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蒿芩清膽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調和藥性: 蒿芩清膽湯以清熱利膽為主要功效,其中黃芩、茵陳等藥性偏寒涼,若單味使用易傷脾胃。甘草性甘平,能調和諸藥,緩解藥性寒涼對脾胃的刺激,使藥效更溫和。
二、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的作用,與其他藥物配伍,可增強清熱利膽的效果,並緩解因肝膽濕熱引起的疼痛等不適。
蒿芩清膽湯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燥濕化痰: 半夏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具有燥濕化痰之效。蒿芩清膽湯旨在清熱利膽,而濕熱常阻礙膽汁運行,導致膽囊炎等疾病。半夏能化解濕痰,有助於暢通膽道,促進膽汁分泌。
- 降逆止嘔: 半夏亦有降逆止嘔的功效。濕熱上擾,常導致胃氣上逆,出現噁心嘔吐等症狀。半夏可降逆止嘔,緩解濕熱所致的胃腸不適,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治療目的。
蒿芩清膽湯中加入陳皮,乃取其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效。
陳皮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其芳香之氣可行氣解鬱,助脾胃運化,緩解膽汁分泌受阻而引起的噁心、嘔吐等症狀。
同時,陳皮亦具燥濕化痰之功,可改善因濕邪停滯而導致的胸悶、腹脹、痰多等症狀,配合方中其他藥物,達到清熱利膽、化濕止嘔之效。
蒿芩清膽湯中加入淡竹葉,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清熱利濕、除煩解暑的功效。
淡竹葉性寒,味甘淡,入心、肺、胃經,能清熱除煩,利濕通淋。在蒿芩清膽湯中,淡竹葉與其他藥材如黃芩、柴胡、梔子等,共同發揮清熱利濕、瀉火解毒的作用,治療濕熱蘊結於膽,導致的膽囊炎、膽石症、肝膽濕熱等病症。
此外,淡竹葉還具有解暑功效,對於濕熱導致的口渴、煩躁等症狀也有一定緩解作用,有助於整體療效的提升。
蒿芩清膽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濕健脾: 茯苓性平味甘,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該方以清熱利濕為主,但濕熱常與脾胃失調相關,茯苓能健脾利濕,助於祛除濕熱,並防止脾胃受損。
- 配伍增效: 茯苓性平和,與方中其他藥材如黃芩、柴胡等清熱利濕藥相配伍,能起到緩和藥性、減少對脾胃的刺激作用,同時利水滲濕,使藥力更易於到達病竈。
蒿芩清膽湯中加入滑石,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利水滲濕:滑石性寒滑利,能利水滲濕,清熱瀉火。蒿芩清膽湯主要用於治療膽熱蘊結,濕熱內阻所致的黃疸、脅痛、口苦、尿黃等症狀。滑石加入其中,可利水滲濕,幫助去除體內的濕熱,促進膽汁分泌,緩解膽熱蘊結。
- 清熱解毒:滑石亦具清熱解毒之功效,能清泄肝膽濕熱,解除毒素。蒿芩清膽湯中,黃芩、梔子等藥物清熱瀉火,滑石的加入則可增強清熱解毒的作用,更有效地治療濕熱內阻引起的各種病症。
蒿芩清膽湯中包含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清熱瀉火: 黃芩味苦寒,性寒涼,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解毒消腫等功效。方中膽熱、濕熱為病機,黃芩可清泄膽腑之熱,並兼顧濕熱之邪。
- 利濕退黃: 黃芩善於清熱利濕,且有退黃作用。方中濕熱阻滯,可導致黃疸,黃芩可清熱利濕,使濕熱之邪得以消除,進而達到退黃的效果。
總之,黃芩在蒿芩清膽湯中起著清熱瀉火、利濕退黃的重要作用,與其他藥物共同協同,達到治療濕熱黃疸的功效。
蒿芩清膽湯中包含青蒿,主要原因有二:
一、 清熱解暑、利濕退黃:青蒿味苦性寒,善於清熱解暑,並能利濕退黃,對於濕熱蘊結、黃疸、發熱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二、 疏肝解鬱、和胃止嘔:青蒿亦具有疏肝解鬱、和胃止嘔的功效,能有效緩解肝氣鬱結、胃氣不和導致的胸悶、嘔吐等症狀。
蒿芩清膽湯中的青蒿,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清熱利濕、疏肝解鬱之效,達到治療膽熱濕阻、黃疸發熱等疾病的目的。
蒿芩清膽湯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理氣:枳殼味苦辛,性寒,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散結、疏肝理氣之效。膽氣鬱滯,肝氣不舒,可致胸脇脹痛、嘔吐、腹脹等症狀,枳殼可疏肝理氣,使肝氣舒暢,膽氣順利運行。
- 降逆止嘔:枳殼能降氣止嘔,對於因膽氣上逆引起的噁心、嘔吐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蒿芩清膽湯主治濕熱蘊蒸、膽腑不和所致的口苦、脅痛、黃疸、腹脹、噁心嘔吐等症,枳殼的加入,可增強方劑降逆止嘔的效果,使療效更加顯著。
