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yness offending the lung

燥氣傷肺的原因,症狀與經絡,運用穴道與中藥加以改善!

雲端中醫編輯組- 最後更新:2024-10-12

同名證候
上焦燥熱燥邪犯肺風燥傷肺燥邪傷肺燥熱傷肺溫燥犯肺涼燥襲肺燥犯清竅肺癆感溫肺經燥熱風熱化燥

燥氣傷肺證又稱「燥邪犯肺」或「上焦燥熱」,是人體的肺臟,感受到「燥熱之邪」或感受「風熱」後,邪氣化燥並傷及陰液引起。

本證經常出現在「秋季」,上焦主要包含心臟與肺臟,燥邪容易傷害到肺臟的津液,因此多數是肺臟生病。清朝葉天士說:「燥氣上受,先乾於肺,令人咳嗽。」所以咳嗽是最常見症狀。

燥邪最容易讓人咳嗽
燥邪最容易讓人咳嗽

燥邪的特點是「燥勝則乾」,容易導致人體津液虧損,表現為一系列與乾燥相關的症狀,常見症狀如下:

  • 發熱:燥邪入侵體內通常會發熱
  • 乾咳:表現為咳嗽無痰或者痰少且黏,難以咳出,咳嗽時胸痛或咯痰帶血。
  • 喉嚨症狀:喉嚨乾痛、乾燥或有異物感。有時候會失音或沙啞
  • 口鼻乾燥:嘴唇、鼻腔以及咽喉部位感到異常乾燥。
  • 流鼻血:秋冬季節乾燥,也容易出現流鼻血,這是因為燥熱犯肺,迫血妄行所造成
  • 全身狀態:容易出現胸痛或肋痛、容易掉頭髮
  • 口渴:由於津液受損,患者常感到口渴。
  • 舌象:舌質可能呈現紅色且乾燥,缺乏津液。
  • 脈象:脈象多為浮脈或細數。

燥氣傷肺證可以分為溫燥和涼燥,「溫燥」常見於初秋或氣候炎熱之時,症狀可能包括發熱、口渴、乾咳、舌紅少津。「涼燥」常見於晚秋或氣溫下降之時,症狀可能包括輕度惡寒、無汗、咳嗽、舌苔薄白而乾。

古人認為,燥氣傷肺會導致「痿病」,症狀包括雙腿疼痛無力、心煩口渴、小便短少且呈紅色並伴有灼熱疼痛,皮膚和毛髮乾枯。這是由於燥熱耗損了肺部津液,導致筋脈長期缺乏滋潤所引起的。

燥邪究竟是什麼?一部專門研究中國大陸西北的燥邪專書《燥邪屬性辨析》中指出:「燥邪是一種過度強盛的乾燥之氣,若結合劉完素等醫家的觀點,燥氣的特性可以歸納為以下8點:1.乾燥,2.清涼,3.收斂,4.滯澀,5.外表堅硬,6.急促,7.肅殺,8.使皮膚粗糙乾裂。」

燥邪的特質
燥邪的特質

改善燥邪的方法,就是依照《黃帝內經》提到的「燥者濡之」的原則。燥邪容易化火生熱,但是卻不能用苦寒瀉火的中藥,因為苦能化燥,所以甘涼潤燥的中藥較為適當

國醫大師路志正,在其著作《國醫大師的養生茶》書中提到,如果不能及時滋陰潤燥,秋燥就會耗損人體津液,使人出現陰虛上火的症狀。

所以秋季調養的關鍵在於滋陰潤燥,宜適量多吃梨、柑橘、柿子、石榴、葡萄、大棗、荸薺、蘿蔔、銀耳、百合、南瓜等食物,少吃辣椒、生薑、大蔥、生蒜、花椒,以及油膩食物,防止燥邪加重

秋天可以飲用「烏龍茶」來潤燥,烏龍茶也就是青茶,屬於半發酵茶,介於綠、紅茶之間,性質不寒不熱,溫熱適中,有潤燥生津、清除體內積熱的作用。也可以飲用「桑葉菊花茶」宣肺止咳。


秋季可以喝烏龍茶潤燥
秋季可以喝烏龍茶潤燥

燥邪犯肺證常見於古代疾病如「咳嗽」、「失音」、「痿」、「咯血」、「衄血」、「消渴」...等疾病中。常與「肺陰虛證」、「風熱襲肺證」、「肝火犯肺證」一起討論。

「肺陰虛證」會出現陰虛症狀,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出現,風熱襲肺證多發於春季,肝火犯肺證是肝氣鬱結、氣鬱化火、上逆犯肺所造成,常見於久病。

