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臍方

NI QI F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0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膀胱經 33%
肺經 33%
胃經 33%
膀胱經
肺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泥臍方中加入滑石,主要是針對其清熱利濕、涼血止血的功效。

清熱利濕: 滑石性寒,能清熱解暑,並利尿通淋,有助於排除體內濕熱,改善濕熱蘊結導致的腹痛、腹瀉、小便不利等症狀。

涼血止血: 滑石還能涼血止血,對於濕熱蘊結導致的血熱妄行,以及外傷出血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滑石在泥臍方中,能有效針對濕熱蘊結、血熱妄行等病症,達到清熱利濕、涼血止血的功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泥臍方」之主治功效分析

「泥臍方」出自《幼幼新書》及《嬰孺》,其主藥為滑石。根據古籍記載,此方主治「小兒小便不通」。透過分析滑石的藥性與古籍使用方式,可探討此方的治療原理。

滑石之藥性與功效

滑石味甘、淡,性寒,歸膀胱、胃經。其主要藥理功效包含:

  • 清熱利濕: 滑石性寒,能清解體內熱邪,同時具有利濕作用,可將體內濕熱之邪透過小便排出。
  • 利水通淋: 滑石能促進小便排出,對於因濕熱壅滯導致的小便不利、小便不通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 解暑止瀉: 滑石寒涼之性亦能清解暑熱,對於暑濕所致的泄瀉亦有一定的緩解作用,但此功效在此方中並非主要作用。

「泥臍方」之治療原理

古籍中明確指出,「泥臍方」的用法是「用水二斗煮一斗,去滓,放溫浴兒妙,先自臍淋之」。這種使用方式與一般內服藥物不同,體現了中醫外治法的特色。分析其治療原理如下:

  1. 外治法: 藥物不經口服,而是以煎煮的藥液沐浴或淋洗臍部,使藥效透過皮膚、經絡系統吸收,直接作用於病所,此即為中醫外治法的原理。

  2. 透過臍部吸收: 臍部是人體任脈的重要穴位「神闕穴」所在。神闕穴經脈絡通全身,藥物從臍部吸收,能更快速地發揮作用。

  3. 清熱利濕,通利小便: 滑石的清熱利濕功效能將小兒體內之濕熱之邪透過小便排出。小便不通,常因膀胱濕熱壅滯,導致氣化不利。利用溫熱的藥液淋洗臍部,滑石的藥力能直達下焦,清解膀胱濕熱,恢復膀胱的氣化功能,促使小便順暢排出。

  4. 針對小兒特點: 小兒的生理特點是臟腑嬌嫩,易虛易實,易寒易熱。外用藥物相較內服藥物,藥性更為和緩,不易產生不良反應,適合小兒使用。

綜合分析

「泥臍方」雖然僅以單味滑石組成,但其治療原理並非僅以滑石之藥性而論,而是結合了中醫外治法的特點,透過臍部吸收,清熱利濕,通利小便,從而達到治療小兒小便不通的目的。此方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和整體觀的思想,選藥精簡而療效確切,在古代臨牀應用中具有重要的價值。

傳統服藥法


滑石1升(末)。
以車前草汁和為泥。泥臍,方廣4-5寸,少覺乾即除之,別上新泥。冬月無車前草汁,只以水和。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排尿困難尿道炎前列腺增生幼兒小便不通

相同名稱方劑


泥臍方, 出處:《幼幼新書》卷三十引《嬰孺方》。 組成:滑石1升(末)。 主治:小兒小便不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