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yness offending the lung

燥氣傷肺的原因,症狀與經絡,運用穴道與中藥加以改善!

- 最後更新:2022-09-25

燥氣傷肺的傳統中醫證型介紹


同名證候:
上焦燥熱燥邪犯肺風燥傷肺燥邪傷肺燥熱傷肺溫燥犯肺涼燥襲肺燥犯清竅肺癆感溫肺經燥熱風熱化燥

燥氣傷肺證又稱「燥邪犯肺」或「上焦燥熱」,是肺感「燥熱之邪」(溫燥或涼燥)或感受到「風熱」肺津耗傷而化燥傷陰,導致肺失潤降,出現以發熱、乾咳、口鼻乾燥為主的症狀。

最常見的症狀,就是「乾咳無痰」或「痰少粘稠」,鼻子、喉嚨乾燥,咳嗽時胸痛或帶血,有時候會失音或沙啞,這就是燥熱灼肺,肺失清潤所造成。

本證經常出現在「秋季」,上焦主要包含心臟與肺臟,本證的重點是指肺臟受燥熱之邪出現的病症。

由於「燥為陽邪」,每從口鼻入侵於肺,最易耗傷津液,出現各種乾燥現象。由於燥邪化熱化火,出現牙齒痛、喉嚨痛、耳鳴。燥灼津傷,出現發熱、四肢痙攣、口乾、皮膚乾燥等症。由於燥傷肺液,出現痰少而難出。

改善治療的原則,就是依照《黃帝內經》提到的:「燥者濡之」。燥邪雖易化火生熱,但切忌用苦寒瀉火之劑,因苦能化燥,惟以甘涼潤燥較為適當

秋分之後天氣乾燥,容易出現燥氣傷肺證
秋分之後天氣乾燥,容易出現燥氣傷肺證

秋冬季節乾燥,也容易出現流鼻血,這是因為燥熱犯肺,迫血妄行所造成。古人認為燥氣傷肺也會造成「痿病」,出現是兩腿疼痛無力、心煩口渴,咳嗽喉乾痛、小便短赤熱痛、皮毛乾枯。這是因為燥熱耗傷肺津、筋脈長期失去濡養所造成。

綜合以上,燥氣傷肺的主要症狀是:發熱、乾咳無痰、痰稠不易咳出、咯痰帶血、咽喉疼痛、口鼻乾燥、口乾舌燥、胸痛、肋痛、失音、容易掉頭髮、舌紅苔薄黃、脈細數、弦數...等等。

燥邪犯肺證常見於古代疾病如「咳嗽」、「失音」、「痿」、「咯血」、「衄血」、「消渴」...等疾病中。常與「肺陰虛證」、「風熱襲肺證」、「肝火犯肺證」一起討論。

「肺陰虛證」會出現陰虛症狀,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出現,例如:潮熱盜汗、兩顛潮紅、手足心熱...等等。燥邪犯肺證沒有陰虛內熱之象,且常有燥熱表證,多發於秋季燥盛期間。

風熱襲肺證多發於春季,燥邪犯肺證多發於秋季,兩者症狀類似,唯一差異就在於「乾燥」這個特點,而出現乾咳、口鼻乾燥、皮膚乾燥...等等。

肝火犯肺證是肝氣鬱結、氣鬱化火、上逆犯肺所造成,常見於久病。而燥邪犯肺常因外感秋燥或內燥傷肺所造成,雖然乾咳、胸痛、咯血症狀,會與肝火犯肺證類似,但會出現口鼻乾燥症狀。同時肝火犯肺證會出現心煩急躁、口苦、頭暈頭痛症狀,燥邪犯肺證則不會。

以上描述的內容,很多人感到很抽象,如果可以運用現代化的數據、圖表來理解可就簡單多了,可以從下文的「經絡型態分析」的角度來理解,就會感到格外容易。

從經絡理解燥氣傷肺


https://static.cloudtcm.com/syndrome/IG%E7%87%A5%E6%B0%A3%E5%82%B7%E8%82%BA.jpg

造成燥氣傷肺的3種主要原因


載入中...

