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 stomach and weak spleen
胃強脾弱的原因,症狀與經絡,運用穴道及中藥加以改善!
雲端中醫編輯組- 最後更新:2024-06-08
胃強脾弱證是一種很抽象的概念,意味著胃的消化功能非常強,可以快速且有效地處理食物。但脾臟的功能卻相對較弱,無法有效轉化和運輸這些消化後的營養。
在傳統中醫的觀念裡,脾和胃的功能是不同的概念,分為稱為「脾臟」與「胃腑」。
中醫的脾胃,指的不僅是解剖學上的器官,而是更廣泛的功能概念,涵蓋了多方面的生理活動。
可以想象一下,「胃腑」像是一個超級有效的食物處理機,可以快速粉碎任何東西(腐熟水谷),將一切消化的食物往下(腸道)運送,進一步分解和吸收。
「脾臟」負責的是將食物轉化成生命之氣,不僅如此,它還有點像個空中快遞,專門負責將營養素往上送(主升清),確保你的臉蛋兒和大腦都能得到滋養。
當「脾虛」時,脾臟就像一個偷懶的郵差,處理已經消化的營養素時拖拖拉拉,不願意積極地把營養送到身體需要的地方去。
如果一個人胃的功能過強,導致了「胃熱脾虛」的情況,表現為胃部過於活躍,而脾臟功能不足,出現各種消化不良的症狀。
這就是中醫所說的「胃強脾弱證」,展現很尷尬的內部團隊協作問題。
如果你發現自己食慾旺盛但總是感覺不到那種充滿活力的狀態,可能就是你的超效能「胃腑」,正在把你的「脾臟」遠遠甩在後面。
這不是單純的消化問題,這是一個需要優化團隊合作的生理策略問題。運用傳統中醫的治療方法,調和這兩個部門的關係,可能就是提升工作效率的關鍵!
現代人如果吃得太猛,特別是那些辛辣、油膩或超甜的食物,這通常就會快速傷到脾胃。
再加上夏天熱浪滾滾,如果又吃太多冰冷的食物,這樣的飲食習慣可能會讓脾臟更加入虛弱。
胃火太旺的時候,會發現自己在吃了不少東西後,總感覺胃裡有一個氣球在那膨脹,特別是在上腹部,而且還會覺得老是肚子餓,就像是胃裡有個不知疲倦的怪獸,在嚷嚷著要更多的食物。
另一方面,也可能因為脾虛而感到食慾不振,吃什麼東西都不香,消化似乎也跟不上節奏,大便不規則,時而便秘,時而腹瀉。
體重也會持續下降,臉色逐漸變得有點黯淡無光,這些可能都是脾臟虛弱的信號。
以上這些生活習慣,都可能會造成「胃強脾弱證」的出現。
胃強脾弱證的出現,意味著脾胃已經受到損傷,由於胃部的過度活躍,消耗了體內的水分,所以可能會出現口渴、經常想喝水,所以也會頻尿。
如果平時脾胃就已經有損傷,長期下來可能會導致體力衰弱和元氣不足,也可能出現這種情況。
基於上面的描述,胃強脾弱的主要症狀是:消化好容易出現飢餓感、多吃卻形體消瘦、肚子脹氣脾胃不舒服、大便溏瀉、心煩、頭暈、黃疸,頭髮乾燥、苔黃,舌質紅,脈細弦帶數。
在中國古代,中醫師認為一些消化系統的問題源自於「胃強脾弱證」,經常導致皮膚泛黃的「黃疸病」,另一種則是影響小孩的「小兒疳積」。
疳積這個病症讓小孩們容易煩躁、晚上睡不好、食欲不振、肚子脹而體型卻很瘦、經常腹痛、磨牙、掉髮、手腳心發熱、腹瀉、尿液混濁等。有的孩子甚至會因此而嚴重營養不良。
「胃強脾弱證」通常會與「胃熱證」一起被討論。不論是胃熱證還是胃強脾弱證,都涉及到胃部過熱的問題。
但在胃強脾弱證中,脾的功能明顯弱化無法消食,導致吃過飯後肚子脹氣、腹瀉等症狀出現。而胃熱證主要影響到「胃腑」本身的功能,但胃強脾弱證則是脾、胃一起都有問題。
雲端中醫有特別發表一篇文章,更深入探討胃強脾弱與改善方法,請點選閱讀。
經絡理解圖
從經絡角度深入理解此證候

造成胃強脾弱的主要原因
了解6種常見致病因素
飲食作息失調

代人由於生活壓力大,飲食不規律,經常暴飲暴食。現代人口味重,愛食用過於辛辣、油膩或過於營養、太鹹或太甜的飲食,直接傷害脾胃。
如果平常愛吃辛辣厚味之人容易累積胃熱,當脾胃虛弱時就容易出現胃強脾弱證。
舌相與脈相
中醫診斷的重要指標
舌相
Tongue Characteristics
脈相
Pulse Characteristics
臨床症狀或疾病
常見的相關症狀表現
經絡型態分析
從經絡測量數據分析證候表現
「胃強脾弱證」雖然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卻可以透過觀察經絡現象來理解。
就字面上理解,經絡圖上應該見到胃經實證、脾經虛證。就季節而言,最常出現在炎熱夏季,較多數人在夏季呈現胃經實證,脾經虛證。
然而,多數人胃經長年虛證,在春夏季節期間胃經能量大幅提升,雖然沒有出現實證,卻可視為一種胃經實證現象。
而真正胃經實證機率較低,反而更容易出現在寒冬,值得中醫研究者進行研究。
胃經實證、脾經虛證,屬於鐵三角經絡型態的一種變化型,因此可以歸類於夏季常見的鐵三角經絡型態,在此列舉幾種常見的經絡型態如下:
1脾經,膀胱經同時虛證(鐵三角經絡型態)

經絡型態

出現機率
氣溫提升時常見的經絡型態,北半球天氣溫度超過28°C,大約從4-5月開始,50%以上的人會出現這種經絡型態。平時只要晚睡或過度勞累,長期疲勞累積時也會出現這種經絡型態。雲端中醫稱之為「鐵三角經絡型態」。
相關典籍
古代醫學典籍中的相關記載
點擊按鈕查看詳細典籍內容
- 本文主要參考《中醫證候鑑別診斷學》所撰寫而成。
- 《金匱要略》:「陽明病,脈遲者,食難用飽,飽則發煩頭眩,小便必難,此欲作谷疳。雖下之,腹滿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
- 《醫學見能》:「食而善飽,每飽又作脹者,胃強脾弱也。」
- 《東垣十書》:「善食而瘦者,胃伏火邪於氣分,則能食,脾虛則肌肉削,即食亦也」
- 《類證治裁》:「胃實則瘡而熱,脾虛則食後用飽」
- 《小兒藥證直訣》曰:「疳皆脾胃病,亡津液所作也」
討論留言
與其他用戶分享經驗與見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