蒿芩清膽湯中加入青黛,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青黛性寒,入肝、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對於肝膽濕熱、熱毒壅盛、血熱妄行所致的黃疸、發熱、口苦、便血等症狀,青黛可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與方中其他藥物如黃芩、梔子等相輔相成,增強清熱利濕、解毒止血的作用。
- 疏散風熱,消腫止痛:青黛亦可疏散風熱,消腫止痛,對於因風熱邪毒入侵所致的皮膚瘙癢、瘡瘍腫痛等症狀,亦有一定的輔助療效。蒿芩清膽湯中加入青黛,能更好地解決肝膽熱毒所引起的相關症狀,使治療更全面有效。
主治功效
蒿芩清膽湯:清膽利濕、和解少陽之主方
主治功效分析
蒿芩清膽湯,出自《重訂通俗傷寒論》,為治療少陽濕熱證的代表方劑。其主治病證為:寒熱如瘧,寒輕熱重,口苦膈悶,吐酸苦水,或嘔黃涎而粘,甚則乾嘔呃逆,胸脅脹疼,小便黃少,舌紅苔白膩,間現雜色,脈數而右滑左弦者。
此方在《重訂通俗傷寒論》及《增訂通俗傷寒論》中被多次提及,並廣泛應用於多種病症,足見其臨床價值。
治療原理分析
蒿芩清膽湯的治療原理,可從病機、方義及臨床應用三方面來闡釋:
1. 病機分析:少陽濕熱,痰濁內阻
少陽濕熱證的病機為:濕熱之邪侵犯少陽,與痰濁互結,阻滯氣機,膽熱上逆。
- 少陽受邪:少陽經脈循行於身之兩側,易受外邪侵襲。
- 濕熱痰濁:濕熱之邪,易與痰濁相合,阻礙氣機運行。
- 膽熱上逆:少陽膽腑受邪,膽氣失於疏泄,鬱而化熱,上逆犯胃。
2. 方義解析:清膽利濕,和胃化痰
蒿芩清膽湯的組成為:青蒿、黃芩、半夏、陳皮、茯苓、枳殼、竹茹、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方中各藥相互協調,共奏清膽利濕、和胃化痰之功。
- 青蒿、黃芩:為君藥,青蒿清透少陽之熱,並能透邪外出;黃芩苦寒,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二藥合用,清膽熱、解濕邪,為主治少陽濕熱之要藥。
- 半夏、陳皮、茯苓:為臣藥,半夏降逆止嘔,燥濕化痰;陳皮理氣健脾,助半夏化痰和胃;茯苓健脾利水,以除濕邪之源。三藥合用,化痰降逆,和胃止嘔。
- 枳殼、竹茹:為佐藥,枳殼理氣行滯,助氣機暢通;竹茹清熱化痰,除煩止嘔。二藥合用,增強清熱化痰、理氣和胃之效。
- 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滑石清熱利水,通淋泄熱;甘草調和諸藥,緩急止痛;青黛清熱涼血,解毒消炎。三藥合用,增強清熱利濕、解毒之功,並可導邪熱從小便利。
3. 臨床應用分析:和解少陽,清熱化濕
綜合古文內容,蒿芩清膽湯的臨床應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和解少陽:《重訂通俗傷寒論》及《增訂通俗傷寒論》中均指出,當足少陽經膽火用事,舌苔鮮紅或白中帶紅且多起刺時,可用蒿芩清膽湯「和解兼清」、「清相火而泄膽熱」。
- 清熱利濕:對於濕熱所致的寒熱如瘧、胸脅脹痛、口苦嘔吐、小便黃少等症狀,蒿芩清膽湯能清熱利濕、和胃化痰。如古文提及的「口苦膈悶、吐酸苦水、嘔黃涎、乾嘔呃逆、胸脅脹疼」,皆為其主治範疇。
- 善後調理:在病情緩解後,亦可「暫用蒿芩清膽湯,清利三焦,使餘邪從小便而解」,以鞏固療效,防止復發。
- 特殊病症:古文還提及蒿芩清膽湯可用於「觸驚發狂」,提示其可能具有一定的鎮驚安神作用。
總之,蒿芩清膽湯以清膽利濕、和胃化痰為主要功效,通過和解少陽、清熱利濕,達到治療少陽濕熱證的目的。其配伍精妙,療效確切,是中醫臨床常用的經典方劑之一。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藥性寒涼,素體陽虛者慎用
現代藥理研究
用蒿芩清膽湯治療腸傷寒有較好的療效。腸傷寒是感染傷寒或副傷寒桿菌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多因夏秋季節脾胃功能減弱,濕與熱互結腸胃,醖釀熏蒸而致病。王氏以加味蒿芩清膽湯治療腸傷寒50例。處方組成:青蒿、柴胡、知母、茯苓、黃芩各15g,石膏、滑石各30g,大青葉20g,甘草6g,法半夏12g,陳皮、枳實、竹茹各10g。上藥每日1劑,每劑3煎,分早、中、晚飯前空腹服。3劑為1療程,連服3劑無效者停藥。結果:速效(藥後24小時內體溫恢復正常,並不再回升,主要症狀消失者)14例,顯效(24小時內熱減,48小時內體溫恢復正常,並不再回升,主要症狀消失者)24例,有效(藥後48小時內熱減,72小時內體溫恢復正常,並不再回升,主要症狀消失者)11例,無效(72小時後,體溫症狀不減者)1例。[王如政.加味蒿芩清膽湯治療腸傷寒50例。新中醫 1996;28(12):42]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蒿芩清膽湯, 出處:《重訂通俗傷寒論》。 組成:青蒿腦1錢半至2錢,淡竹茹3錢,仙半夏1錢半,赤茯苓3錢,青子芩1錢半至3錢,生枳殼1錢半,陳廣皮1錢半,碧玉散(包)3錢。 主治:和解膽經。主治:足少陽膽與手少陽三焦濕遏熱鬱,三焦氣機不暢,膽中相火熾,致胸悶作嘔,寒熱如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