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腸丸

GU CHANG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9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33%
膀胱經 16%
肝經 16%
肺經 16%
大腸經 16%
胃經
膀胱經
肝經
肺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固腸丸中加入椿皮,主要基於其收斂固澀之功效。椿皮味苦性寒,入肺、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止瀉固腸之效。

椿皮能抑制腸道蠕動,減少腸液分泌,有助於止瀉止痢。此外,椿皮還能清熱解毒,對於因濕熱所致的腹瀉尤為有效。因此,椿皮在固腸丸中起到收斂腸道、止瀉固腸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療效。

固腸丸中加入滑石,主要是利用其滑利清熱解毒的功效。

滑石性滑,能潤腸通便,解除腸道燥熱,緩解便祕。同時,滑石也能吸附腸道中的有害物質,起到清熱解毒的作用。

此外,滑石還有利於藥物在腸道中的滑動,幫助藥物更好地發揮藥效,減少腸道對藥物的刺激。因此,滑石的加入,有利於固腸丸的整體療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固腸丸」主治功效分析

「固腸丸」是一個古老的中醫方劑,在多本中醫典籍中均有記載,其主要功效為澀腸止瀉、清熱燥濕,現代藥理研究也證實了其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

以下將依據各典籍記載,分析「固腸丸」的組成、主治病症及治療原理:

一、主治病症

綜合各典籍記載,「固腸丸」主要用於治療以下幾種病症:

  • 久瀉久痢,滑脫不禁: 這是「固腸丸」最主要的適應症,包括各種原因導致的慢性腹瀉、痢疾,尤其是大便失禁、滑脫不止的情況。例如:《類證治裁》中提到的「滑泄久而不止,固腸丸。」、《世醫得效方》和《証治準繩‧女科》中記載的「治臟腑滑泄,晝夜無度。」
  • 濕熱下痢: 指由濕熱之邪侵襲腸道所致的腹瀉、痢疾,症見腹痛、裡急後重、瀉下不爽、大便臭穢等。《本草綱目》提到「凡濕熱為病,瀉痢濁帶,精滑夢遺諸症,無不用之。」、《証治準繩‧女科》記載「治濕氣下利,大便血,白帶。」
  • 脾腎虛弱导致的泄泻: 包含五更泻、饭后即泻等症状。《類證治裁》也指出「有滑泄久而不止,固腸丸。」。
  • 白帶: 指女性陰道分泌物增多,色白或黃,質黏稠,常伴有異味。多由濕熱下注或脾虛濕盛所致。《証治準繩‧女科》和《濟世神驗良方》中皆有提及「固腸丸」可用於治療白帶。
  • 小兒臟腑虛滑,瀉血腹痛: 《聖濟總錄》中記載「固腸丸方」可用於治療小兒臟腑虛滑,瀉血腹痛。
  • 產後遺糞不知覺:《証治準繩‧女科》記載「《補遺》治產後遺糞不知覺,可服固腸丸。」

二、組成及治療原理

「固腸丸」的組成在不同典籍中有所差異,但其核心藥物及治療原理基本一致。以下列舉幾種常見的組成:

  1. 椿根皮為主藥:

    • 《証治準繩‧女科》:「椿根皮為末,粥糊為丸。此藥性涼而燥,須炒用。一方加滑石一半。」
    • 《濟世神驗良方》:「固腸丸,椿根白皮(炒)為末,酒糊為丸,治濕氣下利,便血及白帶,去脾胃陳積之疾(用此以燥其涇,不可單服,須看病作湯用)。」
    • 《萬氏秘傳片玉心書》:「固腸丸(即二根丸),紅椿樹根白皮,白椿樹根白皮(各等分),為末,米糊丸,陳米飲送下。」
    • 椿根皮(包括樗白皮)是「固腸丸」中的核心藥物,其性味苦、澀、寒,具有清熱燥濕、收斂止瀉、殺蟲止血的功效。《本草綱目》記載:「椿皮色赤而香,樗皮色白而臭,多服微利人。治泄瀉,有除濕實腸之力。」
  2. 配合收澀藥:

