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解通聖散

SHUANG JIE TONG SHEN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宗金鑑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偏寒 (0.87)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3%
肝經 16%
胃經 16%
心經 12%
脾經 10%
膀胱經 6%
膽經 6%
大腸經 2%
三焦經 2%
心包經 2%
小腸經 2%
肺經
肝經
胃經
心經
脾經
膀胱經
膽經
大腸經
三焦經
心包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雙解通聖散中包含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熱,宣通鼻竅: 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疏散風熱、止痛解表的功效。對於因風熱上擾、鼻竅不通所致的鼻塞、流涕、頭痛等症狀,防風可通過宣通鼻竅,解除風熱之邪,達到緩解症狀的效果。
  2. 協同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雙解通聖散方劑中,其他藥物如麻黃、桂枝等,也具有疏散風熱的作用。防風與這些藥物搭配使用,可起到相輔相成、增強療效的作用,更有效地疏解風熱,通利鼻竅,改善患者症狀。

雙解通聖散中加入荊芥,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疏散風熱: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熱、解表止痛之效。方中以麻黃、杏仁等辛溫解表之品為主,加入荊芥可增強其疏散風熱之力,有助於治療外感風熱所致之發熱、頭痛、鼻塞等症。
  2. 透疹止癢:荊芥亦有透疹止癢之效,可輔助方中其他藥物清熱解毒,促進疹出,減少因風熱鬱滯所致的瘙癢。

雙解通聖散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補血調經、潤腸通便的功效。通聖散主要用於治療熱結便祕,而當歸能促進腸蠕動,改善血液循環,有助於緩解便祕症狀。
  2. 補血益氣,調和藥性:通聖散中多用寒涼藥物,容易耗氣傷血。當歸能補血益氣,緩解寒涼藥物對人體的負面影響,使藥效更加溫和,避免藥物過於峻猛,達到藥物配伍的協調平衡。

雙解通聖散中包含白芍,主要原因有二:

  1. 緩解燥熱,滋陰養血:雙解通聖散為瀉熱通便之劑,容易耗傷津液,導致陰虛內熱。白芍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緩解燥熱之效,可平衡藥性,避免過於燥烈。
  2. 調和藥性,防止寒涼:方中含有大量寒涼之藥,如大黃、芒硝等,易傷脾胃陽氣。白芍可緩和藥性,保護脾胃,避免寒涼過度,損傷正氣。

雙解通聖散中加入連翹,主要是考慮其清熱解毒的功效。

連翹味苦,性寒,歸肺、心、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方中加入連翹,一則可清泄上焦熱毒,緩解因熱毒壅滯所致的咽喉腫痛、牙齦腫痛等症狀;二則可配合其他藥物,如黃芩、桔梗等,共同清熱解毒,疏散風邪,達到宣肺利咽、消腫止痛的效果。

總之,連翹在雙解通聖散中起著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作用,有助於緩解上呼吸道感染所引起的各種症狀。

雙解通聖散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燥濕利水: 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方中加入白朮,可補脾胃之氣,促進水濕代謝,有助於消除水腫,緩解因脾胃虛弱引起的腹脹、便溏等症狀。
  2. 協同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白朮與其他藥物配伍,可發揮協同作用,增強療效。例如,白朮與黃芪配伍,可增強補氣固表的作用;與茯苓配伍,可增強利水滲溼的作用。

雙解通聖散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疏散風熱,清熱解毒: 川芎味辛、性溫,具有疏散風熱、清熱解毒的功效。本方主要針對風熱襲肺,熱毒壅盛所致的發熱、咳嗽、咽痛等症狀,川芎可有效清熱解毒,緩解上呼吸道炎症。
  2. 活血化瘀,通經止痛: 川芎具活血化瘀、通經止痛之效。本方中,川芎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炎症消退,並緩解因熱毒壅盛引起的疼痛不適,達到通經活絡的效果。

雙解通聖散中包含薄荷,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

薄荷性涼,味辛,入肺經,具有清利頭目、疏散風熱、透疹止癢等功效。方中加入薄荷,可針對熱毒壅盛,導致的發熱、頭痛、咽喉腫痛、口渴、便祕等症狀,起到清熱解毒、疏風散熱的作用。

此外,薄荷還可促進汗腺分泌,起到發汗解表的作用,有助於解除體內熱毒,促進疾病的恢復。

雙解通聖散中包含麻黃,主要原因有二:

一、 宣肺解表,疏散風寒: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宣肺解表、發汗散寒之功效。對於風寒束表,肺氣不宣,出現發熱、惡寒、鼻塞、咳嗽等症狀,麻黃可促進汗腺分泌,發散風寒,解除表邪,達到解表散寒的目的。

