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o Chai Hu Tang Syndrome

經方「小柴胡湯證」的組成、症狀及應用時機

- 最後更新:2021-10-03

小柴胡湯證的傳統中醫證型介紹


同名證候:
少陽半表半裡證

小柴胡湯之組成

桂枝湯之組成是:柴胡(半斤)、黃芩(三兩)、人參(三兩)、半夏(半升)、甘草(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

是將這七味藥煮後去渣再煎,日三服。小柴胡湯是和解少陽之主方,其中柴胡、黃芩為方中之主要成分,柴胡氣質輕清,升達疏透,能使少陽邪熱外解。黃芩苦寒質重,清瀉邪火,能使少陽邪熱內消,解除少陽半表半裡之邪。

半夏、生薑,調理胃氣,降逆止嘔;人參、甘草、大棗,培土和中,扶助正氣二組藥物既可防木邪犯土,亦可扶正以助柴胡、黃芩去邪6。本方寒藥與溫藥合用,攻補兼施,升降協同,內外並舉,具有疏利三焦、宣通內外、調達上下、和暢氣機的作用,因此醫家稱之為「和解法」。

《傷寒論》原文中又提到了加減中藥組成的思路:

  1. 胸中煩,但沒有嘔吐感者,是邪熱擾心較為顯著而胃氣尚和,所以去「人參」、「半夏」,加「瓜簍實」以清心除煩。
  2. 口渴時,是邪熱傷津較為明顯,所以去除溫燥之「半夏」,加重「人參」以益氣生津、「天花粉」清熱生津。
  3. 腹痛,是肝木邪犯脾土,所以去除苦寒的「黃芩」,加「芍藥」柔肝緩急,和絡止痛。
  4. 若脅下痞硬時,是少陽經氣鬱滯嚴重,所以去除大棗,加牡蠣以軟堅散結。
  5. 若心悸、小便不利時,是三焦流通失常而導致水飲留滯體內,所以去除苦寒之黃芩,加甘淡之茯苓以利水寧心。
  6. 若不渴外有微熱者,是太陽表邪未除。所以去除人參,加桂枝溫覆微汗以解表。
  7. 咳嗽是寒飲犯肺,故以乾薑取代生薑,溫中化飲。加五味子以斂肺止咳,去人參、大棗。

小柴胡湯證之《傷寒論》原文主要內容與解釋

小柴胡湯的運用時機,主要出自於以下《傷寒論》條文:

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鞭,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96)

小柴胡湯是少陽病的主要方證,病因病機是外邪進入少陽階段,膽火內鬱,樞機不利,正邪分爭。因此治療方法是和解少陽,宣達樞機。96條是描述少陽病最經典文字,還可以參考下方其他原文深入學習。

少陽病
小柴胡證,主要應用於少陽病範疇

少陽的概念就是「半表半里」,所以又稱「少陽半表半裡證」,疾病進入少陽階段,可以由太陽病自然轉入,或誤治、失治而內傳。以可以外邪直接進入少陽本經。

小柴胡湯證之症狀辨別

小柴胡湯證的主要症狀症是: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心煩想要嘔吐、食慾不佳、口苦、喉嚨乾、口渴、目眩、眼睛紅癢、耳聾、弦脈。這些是判斷少陽病的重要依據!

當外邪進入少陽階段時,正氣相對不足,而邪氣亦非亢盛,正邪之間的鬥爭,處於拉鋸狀態,互為進退。並非陽明病的純熱證,也非太陽病的「發熱惡寒」,所以「寒熱交替」時有時無是一個特點。

少陽本火而屬陽性,所以會有火熱之症狀如口苦、口乾、發熱、心煩。膽木克土造成脾胃障礙所以食慾不佳,或造成胃氣上逆,所以會有嘔吐感。

97條提到:「血弱氣盡,滕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爭,結於脅下」,因此「胸脅苦滿」可被視作小柴胡湯證病位的具體反映。手少陽三焦經通調水道,少陽病導致水氣停蓄,水氣凌心則會出現心悸,水飲內停就會小便不利。

從經絡角度看來,小柴胡湯證明症狀明顯與膽經與三焦經重疊,因此少陽病與經絡中的膽經、三焦經密切相關。

這裡提到一個重點是,許多醫家都認為「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只要符合一個症狀就可以運用,由於這些症狀極常見且遍佈於各種疾病之中,因此小柴胡湯證在臨床上應用極廣,已經成為治療多數疾病的初始下手處。

