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灰散

蒲灰散

PU HU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金匱》卷中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0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膀胱經 33%
肺經 33%
胃經 33%
膀胱經
肺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蒲灰散中加入滑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利濕:滑石性寒滑利,善於清熱利濕,可有效緩解因濕熱內蘊而導致的口舌乾燥、咽喉腫痛等症狀。蒲灰散本身也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滑石的加入有助於增強其清熱利濕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2. 滑利通便:滑石入膀胱經,具有利水通淋、滑腸通便的功效,可以幫助排泄體內積聚的濕熱之邪,緩解便祕等症狀。蒲灰散中加入滑石,可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毒,並減少因濕熱內蘊導致的便祕等不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蒲灰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出自《金匱要略》,主證為「小便不利」與「厥而皮水者」。所謂「皮水」,屬水停肌膚之證,特點為浮腫、按之凹陷、身重,伴有手足厥冷(「厥」),此因水濕阻滯氣機,陽氣不達四末所致;「小便不利」則揭示膀胱氣化失司,水濕無從排泄。整體而言,蒲灰散針對水濕內停、氣化不利之證,通過利水通淋、活血化瘀,恢復水道通暢。

組成與治療原理邏輯推理

  1. 蒲灰(蒲黃炭)

    • 蒲黃生用性滑,炒炭後(蒲灰)兼具活血化瘀與收澀雙重功效。
    • 《本經》載蒲黃「利小便,消瘀血」,其化瘀能疏通水道壅滯,收澀則防滲利過度傷正。
    • 針對「皮水」之水血互結病機,蒲灰化瘀以助水行。
  2. 滑石

    • 性寒滑利,為利尿通淋要藥,《神農本草經》言其「主癃閉,利小便」。
    • 其清熱滲濕之效,能導水濕從下焦而出,緩解小便不利。
    • 與蒲灰相配,一化瘀一利水,標本兼顧。

配伍邏輯與協同作用

  • 水血並治:水濕停聚易阻滯血行,血瘀又加重水停。蒲灰化瘀通絡,滑石利水滲濕,二者協同破除水血互結之滯。
  • 動靜結合:蒲灰活血兼收澀(動中寓靜),滑石專攻下行(動而不守),既祛邪又不致過耗正氣。
  • 寒溫調和:滑石性寒可制蒲灰溫性,適用於水濕鬱久化熱或陽鬱熱伏之「厥」。

總結
蒲灰散以簡潔配伍直指「水瘀互結」核心病機,通過化瘀利水、調暢氣機,使陽氣得伸而厥回,水道得通而腫消。後世《張氏醫通》改稱「蒲黃散」,或強調蒲黃之主藥地位,然其治證邏輯一脈相承。

傳統服藥法


蒲灰7分,滑石3分。
上為散。
每服方寸匕,飲調下,每日3次。
本方方名,《張氏醫通》引作「蒲黃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睪丸疼痛腫脹排尿困難腹瀉無尿及少尿全身性水腫舌頭腫大舌上出血小便渾濁不清尿道炎膀胱炎腎及輸尿管結石尿道結石前列腺增生小便顏色偏黃小便疼痛

相同名稱方劑


蒲灰散, 出處:《金匱》卷中。 組成:蒲灰7分,滑石3分。 主治:小便不利;厥而皮水者。

蒲灰散, 出處:《疑難急症簡方》。 組成:蒲黃(炒黑)。 主治:清火止血。主治:血泄不止,及舌衄,鼻血,重舌,木舌,并下部諸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