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洲

《針灸大成》~ 卷六 (9)

回本書目錄

卷六 (9)

1. 足陽明經穴主治

《內經》曰:『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又曰:『胃為黃腸。』

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胃者,水穀之海,六腑之大原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

白話文:

《內經》說:「胃是儲藏食物的倉庫,各種食物的味道都由此而來。」又說:「胃就像黃色的腸子。」

各種食物的味道進入胃中,儲藏起來,用以滋養五臟的氣。胃是容納水穀的海洋,也是六腑的根本來源。因此,五臟六腑的氣味,都來自於胃。

2. 足陽明胃經穴歌

四十五穴足陽明,頭維下關頰車停,承泣四白巨髎經,地倉大迎對人迎。水突氣舍連缺盆,氣戶庫房屋翳屯,膺窗乳中延乳根,不容承滿梁門起,關門太乙滑肉門。天樞外陵大巨存,水道歸來氣衝次,髀關伏兔走陰市,梁丘犢鼻足三里,上巨虛連條口位,下巨虛跳上豐隆,解谿衝陽陷谷中,內庭厲兌經穴終(左右九十穴)。

此一經起於頭維,終於厲兌,取厲兌、內庭、陷谷、衝陽、解谿、三里,與井滎俞原經合也。

脈起於鼻交頞中,旁約太陽之脈,下循鼻外,上入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却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其支別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其直行者,從缺盆下乳內廉,挾臍入氣衝中;其支者,起胃下口,循腹裡,下至氣衝而合,以下髀關,抵伏兔,下入膝臏中,下循腨外廉,下足跗,入中趾外間;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別,以下入中趾外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趾間,出其端,以交於太陰也。多血多氣,辰時氣血注此。

戊土之腑,脈右關部。胃氣平調,五臟安堵。實則脈實,唇口乾而腋下腫疼,宜瀉胃土;虛則脈虛,腹痛鳴而面目虛浮,藥行溫補。驗實熱兮,必口內壅乾,瀉黃散而得效;審虛寒兮,須骨節皆痛,人參散而最奇。橘皮竹茹湯,治熱渴而頻頻嘔噦;烏藥沉香散,療寒痛而日日攢眉。

人參治翻胃之良,豆蔻消積氣之冷,粥藥不停,藿葉人參橘皮;心脾刺痛,砂仁香附烏沉。胃冷生痰,半夏薑煎生附子;中寒停水,曲丸蒼朮久陳皮。芫花消症癖,丸共朱砂;黃耆治消渴,煎同甘草。硫汞結成砂子,吐逆立痊;參茱煎用棗薑,酸咽即可。霍亂轉筋肢逆冷,木瓜鹽炒吳茱萸;食瘕酒癖脅胸疼,莪朮芫棱同醋煮。

胃虛咳逆,人參甘草倍陳皮;胃實痰喘,藿葉丁皮增半夏。補虛降火,竹茹甘草橘皮紅,或加枳朮;扶弱驅寒,橘皮良薑丁半夏,參草薑苓。抑聞上部有脈,下部無脈者為食寒,點鹽湯探吐寬舒;倘或三部俱急,人迎帶數者號內壅,服靈丸瀉利便宜。調脾助胃之藥最難,熱則消於肌肉,須用中和飲子;變通加減之法不易,寒則減於飲食,要施仁義丹頭。如心不在焉,食而不知其味,正心為劑,口不謹兮,飲而不中其節,緘口良方。

須知病後能服藥,孰若病前能自防。

白話文:

足陽明胃經共有四十五個穴位,分別是頭維、下關、頰車、承泣、四白、巨髎、地倉、大迎、人迎。接著是水突、氣舍、缺盆、氣戶、庫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往下依序是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然後是天樞、外陵、大巨、水道、歸來、氣衝。再往下是髀關、伏兔、陰市、梁丘、犢鼻、足三里、上巨虛、條口、下巨虛、跳上、豐隆、解谿、衝陽、陷谷,最後是內庭和厲兌(左右兩側共九十個穴位)。

這條經脈起於頭部的頭維穴,終於足部的厲兌穴,其中厲兌、內庭、陷谷、衝陽、解谿、足三里這幾個穴位,也是井穴、滎穴、俞穴、原穴的所在。

胃經的脈氣起於鼻子兩側與鼻樑交會處,旁邊與太陽經脈相連,向下沿著鼻子外側行走,向上進入牙齒,再從口角出來,環繞嘴唇,向下交會於承漿穴,接著沿著下巴後方的邊緣向下,經過大迎穴,沿著頰車穴向上,經過耳朵前方,到達客主人穴,再沿著髮際線到達額頭。它的一個分支從大迎穴前方向下,經過人迎穴,沿著喉嚨進入缺盆,向下穿過膈膜,歸屬於胃,並與脾臟相聯繫。它直接下行的部分,從缺盆向下,沿著乳房內側邊緣,挾著肚臍進入氣衝穴。它另一個分支,起於胃的下口,沿著腹腔內部下行,到達氣衝穴匯合,然後向下經過髀關,到達伏兔,再向下進入膝蓋,沿著小腿外側下行,到達腳背,進入中趾外側趾縫。還有一個分支,在膝蓋下方三寸處分開,向下進入中趾外側趾縫。最後一個分支,從腳背上分開,進入大腳趾之間,出於腳趾末端,與足太陰脾經相接。胃經氣血旺盛,在辰時(早上七點到九點)氣血最為集中。