二、 通利水道,消腫止痛:麻黃亦具利水消腫之效,可通利水道,排除體內積聚的濕邪,改善水腫,同時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肢體疼痛,麻黃也有緩解作用。

雙解通聖散中麻黃的加入,主要目的是通過宣肺解表、通利水道,以達到祛除風寒濕邪,解除表邪,緩解症狀的目的。

雙解通聖散中包含梔子,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梔子味苦性寒,入肝、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功效。方中加入梔子,可針對熱毒壅盛、煩躁不安、口渴便祕、小便赤澀等症狀,起到清熱瀉火、解毒通便的作用。
  2. 緩解肝鬱:梔子入肝經,可疏肝解鬱、清肝明目。方中加入梔子,可針對肝氣鬱結、脅肋疼痛、目赤腫痛等症狀,起到疏肝解鬱、清熱明目的作用。

總而言之,雙解通聖散中加入梔子,是為了更好地發揮清熱瀉火、解毒通便、疏肝解鬱的功效,以治療熱毒壅盛、肝氣鬱結等病症。

雙解通聖散中包含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瀉火: 黃芩味苦寒,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的功效。雙解通聖散主治熱結便祕,而黃芩能清瀉腸胃之熱,解除便祕的熱結,使大便通暢。
  2. 解毒消腫: 黃芩還具有解毒消腫的功效,可解熱毒、瀉火毒。方中常與其他清熱解毒藥物配伍,共同達到解毒消腫,促進排泄的目的。

因此,黃芩在雙解通聖散中起到清熱瀉火、解毒消腫的功效,為方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藥物之一。

雙解通聖散中加入石膏,主要是針對其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

  • 清熱瀉火: 石膏性寒,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的作用,能有效緩解熱毒壅盛所致的高熱、口渴、煩躁、便祕等症狀。
  • 涼血解毒: 石膏能清熱涼血,對於熱毒所致的瘡瘍、目赤腫痛、咽喉腫痛等病症也有一定的療效。

此外,石膏還能起到引藥下行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通腑瀉熱的作用。

雙解通聖散中加入桔梗,主要有兩大原因:

  1. 宣肺利咽: 桔梗味辛性平,具宣肺利咽、化痰止咳之功效。本方主治外感風熱,痰熱壅肺之症,桔梗可宣通肺氣,使痰液易於排出,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清熱解毒、利咽止咳的功效。
  2. 散結消腫: 桔梗有散結消腫的功效,對於因熱毒壅滯所致的咽喉腫痛、乳腺炎等病症,可起到消散腫塊的作用,提高藥效。

雙解通聖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雙解通聖散藥性偏寒涼,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性過於傷正,並使藥效更為平和,減少副作用。
  2. 緩解毒性: 方中含有芒硝等峻烈藥物,甘草能解毒緩和,減輕藥物對胃腸的刺激,保護脾胃,使藥物更安全有效。

甘草作為藥性平和的藥材,在中藥方劑中常被用作調和藥性、解毒緩和之用,與雙解通聖散中的其他藥物相輔相成,發揮更佳的療效。

雙解通聖散中添加滑石,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利濕: 滑石性寒滑利,入膀胱經,能清熱利濕,通利水道。雙解通聖散以瀉火通便為主,但火熱常導致濕熱內蘊,滑石可助其清熱利濕,使瀉火通便效果更顯著。
  2. 行氣利水: 滑石能行氣利水,對於濕熱蘊結於腸胃,導致腹脹便祕的情況,滑石能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出宿便,緩解腹脹。同時,滑石亦能利水滲濕,使濕熱下行,達到通利水道之效。

因此,滑石在雙解通聖散中起著清熱利濕,行氣利水的雙重作用,使藥效更全面,療效更顯著。

主治功效


雙解通聖散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病症

根據上述古文記載,雙解通聖散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病症:

  • 表裡俱熱之證: 無論是外感風寒引起的表熱,還是內有蘊熱,或是表裡同病,皆可應用。例如《幼科指南》提到的“小兒表熱之證…兼內熱者,用雙解通聖散為先。”以及《大方脈》中的“或現表裡熱證者,用雙解通聖散兩解之”。
  • 陽分斑痧疹初起,表裡不清: 如《大方脈》所載:“凡陽分斑痧疹初起,表裡不清者,即服雙解通聖散解表清裡”。
  • 感冒夾食,表裡兼症: 如《大方脈》所述:“感冒夾食,表裡兼症者,服雙解通聖散”。
  • 熱鬱已深,病久不癒: 《大方脈》提到:“若失治病久,熱鬱已深,宜雙解通聖散加黃連,解表通里”。
  • 風火邪盛,陽明實症: 例如外傷後風邪侵襲,伴有內熱的情況,如《大方脈》所言:“若微微傷損,去血不多,風襲成痙者…此為風火邪盛,多陽明實症,用雙解通聖散加蠍尾”。
  • 溫疫: 《大方脈》指出,瘟疫治療中,“兩解,主以雙解通聖散”。
  • 外科疾病:
    • 唇風: 表現為唇部發癢、紅腫、破裂流水、疼痛,如《外科心法要訣》所載。
    • 腿遊風(腿部遊風): 表現為腿部赤腫、灼熱疼痛,如《外科心法要訣》和《外科證治全書》所述。
    • 大腿腫痛: 如《外科備要》所述,先用砭石放血,後服雙解通聖散。