張仲景於傷寒論中運用本方時機

這裡將張仲景於傷寒論中運用本方時機列出,請參考本文相關典籍之原條文:
  • 小柴胡湯主治少陽膽火內郁證,見96條、97條、266條等。
  • 用於三陽合病偏重少陽者,見99條。
  • 用於熱入血室證,見144條和《金匱/婦人雜病篇》
  • 用於陽微結證,見於148條。
  • 用於少陽陽明同病,見229條、230條。
  • 用於嘔而發熱者,見379條和《金匱/嘔吐晦下利病篇》
  • 用於傷寒痙後更發熱者,見於394條。
  • 用於諸黃腹痛而嘔者,見於《金匱/黃疸病篇》

現代中醫運用小柴胡湯之疾病

許多醫家認為小柴胡湯「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由於這些症狀遍及多數疾病之中,可見小柴胡湯證在臨床上應用極廣,已經成為治療多數疾病的初始下手處,以下可臨床運用可證明此推論:

  1. 消化系統:常用於治療各種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肝炎和膽襄炎、膽石症、胰腺炎、消化性潰瘍、脂肪肝、肝硬化、消化系統腫瘤等病。治療各種急慢性肝膽疾患,是本方現代應用之一大特色,研究結果證實,本方具有調節免疫機能、保護肝功能、利膽抗炎等作用,只要辨證準確,運用得當,其臨床療效十分顯著。
  2. 呼吸系統:常用於治療各類感冒、扁桃體炎、流行性腮腺炎、支氣管炎、肺炎、哮喘、咳嗽等病證。谷崎勝朗等運用小柴胡湯1年治療類固醇依賴型重症難治性哮喘為主的患者28例,結果有效率64.3%,不僅能緩解哮喘狀態,還可改善因長期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引起的免疫功能低下的副作用。
  3. 循環系統:常用於治療病毒性心肌炎、血壓異常、冠心病、肺心病、風心病、心律紊亂、敗血症、菌毒血症等疾病。
  4. 神經系統:常用於神經官能症、梅尼爾氏綜合徵、癲病、頑固性失眠、坐骨神經痛、感覺障礙等病證,以神情默默、不欲飲食、口苦脈弦為運用依據。以本方作適當化裁,配合活血通絡止痛之品,例如伸筋草、桃仁、桂枝、當歸、川芎等,治療坐骨神經痛。大量的臨床病例治療結果表明,療效非常顯著
  5. 免疫系統:由日本13家單位共同對HIV感染者56例進行臨床觀察,投與小柴胡湯或人參湯,停用其他BRM及抗病毒藥物,結果表明,有維持或改善HIV感染導致免疫功能低下的作用。在新冠肺炎期間,此方也被用來治療早期被感染後的症狀
  6. 其他方面:本方亦常用於治療泌尿生殖系統、內分泌系統、皮膚科(慢性濕疹、異位性皮炎、癢疹、脂溢性濕疹3例、接觸性皮炎)、婦產科及其他多種病證,如急慢性腎炎、腎盂腎炎、腎病綜合徵、尿路感染、尿毒症、遺精、陽萎、經前緊張綜合徵、產褥期精神障礙、更年期綜合徵、甲亢、糖尿病、五官科疾患、淋巴結炎、紅斑性狼瘡等。

張仲景將此方用於治療少陽陽明同病、三陽合病、黃疸腹痛嘔吐及熱入血室等病證,後世醫家在繼承仲景心法的同時,根據本方所主之病機病位特點,大大擴展其運用範圍,無論內傷雜病或外感熱病,凡與少陽病位相關、且以氣郁或熱化為特徵者,皆可以本方化裁治之。並由此而創造出許多著名的方劑,如柴葛解肌湯柴陷湯、柴芩湯等。

現代實驗室對小柴胡湯之研究

有關小柴胡湯的實驗研究,開展較為廣泛,尤以日本漢方醫學研究者成就顯著。經過不懈的努力,目前已從不同途徑證實,本方具有多種藥理效應,其藥效機制已逐步得到較合理闡釋,簡要綜述於下。

