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中焦之氣。府,臟腑也,聚集處。中府名意指本穴的氣血物質來自臟腑。本穴為肺經首穴,氣血物質來自由胸腹包膜包裹的各個臟器,故名中府。
- 穴居前胸兩旁,故又名「膺俞」、「膺中俞」
穴名介紹
解剖位置
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胸肌筋膜、胸大肌、胸小肌。皮膚由頸叢的鎖骨上神經中間支分佈。皮下組織內有胸肩峰動脈的終末支穿胸肌及其筋膜至皮下組織及皮膚。胸肌筋膜覆蓋於胸大、小肌,兩肌之間有來自臂叢的胸前神經和胸肩峰動脈胸肌支,支配並營養此兩肌。
針刺方法
- 直刺0.3~0.5寸,局部酸脹 2.向外斜刺0.5-0.8寸,局部酸脹,針感可向前胸及上肢放散。 不可向內側深刺,以免傷及肺臟。
- 《素問·刺禁論》:刺膺中陷中肺,為喘逆仰息。
- 《針灸大成》:針三分,留五呼,灸五壯。
注意事項
不可向內側深刺,以防傷及肺臟 中府穴下方肌肉偏薄,日常保健建議不要使太大的勁,稍稍施力按揉1~2分鐘就行。
穴道介紹
中府穴屬手太陰肺經,是肺的募穴,手、足太陰之會。主要可以通經活絡、疏散風熱、肅降肺氣、和胃利水、止咳平喘、清瀉肺熱、健脾補氣等。通經活絡、疏散風熱、肅降肺氣、和胃利水、止咳平喘、清瀉肺熱、健脾補氣等。
近代發現針刺中府可以緩解支氣管平滑肌痙攣,改善肺通氣量,緩解氣喘症狀,並有增加肝血流量、改善肝血液循環的作用,中府穴亦可以防治心絞痛。在新冠肺炎期間,有不少人發現刺激此穴及雲門穴,可以增加血氧量。
中府穴位於鎖骨附近,日本物理治療師,醫學博士吉田一也(Yoshida Kazuya)在暢銷書《5秒解痛!按揉鎖骨,消除肩、頸、背痠、止住頭痛》中提到,鎖骨是身體與手臂的橋樑,鎖骨周圍是神經、血管、淋巴管的重要通路。
一旦這裡受到壓迫,就會影響體內循環,導致肩膀及手臂的麻木痠痛,影響附近的肌肉,造成肩頸背痠痛,更有可能造成緊張性頭痛。只要按摩鎖骨,就能鬆解緊繃的肌肉,改善疼痛的肩頸背;促進淋巴血管循環,消除水腫,四肢不再冰冷。
現代人住在城市裡,空氣品質經常不佳,容易出現咳嗽等症狀,經常拍打中府穴、雲門穴,可以幫助開宣肺氣,清除濁痰。
Youtube影片
穴道主治疾病
本穴道可以改善52種症狀或疾病,在此隨機顯示43種。
內分泌、營養與新陳代謝疾病
- 甲狀腺腫
- 甲狀腺機能減退
精神(心智)與行為疾病
- 神經性厭食症
- 嗜眠症(嗜睡症)
神經系統疾病
- 嗜眠症(嗜睡症)
循環系統疾病
- 心絞痛
呼吸系統疾病
- 上呼吸道感染(感冒)
- 氣喘
- 肺水腫
- 支氣管炎
- 急性咽喉炎
- 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
肌肉骨骼系統與結締組織疾病
- 肩痛(肩關節)
症狀、徵候與實驗室異常發現疾病
- 胃腸氣脹胃脘不適
- 噯氣
- 腹瀉
- 咳血
- 嗜眠症(嗜睡症)
- 胸痛
- 氣喘
- 咳嗽
- 咽喉痛
傳統中醫症狀與疾病
- 身體沈重
- 肩痛(肩頸交接處)
- 呼吸氣短言語無力
- 吞咽障礙
- 腰痛
- 感到煩燥
- 胸悶
- 肩痛(肩關節)
- 多痰
- 肩痛(肩後部)
- 肩痛(肩背交接處)
- 肩痛(肩中部)
- 咽喉痛
- 食慾不佳
- 前胸上部位疼痛
- 四肢感到疼痛
- 背部上部位痛
- 肩痛(肩井穴附近)
- 胃腸氣脹胃脘不適
- 背部下部位痛
相關標籤
艾灸刮痧
艾條灸5-10分鐘,艾炷灸3-5壯
按摩推拿
- 食指、中指2指按壓,食指按壓上方的雲門穴、中指按壓下方的中府穴。中府穴下方肌肉偏薄,日常保健建議不要使太大的勁,稍稍施力按揉1~2分鐘或是用拉捏皮膚的方法亦可。
- 拍打中府+雲門穴,嘴巴微微張開,左手拍右側雲門穴、中府穴,右手拍左側,拍打時右手掌及右手指彎曲做空碗的姿勢,在中府穴及雲門穴的位置做拍打10次。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