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功效(症狀或疾病)
方劑組成解釋
防風通聖散中包含麻黃,主要原因有二:
- 疏風散寒,宣肺通竅:麻黃性溫,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宣肺通竅之效。防風通聖散主治外感風熱、內蘊濕熱,麻黃可助其疏解表邪,宣通肺氣,使熱邪得以降泄。
- 通利水道,消腫止痛:麻黃亦可通利水道,促進濕熱排泄。防風通聖散中常伴有濕熱蘊結之症,如濕熱下注膀胱,出現尿頻、尿急、尿痛等,麻黃可助其利尿消腫,緩解疼痛。
防風通聖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大原因:
- 調和藥性: 防風通聖散藥性偏寒涼,而甘草性甘溫,能緩和藥性,避免寒涼過度,減輕對脾胃的刺激,使藥效更柔和,更易被人體接受。
- 補益脾氣: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之效,可緩解藥物對脾胃的影響,增強脾胃功能,幫助藥物更好地吸收和發揮療效。
因此,甘草在防風通聖散中起著重要的調和和補益作用,使其更安全有效。
防風通聖散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和胃降逆: 生薑性溫,味辛,入肺、脾、胃經,具有解表散寒、和胃降逆的功效。方中防風、荊芥等藥性偏寒,容易引起脾胃虛寒,而生薑可溫胃散寒,促進藥物吸收,防止寒邪損傷脾胃。
- 調和藥性: 防風通聖散為辛涼解表之劑,藥性偏寒,生薑則性溫,加入生薑可緩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氣過於傷陰,使藥物更加平和,更利於患者服用。
防風通聖散中加入白芍,主要考慮其以下兩個方面:
一、緩解熱毒: 防風通聖散主治熱毒壅滯,表裡俱實之證,白芍性微寒,入肝脾經,能清熱涼血,緩解熱毒所致的發熱、口渴、便祕等症狀。
二、調和脾胃: 白芍酸苦,入脾胃經,能養血柔肝,緩解熱毒對脾胃的損傷,避免因熱毒傷脾而導致消化不良、腹瀉等症狀。
因此,白芍在防風通聖散中,既能清熱解毒,又能調和脾胃,有助於整體療效的發揮。
防風通聖散中包含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白朮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防風通聖散乃治療濕熱蘊結、腸胃積滯之方劑,白朮可健脾胃,助消化,並利水滲濕,清除體內濕熱,協同其他藥物更有效地達到治療目的。
- 補氣升陽,固護脾陽:防風通聖散中含有多味寒涼藥物,可能損傷脾陽。白朮具有補氣升陽之效,可保護脾胃功能,防止寒涼藥物過度損傷脾陽,維持脾胃正常運作。
防風通聖散中加入薄荷,主要是利用其清熱解表、疏散風熱、利咽止痛的功效。
薄荷性涼,味辛,歸肺經,能疏散風邪,清利頭目,並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對於防風通聖散治療的熱邪壅肺,風熱犯表,頭痛發熱,咽喉腫痛等症狀,薄荷能起到較好的輔助作用。
此外,薄荷還能促進汗腺分泌,有助於散熱解表,配合其他藥物,更能達到通暢氣血,解毒排毒的功效,進而達到治療效果。
防風通聖散中包含川芎,其主要原因如下:
- 疏散風熱,清熱解毒: 川芎味辛、性溫,具有疏散風熱、清熱解毒的功效。防風通聖散主治外感風熱,兼有濕熱內蘊的證候,川芎能幫助疏解外邪,清熱解毒,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治療目的。
- 活血化瘀,通經止痛: 川芎還具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防風通聖散中,川芎能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由於風熱、濕熱引起的疼痛,並有助於排除體內淤血,改善病症。
