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甘草性甘、平。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生薑性味辛、溫。主治主風寒感冒、惡寒發熱、頭痛鼻塞、嘔吐、痰飲喘咳、脹滿、泄瀉。
大棗性甘、溫。主治補中益氣、解藥毒、養血安神。用於脾虛食少、乏力便溏、婦人臟躁、氣管炎、腸炎、痢疾、崩漏、外用治外傷出血。
半夏性味辛、溫。主治降逆止嘔,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用於痰多咳喘、痰飲眩悸、風痰眩暈、嘔吐反胃、胸脘痞悶、梅核氣。
柴胡性味苦、辛、微寒。主治解表退熱、疏肝解鬱、升舉陽氣。用於外感發熱、半表半裏寒熱往來、瘧疾、肝鬱脅痛乳脹、頭痛頭眩、月經不調、氣虛下陷之脫肛、子宮脫垂、胃下垂等症。
黃芩性味苦、寒。主治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用於肺熱咳嗽、熱病高熱神昏、肝火頭痛、目赤腫痛、濕熱黃疸、瀉痢;熱淋;吐衄血;崩漏;胎熱不安;癰腫疔瘡
人參性甘、微苦、微溫。主治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安神。用於體虛欲脫、肢冷脈微、脾虛食少、肺虛喘咳、津傷口渴、內熱消渴、久病虛羸、驚悸失眠、陽痿宮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
本方據其組成而言,是融祛邪扶正、木土同治於一體。其中柴胡、黃芩為方中之主要成分,柴胡氣質輕清,升達疏透,能使少陽邪熱外解。
黃芩苦寒質重,清泄邪火,能使少陽邪熱內消,故謂其清解半里之邪;二者相伍,外透內泄,而使少陽半表半里之邪一時並解;據其用量分析,柴胡半斤,黃芩三兩,則本方外透之力強而內泄之力弱,則在不言之中,故服後每多「汗出而解」。
半夏、生薑,調理胃氣,降逆止嘔;人參、甘草、大棗,培土和中,扶助正氣二組藥物既可防木邪犯土,亦可扶正以助柴胡、黃芩祛邪。由是可知,本方寒溫合用,攻補兼施,升降協同,內外並舉,具有疏利三焦、宣通內外、調達上下和暢氣機的作用,確能體現和解大法之奧義。
諸藥合用,以和解少陽為主,兼補胃氣,使邪氣得解,樞機得利,胃氣調和,則諸症自除。原方「去滓再煎」,使藥性更為醇和,藥湯之量更少,減少了湯液對胃的刺激,避免停飲致嘔。
有關小柴胡湯的實驗研究,開展較為廣泛,尤以日本漢方醫學研究者成就顯著。經過不懈的努力,目前已從不同途徑證實,本方具有多種藥理效應,其藥效機制已逐步得到較合理闡釋,簡要綜述於下。
小柴胡湯, 出處:《傷寒大白》卷二。 組成:柴胡、黃芩、廣皮、甘草、川芎、天麻、半夏。 主治:少陽眩暈症,寒熱,嘔而口苦,頭眩,脈弦數。
小柴胡湯, 出處:《傷寒大白》卷二。 組成:柴胡、黃芩、廣皮、甘草、半夏、人參。 主治:和解少陽。主治:少陽潮熱,發於寅卯二時,先有微寒而熱,有汗,脈弦。
小柴胡湯, 出處:《喉科紫珍集》卷上。 組成:柴胡8分,甘草5分,元參1錢5分,黃芩1錢,制半夏1錢,桔梗1錢。 主治:少陽受病,頭角、兩耳前後結腫,耳鳴筋痛,寒熱嘔吐,煩躁。
小柴胡湯, 出處:《筆花醫鏡》卷一。 組成:柴胡2錢,赤芍1錢5分,甘草1錢,半夏1錢,黃芩1錢5分,人參5分,生薑2片,大棗2個。 主治:寒熱往來,少陽瘧疾,口苦耳聾,胸滿脅痛。
小柴胡湯, 出處:《回春》卷三。 組成:柴胡1錢,黃芩1錢,山梔1錢,柿蒂1錢,陳皮1錢,砂仁1錢,半夏1錢(薑汁炒),竹茹1錢,藿香8分,沉香3分,木香3分,茴香5分,甘草3分。 主治:身熱,煩渴,發呃。
小柴胡湯, 出處:《口齒類要》。 組成:柴胡1錢,黃連1錢半,半夏1錢,人參1錢,甘草(炙)5分。 主治:肝膽經風熱侮脾土,唇口腫痛,或寒熱往來,或日晡發熱,或潮熱身熱,或怒而發熱脅痛,甚者轉側不便,兩脅痞滿,或瀉利咳嗽,或吐酸苦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