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名稱:Mentha haplocalyx Briq. Mentha haplocalyx Mentha, Field Mint, Peppermint
- 別名:薄苛,水益母,接骨草,夜息花,蕃荷菜,菝藺,貓兒薄苛,仁丹草,升陽菜,吳菝藺,蔢荷,香薷草,南薄荷,夜息藥,魚香草,見腫消,野薄荷,吳菝蕑,土薄荷,菝蕑
- 藥品來源:本品為唇形科薄荷屬植物薄荷的乾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莖葉茂盛或花開至三輪時,選晴天,分次採割,曬乾或陰乾。
- 道地藥材:華北地區, 江蘇, 浙江, 江西, 華東地區, 西南地區, 華中地區, 華南地區
- 生長環境:路邊, 溝旁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4-11-18
薄荷的傳統功效
1. 發汗解表
薄荷,作為其發汗解表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其機理與現代藥理學也有部分吻合。
《神農本草經》指出薄荷「味辛,氣清鬱香竄,性平」,並強調其「力能內透筋骨,外達肌表,宣通臟腑,貫串經絡,服之能透發涼汗」。此處已明確點出薄荷的發汗作用,並說明其藥力可以到達肌表,驅散外邪。 《本草綱目》則更精闢地總結其功效為「辛能發散,涼能清利,專於消風散熱」,認為其對於頭痛、頭風、以及各種外感熱證都有良好的療效。 《藥品化義》進一步闡述薄荷「通利六陽之會首,祛除諸熱之風邪」,說明其藥性輕清,擅於疏通頭面經絡,清熱解表。
《神農本草經》中另有一段論述耐人尋味:「薄荷之涼,大有似乎豆蔻輩,原能寬中理氣,消導順降者也。特其芳烈外發,不似豆蔻輩內藏,所以重在散髮,而治內不專耳。」這段話說明瞭薄荷雖然也具備一定的理氣作用,但其主要功效還是表現在發散解表上,這與其他芳香化濕藥有所不同。 多部本草書如《新修本草》、《日華子諸家本草》、《滇南本草》等,也記載薄荷能治療各種風寒感冒、頭痛發熱等外感疾病,佐證了其發汗解表之效。
綜上所述,古籍中對薄荷發汗解表功效的描述,多從其辛涼的藥性出發,認為其能通過發散肌表之邪氣來達到治療目的。 薄荷的發汗作用,並非如麻黃般峻猛,而是輕清透達,這也是其作為解表藥物的一大特點。
- 《神農本草經》:「薄荷味辛,氣清郁香竄,性平。其力能內透筋骨,外達肌表,宣通臟腑,貫串經絡,服之能透發涼汗,為溫病宜汗解者之要藥。若少用之,亦善調和內傷,治肝氣膽火郁結作痛,或肝風內動,忽然癇痙,頭疼、目疼,鼻淵、鼻塞,齒疼、咽喉腫疼,肢體拘攣作疼,一切風火郁熱之疾,皆能治之。痢疾初起挾有外感者,亦宜用之,散外感之邪即以清腸中之熱,則其痢易愈。又善消毒菌,逐除惡氣,一切霍亂痧證,亦為要藥。為其味辛而涼,又善表癮疹,愈皮膚瘙癢,為兒科常用之品。溫病發法用薄荷,猶傷寒發汗用麻黃也。按薄荷古原名苛,以之作蔬,不以之作藥。」
2. 清熱解毒
薄荷,在古代醫籍中被廣泛記載,其清熱解毒之效,主要體現在其辛涼的藥性。
《本草綱目》明確指出薄荷「辛能發散,涼能清利,專於消風散熱」,可治頭痛、頭風、眼目、咽喉等症,以及小兒驚熱、瘡疥等,說明其清熱解毒的功效涵蓋了表裡兩方面。其「辛能發散」指其揮發性成分能疏通經絡,將體內邪熱之氣發散出來;「涼能清利」則指其寒涼之性能清解體內鬱積的熱邪。
《藥品化義》更進一步闡述了其清熱解毒的機理:「通利六陽之會首,祛除諸熱之風邪」。「六陽之會」指頭面部,薄荷善於走竄頭面,故能治療失音、口齒、咽喉等症。同時,它還能消散肌表之熱,治療浮腫、背痛等。由此可見,薄荷清熱解毒的範圍廣泛,從表層的風熱邪氣,到內在的鬱熱,都能有效作用。
