度的變性壞死,尤其是滋養層細胞的變性壞死。滋養層細胞在胚胎著床和胎盤形成中起關鍵作用,其壞死可能導致胚胎無法正常發育。
- 對男性生育力的影響: 在成年雄性小鼠實驗中,薄荷葉的使用導致精子數量明顯減少,睪丸、附睪重量減輕,輸精管直徑變細。這表明薄荷可能通過影響雄性生殖系統,干擾受孕過程。
總體而言,薄荷的抗早孕作用可能涉及多個層面,包括:直接作用於子宮干擾胚胎著床和發育、影響維持妊娠的激素水平(HCG),以及對胎盤組織造成損害。
5. 驅蟲
現代藥理分析顯示,薄荷油具有驅除犬、貓體內蛔蟲的功效。
6. 緩解壓力
薄荷,性微寒,味辛而涼,歸於人體肝、肺二經。自古以來,其藥用價值即為華人醫藥所推崇,《本草綱目》載其「清頭目,利咽喉,辟邪惡」,其中「清頭目」之效便已隱含了其對精神狀態的積極影響,為緩解壓力提供了歷史依據。
現代藥理學研究進一步揭示了薄荷的分子層面作用機制。其主要活性成分包括薄荷油、薄荷醇及薄荷酮。薄荷醇是其中最受關注的化合物,被認為能與人體內的特異性受體結合,尤其是在冷感受體上發揮作用,產生清涼感同時間接影響神經傳導。
這些化合物透過多種途徑協同作用以達成舒緩壓力的效果。當被攝入或外用(如吸聞)時,薄荷的芳香分子能迅速透過嗅覺系統傳遞至大腦的邊緣系統,這是情緒和記憶的核心區域,從而直接影響情緒狀態,誘發放鬆感。此外,薄荷的成分也被認為能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幫助調節神經遞質的釋放,平衡亢奮的交感神經,並促進副交感神經的活性,使身體從緊張的應激反應中逐漸平靜下來。這種對神經系統的全面調節,使得薄荷能夠有效緩解因焦慮、緊張和壓力而引起的身心不適,恢復內在的平衡與寧靜。
7. 改善皮膚健康
薄荷稟氣清冽通達,其性善走竄,入體能疏風清熱、活血明目。在改善皮膚健康方面,此「疏風清熱」之效尤為關鍵,能有效清除肌膚因熱邪鬱積所致之紅腫、發熱與炎症反應,對於因內熱或外邪入侵導致之皮膚問題,如局部泛紅或熱性皮疹,具備顯著緩解作用。同時,「活血」功能有助於促進肌膚微循環,改善氣血運行,使膚色更為透亮、均勻,減少暗沉現象。
《本草綱目》所載薄荷「疏風散熱」之性,與現代藥理分析相符。薄荷所含之主要活性成分薄荷腦,具備卓越的收斂、殺菌、抗炎三重功效。收斂作用可顯著縮小毛孔,有效控制皮脂腺過度分泌油脂,對於油性肌膚乃至T字部位出油問題,能提供即時的清爽感與改善。殺菌功效則能抑制引發痤瘡的微生物,如痤瘡丙酸桿菌的活躍與繁殖,從根本上減少痘痘的發生與惡化。最重要的是,其強效的抗炎作用,能迅速緩解皮膚的紅腫、疼痛與不適,加速炎症性痘痘或濕疹等皮膚炎症的消退與修復。
基於上述藥理作用,薄荷被古人譽為改善痘痘問題之良方,特別針對油性痘痘。其綜合性的清熱、活血、收斂、殺菌、抗炎功效,使其能從多個層面調理肌膚狀態,使皮膚擺脫油光、黑頭與粉刺困擾,恢復清爽、潔淨、健康的平衡。
8. 止痛功效
薄荷在傳統醫學中,以其「走而不守,辛能散、涼能清」的獨特藥性而備受推崇,主要應用於疏散風熱、清利頭目,並具有顯著的止痛功效。古籍明確指出,薄荷善於治療由風熱邪氣引起的頭痛、頭暈、目赤腫痛,以及咽喉腫痛等症。這些病症中,「頭痛」及「咽喉腫痛」直接指向疼痛感,而清利頭目之效,則能緩解頭部不適,間接減輕因壓迫或脹痛造成的頭部疼痛。
從現代藥理學的角度來看,薄荷的止痛機制可歸因於其所含的多種活性成分。其中,薄荷醇、桉油精、薄荷酮等是發揮藥效的核心物質。薄荷醇具有局部麻醉和清涼刺激作用,能夠直接作用於皮膚和黏膜的冷感受器,產生清涼感,同時能抑制神經末梢的疼痛傳導,從而達到鎮痛效果,對於緩解神經性頭痛或肌肉緊張引起的疼痛尤為有效。此外,桉油精和薄荷酮則展現了顯著的抗炎活性,它們能抑制體內炎症介質的釋放,減輕組織的紅、腫、熱、痛等炎症反應,進而緩解因炎症引起的疼痛,例如咽喉腫痛。薄薄荷的抗菌特性也對某些感染性病症引起的疼痛起到輔助緩解作用。綜合來看,薄荷透過多重分子路徑,協同實現其廣泛的止痛作用。
9. 改善消化系統
薄荷在改善消化系統方面展現了顯著的藥理功效。其活性成分薄荷醇,發揮了多重作用。