防風通聖散中包含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瀉熱通便: 防風通聖散主治外感風熱、表裡俱實,兼有濕熱蘊積之症。大黃苦寒,入大腸經,能瀉熱通便,清泄腸胃積熱,並可引熱下行,使熱邪從大便排出,達到清熱解表之效。
二、 消瘀解毒: 大黃亦有活血化瘀之功,能消散因熱毒壅滯所致的瘀血,進一步促進體內熱毒的排泄,達到清熱解毒的目的。
因此,防風通聖散中加入大黃,既能瀉熱通便,又能消瘀解毒,共同達到治療風熱濕熱表裡實證的功效。
防風通聖散中加入當歸,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風散熱,活血化瘀:當歸具有活血化瘀、補血調經、潤腸通便的功效,可以配合其他藥材疏風散熱,清熱解毒,並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因熱毒蘊結導致的便祕、腹痛等症狀。
- 補血養血,緩解虛熱:防風通聖散中的藥材大多偏於清熱解毒,容易耗傷血氣,而當歸能夠補血養血,緩解因長期服用清熱藥物導致的虛熱、面色蒼白等症狀,使藥效更為全面。
因此,當歸的加入既可增強方劑疏風散熱、清熱解毒的功效,又可避免單純清熱耗血,使藥效更趨平衡。
防風通聖散中包含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散風熱,解表止痛: 防風性味辛溫,歸膀胱經,具有疏散風熱、止痛解痙的作用。該方劑以瀉熱為主,但亦可見表證,如發熱、頭痛、惡寒等症狀,防風可協助疏解表邪,使清熱瀉火之效更加明顯。
- 協同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防風與其他藥物搭配使用,可發揮協同作用,更有效地治療疾病。例如,與黃芩、連翹等清熱解毒藥物配合,可增強清熱解毒功效;與川芎、白芷等祛風止痛藥物配合,可加強止痛解痙作用。
防風通聖散中加入滑石,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清熱利濕: 滑石性寒滑利,可清熱利濕,並能通利水道,將體內積聚的濕熱之邪排出體外。
- 通利小便: 滑石能促進尿液排出,有助於緩解因溼熱引起的尿頻、尿急、尿痛等症狀。
防風通聖散以疏風散熱、清熱利濕為主要功效,而滑石的清熱利濕、通利小便之效,與方劑整體作用相輔相成,有助於更全面地達到治療目的。
防風通聖散中包含黃芩,主要是因為其清熱瀉火、燥濕止痢的功效,與本方治療的濕熱證相符。
防風通聖散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熱、濕熱內蘊導致的發熱、頭痛、口渴、咽痛、便祕等症狀。黃芩苦寒,入肺、胃、膽經,能清熱瀉火,燥濕止痢,並可清泄肺熱,故能有效緩解濕熱證所致的發熱、口渴、咽痛等症狀。同時,黃芩也能抑制腸道菌羣的異常繁殖,促進腸道蠕動,有助於解決便祕問題。因此,黃芩是防風通聖散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藥材。
防風通聖散中加入桔梗,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宣肺利咽:桔梗味辛、性平,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止咳的功效。防風通聖散主治外感風熱,夾濕、痰熱內蘊,所致的發熱、頭痛、鼻塞、咽痛等症。桔梗可幫助宣通肺氣,利咽排痰,緩解咽喉腫痛、呼吸不暢等症狀。
- 引藥上行:桔梗具有升散之性,能引藥上行,使藥效直達上焦,治療頭面部疾病。防風通聖散中多為清熱解毒、宣肺利濕的藥物,桔梗的加入,可助藥物上行,更好地達到治療效果。
防風通聖散中包含荊芥,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疏散風熱: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熱、解表透疹之功效,可治療風熱感冒、麻疹、風疹等症,與方中其他藥物如薄荷、牛蒡子等相輔相成,共同起到清熱解毒、疏風散邪的作用。
- 宣通鼻竅:荊芥可宣通鼻竅,治療鼻塞流涕等症狀。防風通聖散主要用於治療濕熱壅滯,兼有風熱者,而荊芥的宣通鼻竅之功,有助於改善濕熱所致的鼻塞流涕等症狀。