《神農本草經》及其後續註解則從不同角度闡釋薄荷的功效。例如《本經續疏》指出薄荷雖有清熱作用,但更強調其疏通經絡、達表散邪的能力,能將表裡之邪氣一併清除。而《神農本草經》本身則提到薄荷能透發涼汗,是溫病宜汗解之要藥,也能治療因肝氣膽火鬱結引起的疼痛,以及各種風火鬱熱之疾,甚至霍亂等症。
綜上所述,歷代醫家對薄荷的清熱解毒功效多有論述,其作用機理主要在於辛能發散,涼能清利,並能疏通經絡,達表散邪,從而達到清熱解毒之效,應用範圍也相當廣泛。 需要注意的是,古代醫籍記載的功效,需結合現代醫學知識與臨牀經驗綜合分析。
3. 散風熱
薄荷,其散風熱之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其機理主要在於其辛涼的藥性。
《本草綱目》明確指出薄荷「辛能發散,涼能清利,專於消風散熱」,認為其是治療頭痛、頭風、眼目、咽喉、口齒等風熱病症的要藥,並可用於小兒驚熱及皮膚病。 這說明薄荷的散熱功效體現在其能疏通經絡,驅散體表風熱之邪。
《藥品化義》則進一步闡述薄荷「通利六陽之會首,祛除諸熱之風邪」,強調其輕清上行之特性,善於治療頭面部的風熱病症,例如失音、口齒、咽喉腫痛等。 其「善走肌表」的特性,更使其能有效消散肌膚之熱,治療背痛等症狀。此處更著重薄荷在疏通經絡,宣洩鬱熱方面的作用。
《神農本草經》及其後續註釋則從不同角度論述薄荷的功效。 《本經續疏》認為薄荷雖能寬中理氣,但其芳烈外發的特性,使其更擅長於散發外邪,治療表裡俱病。 《神農本草經》本身則強調薄荷「透發涼汗」的功效,使其成為治療溫病的要藥。 這說明薄荷的散風熱作用,不侷限於驅散表邪,還能通過發汗幫助機體排出內在的熱邪。
綜上所述,歷代醫家對薄荷散風熱功效的認識,不僅體現在其辛散之性所具備的疏風解表作用,更體現在其輕清上行,透達表裡,以及發汗解熱等多方面的功效,共同構成其獨特的散風熱機理。 其運用也因應不同病證,有所側重。
- 《本草綱目》:「薄荷,辛能發散,涼能清利,專於消風散熱。故頭痛、頭風、眼目、咽喉、口齒諸病,小兒驚熱,及瘰癧、瘡疥為要藥。 」
- 《藥品化義》:「薄荷,味辛能散,性涼而清,通利六陽之會首,祛除諸熱之風邪。取其性銳而輕清,善行頭面,用治失音,療口齒,清咽喉。同川芎達巔頂,以導壅滯之熱。取其氣香而得竅,善走肌表,用消浮腫,散肌熱,除背痛,引表藥入營衛以疏結滯之氣。 」
- 《本草圖經》:「《本草圖經》:治傷風。頭腦風,通關格。小兒風涎。 」
- 《本草求真》:「《本草求真》:薄荷,氣味辛涼,功專入肝與肺,故書載辛能發散,而於頭痛、頭風、發熱惡寒則宜,辛能通氣,而於心腹惡氣、痰結則治;涼能清熱,而於咽喉、口齒、眼、耳、癮疹、瘡疥、驚熱,骨蒸、衄血則妙。是以古方逍遙,用此以為開郁散氣之具;小兒驚癇,用此以為宣風嚮導之能;腸風血痢,用此以為疏氣清利之法,然亦不敢多用,所用不過二、三分為止,恐其有洩真元耳。 」
4. 除穢氣障氣
薄荷,古籍中屢屢提及其「除穢氣障氣」之效,其機理主要在於其辛涼的藥性。
《神農本草經》記載薄荷「味辛,氣清鬱香竄,性平」,並指出其「善消毒菌,逐除惡氣,一切霍亂痧證,亦為要藥」。此處強調薄荷的辛香之氣能穿透肌表,並具有消毒殺菌的功效,故能驅除體內導致不適的「穢氣」。 《神農本草經疏》更進一步說明,薄荷「辛香通竅」,因此能有效治療「腹脹滿、霍亂」等因氣滯不通而引起的疾病,這些病症也往往伴隨著穢氣。
《藥品化義》則從氣機的角度闡述薄荷的功效:「取其性銳而輕清,善行頭面,…善走肌表,用消浮腫,散肌熱,除背痛,引表藥入營衛以疏結滯之氣。」這說明薄荷能疏通經絡,使氣血運行通暢,從而將體內鬱結的穢氣排出體外。 此外,多部典籍,如《新修本草》、《日華子諸家本草》等,也記載薄荷能治療「惡氣腹脹滿」、「心腹脹」等症狀,進一步佐證其「除穢氣障氣」的功效。