  1. 肝臟保護作用:本方對多種化學物質或藥物所致的肝損傷有減輕或預防效應。對氯燒引起的肝細胞壞死和肝功能異常有抑製作用,對PQ引起的肝微粒體的脂質過氧化反應所發生的氧化有消除作用。直接抑制肝臟纖維化的形成。肝臟糖元增量作用、高血脂症改善作用、小胞體系酶活性抑製作用、抗體產生系統的修飾、干擾素誘發作用、肝細胞再生促進作用、脂肪肝改善作用、抗炎、抗變態反應作用...研究成果非常多。
  2. 免疫調節作用:本方具有較為廣泛而複雜的免疫調節效應,其作用途徑是多方面的。小柴胡湯的多種生藥成分在調控免疫反應方面具有多種複雜的機理,其作用中以對免疫抑制狀態最為有效,但也能改善亢進模型。小柴胡湯可刺激T細胞功能,可作用於吞噬細胞,改善抗體產生的抑制。
  3. 內分泌調節:小柴胡湯對丘腦、垂體、腎上腺系統有顯著的調節作用。
  4. 抗炎作用:小柴胡湯的抗炎作用機理具有雙重性,實驗表明,本方不僅通過促進垂體、腎上腺皮質激素功能,增強糖皮質激素的分泌及與糖皮質激素受體的結合,發揮間接的抗炎作用,也可能直接作用於炎症細胞,抑制花生四烯酸的級聯過程。
  5. 抗腫瘤作用:本方抗腫瘤效應已被臨床所證實,而其機理較為複雜,普遍認為與其免疫調節機制直接相關,其作用環節是多方面的。實驗表明,本方試管內對11種不同分化程度的人肝、膽道系統癌細胞株的濃度依賴性抑制效果,特別是對膽囊、膽道系統腺癌細胞株作用明顯。
  6. 其他作用:小柴胡湯能使膽囊結石症女性患者的Oddi氏括約肌收縮增強,舒張加速,從而可有效防止十二指腸液由乳頭逆流,亦可防止膽汁郁積,這種調節作用可能是其治療胸脅苦滿的主要原因之一。長期應用本方,可抑制動脈硬化的發生,其作用機理包括減輕血管平滑肌損害、改善膽固醇代謝、抗氧化、調節血凝纖溶系統、抑制血小板凝集等。

造成小柴胡湯證的1種主要原因


載入中...

小柴胡湯證的舌相與脈相


舌相

舌苔淡薄白

脈相

弦脈

小柴胡湯證的臨床症狀或疾病


手腳容易出汗睡眠障礙忽冷忽熱食慾不振噁心反胃咽喉乾燥心悸嘔吐乾嘔嘴裡發苦口乾口渴暈眩排尿困難咳嗽心情煩燥皮膚搔癢眼睛癢發熱(發燒)潮熱眼睛乾澀容易焦慮恐懼無尿及少尿夜間盜汗胡言亂語神志不清心胸煩熱咽喉痛肋間神經疼痛腹痛甲狀腺亢進汗皰疹麥粒腫妥瑞氏症肺炎心絞痛心臟病異位性皮膚炎淋巴結腫大腱鞘囊腫膽囊炎膽結石胰臟炎慢性肝硬化慢性肝炎肝癌扁桃腺炎腮腺炎梅尼爾氏病坐骨神經痛濕疹腎炎

小柴胡湯證的相關證型


改善小柴胡湯證的常用方劑


改善小柴胡湯證的常用穴道


小柴胡湯證的可能經絡型態或現象


小柴胡湯的經絡型態,常見於肝經、膽經與三焦經的異常現象,以及由此變化出來的常見經絡型態。現代人多數長年三焦經與肝經實證、膽經虛證,少陽經的表裡能量長期不平衡,因此很容易出現小柴胡湯證及其變化證候。

同時,「鐵三角經絡型態」是以肝經異常為主軸所變化出來的一系列症狀,因此很容易出現相關小柴胡湯證之相關症狀,基於此在實務上應用甚廣,可以改善的症狀或疾病不可限量,列舉幾種經絡型態如下:

載入中...

小柴胡湯證的相關典籍


本文參考之現代書籍

  • 熊曼琪主編,中醫藥學高級叢書《傷寒論》,人民衛生出版社
  • 中國中醫研究院,《中醫證候鑑別診斷學》,人民衛生出版社

傷寒論原文

  • 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37)。
  • 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於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嘿嘿不欲飲食,臟府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之。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以法治之(97)。
  • 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99)。
  • 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小柴胡湯主之(100)。
  • 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以丸藥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宜服小柴胡湯以解外,後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104)。
  • 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144)。
  • 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鞕(鞕字一做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裡也。脈沈,亦在裡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裡。此為半在裡,半在外也。脈雖沈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148)。
  • 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與小柴胡湯。(有本作小柴胡湯主之。當考)(229)
  • 陽明病,脅下鞕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胎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230)
  • 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乾,不得汗,嗜臥,一身及目悉黃(《金匱玉函》作一身及面目皆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差,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231)
  • 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脅下鞕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沈緊者,與小柴胡湯。(266)
  • 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379)
  • 傷寒差以後更發熱,小柴胡湯主之脈浮者,以汗解之脈沈實(一作緊)者,以下解之(394)。
  • 諸黃,腹痛而嘔者,宜柴胡楊。(必小柴胡湯,方見嘔吐中)[15.41]