    • 《類證治裁》:「〔滑泄〕,固腸丸,龍骨,附子,丁香,訶子,良薑,蔻仁,砂仁,木香,赤石脂。」
    • 《聖濟總錄》:「固腸丸方…治小兒臟腑虛滑,瀉血腹痛。」
    • 《幼幼新書》:「溫胃固腸丸方,肉豆蔻,縮砂仁,丁香,龍骨,訶子皮(炙),赤石脂,上各等分,白麵糊為丸如綠豆大。」
    • 龍骨、訶子、赤石脂等藥物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可以增強止瀉的效果。
    • 肉豆蔻、丁香、良薑、蔻仁、砂仁、木香等藥物具有溫中、行氣、止痛的功效,可以緩解腹痛、腹脹等症狀。
  3. 配合清熱利濕藥:

    • 《証治準繩‧女科》:「一方加滑石一半。」
    • 《濟世神驗良方》:「相火動者,於諸藥中少加黃柏、滑石,加龍骨、赤石脂,滯者加葵花。」
    • 滑石具有清熱利濕的功效,可以增強清熱燥濕的效果。
    • 黃柏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可以加強清熱燥濕,特別是針對濕熱下注的病症。
  4. 辨證加減:

    • 從上述記載可以看出,「固腸丸」並非一個固定的方劑,而是可以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進行加減。例如,濕熱較重者,可以加強清熱利濕藥;脾腎虛弱者,可以配合補益脾腎的藥物;氣滯者,可以加行氣藥;寒象明顯者,可以加溫裡藥。
    • 《兒科要略》也提出「瀉之多稀水者,宜多加祛濕之劑;瀉之多滓渣者,宜多加消積之劑…再如注下之瀉謂之泄,若完穀不化,困倦少力者,多虛而夾濕,宜四君子湯合升陽除濕湯;若暴注下迫,稀而熱臭者,多熱而夾暑,宜白虎湯或桂苓甘露飲;再如瀉下不禁謂之滑,大腸寒冷,收縮無權,宜固腸丸;再如泄瀉過甚,空洞無物謂之洞,虛而兼寒,宜萬全丸加人參、白朮、陳皮、黃耆、禹餘糧。」

三、治療原理總結

「固腸丸」的治療原理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1. 清熱燥濕: 椿根皮、黃柏、滑石等藥物可以清除腸道濕熱之邪,這是治療濕熱瀉痢的關鍵。
  2. 收斂固澀: 龍骨、訶子、赤石脂等藥物可以收斂腸道,固澀止瀉,這是治療滑脫不禁的關鍵。
  3. 溫中行氣: 肉豆蔻、丁香、良薑、木香等藥物可以溫暖脾胃,行氣止痛,這是緩解腹痛、腹脹等症狀的關鍵。
  4. 辨證施治: 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靈活加減藥物,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總之,「固腸丸」是一個以清熱燥濕、澀腸止瀉為主要功效的方劑,適用於治療各種原因導致的慢性腹瀉、痢疾,尤其是濕熱下注、滑脫不禁的病症。其組成靈活多變,可以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進行加減,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原則。

傳統服藥法


訶子5錢,龍骨(另研)5錢,木香5錢,丁香1兩,肉豆蔻6錢7分,砂仁6錢7分,赤石脂3錢4分,白枯礬3錢4分。
上為細末,粟米飲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食前米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白帶胰臟炎瘧疾神經性厭食症痢疾志賀桿菌病細菌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胃腸出血大腸激擾綜合症腹瀉身體消瘦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大便膿血大便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固腸丸, 出處:《萬氏家妙方》卷一。 組成:椿根白皮(炒,爲末)、阿膠。 主治:水瀉不止。

固腸丸, 出處:《回春》卷七。 組成:黃蠟1兩,黃丹1兩(水飛)。 主治:赤白痢,日久不止。

固腸丸, 出處:《痢瘧纂要》卷十四。 組成:川朴3兩,木香3兩,赤石脂、乾薑、砂仁。 主治:臟腑頻泄。

固腸丸, 出處:《丹溪心法》卷五。 組成:椿根白皮(炒)。 主治:燥濕,祛脾胃陳積。主治:濕氣下利,大便下血,白帶。

固腸丸, 出處:《丹溪心法》卷五。 組成:椿根皮4兩,滑石2兩。 主治:燥濕,去脾胃陳積。主治:濕氣下利,大便下血,白帶。

固腸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八。 組成:槐鵝半兩(炒黃色),肉豆蔻3枚(面裹燒香),乾薑(炮裂)半兩,枯礬1分。 主治:小兒臟腑虛滑,瀉血腹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