總而言之,古籍中關於薄荷「除穢氣障氣」的記載,多指向其辛涼的藥性以及其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以及消毒殺菌的功效,使其能有效地驅除體內鬱滯之氣,改善相關病症。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典籍對於薄荷藥性的描述略有差異,但其「除穢氣障氣」的功效則得到了廣泛的認可。
5. 消暑
古籍記載中,薄荷的消暑功效,主要體現於其「辛能發散,涼能清利」的藥性。這一點在多部醫學典籍中都有提及。《本草綱目》明確指出薄荷「專於消風散熱」,並列舉其治療頭痛、頭風、眼目、咽喉等熱症的功效,以及在治療小兒驚熱方面的應用。 《藥品化義》則更進一步闡述了薄荷「通利六陽之會首,祛除諸熱之風邪」的作用機理,強調其輕清、善行頭面,能有效散發肌膚之熱,甚至能引導藥物深入肌體,疏通經絡。
《神農本草經》及其注釋《本經續疏》對薄荷的消暑作用也有著獨到的見解。《本經續疏》認為薄荷的清涼之性,類似於豆蔻,具有理氣、消導的功效,但其「芳烈外發」的特點,使其更擅長於散發表邪,治療表裡同病。而《神農本草經》本身則強調薄荷能「透發涼汗」,是溫病宜汗解的重要藥物,能治療因風火鬱熱引起的各種疾病,如頭痛、目疼、咽喉腫痛等。
其他典籍如《藥性論》的「去憤氣,發毒汗」,《千金食治》的「闢邪毒,除勞弊」,以及《滇南本草》中記載的治療傷寒頭痛、霍亂吐瀉等功效,都從不同角度佐證了薄荷消暑的效用。這些古籍記載雖未明確使用「消暑」一詞,但其所述之症狀,多與暑熱相關,例如中暑引起的頭痛、煩渴、發熱、汗出等,而薄荷的清熱解表作用,正是針對這些症狀的有效療法。總體而言,歷代醫家對薄荷消暑功效的認可,奠定了其在夏季防暑降溫方面的應用基礎。
6. 疏肝解鬱
薄荷,其疏肝解鬱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非憑空臆斷。 讓我們從歷代醫家論述中,探究其機理。
《本草新編》明確指出:「薄荷,不特善解風邪,尤善解憂鬱。用香附以解鬱,不若用薄荷解鬱之更神。」 此處將薄荷的解鬱作用提升到超越香附的地位,可見其功效之被重視。 其解鬱機制,可能與其「氣味辛涼,功專入肝與肺」有關(《本草求真》)。肝主疏泄,情志不暢易導致肝氣鬱結,而薄荷辛香走散,能疏通肝氣,使氣機得以運行,從而達到解鬱的效果。 《湯液本草》也提到「薄荷能搜肝氣」,進一步佐證了此點。
《神農本草經》記載薄荷「善調和內傷,治肝氣膽火鬱結作痛」,說明其不僅能疏解肝鬱之氣,更能平息因肝鬱而導致的膽火。 此處的「肝氣膽火鬱結作痛」,正是肝鬱的重要表現,如胸脅脹痛、情緒煩躁等。
《本草求真》中提到古方逍遙散使用薄荷「以為開鬱散氣之具」, 這也說明古人早已認識到薄荷在疏肝解鬱方面的作用,並將其運用於臨牀實踐。 逍遙散針對肝氣鬱結所致的諸多症狀,薄荷作為其中一味藥物,發揮著疏肝解鬱、調和氣血的重要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本草求真》也提醒「所用不過二、三分為止,恐其有洩真元耳」, 說明用量需謹慎,不可過量。
綜上所述,歷代醫家對薄荷疏肝解鬱功效的論述,從不同角度印證了其臨牀應用價值。 其辛涼的特性,使其能疏通肝氣,平息肝火,從而達到解鬱的效果,但需遵循醫囑,適當用量。
- 《湯液本草》:「王好古:能搜肝氣。又主肺盛有餘,肩背痛及風寒汗出。 」