歷代註解原文

  • 《註解傷寒論·卷三》成無己:病有在表者,有在里者,有在表裡之間者。此邪氣在表裡之間,謂之半表半里證。五六日,邪氣自表傳里之時。中風者,或傷寒至五六日也。…或中風,或傷寒,非是傷寒再中風,中風復傷寒也。…邪在表則寒,邪在里則熱,今邪在半表半里之間,未有定處,是以寒熱往來也。邪在表,則心腹不滿;邪在里,則心腹脹滿;今止言胸脅苦滿,知邪氣在表裡之間,未至於心腹滿,言胸脅苦滿,知邪氣在表裡也。默默,靜也。邪在表則呻吟不安,邪在里則煩悶亂…。默默者,邪方自表之里,在表裡之間也。邪在表則能食,邪在里則不能食。不欲食者,邪在表裡之間,未至於必不能食也。邪在表,則不煩不嘔;邪在里,則煩滿而嘔。煩喜嘔者,邪在表方傳里也。邪初入裡,未有定處,則所傳不一,故有或為之證。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即是此或為之證。
  • 《傷寒論條辨·卷一》方有執:五六日,大約言也。往來寒熱者,邪入軀殼之里,臟腑之外,兩夾界之隙地,所謂半表半里,少陽所主之部位。故入而並於陰則寒,出而並於陽則熱,出入無常,所以寒熱間作也。胸脅苦滿者,少陽之脈循胸絡脅,邪湊其經,伏飲搏聚也。默,靜也;胸脅既滿,谷不化消,所以默默不言,不需飲食也。心煩喜嘔者,邪熱伏飲搏胸脅者湧而上溢也。或為諸證者,邪之出入不常,所以變動不一也。
  • 《醫宗金鑒·訂正仲景全書·傷寒論注·少陽全篇》:少陽之邪,進可傳太陰之里,退可還太陽之表,中處於半表半里之間。其邪外並於表,半表不解則作寒;內並於里,半里不和則作熱;或表或里無常,故往來寒熱不定也。少陽之脈,下胸循脅,邪湊其經,故胸脅苦滿也;少陽邪近乎陰,故默默也;少陽木邪病則妨土,故不欲飲食也;邪在胸脅,火無從洩,上逼於心,故心煩也;邪欲入裡,里氣外拒,故嘔;嘔則木氣舒,故喜之也;此皆柴胡應有之證也。其餘諸證,時或有之,總宜以小柴胡湯主之,各隨見證以加減治之可耳!
  • 《傷寒來蘇集·傷寒論注·卷三》柯韻伯:此非言傷寒五六日而更中風也。言往來寒熱有三義:少陽自受寒邪,陽氣衰少,既不能退寒,又不能發熱,至五六日郁熱內發,始得與寒氣相爭,而往來寒熱,一也;若太陽受寒,過五六日陽氣始衰,余邪未盡,轉屬少陽,而往來寒熱,二也;風為陽邪,少陽為風髒,一中於風,便往來寒熱,不必五六日而始見,二也。少陽脈循胸脅,邪入其經故苦滿;膽氣不舒故默默;木邪犯土故不欲飲食;相火內熾故心煩;邪正相爭故喜嘔。蓋少陽為樞,不全主表,不全主里,故六證皆在表裡之間。仲景本意重半里,而柴胡所主又在半表,故少陽證必見半表,正宜柴胡加減。如悉入裡,則柴胡非其任矣,故小柴胡湯稱和解表裡之主方。寒熱往來,病情見於外,苦喜不欲,病情得於內。看苦喜不欲等字,非真嘔真滿不能飲食也;看往來二字,見有不寒熱時)寒熱往來,胸脅苦滿,是無形之半表;心煩喜嘔,默默不欲飲食,是尤形之半里。雖然七證皆偏於里,惟微熱為在表,皆屬無形,惟心下悸為有形,皆風寒通證,惟脅下庈硬屬少陽,總是氣分為病,非有實可據,故皆從半表半里之治法。