因此,荊芥的加入,不僅有助於治療風熱感冒,更能加強方劑疏散風熱、宣通鼻竅的功效,使方劑更能有效治療濕熱壅滯,兼有風熱的疾病。
防風通聖散中包含連翹,主要有以下原因:
- 清熱解毒:連翹性寒,味苦,入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方中以防風解表,通草、川芎等通利水道,但若濕熱內蘊,則僅通利水道不足以完全奏效。連翹加入能清解濕熱,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清熱解毒,疏風散邪之效。
- 化痰散結:連翹善於化痰散結,對於外感風熱導致的咽喉腫痛、咳嗽痰多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效果。防風通聖散主治風熱感冒、濕熱內蘊等症,連翹的加入能輔助化解痰濕,促進病邪排出,加速療效。
防風通聖散中含有芒硝,主要原因在於其 瀉熱通便 的功效。
芒硝性寒、味鹹,入大腸經,能 瀉熱通便,清熱解毒,軟堅散結。方中因含有黃芩、連翹等清熱燥濕之品,容易出現便祕之症,故加入芒硝以 促進腸道蠕動,加速排泄,起到 瀉熱通便,並使藥物有效下達 的作用,以達到整體療效。
防風通聖散中加入石膏,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 清熱瀉火: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能清熱瀉火,尤其擅長治療熱邪壅盛之症。防風通聖散主治風熱感冒、濕熱內蘊、痰熱壅肺等,石膏能清熱解毒,使邪熱下降,達到清熱解表、宣肺止咳的效果。
- 涼血止血:石膏兼具涼血止血之功效。對於防風通聖散所治之某些病症,如肺熱咳嗽、吐血、衄血等,石膏能清熱涼血,止血止咳,達到治療目的。
防風通聖散中包含梔子,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瀉火:梔子性寒,味苦,入肝、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方劑中包含芒硝、黃芩等燥熱之品,容易傷陰,梔子可平衡其燥性,避免藥性過於猛烈,並清熱解毒,防止熱毒鬱結。
- 利濕通便:梔子能利濕通便,配合其他藥物如大黃、連翹等,可有效通利二便,清除腸胃濕熱,改善便祕等症狀。
總之,梔子在防風通聖散中起著清熱解毒、利濕通便的作用,平衡藥性,提高療效。
方劑介紹
防風通聖散本來不是一個熱門方劑,多數人不知道這是用來做什麼的?由於日本人超愛這個方劑用來減肥,廣告稱之為「神奇減脂漢方」。從Google Trend的搜尋紀錄顯示,這個方劑是日本人的最愛!
防風通聖散的主要功用就是「疏風解表,瀉熱通便」,這是為了處理外感風邪(主要是風熱)之後,體內有蘊熱,表裡皆實之證而設計規劃出來的方劑。在新冠疫情期間,甚至用來治療或改善後遺症。
風熱入侵體內之後,風熱上攻,所以發燒、暈眩、眼睛紅痛、咽喉不利、胸悶咳嗽,有時候會氣喘,鼻涕黏稠。
由於體內積熱,所以口苦、口乾,便秘、尿黃。甚至出現各種皮膚病(瘡瘍腫毒癮疹)、痔瘡,這都是風熱旺盛所造成。
因此主要可以改善以下症狀:風熱壅盛,表裡俱實,發熱、頭暈昏眩,眼睛紅痛、口苦口乾、咽喉不利、胸悶胸痛、胃脹氣、咳嗽氣喘、嘔吐、流鼻涕、多痰、大便秘結、小便赤澀、瘡瘍腫毒、腸風痔瘡、癮疹。舌苔黃膩,脈數有力。
由於於風熱旺盛,表裡俱實,應該疏散風熱以解表邪,所以運用薄荷、防風、荊芥、麻黃疏風散表。瀉熱攻下以除里實,運用大黃、芒硝出熱通便蕩滌積滯、使實熱從下而去。加上梔子、滑石清熱利濕,體內的熱從大便小便消除。
石膏辛甘大寒,為清瀉肺胃之重要中藥。連翹、黃芩苦寒,為清熱解毒瀉火之要藥,桔梗苦辛性平,清除肺部風熱,清利頭目。
由於過於運用瀉下去熱,恐傷正氣,所以運用當歸、芍藥、川芎養血和血,白朮健脾、甘草和中緩急,又能調和諸藥。這些中藥加起來,就可以達到疏風解表,瀉熱通便之效果。
綜觀全方,運用多種方法,包含「汗、下、清、利、補」,具有表裡雙解、前後分消、氣血兩調之功效,去邪而不傷正。
其配伍及用藥劑量來看,是以解表、瀉下、清熱為主,為治療表裡實熱證候的有效方劑,所以古人稱之為「通聖」,代表很有效的意思!
