瀉白散

XIE BA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小兒藥證直訣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21

熱/寒比例

(0.29)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9%
脾經 25%
腎經 14%
胃經 10%
心經 10%
肺經
脾經
腎經
胃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瀉白散中包含地骨皮,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解毒: 地骨皮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消腫的功效。瀉白散主要用於治療肺熱燥咳,而地骨皮可以清泄肺熱,並能解毒散結,有效緩解咳嗽症狀。
  2. 滋陰潤燥: 地骨皮還能滋陰潤燥,緩解肺燥津傷所致的乾咳少痰。其滋陰作用可以改善肺部的乾燥狀態,使咳嗽症狀得到緩解。

綜上所述,地骨皮在瀉白散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清熱解毒和滋陰潤燥的功效,可以協同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治療肺熱燥咳的作用。

瀉白散中包含桑白皮,主要源於其清熱解毒、宣肺止咳的功效。

桑白皮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肺熱、利水消腫的功效。瀉白散主要用於治療肺熱咳嗽,痰多粘稠,咽喉腫痛等症。桑白皮能夠清熱解毒,宣肺止咳,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清熱解毒、化痰止咳的功效,故而被列入瀉白散中。

瀉白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瀉白散的主要功效為清熱解毒,而方中其他藥物如黃芩、梔子等性寒,容易傷脾胃。甘草性甘溫,入脾胃經,可緩解藥物的寒性,保護脾胃,避免過於寒涼,導致脾胃虛弱。
  2. 增強藥效: 甘草味甘,具有補氣和中,調和諸藥的作用。它可以增強其他藥物的藥效,使藥物更有效地發揮清熱解毒的作用。同時,甘草還有緩解毒性,保護臟腑的作用,使治療更加安全有效。

主治功效


瀉白散主治功效分析

組成與藥物功效

瀉白散,主要由以下三味中藥組成:

  • 地骨皮:性寒,味甘、淡。歸肺、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除蒸退熱,止咳平喘之功效。
  • 桑白皮:性寒,味甘。歸肺經。具有清肺降火,利水消腫,止咳化痰之功效。
  • 甘草:性平,味甘。歸心、肺、脾、胃經。具有調和諸藥,清熱解毒,潤肺止咳之功效。

治療原理分析

綜合多部醫學典籍的記載,瀉白散的主要功效為瀉肺清熱,止咳平喘,適用於肺熱所致的各種症狀。其治療原理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1. 清瀉肺熱: 瀉白散中,桑白皮和地骨皮均為性寒之藥,入肺經,可直達病所,清瀉肺中實熱。桑白皮善於清瀉肺火,降氣平喘;地骨皮清熱涼血,除蒸退熱。二藥合用,共奏清瀉肺熱之功。

  2. 降氣止咳平喘: 肺熱壅盛,氣機上逆,則見咳嗽、氣喘。桑白皮、地骨皮皆能降肺氣,平息咳喘。加之甘草潤肺止咳,三藥合用,降氣止咳平喘之效更顯。

  3. 利水消腫: 部分文獻記載瀉白散可用於治療面腫、皮膚水腫等症狀,推測與桑白皮的利水消腫功效有關。肺熱壅盛,水液代謝失常,可致水腫。桑白皮可清肺降火,同時利水消腫,有助於消除水腫症狀。

  4. 調和諸藥: 甘草在方中不僅發揮清熱解毒、潤肺止咳的功效,還起到調和諸藥的作用,使寒涼的桑白皮、地骨皮藥性不至於過於峻猛,並顧護脾胃。

主治病症

根據古代醫學典籍的記載,瀉白散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病症:

  • 肺熱咳嗽:表現為咳嗽、咳痰、氣喘、口乾、咽痛等症狀。
  • 肺熱喘促:表現為氣喘、呼吸急促、胸悶等症狀。
  • 面腫身熱:因肺熱壅盛,影響水液代謝所致。
  • 肺火壅盛: 右腮紅,口辛。
  • 氣鬱火起於肺
  • 瘜肉痛甚:由膏粱積熱、濕蒸肺門所致。
  • 喉腥:肺火痰滯。

現代應用拓展

除了上述傳統主治病症外,部分醫家還將瀉白散應用於治療以下病症:

  • 皮膚水腫: 與桑白皮的利水消腫功效有關。
  • 血箭: 瀉白散加生地、蟬蛻、百合等藥物,以清心肺、斂皮毛。
  • 水火兼動而致咳嗽: 瀉白散加杏仁、栝蔞霜、白前等藥物。
  • 二便不利,肺為火逼: 瀉白散中加蘇葉、桅子。

總結

瀉白散作為經典的清瀉肺熱方劑,其組方精簡,藥效明確,經過歷代醫家的驗證和發展,其應用範圍不斷拓展。通過對多部古代醫學典籍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瀉白散的治療原理和主治病症,為其臨床應用提供參考。但仍需強調的是,中藥方劑的應用需辨證論治,應在專業中醫師的指導下使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由外感風寒引起的喘咳,或虛寒性咳嗽,不宜使用本方。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舌頭痛口臭背部感覺發熱發燒及發冷發燒感冒慢性鼻炎咳血氣喘心內膜炎百日咳心包炎心肌炎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癤和癰蕁麻疹麻疹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

相同名稱方劑


瀉白散, 出處:《杏苑》卷三。 組成:桑白皮2兩,地骨皮2兩,生甘草1兩。 主治:肺熱。

瀉白散, 出處:《麻症集成》卷三。 組成:黃芩、骨皮、黑梔、竹葉、連翹、蔞仁、玄參、川連、兜鈴、炙桑皮。 主治:心肺實火,咳嗽喘促。

瀉白散, 出處:《麻症集成》(破愚齋本)卷上。 組成:桑皮、骨皮、花粉、連翹、元參、川連、燈草。 主治:麻疹喘嗽煩渴,毒在心肺,發未盡者。

瀉白散, 出處:《脈因證治》卷中。 組成:桑白皮1兩,青皮、五味、甘草、茯苓、參、杏仁、半夏、桔梗(上2味,痰涎嘔逆加之),地骨皮7錢。 主治:陰氣在下,陽氣在上,咳喘嘔逆。

瀉白散, 出處:《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組成:地骨皮1兩,桑白皮(炒)1兩,甘草(炙)1錢。 主治:化痰止咳,寬氣進食,瀉肺清熱,平喘。主治:肺熱咳嗽,甚則氣喘,皮膚蒸熱,日晡尤甚,舌紅苔黃,脈細數。

瀉白散, 出處:《濟生》卷二。 組成:桑白皮(炙)、桔梗(去蘆,銼,炒)、地骨皮(去木)、半夏(湯洗7次)、瓜蔞子、升麻、杏仁(去皮尖)、甘草(炙)各等分。 主治:肺臟實熱,心胸壅悶,咳嗽煩喘,大便不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