- 《本草新編》:「《本草新編》:薄荷,不特善解風邪,尤善解憂鬱。用香附以解郁,不若用薄荷解郁之更神。薄荷入肝膽之經,善解半表半里之邪,較柴胡更為輕清。 」
7. 透疹
薄荷在古代醫籍中,被廣泛記載具有透疹功效,主要源於其辛涼的藥性。諸多典籍論述了其發散風熱、疏通經絡的特性,間接或直接地說明瞭它在疹子發出的過程中的作用。
《神農本草經》稱薄荷「味辛,氣清鬱香竄,性平」,「其力能內透筋骨,外達肌表,宣通臟腑,貫串經絡,服之能透發涼汗」。這段描述直接點明瞭薄荷的透表作用,能促進汗液排出,對於因外感風熱引起的疹子,具有幫助疹子透發的功效。其「能透發涼汗」,正是透疹的重要機制。
《本草綱目》中提到薄荷「辛能發散,涼能清利,專於消風散熱」,並列舉了其治療頭痛、頭風、小兒驚熱及瘡疥等症。這說明薄荷不僅能清熱解表,也能有效治療皮膚病,而疹子本身就屬於皮膚病的一種,因此薄荷的清熱解表作用自然能幫助疹子順利排出。
《藥品化義》則強調薄荷「善行頭面,善走肌表,消浮腫,散肌熱」,這進一步說明薄荷能快速到達肌膚表層,疏通經絡,促進疹子透發。
《本草綱目》更直接指出薄荷能治療「風瘙癮」,「風瘙癮」指的是風疹,這更明確地肯定了薄荷在治療疹子方面的功效。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對薄荷透疹功效的記載,多從其辛涼的藥性和發散、透表、清熱解毒的特性出發。薄荷能疏通經絡,促進汗液排出,協助疹子順利透發,故而成為治療疹子的有效藥物。 需注意的是,不同體質及病症,用藥應謹遵醫囑。
8. 降氣
薄荷,在古代醫籍中被廣泛記載,其「降氣」功效並非單純意義上的降逆氣,而是通過多種途徑達到舒暢氣機的效果。此功效並非薄荷的專長,而是其其他功效的副產物,需結合其整體藥性理解。
《神農本草經》中提到薄荷「味辛,氣清鬱香竄,性平」,並非明確指出其「降氣」功效。但《本經續疏》卻以獨特的視角詮釋了薄荷在某些情況下的「降氣」作用。它認為,若脹滿由於吐瀉所致,或宿食停滯,則需消導順降。薄荷雖非專門的理氣藥物,但其清涼之性,如同豆蔻般能寬中理氣,消導順降,尤其在邪氣或宿食既已內擾,又表裡同病的情況下,薄荷能內解其結,外達其根,使表裡之邪氣得以清除,達到「降氣」的效果。此處的「降氣」指的是疏通氣機,而非針對上逆之氣。
《藥品化義》則從薄荷的辛散和清涼特性切入,指出其能「通利六陽之會首,祛除諸熱之風邪」。它能疏散頭面之熱,引導壅滯之熱外出,並能消散肌表之熱,這也是一種間接的「降氣」作用,透過疏通經絡,使氣機得以宣暢。
《新修本草》更直接提到薄荷能「治惡氣腹脹滿,霍亂,宿食不消,下氣」。這裏的「下氣」應理解為促進氣機下行,疏通停滯,而非治療氣逆。其他醫籍如《日華子諸家本草》、《本草圖經》等也提及薄荷能治「心腹脹」、「頭風」等,這都與其疏通經絡,使氣機暢達有關。
總而言之,薄荷的「降氣」功效,並非其主要功效,而是其辛涼解表、疏通經絡等功效的綜合表現。在特定病症下,其能幫助疏解氣機,使之趨於平和,但需謹慎使用,不能將其視為專門的降氣藥物。
9. 止血
綜觀歷代本草典籍,薄荷雖非以止血為主要功效,但其散風熱、清利之性,在特定情況下,亦可起到輔助止血的作用。此作用並非直接止血,而是透過疏通經絡、清熱解毒,間接達到控制出血的目的。
《藥性論》記載薄荷「破血止痢」,此處的「破血」並非指破壞血液,而是指疏通瘀滯之血,對於因熱毒壅滯導致的出血,例如腸風血痢,薄荷的清熱解毒作用能使瘀血得以疏通,從而達到止血的效果。此功效與其「辛能發散,涼能清利」的藥性密切相關,能使體內熱毒之氣得以宣洩,減輕出血症狀。
《本草求真》提到薄荷用於「腸風血痢」,但強調「不敢多用,所用不過二、三分為止,恐其有洩真元耳」。這說明薄荷止血作用的侷限性,其清熱解毒之力雖能輔助止血,但過量使用可能傷及正氣,反而不利於止血及身體恢復。