燥氣傷肺的舌相與脈相


舌相

舌頭鮮紅色舌苔淡薄黃

脈相

細脈數脈弦脈

燥氣傷肺的臨床症狀或疾病


耳鳴皮膚乾燥口乾口渴四肢痿軟無力排尿困難小便顏色偏黃流鼻涕味覺減退氣喘嗅覺減退/喪失容易掉頭髮咽喉乾燥鼻子乾燥頭髮乾燥咳嗽咳血失音(啞)聲音嘶啞咽喉痛胸悶胸痛牙齒痛肺炎

燥氣傷肺的相關證型


改善燥氣傷肺的常用方劑


改善燥氣傷肺的常用穴道


燥氣傷肺的可能經絡型態或現象


由於本證多發於秋季,北半球在初秋的時候天氣依然濕熱,還是受到暑氣的影響。北半球在進入秋分之後,天氣逐漸乾燥,會開始真正感受到秋燥之邪。

從大量現代人數據看來,每年在8-9月期間,肺經、大腸經的實證能量達到一年內的最旺盛階段,這會造成上焦發熱,這種內熱累積到一個階段容易化燥。而在進入9月底之後配合秋冬乾燥的季節,就有機會出現「燥氣傷肺」現象。

以2022年為例,該年秋分之後的五運六氣,主氣是「陽明燥金」,客氣運行「太陽寒水」。此刻秋冬季節常見的膽經、胃經與腎經虛證現象開始出現,很容易出現各種感冒症狀,這就是塑造完美「燥氣傷肺」的經絡模型,從3D經絡圖也可以清楚理解。

秋季最容易出現的燥邪傷肺經絡模型
秋季最容易出現的燥邪傷肺經絡模型

此刻的肺臟,從經絡的角度看來,是又熱又寒,寒熱夾雜,很容易出現感冒的症狀,打噴嚏、流鼻涕、咳嗽是基本症狀。

另一種更嚴重的型態,是胃經也實證,這種型態體內熱氣更加嚴重,更容易出現「燥氣傷肺」證,從3D經絡圖也可以看出胸部都是紅色的火熱現象。

更嚴重的燥氣傷肺經絡型態
更嚴重的燥氣傷肺經絡型態

如果受到燥邪之氣的影響,上半身化熱的話,就會出現「燥氣傷肺」證,列舉幾種常見經絡型態如下:

載入中...

燥氣傷肺的相關典籍


  • 本文主要參考《中醫證候鑑別診斷學》所撰寫而成。
  • 《素問玄機原病式》:「諸澀枯涸,幹勁皺揭,皆屬於燥也。」
  • 《張氏醫通.諸氣門.咳嗽》「燥乘肺者,氣壅不利,百節內痛,頭面汗出,寒熱往來,皮膚乾枯、燥癢,大便秘,痰膠血腥。」
  • 《類證治裁.燥症》「燥在上,必乘肺、為燥嗽。肺中有火,為乾咳。內外合邪,肺痰咳唾。」
  • 《醫門法律.咳嗽門》「燥乘肺咳、皮毛乾搞,細瘡濕癢,痰膠便秘。」
  • 《時病論.秋傷於濕大意》:「若熱渴有汗,咽喉作痛,是燥之涼氣,巳化為火。」
  • 《溫病條辨.秋燥》:「秋感燥氣,右脈數大,傷千手太陰氣分者,桑杏湯主之。......感燥而咳者,桑菊飲主之。......燥傷肺胃陰分,或熱或咳者,沙參麥冬湯主之。燥氣化火,清竅不利者,翹荷湯主之。諸氣臚郁,諸疼喘嘔之因千燥者,喻氏清燥救肺湯主之。」
  • 《溫病學講義.秋燥》(上海中醫學院):「秋燥一症,以傷肺為特徵。症見乾咳脅痛,津液乾燥,涼燥則惡寒較重,表證較為顯明,但在化熱之後,亦與溫燥無異。上燥治氣,中燥增液,下燥養血,為治燥證初、中、末三期之大法。」
  • 《溫病學.秋燥》(南京中醫學院):「本病初期邪在肺衛,而見肺衛證候,其中涼燥頗類風寒,溫燥近似風溫,但不論涼燥或溫燥,初起除具有表證外,都必兼津氣乾燥見證,這是本病的特徵。至於涼燥化熱之後,其證治則與溫燥相同。燥邪內傳入裡,其演變過程,大體與其它溫病相同。惟因本病易致津氣乾燥,所以燥熱在肺,易成肺燥陰傷,燥入腸府,多腸燥便秘或陰傷府實,傳入下焦,易傷肝腎之陰而致虛風內動。但如初期治療及時正確,或患者素體不甚虛弱,則一般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