現代中醫常用於改善:感冒、高血壓、偏頭痛、肥胖症、高血脂、動脈硬化、便秘、痔瘡、皮膚病、脂肪肝、糖尿病、丹毒、酒渣鼻、頭瘡、鼻蓄膿、蕁麻疹、眼疾、藥物中毒。
本方的組成可以說是重用寒涼藥物,攻下力道猛烈,是河間學派的開山祖師劉完素所創,其主要學術思想是火熱學說,火熱論的主要論點是「六氣皆能化火」,不完全遵從傷寒派的溫熱路線。
在其所處的年代,熱性病廣泛流行,在這樣的背景條件下,他運用辛涼、甘寒之法以汗解,火熱在里,用承氣諸力以下解。表裡俱熱,則用表裡雙解的方法,防風通聖散即為兩解表裡的代表方劑。
然而,此方依然運用了麻黃、防風、荊芥等辛溫解表藥,這是因為金、元以前的醫家,解表藥依然承襲運用辛溫中藥,直到明、清以後才大量運用辛涼解表藥。
後代普遍認為,此方解表、清熱、攻下之力較為峻猛,雖然配伍養血健脾之品,若非表裡俱實之證,依然不宜運用。
傳統服藥法
上為未,每服二錢 (6g),水一大盞,生薑三片,煎至六分,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汗、下之力較峻猛,有損胎氣,虛人及孕婦慎用 脾虛便溏者禁用
現代藥理研究
近代研究本方的減肥作用,以大鼠為對象,連續7周給予高熱植飼料製成單純性肥胖動物模型。
結果發現防風通聖散該組的體重減少,尿量明顯減少,攝食量沒有明顯變化,大便排放量增加,初步認為本方減肥作用的機制之一,是通過活化BAT(棕色脂肪組織)而引起體重的減輕。
防風通聖散的經絡型態
若從此方劑的組成成分,以及相對的症狀看來,非常適合夏季期間經常出現的「鐵三角經絡型態」變化型,體內「少陽經」與「陽明經」都出現實證現象,通常服用此中藥可以快速改善相關症狀。
如果「少陽經」與「陽明經」在腳部的膽經、胃經反過來出現虛證,在本質上是屬於陽虛,就不適合運用此寒性中藥方劑。
相同名稱方劑
防風通聖散, 出處:《麻症集成》卷四。 組成:防風、薄荷、力子、麻黃、黑梔、甘草、荊芥、桔梗、連翹、石膏、元參、木通。 主治:麻症表裏三焦俱實,昏睡壯熱,目赤舌乾咽痛。
防風通聖散, 出處:《秘傳大麻瘋方》。 組成:防風、荊芥、當歸、羌活、獨活、僵蠶、甘草、滑石、黃柏、白朮、桔梗、薄荷、山梔、川芎各等分。 主治:紫雲瘋,起時形如紫雲,從上而下,前後一同。
防風通聖散, 出處:《瘋門全書》。 組成:北防風、荊芥、白附、白芷、白蒺藜、僵蠶、蒼朮、白鮮皮(無癬不用)、靈仙、苦參(無癬去之)、元參、赤芍、川芎、川連、焦梔、檳榔、銀花、牛子、大黃、芒消、枯芩、生石膏、條甘草、燈心。 主治:癧疾。
防風通聖散, 出處:《癧瘍機要》卷下。 組成:防風1兩,當歸1兩,川芎1兩,芍藥1兩,大黃1兩(煨),芒消1兩,連翹1兩,薄荷1兩,麻黃1兩,桔梗1兩,石膏1兩(煅),黃芩(炒)1兩,白朮2錢5分,山梔2錢5分,荊芥2錢5分,甘草2兩,滑石3兩,白芷5錢,蒺藜5錢(炒),鼠粘子5錢。 主治:風熱熾盛,大便秘結,發熱煩躁,表裏俱實者。