《本草正義》中提及薄荷外用於風熱生瘡,能「涼入肌膚,立能止痛」。此處「止痛」可能也包含了對輕微出血的輔助止血作用,因其清熱解毒作用能減輕炎症,從而緩解疼痛和出血。
總而言之,古代典籍中關於薄荷止血的記載,多與其清熱解毒、疏通經絡的作用相關,並非其主要功效,且用量需謹慎。其止血作用主要體現在治療因熱毒引起的出血性疾病,例如腸風血痢等,並多以輔助治療為主,而非單獨使用。 需注意的是,對於嚴重的出血情況,仍需尋求專業醫生治療。
薄荷的現代功效
1. 緩解壓力
薄荷性微寒,味辛涼,入肝、肺經。古籍《本草綱目》記載,薄荷「清頭目,利咽喉,辟邪惡」。現代研究表明,薄荷含有薄荷油、薄荷醇、薄荷酮等成分,具有舒緩神經和放鬆身心的作用,可以幫助緩解焦慮、緊張和壓力。
2. 改善皮膚健康
薄荷稟氣清冽通達,性善走竄,具有疏風清熱,活血明目之效。《本草綱目》載:「薄荷,氣味辛香,能疏風散熱,清利頭目,醒腦提神,消暑解渴,理氣化痰,止咳平喘。」薄荷中的薄荷腦具有收斂、殺菌、抗炎之效,故古人認為薄荷可改善痘痘問題,尤以油性痘痘為佳。
3. 止痛功效
薄荷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止痛的作用。古語云:「薄荷走而不守,辛能散、涼能清,故善治頭目風熱、頭痛、頭暈、目赤、咽喉腫痛等症。」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薄荷中的桉油精、薄荷醇、薄荷酮等成分具有鎮痛、抗炎、抗菌等作用,可以有效緩解頭痛、頭暈的不適感。
4. 改善消化系統
薄荷通常被用於治療消化不良、腹脹和腸胃不適等消化系統問題。
- 緩解消化系統痙攣:薄荷中的薄荷醇具有抗痙攣作用,可以幫助緩解消化道平滑肌痙攣,從而減輕腹痛、腹脹和腸胃不適等症狀。
- 促進膽汁分泌:薄荷可以刺激膽汁分泌,幫助消化脂肪,減輕脂肪消化不良引起的腹脹和消化不良等症狀。
- 抑制胃酸分泌:薄荷可以抑制胃酸分泌,緩解胃灼熱、胃酸反流和消化性潰瘍等症狀。
- 緩解腸胃脹氣:薄荷中的薄荷油具有抗菌作用,可以抑制腸道有害細菌生長,減少腸胃脹氣的發生。
- 改善消化系統運動:薄荷可以促進胃腸道蠕動,改善消化系統運動,加快食物消化和吸收,從而減輕消化不良和腹脹等症狀。
5. 改善大腦功能
薄荷能提神醒腦,增強記憶力,提高工作效率。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薄荷油中的主要成分薄荷醇能興奮中樞神經系統,增強大腦皮層的興奮過程,提高思維敏捷度,增加註意力和集中力。
6. 鎮靜
薄荷具有的鎮靜功效與其精油成分息息相關。圓葉薄荷和歐薄荷的精油能延長戊巴比妥鈉誘導的睡眠時間,並對中樞神經系統具有抑制作用。薄荷醇亦具有鎮靜效果,能使小鼠的入睡時間縮短、急性死亡率增加。由此可見,薄荷的鎮靜功效與其精油成分和薄荷醇含量密切相關。
7. 抗菌抗病毒
薄荷煎劑對多種細菌和真菌具有抑制生長的作用,而薄荷腦對細菌具有殺菌作用。薄荷煎劑亦對孤兒病毒有抑制作用,歐薄荷水提物對單純瘛疹病毒、牛瘡病毒、Semliki森林病毒和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等具有抑制作用。
8. 保肝利膽
薄荷具有保肝利膽的功效,實驗表明,薄荷注射液可減輕四氯化碳造成的大鼠肝損害,降低血清谷丙轉氨酶活性,改善肝細胞病理變化。此外,薄荷醇和薄荷酮可增加大鼠膽汁排出量,促進膽汁酸分泌,幫助肝臟排毒。
9. 其他功效
- 薄荷油有抗早孕及抗著床作用,印度民間用薄荷(M.arvensis)葉控制生育。給成年雄小鼠(26~32g)用藥20天後,小鼠體重無明顯變化,雌雄雖進行了交配,但卻未引起受孕,雄性小鼠精子數明顯減少,睾丸、附睾重量明顯減輕,輸精管直徑變細,但精子形態未見改變。
