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洲

《針灸大成》~ 卷六 (8)

回本書目錄

卷六 (8)

1. 手陽明大腸經考正穴法

主驚癇,破心吐血,臂膊痛,胸中有瘀血,肩臂不得屈伸。

◎天鼎:

頸缺盆上,直扶突後一寸。《素注》針四分。《銅人》灸三壯,針三分,《明堂》灸七壯。

主暴喑氣哽,喉痺嗌腫,不得息,飲食不下,喉中鳴。

◎扶突(一名水穴):

氣舍上一寸五分,在頸當曲頰下一寸,人迎後一寸五分,仰而取之。《銅人》灸三壯,針三分。《素注》針四分。

主咳嗽多唾,上氣,咽引喘息,喉中如水雞聲,暴喑氣哽。

◎禾髎(一名長髎):

鼻孔下,挾水溝旁五分。手陽明脈氣所發。《銅人》針三分,禁灸。

主尸厥及口不可開,鼻瘡息肉,鼻塞不聞香臭,鼽衄不止。

◎迎香:

禾髎上一寸,鼻下孔旁五分。手足陽明之會。針三分,留三呼,禁灸。

主鼻塞不聞香臭,偏風口喎,面癢浮腫,風動葉落,狀如蟲行,唇腫痛,喘息不利,鼻喎多涕,鼽衄骨瘡,鼻有息肉。

白話文:

手陽明大腸經考正穴法

這篇文字描述了手陽明大腸經幾個穴位的功效和位置。主要治療驚嚇引起的抽搐、吐血、手臂疼痛、胸部瘀血以及肩膀手臂無法彎曲伸展等症狀。

天鼎穴:位於頸部,鎖骨上方,與扶突穴相對應,距離扶突穴一寸。針刺深度為四分(古時長度單位),艾灸三壯或七壯。主要治療聲音嘶啞、氣哽、喉嚨腫痛、呼吸困難、吞嚥困難、喉嚨有聲音等症狀。

扶突穴(又名水穴):位於氣舍穴(古代穴位名稱)上一寸五分,在頸部彎曲處下方一寸,人迎穴後方一寸五分,仰頭取穴。針刺深度為三分,艾灸三壯。主要治療咳嗽、多唾液、呼吸急促、喘息、喉嚨有水雞叫般的聲音、聲音嘶啞、氣哽等症狀。

禾髎穴(又名長髎):位於鼻孔下方,水溝穴(古代穴位名稱)旁側五分。是手陽明經脈氣的起始點。針刺深度為三分,禁止艾灸。主要治療屍厥(一種昏迷症狀)、張口困難、鼻瘡、鼻息肉、鼻塞、鼻出血等症狀。

迎香穴:位於禾髎穴上方一寸,鼻孔下方五分。是手陽明經與足陽明經的交會穴。針刺三分,留針三呼(古代時間單位),禁止艾灸。主要治療鼻塞、口眼歪斜、面部腫脹瘙癢、面部感覺像蟲子爬行、嘴唇腫痛、呼吸困難、鼻流涕、鼻出血、鼻骨瘡、鼻息肉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