防風通聖散, 出處:《醫學啓源》卷中。 組成:防風2錢半,川芎5錢,石膏1錢,滑石2錢,當歸1兩,赤芍5錢,甘草2錢半(炙),大黃5錢,荊芥穗2錢半,薄荷葉2兩,麻黃5錢(去根苗節),白朮5錢,山梔子2錢,連翹5錢,黃芩5錢,桔梗5錢,牛蒡(酒浸)5錢,人參5錢,半夏(薑制)5錢。 主治:一切風熱鬱結,氣血蘊滯,筋脈拘攣,手足麻痹,肢體焦痿,頭痛昏眩,腰脊強痛,耳鳴鼻塞,口苦舌乾,咽嗌不利,胸膈痞悶,咳嘔喘滿,涕唾稠粘,腸胃燥熱結,便溺淋閉,或腸胃蘊熱鬱結,水液不能浸潤乾周身而爲小便多出者;或濕熱內甚,而時有汗泄者;或表之正氣與邪熱并甚于裏,陽極似陰,而寒戦煩渴老;或熱甚變爲瘧疾,久不已者;或風熱走注,疼痛麻痹者;或腎水陰虛,心火陽熱暴甚而中風;或暴喑不語,及喑風痛者;或破傷中風,時發潮熱搐搦,并小兒熱甚驚風,或斑疹反出不快者;或熱極黑陷,將欲死者;或風熱瘡疥久不癒者;并解耽酒熱毒,及調理傷寒,發汗不解,頭項肢體疼痛,并宜服之。
防風通聖散, 出處:《宣明論》卷三。 組成:防風半兩,川芎半兩,當歸半兩,芍藥半兩,大黃半兩,薄荷葉半兩,麻黃半兩,連翹半兩,芒消半兩,石膏1兩,黃芩1兩,桔梗1兩,滑石3兩,甘草2兩,荊芥1分,白朮1分,梔子1分。 主治:疏風退熱,瀉火通便,解酒,解利諸邪所傷,宣通氣血,上下分消,表裏交治。主治:風熱怫鬱,筋脈拘倦,肢體焦萎,頭目昏眩,腰脊強痛,耳鳴鼻塞,口苦舌乾,咽嗌不利,胸膈痞悶,咳嘔喘滿,涕唾稠粘,腸胃燥熱結,便溺淋閉;或夜卧寝汗,咬牙睡語,筋惕驚悸;或腸胃怫鬱結,水液不能浸潤于周身,而但爲小便多出者;或濕熱內鬱,而時有汗泄者;或因亡液而成燥淋閉者;或因腸胃燥鬱,水液不能宣行于外,反以停濕而泄;或燥濕往來,而時結時泄者;或表之,陽中正氣與邪熱相合,并入于裏,陽極似陰而戦,煩渴者;或虛氣久不已者。或風熱定注,疼痛麻痹者;或腎水真陰衰虛,心火邪熱暴甚而僵仆,或卒中久不語,或一切暴喑而不語,語不出聲,或喑風癇者.或洗頭風,或破傷,或中風諸潮搐,并小兒諸疳積熱,或驚風積熱,傷寒疫癧而能辨者;或熱甚怫結而反出不快者,或熱黑陷將死:或大人、小兒風熱瘡濟及久不癒者,或頭生屑,遍身黑黧,紫白斑駁,或面鼻生紫赤風刺瘾疹,俗呼爲肺風者,或成風癧,世傳爲大風疾者;或腸風痔漏,及傷寒未發汗,頭項身體疼痛者,并兩感諸症。兼治産後血液損虛,以致陰氣衰殘,陽氣鬱甚,爲諸熱症,腹滿澀痛,煩渴喘悶,諸妄驚狂,或熱極生風而熱燥鬱,舌強口噤,筋惕肉瞤,一切風熱燥症,鬱而惡物不下,腹滿撮痛而昏者。兼消除大小瘡及惡毒,兼治堕馬打撲傷損疼痛,或因而熱結,大小便澀滯不通,或腰腹急痛,腹滿喘悶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