- 薄荷醇可促進某些藥物的透皮吸收,其機理與改變皮膚的表皮結構密切相關。
- 薄荷油能驅除犬、貓體內的蛔蟲。
薄荷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3-6g,不可久煎,宜作後下;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先或搗汁塗敷。
薄荷的炮製
揀淨雜質,除去殘根,先將葉抖下另放,然後將莖噴灑清水,潤透後切段,曬乾,再與葉和勻。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薄荷注意事項
- 陰虛血燥,肝陽偏亢,表虛汗多者忌服。
- 《藥性論》:新病瘥人勿食,令人虛汗不止。
- 《千金·食治》:動消渴病。
- 《本經逢原》:多服久服,令人虛冷;陰虛發熱,咳嗽自汗者勿施。
- 《本草從新》:辛香伐氣,多服損肺傷心,虛者遠之。陰虛血燥,肝陽偏亢,表虛汗多者忌服。芳香辛散,發汗耗氣,體虛多汗者不宜使用;陰虛有熱者不宜。
- 孕婦忌用:可能導致流產或早產,並減少乳汁分泌。
- 嬰兒和幼兒忌用:薄荷含有類似激素的成分,可能影響發育。
- 腸胃病患者忌用:薄荷含有香油酚和樟腦,可能刺激腸胃,加重不適。
- 腎功能不全患者忌用:薄荷含有尿酸,可能加重腎臟負擔。
- 過敏症患者忌用:薄荷含有機酸和樟腦,可能引起過敏反應。
薄荷相關的方劑
薄荷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薄荷含有的化學成分
薄荷醇(Menthol), 薄荷酮(Menthone), 異薄荷酮(Isomenthone), 胡薄荷酮(Pulegone), α-及β-蒎烯(α-andβ-pinene), 3-戊醇(3-pentol), 2-已醇(2-hexanol), 3-辛醇(3-octanol), 檸檬烯(limonene), 桉葉素(cineole), α-松油醇(α-terpineol), 咖啡酸(Caffeicacid), 天冬氨酸(asparticacid), 穀氨酸(glutamicacid), 纈氨酸(valine), 異亮氨酸(isoleucine), 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 蛋氨酸(methionine), 賴氨酸(lysine), 水分(moisture), 熱量(calorie), 修正熱量(Correction calorie), 粗蛋白(crudeprotein), 粗脂肪(crudefat), 飽和脂肪(saturated fat), 灰分(Ash), 總碳水化合物(Total carbohydrates), 膳食纖維(dietary fiber), 糖質總量(Total sugar content), 葡萄糖(glucose), 果糖(fructose), 半乳糖(Galactose), 麥芽糖(maltose), 蔗糖(sucrose), 乳糖(lactose), 鈉(Sodium), 鉀(Potassium), 鈣(calcium), 鎂(magnesium), 鐵(iron), 鋅(Zinc), 磷(phosphorus), 銅(Copper), 錳(manganese), 維生素A總量(Total Vitamin A), 視網醇當量(Retinol equivalent), 視網醇(Retinol), α-胡蘿蔔素(α-carotene), 維生素D總量(Total