首先,薄荷具有顯著的緩解消化系統痙攣之效。它能有效放鬆消化道平滑肌,從而減輕腹痛、腹脹及因痙攣引起的腸胃不適。此抗痙攣作用是其緩解消化道緊張的關鍵。
其次,薄荷能促進膽汁分泌。膽汁對於脂肪消化至關重要,透過增加膽汁分泌,薄荷有助於脂肪更有效分解,從而減輕因脂肪消化不良引起的腹脹及消化問題。
再者,薄荷被發現具有抑制胃酸分泌的潛力。這對於緩解胃灼熱、胃酸反流等症狀尤其有益,甚至對消化性潰瘍的症狀也有所助益,有助於維持胃部舒適。
此外,薄荷中的薄荷油具抗菌活性,能抑制腸道有害細菌生長。這種作用有助於減少腸道發酵產氣,進而顯著緩解腸胃脹氣的問題。
最後,薄荷還有助於改善消化系統運動。它能促進胃腸道蠕動,加速食物消化與營養吸收過程。這不僅能減輕消化不良,也能有效緩解腹脹感,使整個消化過程更為順暢。
10. 改善大腦功能
薄荷,作為一種兼具食用與藥用價值的植物,其在改善大腦功能方面的潛力,已逐漸受到現代藥理學的關注。傳統上,薄荷常被用於提神醒腦、緩解疲勞,而深入的科學研究則揭示了其背後的分子機制。
現代藥理學研究明確指出,薄荷油中的主要活性成分——薄荷醇(Menthol),是其發揮中樞神經系統作用的關鍵。當薄荷醇進入人體後,它能穿越血腦屏障,直接作用於大腦,展示出顯著的興奮中樞神經系統特性。這種興奮作用並非單純的刺激,而是一種精準的調節過程,它能夠有效地增強大腦皮層的興奮過程。大腦皮層作為高級認知功能的中心,其興奮性與反應速度直接關聯著個體的思維能力。
透過強化大腦皮層的興奮過程,薄荷醇能夠顯著提升神經元間的信息傳遞效率,進而加速認知處理速度。這具體體現在多個層面:首先,它能有效提高思維敏捷度,使邏輯推理和問題解決能力更為迅速流暢;其次,薄荷醇有助於增強注意力與集中力,減少精神渙散,使個體能夠更長時間地保持專注於特定任務,尤其對於需要高度集中精神的學習和工作情境而言,此效應至關重要。同時,這種對中樞神經系統的適度興奮,也間接支持了記憶力的鞏固與提取,有助於提高整體的工作效率與學習表現。因此,薄荷對大腦功能的改善,是透過其核心成分薄荷醇對神經系統的精確作用所達成的。
11. 鎮靜
中藥薄荷的鎮靜功效,主要歸因於其精油成分,特別是薄荷醇。現代藥理研究顯示,圓葉薄荷和歐薄荷的精油具備延長戊巴比妥鈉誘導的睡眠時間的特性,暗示其對中樞神經系統具有抑制作用。此類精油的自發活動測定也進一步證實了其對中樞神經系統的抑制效果。
更具體地說,薄荷醇的鎮靜效果呈現量效關係。含有4.5%薄荷醇的戊巴比妥溶液,能夠顯著縮短小鼠的入睡時間,並增加急性死亡率,但對於睡眠的持續時間沒有顯著影響。相對地,含量較低的薄荷醇溶液,例如含有1.5%和0.5%薄荷醇的溶液,則未觀察到對戊巴比妥中樞抑制作用的顯著影響。這些研究結果表明,薄荷醇在特定劑量下,能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的活動,從而產生鎮靜效果並改變睡眠相關的生理指標。
12. 抗菌抗病毒
薄荷,這種常見的香草,其在抗菌及抗病毒領域展現出顯著的藥理潛力。研究顯示,薄荷煎劑能有效抑制多種細菌與真菌的生長,尤值一提的是,薄荷中的主要活性成分——薄荷腦,更直接展現出對細菌的殺菌作用。此外,薄荷的抗病毒潛力亦不容忽視。薄荷煎劑不僅能抑制細菌,對某些病毒也具有抑制效應,例如孤兒病毒。更深入的研究發現,歐薄荷的水提物對一系列病毒,包括引發唇皰疹的單純瘛疹病毒、牛痘病毒、賽姆利基森林病毒,以及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均顯示出抑制作用。
13. 保肝利膽
薄荷在藥理上展現出顯著的保肝利膽功效。其作用機制經實驗證實,顯示薄荷注射液能有效緩解由四氯化碳所誘發的大鼠肝臟損傷,此損傷是毒性肝炎的典型模型。具體表現為顯著降低血清中谷丙轉氨酶(ALT)活性,此酶活性升高通常指示肝細胞受損。同時,亦能改善肝細胞的病理變化,減輕炎症及壞死程度,從微觀層面保護肝細胞結構與功能。
除了直接的肝臟保護作用,薄荷在促進膽汁分泌方面也頗具潛力。其主要活性成分,如薄荷醇和薄荷酮,在動物實驗中顯示出能顯著增加大鼠的膽汁排出量,並刺激膽汁酸的分泌。膽汁是肝臟排泄代謝廢物、毒素和膽固醇的重要途徑,因此,透過促進膽汁的生成與流動,薄荷有助於肝臟有效地執行其解毒功能,維持體內環境的平衡。