  • 《傷寒明理論·諸藥方論》成無己:傷寒邪氣在表者,必漬形以為汗;邪氣在里者,必蕩滌以為利;其於不外不內、半表半里,既非發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對,是當和解則可矣,小柴胡為和解表裡之劑也。柴胡味苦平微寒,黃芩味苦寒,內經曰:熱淫於內,以苦發之。邪在半表半里,則半成熱矣,熱氣內傳,攻之不可,則迎而奪之,必先散熱,是以苦寒為主,故以柴胡為君,黃芩為臣,以成徹然發表之劑。人參味甘溫,甘草味甘平,邪氣傳里,則里氣不治,甘以緩之,是以甘物為之助,故用人參甘草為佐,以扶正氣而復之也。半夏味辛微溫,邪初入裡,則里氣逆,辛以散之,是以辛物為之助,故用半夏為佐,以順逆氣而散邪也。里氣平正,則邪氣不得深入,是以三味佐柴胡以和里。生薑味辛溫,大棗味甘溫,(內經)曰:辛甘發散為陽。表邪未已,迤速內傳,既未作實,宜當兩解。其在外者必以辛甘之物發散,故生薑大棗為使,輔柴胡以和表。七物相合,兩解之劑當矣。
  • 《醫宗金鑒·訂正仲景全書·傷寒論注·少陽全篇》:邪正在兩界之間,各無進退而相持,故立和解一法,既以柴胡解少陽在經之表寒,黃芩解少陽在腑之里熱;猶恐在里之太陰正氣一虛,在經之少陽邪氣乘之,故以姜、棗、人參和中而預壯里氣,使里不受邪而和,還表以作解也。
  • 《傷寒來蘇集·傷寒附翼·少陽方總論》柯韻伯:此為少陽樞機之劑,和解表裡之總方也。…是方也,與桂枝湯相仿,而柴胡之解表,遜於桂枝;黃芩之清里,重於芍藥。姜棗甘草,微行辛甘發散之常;而人參甘溫,已示虛火可補之義。且去滓再煎之法,又與他劑不同。粗工恐其閉住邪氣,妄用柴芩而屏絕人參,所以夾虛之症,不能奏功,反以速斃也。按本方七味,柴胡主表邪不解,甘草主里氣不調,五物皆在進退之列。本方若去甘草,便名大柴胡;若去柴胡,便名瀉心黃芩黃連等湯矣。
  • 《傷寒貫珠集·少陽正治法》尤在涇:胸中煩而不嘔者,邪聚於隔而不上逆也。熱聚則不得以甘補,不逆則不必以辛散,故去人參、半夏,而加栝萎實之寒,以除熱而蕩實也。渴者,木火內煩,而津虛氣燥也。故去半夏之溫燥,而加人參之甘潤,栝萎根之涼苦,以徹熱而生津也。腹中痛者,木邪傷土也。黃芩苦寒,不利脾陽,芍藥酸寒,能於土中瀉木,去邪氣,止腹痛也。脅下瘡硬者,邪聚少陽之募。大棗甘能增滿,牡妨咸能軟堅;好古雲:牡蝸以柴胡引之,能去脅下痔也。心下悸小便不利者,水飲蓄而不行也。水飲得冷則停,得談則利,故去黃芩,加獲芩。不渴外有微熱者,里和而表未解也。故不取人參之補里,而用桂枝之解外也。咳者,肺寒而氣逆也。經曰:肺苦氣上逆,急食酸以收之。又口:形寒飲冷則傷肺。故加五味之酸,以收逆氣;乾姜之溫,以卻肺寒;參棗甘壅,不利於逆;生薑之辛,亦惡其散耳。
  • 《讀醫隨筆卷四》周學海:和解者,合汗下之法而緩用之者也。傷寒以小柴胡為和解之方,後入不求和解之義,阿圖讀過,隨口稱道,昧者更以果子藥當之。竊思凡用和解之法者,必其邪氣之衱雜者也。寒者熱者,燥者濕者,結於一處而不得通,則宜開其結而解之;升者降者,斂者散者,積於一偏而不相洽,則宜平其積而和之。故方中往往寒熱並用,燥濕並用,升降斂散並用,非雜亂而無法也,正法之至妙也。揆其大旨,總是緩撐微降之法居多。緩撐則結者解,微降則偏者和矣。且撐正以活其降之機,降正以助其撐之力。何者,雜合之邪之交紐而不己也,其氣必郁而多逆,故開郁降逆即是和解,無汗下之用,而隱寓汗下之旨矣。若但清降之,則清降而已耳,非和解也;但疏散之,則疏散而巳耳,非和解也。和解之方,多是偶方復方,即或間有奇方,亦方之大者也。何者,以其有相反而相用者也。相反者,寒與熱也,燥與濕也,升與降也,斂與散也。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