Vitamin D), 維生素D總量(Total Vitamin D), 維生素D2(vitaminD2), 維生素D3(Vitamin D3), 維生素E總量(Total Vitamin E), α-維生素E當量(alpha-vitamin E equivalent), α-生育酚(α-tocopherol), β-生育酚(β-Tocopherol), γ-生育酚(γ-Tocopherol), δ-生育酚(δ-Tocopherol), 維生素K1(Vitamin K1), 維生素K2(Vitamin K2), 維生素K2(Vitamin K2), 維生素B1(vitaminB1), 維生素B2(vitaminB2), 菸鹼素(nicotinic acid), 維生素B6(vitaminB6), 維生素B12(VitaminB12), 葉酸(folicacid), 維生素C(vitaminC), 脂肪酸S總量(Total fatty acid S), 酪酸(butyric acid), 己酸(hexanoicacid), 辛酸(caprylicaid), 癸酸(capricacid), 月桂酸(lauricacid), 十三酸(tridecylicacid), 肉豆蔻酸(myristicacid), 十五酸(Pentadecanoicacid), 棕櫚酸(palmiticacid), 十七酸(heptadecanoicacid), 硬脂酸(stearicacid), 十九酸(Nineteen Acid), 花生酸(arachidicacid), 山酸(Mountain grass), 廿四酸(Myristicacid), 脂肪酸M總量(Total fatty acid M), 肉豆蔻烯酸(Myristoleic acid), 棕櫚烯酸(Palmitoleic acid), 油酸(oleicacid), 鱈烯酸(Codenoic acid), 芥子酸(Sinigrin), 脂肪酸P總量(Total fatty acid P), 亞麻油酸(Linoleic acid), 次亞麻油酸(Linolenic acid), 十八碳四烯酸(Octadecatetraenoicacid), 花生油酸(arachidoleic acid), 廿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 廿二碳五烯酸(docosapentaenoic acid), 廿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 其他脂肪酸(Other fatty acids), 反式脂肪(Trans fat), 水解胺基酸總量(Total amount of hydrolyzed amino acids), 天門冬胺酸(Aspartic acid), 酥胺酸(Threonine), 絲胺酸(serine), 麩胺酸(Glutamic acid), 脯胺酸(proline), 甘胺酸(glycine), 丙胺酸(Alanine), 胱胺酸(cystine), 纈胺酸(Valine), 甲硫胺酸(methionine), 異白胺酸(isoleucine), 白胺酸(leucine), 酪胺酸(tyrosine), 苯丙胺酸(phenylalanine), 離胺酸(lysine), 組胺酸(Histidine), 精胺酸(arginine), 色胺酸(Tryptophan), 膽固醇(cholesterol), 酒精(Alcohol)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