以上描述的內容,很多人感到很抽象,如果可以運用現代化的數據、圖表來理解可就簡單多了,可以從下文的「經絡型態分析」的角度來理解,就會感到格外容易。

經絡理解圖

從經絡角度深入理解此證候

燥氣傷肺經絡圖

造成燥氣傷肺的主要原因

了解3種常見致病因素

1

天氣乾燥

天氣乾燥

燥為秋季的主氣,很容易傷其津液,通常立秋以後,天氣漸涼,氣候就變得日趨乾燥。而出現一系列秋燥症狀。

外感燥邪或感受到風熱,化燥傷陰,肺津耗傷就容易出現燥氣傷肺證。

舌相與脈相

中醫診斷的重要指標

2

舌相

Tongue Characteristics

舌頭鮮紅色舌苔淡薄黃
3

脈相

Pulse Characteristics

細脈數脈弦脈

臨床症狀或疾病

常見的相關症狀表現

鼻子癢耳鳴皮膚乾燥流鼻血潮熱口乾口渴四肢痿軟無力排尿困難小便顏色偏黃流鼻涕味覺減退氣喘嗅覺減退喪失容易掉頭髮咽喉乾燥鼻子乾燥頭髮乾燥咳嗽咳血失音聲音嘶啞頭痛咽喉痛胸悶胸痛牙齒痛口乾疼痛肺炎潮紅

相關證型

與此證候相關的其他證型

經絡型態分析

從經絡測量數據分析證候表現

由於本證多發於秋季,北半球在初秋的時候天氣依然濕熱,還是受到暑氣的影響。北半球在進入秋分之後,天氣逐漸乾燥,會開始真正感受到秋燥之邪。

從大量現代人數據看來,每年在8-9月期間,肺經、大腸經的實證能量達到一年內的最旺盛階段,這會造成上焦發熱,這種內熱累積到一個階段容易化燥。而在進入9月底之後配合秋冬乾燥的季節,就有機會出現「燥氣傷肺」現象。

此外,秋冬季節常見的膽經、胃經與腎經虛證現象也會開始出現,很容易出現各種感冒症狀,這就是塑造完美「燥氣傷肺」的經絡模型,從3D經絡圖也可以清楚理解。

秋季最容易出現的燥邪傷肺經絡模型
秋季最容易出現的燥邪傷肺經絡模型

此刻的肺臟,從經絡的角度看來,是又熱又寒,寒熱夾雜,很容易出現感冒的症狀,打噴嚏、流鼻涕、咳嗽是基本症狀。

另一種更嚴重的型態,是胃經也實證,這種型態體內熱氣更加嚴重,更容易出現「燥氣傷肺」證,從3D經絡圖也可以看出胸部都是紅色的火熱現象。

更嚴重的燥氣傷肺經絡型態
更嚴重的燥氣傷肺經絡型態

如果受到燥邪之氣的影響,上半身化熱的話,就會出現「燥氣傷肺」證,列舉幾種常見經絡型態如下:

1三焦經+大腸經實證,膽經+胃經虛證(上熱下寒)

經絡型態

經絡型態

出現機率

出現機率

象徵火氣的三焦大腸經實證,象徵陽虛的膽經胃經虛證,這種現象最常發生在最炎熱的夏天(7-9月)與最寒冷的冬天(12-1月)。若長期出現此經絡現象,會出現上半身容易感到發熱,下半身寒冷的體質現象。

相關典籍

古代醫學典籍中的相關記載

點擊按鈕查看詳細典籍內容

  • 本文主要參考《中醫證候鑑別診斷學》所撰寫而成。
  • 《素問玄機原病式》:「諸澀枯涸,幹勁皺揭,皆屬於燥也。」
  • 《張氏醫通.諸氣門.咳嗽》「燥乘肺者,氣壅不利,百節內痛,頭面汗出,寒熱往來,皮膚乾枯、燥癢,大便秘,痰膠血腥。」
  • 《類證治裁.燥症》「燥在上,必乘肺、為燥嗽。肺中有火,為乾咳。內外合邪,肺痰咳唾。」
  • 《醫門法律.咳嗽門》「燥乘肺咳、皮毛乾搞,細瘡濕癢,痰膠便秘。」
  • 《時病論.秋傷於濕大意》:「若熱渴有汗,咽喉作痛,是燥之涼氣,巳化為火。」
  • 《溫病條辨.秋燥》:「秋感燥氣,右脈數大,傷千手太陰氣分者,桑杏湯主之。......感燥而咳者,桑菊飲主之。......燥傷肺胃陰分,或熱或咳者,沙參麥冬湯主之。燥氣化火,清竅不利者,翹荷湯主之。諸氣臚郁,諸疼喘嘔之因千燥者,喻氏清燥救肺湯主之。」
  • 《溫病學講義.秋燥》(上海中醫學院):「秋燥一症,以傷肺為特徵。症見乾咳脅痛,津液乾燥,涼燥則惡寒較重,表證較為顯明,但在化熱之後,亦與溫燥無異。上燥治氣,中燥增液,下燥養血,為治燥證初、中、末三期之大法。」
  • 《溫病學.秋燥》(南京中醫學院):「本病初期邪在肺衛,而見肺衛證候,其中涼燥頗類風寒,溫燥近似風溫,但不論涼燥或溫燥,初起除具有表證外,都必兼津氣乾燥見證,這是本病的特徵。至於涼燥化熱之後,其證治則與溫燥相同。燥邪內傳入裡,其演變過程,大體與其它溫病相同。惟因本病易致津氣乾燥,所以燥熱在肺,易成肺燥陰傷,燥入腸府,多腸燥便秘或陰傷府實,傳入下焦,易傷肝腎之陰而致虛風內動。但如初期治療及時正確,或患者素體不甚虛弱,則一般

討論留言

與其他用戶分享經驗與見解

載入討論區...

證候搜尋

輸入證候名稱或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