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滑石丸中包含滑石,乃因其具有多種藥性,與方劑功效相契合。
首先,滑石性滑,味甘,入膀胱經,具有利水通淋之效,可治療小便不利、尿道澀痛等症狀,故可用於治療膀胱濕熱、石淋等病症。
其次,滑石性寒,可清熱解毒,對於熱毒蘊結、濕熱下注所致的尿路感染、濕疹等疾病,亦有良好療效。
此外,滑石亦可清肺化痰,對於痰熱壅肺、咳嗽氣喘等症狀,亦有一定作用。因此,滑石在滑石丸中起著利水通淋、清熱解毒、清肺化痰等多種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滑石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傷寒衄血」,即外感熱病過程中出現的鼻衄(鼻出血)。傷寒邪熱入裡化火,迫血妄行,上攻鼻竅而致衄血。其病機關鍵在於熱壅血絡,兼夾濕熱或瘀滯。傳統以滑石丸治之,推測其效在清熱利濕、通絡止血,使熱邪從下焦分消,衄血自止。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滑石(君藥)
- 性寒味甘淡,主歸膀胱、肺、胃經。
- 功能清熱滲濕,通利水道,導熱邪從小便而出。《本草綱目》謂其「解肌熱,降心火,除煩熱,止衄血」。
- 在此方中,既清上焦血分熱毒,又利下焦濕熱,標本兼顧。
續隨子(臣藥)
- 即千金子,辛溫有毒,入肝、腎、大腸經。
- 具破血逐瘀、利水消腫之效。《開寶本草》言其「主瘀血癥瘕,通利經脈」。
- 配伍滑石,既可助其通利濕熱,又活血以散血絡鬱熱,防血熱成瘀。
濕生蟲(佐藥)
- 指水生昆蟲(如稻飛蝨),炒乾後性偏溫,具活血通絡之效。
- 《本草拾遺》載其「主血閉破積」,可能通過微通血絡,助滑石、續隨子分解血熱瘀結。
木通(使藥)
- 苦寒,歸心、小腸、膀胱經。
- 清心火、利小便,引熱下行。《藥性論》稱其「主治五淋,利關脈」。
- 與滑石協同強化利濕導熱之效,使邪有出路。
配伍特點與原理:
- 清利結合:滑石、木通清熱利濕,從小便分消熱邪;續隨子、濕生蟲活血通絡,防瘀熱互結。
- 上病下治:衄血雖見於上焦,但通過利下焦濕熱,降火引血下行,體現「病在上取之下」的治法。
- 動靜相宜:滑石靜斂清熱,續隨子動散瘀滯,一收一散,調和氣血。
總結:滑石丸以清利濕熱為主,輔以活血通絡,針對傷寒衄血之熱壅血絡、濕熱夾瘀病機,通過分消濕熱、通調水道,使火降血止。其組方簡練,體現古人「給邪出路」與「調血和絡」的治療智慧。
傳統服藥法
滑石(碎)1分,續隨子(去皮,研)1分,濕生蟲(炒乾)1分,木通1分。
上為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丸,煎燈心湯送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滑石丸, 出處:《本事》卷八。 組成:滑石(末)不拘多少。 主治:傷寒衄血。
滑石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二。 組成:滑石(碎)2錢,澤蘭2錢,粉霜1錢,續随子(去皮)半兩。 主治:小兒(疒頹)疝,腫硬疼痛。
滑石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十五。 組成:滑石(碎)1分,續随子(去皮,研)1分,濕生蟲(炒乾)1分,木通1分。 主治:小便不通,或淋瀝疼痛。
滑石丸, 出處:《雞峰》卷十九。 組成:木通3兩半,滑石3兩半,瞿麥1兩半,海金砂6錢半,甘遂6錢,通草4錢,水蛭1錢,地膽10個。 主治:利小便。主治:水氣。
滑石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十六。 組成:滑石1兩,車前子1兩,海蛤1兩,瞿麥穗半兩,牡蠣(燒)半兩,海金砂半兩,木通(銼)半兩,甘草(炙)半兩。 主治:小便出血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