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石的傳統功效
1. 清熱利尿
利水通淋,清解暑熱,祛濕斂瘡。用於熱淋,石淋,尿熱澀痛,暑濕煩渴,濕熱水瀉;外治濕疹,濕瘡,痱子。
用於小便不利、淋瀝澀痛等症,可配車前子、木通等品;用於濕熱引起的水瀉,可配合茯苓、薏苡仁、車前子等同用。對暑熱病癥可配合生甘草、鮮藿香、鮮佩蘭等同用;治濕溫胸悶、小便短赤,可配合生苡仁、通草,竹葉等同用。此外,本品外用還能清熱收濕,用治濕疹、痱子等,可配石膏、爐甘石,枯礬等同用。
治小便不利,莖中疼痛,少腹急痛:滑石、蒲黃等分。上二味,治下篩。酒眼方寸匕,日三服。(《千金方》)
治小便不利:滑石二分,亂髮二分(燒),白魚二分。上三味,杵為散。飲服半錢匕,日三服。(《金匱要略》滑石白魚散)
治小便不通:滑石末一升,以車前汁和塗臍四畔,方四寸,熱即易之,冬月水和亦得。(《產乳集驗方》)
《湯液本草》:滑石,滑能利竅,以通水道,為至燥之劑。豬苓湯用滑石與阿膠同為滑利,以利水道。蔥豉生薑同煎,去渣澄清以解利,淡味滲泄為陽,解表利小便也。若小便自利,不宜以此解之。
2. 利水滲濕
用於濕瘡、濕疹。本品外用有清熱收濕斂瘡作用。若濕瘡、濕疹,可單用或與枯礬、黃柏等為末,撒布患處;或與薄荷、甘草等配合製成痱子粉,以治痱子。
治天泡濕熱等瘡:滑石、粉甘草(此當半用為是)、上等分為末,搽敷。或加綠豆末,以治濕熱肥瘡。(《景岳全書》金黃散)
治小兒體熱痱瘡:滑石末三兩,白礬灰一兩,棗葉四兩。上藥搗羅為末。先以溫漿水洗瘡,後取藥敷之。(《聖惠方》滑石散)
3. 清熱瀉火
滑石被認為具有清熱瀉火的功效。在中醫理論中,滑石被歸類為「清熱瀉火」的藥物,主要用於治療因體熱引起的熱毒病症,如口腔潰瘍、牙痛、喉嚨痛等。此外,滑石還可以用於治療消化不良、腹瀉、泌尿系統感染等疾病。
4. 消暑
滑石被用於暑濕、濕溫暑邪常常攻擊人體,導致暑熱症狀,如口渴、汗多、身體不適等。滑石具有清熱解毒、消暑解渴的作用,可以用於治療暑熱症狀。
滑石中含有大量的矽酸鹽成分,可以促進體內的代謝和排汗,有助於消除體內的熱毒素,降低體溫,緩解暑熱症狀。此外,滑石還可以增加人體的水分攝取,補充水分和電解質的流失,有助於消除口渴、解渴。
滑石甘寒,既能利水,又能解暑熱,是治暑濕之常用藥。若暑熱煩渴,小便短赤,可與甘草同用,即六一散;若暑溫,胸悶、氣機不暢,可與意苡仁、白蔻仁、杏仁等配用,如三仁湯。
滑石的現代功效
1. 鎮靜
滑石被認為具有鎮靜安神的功效。滑石中含有豐富的鎂元素,鎂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可以穩定神經細胞的膜電位,有助於舒緩神經,減輕焦慮、緊張和失眠等症狀。
此外,滑石還可以促進人體代謝產生的多巴胺等神經傳遞物質的合成和分泌,增加神經傳遞物質的濃度,有助於提高人體的情緒穩定性,減輕壓力和焦慮。
2. 抗發炎
滑石被認為具有消炎的功效。在中醫理論中,滑石屬於清熱瀉火的藥物,可以清熱解毒、消炎利尿。因此,滑石常用於治療因體熱引起的熱毒病症,如口腔潰瘍、牙痛、喉嚨痛等,具有消炎的作用。
此外,滑石中含有矽酸鹽等成分,具有良好的吸附性和固定性,可以吸附細菌、病毒等有害物質,起到抗菌消炎的作用。據研究,滑石可以有效抑制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多種細菌。
滑石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9-24g,包煎;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調敷。
滑石的炮製
- 滑石《世醫得效方》:「碎,綿裹。」《藥品辨義》:「刮去浮黃土用。」現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乾燥,搗碎。
- 滑石粉《雷公炮炙論》:「凡使,先以刀刮,研如粉。以牡丹皮同煮,一伏時,出去牡丹皮,取滑石,卻用東流水淘過,於日中曬乾方用。」《蘇沈良方》:「水研如泔,揚去粗者存細者,瀝乾,更研無聲乃止。」《醫宗粹言》:「揀去粗者,擇細膩者研為極細末,水飛入藥,今粗入煎湯皆不作效。」
- 現代:取淨滑石碎塊碾成細粉,或取淨滑石粗粉加入多量的清水,研磨,攪拌,待粗粉粒下沈,細粉粒混懸於水中時,傾取上層混懸液,下沈部分再按上法反復操作數次,合併混懸液,靜置沈澱,傾去上清液,將洗澱物曬乾後再碾散。水飛石可使藥物達到極細和純淨,便於內服或外用,以利水通淋,清熱解暑為主。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脾虛氣弱,精滑及熱病津傷者忌服。孕婦慎服。
- 《本草經集註》:石韋為之使。惡曾青。
- 《本草經疏》:病人因陰精不足、內熱以致小水短少赤澀或不利,煩渴身熱由於陰虛火熾水涸者,皆禁用。脾胃俱虛者,雖作泄勿服。
- 《藥品化義》:渴而小便自利者,是內津液少也;小便不利而口不渴者,是熱在下焦血分也,均不宜用。且體滑,胎前亦忌之。
- 《本經逢原》:元氣下陷,小便清利及精滑者勿服。
- 腎功能不全者:滑石中含有矽酸鹽等成分,如果腎功能不正常的人大量食用,可能會對腎臟造成負擔,不利於身體健康。
滑石相關的方劑
滑石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