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ver fire attacking the stomach
肝火犯胃的原因,症狀與經絡型態,運用穴道及中藥加以改善!
雲端中醫編輯組- 最後更新:2024-05-04
肝火犯胃是中醫的一個證候,是指中醫的肝臟累積過度熱氣,火氣侵犯胃腑而引起的一系列的症狀、疼痛或疾病。
在中醫的五行理論中,肝屬木,胃屬土,正常情況下應該是木克土,即肝的功能可以正常調控胃的功能。
然而,當肝火過旺,則會對胃造成壓制或損害,形成所謂的「肝火犯胃」。
肝火犯胃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 情志失調:心情鬱悶造成肝氣鬱結,久了體內化火,火氣沿著肝經、胃經運行。
- 飲食不節:吃太多辣的或刺激性食物,或者過度食用油膩、高脂的食物,會加劇肝火。
- 勞累過度:耗損身體的氣血會導致肝氣無法正常運行,進而累積形成所謂的「火」。
- 天氣炎熱,造成邪熱入裡:外感邪熱也會造成火氣,每年進入春夏季節之後最容易出現肝火,進而侵犯脾胃。
肝火犯胃的最常見以下幾種症狀:
- 頭痛:肝火胃火往上衝會影響到頭部,造成頭痛、頭頂痛。
- 胸痛、肋痛:肝火向上逆衝,沿著肝經通過肋間,因此會感到肋間火熱疼痛
- 口苦:肝火旺盛可導致膽汁上逆,進入口腔,從而引起口苦。
- 胃酸:因為肝火侵犯胃部,使得胃的功能失調而出現胃火,胃氣偏熱會刺激胃壁分泌更多的胃酸。
- 胃部腹部不適:常見症狀如胃痛、胃脹或消化不良、胃部不適感(嘈雜)、嘔吐或噁心。
- 口乾、咽喉痛:肝火旺盛時沿著肝經、胃經通舌頭,濕熱鬱結可導致津液耗傷,從而引起口乾、咽喉乾痛。
- 煩躁易怒:煩躁易怒是肝火旺盛的常見表現,這是因為肝火旺盛可導致肝氣上逆,擾亂心神,從而引起煩躁易怒。
- 舌紅、脈弦數:因為肝火過旺,導致舌頭受到灼熱的影響。出現弦脈、數脈,這也是肝火旺盛的一種表現。
要理解肝火犯胃這種抽象的概念其實是很容易的,因為每年在進入4-5月春夏季節之後,就會有一定比例的人,體內的肝經與胃經就像約好了一樣,都會一起出現實證。
這種經絡現象很容易受到天氣溫度影響,只要天氣炎熱時就很容易看到,每年都會重複出現。
一年四季之中只要熬夜或過度疲勞時都有機會出現,因此一年中穩定出現的機率都保持在22%附近。
2024年5月初,某會員就在FB社團分享了自己的案例,他在進入5月之後感覺喉嚨乾乾熱熱的,又不像感冒,不知道是什麼原因?
從他的經絡圖可以清楚看到,肝經與胃經出現實證,這兩條經絡的能量連動性是很高的,尤其在進入春夏季節之後更加明顯。
從下圖可以清楚看出,肝經與胃經都通往咽喉,火氣大時造成乾痛也是理所當然的。同時脾經通往舌頭附近,也會產生咽喉附近的乾痛。
這位會員懷疑是不是陰虛?所謂的陰虛通常都會造成火旺,所以一般都說「陰虛火旺」。至於他是不是陰虛,或因為天氣炎熱所造成都有可能。
然而,肝經、胃經有火氣就是事實,改善的方法就是疏通這兩條經絡,可以運用常用的穴道如太衝穴、內庭穴、足三里...等等。
尤其是胃經上的「內庭穴」,專門是改善胃火所造成的咽喉痛,過去千年以來運用的頻率非常高。肝經上的「行間穴」也可以瀉肝火。
中藥可以運用降肝火、胃火的中藥,例如龍膽草、柴胡、黃連等,這類中藥苦寒,只能短暫運用,肝火胃火消失了就要立刻停止。
出現這種經絡現象的人,飲食要避免過於辛辣、油膩的食物,這些食物可能加劇肝火和胃熱。
也要透過調整情緒來改善健康,例如練習太極、瑜伽、冥想等方式來管理壓力和情緒,以減少肝火。避免過度緊張、焦慮、憤怒等不良情緒。
尤其是生活方式的調整更為重要,春夏季節要確保充足的休息睡眠、避免熬夜和適量的運動,幫助促進整體的氣血流通和平衡。
造成肝火犯胃的主要原因
了解4種常見致病因素
心情鬱悶,情志不舒