14. 其他功效
薄荷,特別是野薄荷(M. arvensis),可能具有抗生育作用。研究顯示,薄荷葉可能影響雄性精子數量、睾丸和附睾重量,以及輸精管直徑,進而影響生育能力。在小鼠實驗中,儘管交配行為正常,但受孕率顯著下降,暗示薄荷可能干擾受精過程。薄荷油也具備抗早孕及抗著床的潛力。
此外,薄荷醇能促進藥物透皮吸收,透過改變皮膚表皮結構,增加氟輕鬆、氯氟舒松、水楊酸等藥物的吸收率。其促透效果與濃度相關,在一定範圍內濃度越高效果越好,但過高濃度可能適得其反。薄荷油還可用於驅除犬、貓體內的蛔蟲。
在呼吸系統方面,薄荷具有利咽作用,這可能與其抗菌、抗病毒特性及對咽喉黏膜的局部刺激有關。薄荷醇蒸氣能增加呼吸道黏液分泌並降低其比重,有助於稀釋痰液,促進排出。它還能減少血液中的皂甙泡沫,從而減少支氣管炎患者的泡沫痰,擴大有效通氣道,緩解呼吸道炎症。中醫也認為薄荷有疏肝解鬱之效。
薄荷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3-6g,不可久煎,宜作後下;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先或搗汁塗敷。
薄荷的炮製
- 揀淨雜質
- 除去殘根
- 將葉抖下另放
- 噴灑清水,潤透莖部
- 切段莖部
- 曬乾莖部
- 與葉和勻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薄荷注意事項
- 陰虛血燥,肝陽偏亢,表虛汗多者忌服。
- 《藥性論》:新病瘥人勿食,令人虛汗不止。
- 《千金·食治》:動消渴病。
- 《本經逢原》:多服久服,令人虛冷;陰虛發熱,咳嗽自汗者勿施。
- 《本草從新》:辛香伐氣,多服損肺傷心,虛者遠之。陰虛血燥,肝陽偏亢,表虛汗多者忌服。芳香辛散,發汗耗氣,體虛多汗者不宜使用;陰虛有熱者不宜。
- 孕婦忌用:可能導致流產或早產,並減少乳汁分泌。
- 嬰兒和幼兒忌用:薄荷含有類似激素的成分,可能影響發育。
- 腸胃病患者忌用:薄荷含有香油酚和樟腦,可能刺激腸胃,加重不適。
- 腎功能不全患者忌用:薄荷含有尿酸,可能加重腎臟負擔。
- 過敏症患者忌用:薄荷含有機酸和樟腦,可能引起過敏反應。
薄荷相關的方劑
薄荷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薄荷含有的化學成分
左旋薄荷醇(Menthol), 左旋薄荷酮(Menthone), 異薄荷酮(isopiperitone), 胡薄荷酮(Pulegone), 乙酸癸酯(Decyl acetate), 乙酸薄荷酯(Menthyl acetate), 苯甲酸甲酯(Methyl benzoate), α-蒎烯(α-pinene), β-蒎烯(β-pinene), β-側柏烯(β-Thujene), 3-戊醇(3-Pentanol), 2-己醇(2-Hexanol), 3-辛醇(3-Octanol), 右旋月桂烯(Myrcene), 檸檬烯(limonene), 桉葉素(Cineole), α-松油醇(α-terpineol), 異瑞福靈(Iso-raifolin), 木犀草素-7-葡萄糖苷(Luteolin-7-glucoside), 薄荷異黃酮苷(Methoside), 迷迭香酸(Rosmarinic acid), 咖啡酸(caffeic acid), 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 穀氨酸(glutamic acid), 絲氨酸(serine), 天冬醯胺(Asparagine), 纈氨酸(Valine), 亮氨酸(Leucine), 異亮氨酸(isoleucine), 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 蛋氨酸(Methionine), 賴氨酸(Lysine)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