治療原理

雙解通聖散的治療原理在於其“發表攻裡”、“解表清裡”、“汗下兼行”的功效,即通過發汗解表,同時清瀉裡熱,達到表裡雙解的目的。這與其組方用藥密切相關:

  • 解表藥: 防風、荊芥、麻黃、薄荷,具有發散風寒、疏風清熱的作用,能夠解除表邪。
  • 清熱藥: 連翹、黃芩、梔子、石膏,能夠清熱解毒、降火消炎,清除體內蘊熱。
  • 瀉下藥: 雖然在很多文獻中沒有明確指出,但根據《大方脈》中“雙解通聖散即防風通聖散”以及“去大黃、芒硝,亦名雙解散”的記載,可以推測原方中可能含有大黃、芒硝等瀉下藥,用於通腑瀉熱。
  • 活血藥: 當歸、川芎,能夠活血行氣,有助於疏通經絡,消散瘀滯。
  • 健脾藥: 白朮,能夠健脾燥濕,輔助運化水濕,防止瀉下傷正。
  • 調和藥: 白芍、甘草,能夠緩急止痛、調和諸藥。
  • 其他: 桔梗宣肺利咽,祛痰排膿;滑石清熱利水。

總體而言,雙解通聖散通過以上藥物的配伍,實現了發汗與攻下並用,既能祛除外邪,又能清除裡熱,故名“雙解”。

方劑組成

根據《外科心法要訣》的記載,雙解通聖散包含以下藥物:

  • 防風
  • 荊芥
  • 當歸
  • 白芍
  • 連翹
  • 白朮
  • 川芎
  • 薄荷
  • 麻黃
  • 梔子
  • 黃芩
  • 石膏
  • 桔梗
  • 甘草
  • 滑石

這些藥物的組成與現代中醫常用的防風通聖散基本一致,也與《大方脈》中“雙解通聖散即防風通聖散”的說法相符。

總結

雙解通聖散是一個表裡雙解的經典方劑,應用廣泛,涵蓋內外婦兒等多個科別。其治療原理明確,組方嚴謹,通過發汗解表、清熱解毒、通腑瀉熱等多重作用,達到治療表裡俱熱病症的目的。然而,具體應用時,仍需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辨證論治,並適當加減藥物,才能取得最佳療效。

傳統服藥法


防風5錢,荊芥5錢,當歸5錢,白芍(酒炒)5錢,連翹(去心)5錢,白朮(土炒)5錢,川芎5錢,薄荷5錢,麻黃5錢,梔子5錢,黃芩1兩,石膏(燃)1兩,桔梗1兩,甘草(生)2兩,滑石3兩。
疏表清里。
上為粗末。
每服5錢,水1鐘半,煎8分,澄去滓,溫服。外以黃連膏抹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服用後可能會出現口乾、便秘、腹脹等症狀。因此,在服用本方前,患者應先諮詢醫生,以確保安全。

相關疾病


嘴唇顫動嘴唇紅腫

相同名稱方劑


雙解通聖散, 出處:《外科證治全書》卷三。 組成:防風1錢,荊芥1錢,連翹(去心)1錢,當歸1錢,赤芍1錢,白朮(炒)1錢,梔子1錢(生),黃芩2錢,桔梗2錢,滑石3錢,生甘草1錢,石膏3錢。 主治:腿遊風。兩腿裏外忽生赤腫,形如堆雲,焮熱疼痛。

雙解通聖散, 出處:《金鑑》卷六十五。 組成:防風5錢,荊芥5錢,當歸5錢,白芍(酒炒)5錢,連翹(去心)5錢,白朮(土炒)5錢,川芎5錢,薄荷5錢,麻黃5錢,梔子5錢,黃芩1兩,石膏(煅)1兩,桔梗1兩,甘草(生)2兩,滑石3兩。 主治:疏表清裏。主治:唇風。初起發癢,色紅作腫,日久破裂流水,疼如火燎,又似無皮,如風盛則唇不時瞤動。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