現代人常常因為工作壓力大,遇到許多挫折而造成心情鬱悶,形成中醫所說的「肝氣鬱結」的情志病,會因為暴怒而加劇。
舌相與脈相
中醫診斷的重要指標
舌相
Tongue Characteristics
脈相
Pulse Characteristics
臨床症狀或疾病
常見的相關症狀表現
經絡型態分析
從經絡測量數據分析證候表現
肝火犯胃的經絡型態,常見於春夏季節高機率出現的「鐵三角」經絡型態,脾經與膀胱經虛證,肝經與胃經實證。
許多春夏季節的疾病,基本上都是源自於這個基本模型,只要改善這種模型,就可以預防或治療各式各樣的疾病。
1脾經+膀胱經虛證,肝經+胃經實證(鐵三角經絡型態變化型)

經絡型態

出現機率
春夏期間常見的經絡型態,北半球天氣溫度超過28°C,大約從4-5月開始,50%以上的人有機會出現這種經絡型態,肝經實證,脾經與膀胱經虛證,加上胃經實證,屬於「鐵三角」經絡型態之變化型。平時只要晚睡或過度勞累,長期疲勞累積時也會出現這種經絡型態。
相關典籍
古代醫學典籍中的相關記載
點擊按鈕查看詳細典籍內容
- 《傷寒指掌》:「按靈樞經脈篇云。足厥陰肝所生病者。胸滿嘔逆。夫木動必犯土。嘔吐出於胃。而致病之由在肝。胃病治肝。不拘傷寒雜症皆然。不可專以胃火胃寒為治。邵評:嘔吐為胃氣上逆。其胃氣之所以上逆。因肝木犯胃所致。夫嘔吐之因不一。有胃陰虧者。有胃陽虛者。有胃火盛而熱邪內結者。有胃中寒而濁陰乾犯者。有胃中有痰飲而氣不下降者。雖有多因。總因肝火上升。乘虛犯胃。以木土相仇。肝木剋土。而順乘陽明也。治嘔吐者。當兩和肝胃為法。肝火犯胃,凡痞脹。食入即吐。並嘔酸水。口渴舌黃。此肝火犯胃。恆因惱怒而得。宜吳萸、川連、半夏、茯苓、厚朴、枳實、薑汁、竹茹之類主之。」
- 《醫學源流論》:「《內經》有雞矢醴方,即治法也。後世治臌之方,亦多見效。以惟臟氣已絕,臂細臍凸,手心及背平滿,青筋繞腹,種種惡證齊現,則不治。若膈證,乃肝火犯胃,木來侮土,謂之賊邪。胃脘枯槁,不復用事,惟留一線細竅,又為痰涎瘀血閉塞,飲食不能下達,即勉強納食,仍復吐出。蓋人生全在飲食,經云:谷入於胃,以傳於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
- 《知醫必辨》:「景岳則謂食在釜中,能化而不能酸者,火力強而速化無留也,若起置器中,必久而後酸,此停積而酸,非因熱而酸也。二名家之論,如水火之不同,學者將何所適從乎?不知吐酸一症,有屬熱者,有屬寒者。或乍感風寒,立即作酸作吐,此化熱不及,得不謂之寒乎?或並未受寒,而肝火犯胃,因而吐酸,得不謂之熱乎?大約此症出於胃,則屬寒有之;由肝犯胃,則屬熱有之。且果屬寒,脈必沉滯;果屬熱,脈必弦數。」
討論留言
與其他用戶分享經驗與見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