胃屬戊土,其脈象在右關部位可以診察到。胃氣平和調順,五臟就能安穩。如果胃的實證,脈象會呈現有力,嘴唇會乾燥,腋下會腫痛,應該用瀉法來瀉胃土。如果胃的虛證,脈象會呈現虛弱,腹部會疼痛並且有腸鳴,臉部和眼睛會出現虛浮,藥物應該用溫補的方式來治療。如果診斷確定是實熱證,嘴巴裡會感到乾燥不適,可以用瀉黃散來治療;如果診斷確定是虛寒證,會感到骨節疼痛,用人參散最為有效。用橘皮竹茹湯,可以治療因熱引起的口渴和頻繁嘔吐;用烏藥沉香散,可以治療因寒引起的疼痛,導致經常皺眉。

人參可以治療胃氣上逆引起的嘔吐,豆蔻可以消除因寒引起的積食,可以把藿香葉、人參、橘皮煮成粥藥來服用,對於心脾刺痛,可以服用砂仁、香附、烏藥沉香。如果胃寒產生痰,可以用半夏、生薑和炮附子煎藥服用;如果中寒導致水停積,可以用曲丸、蒼朮和陳皮來治療。芫花可以消除腫塊,可以與朱砂做成丸藥服用;黃耆可以治療消渴症,可以與甘草一起煎藥服用。用硫磺和水銀結成的砂子,可以立即停止嘔吐;用人參和吳茱萸加紅棗生薑煎藥服用,可以治療反酸吞酸。對於霍亂導致的轉筋、四肢冰冷,可以用木瓜、鹽炒過的吳茱萸來治療;對於因飲食積聚、飲酒過量導致的脅肋疼痛,可以用莪朮和三棱加醋煮藥來服用。

對於胃虛引起的咳嗽氣逆,可以用人參、甘草和加倍的陳皮來治療;對於胃實導致的痰喘,可以用藿香葉、丁香和加倍的半夏來治療。要滋補虛弱,降低火氣,可以用竹茹、甘草、橘皮和紅棗,或加入枳實和白朮;要扶助虛弱,驅散寒氣,可以用橘皮、良薑、丁香、半夏、人參、甘草、生薑和茯苓。如果發現上部有脈象,而下部沒有脈象,表示是因寒邪引起的食物積滯,可以喝點鹽湯來催吐,緩解不適;如果發現寸關尺三部脈都急促,而且人迎脈也帶有數脈,表示是體內堵塞不通,可以服用靈丸來瀉下通便。要調理脾胃非常困難,如果熱證,熱會消散到肌肉,必須用中和飲來治療;變化加減的方法不容易掌握,如果寒證,寒氣會導致食慾減退,要使用仁義丹。如果心神不寧,吃飯也感受不到味道,要調整心神;如果嘴巴不謹慎,飲食不節制,要謹慎飲食。

要知道生病之後才服藥,不如在生病之前就懂得預防。

3. 足陽明胃經考正穴法

◎頭維:

額角入髮際,本神旁一寸五分,神庭旁四寸五分。足陽明、少陽二脈之會。《銅人》針三分。《素注》針五分,禁灸。

主頭痛如破,目痛如脫,目瞤,目風淚出,偏風,視物不明。

◎下關:

客主人下,耳前動脈下廉,合口有空,開口則閉,側臥閉口取之。足陽明、少陽之會。《素注》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銅人》針四分,得氣即瀉,禁灸。

主聤耳有膿汁出,偏風口目喎,牙車脫臼,牙齦腫處,張口以三稜針出膿血,多含鹽湯,即不畏風。

◎頰車(一名機關,一名曲牙):

耳下八分,曲頰端近前陷中,側臥開口有空取之。《銅人》針四分,得氣即瀉;日灸七壯,止七七壯,炷如麥大。《明堂》灸三壯。《素注》針三分。

主中風牙關不開,口噤不語,失音,牙車疼痛,頷頰腫,牙不開嚼物,頸強不得回顧,口眼喎。

◎承泣:

目下七分,直瞳子陷中。足陽明、陽蹻脈、任脈之會。《銅人》灸三壯;禁針,針之令人目烏色。《明堂》針四分半;不宜灸,灸後令人目下大如拳,息肉日加如桃,至三十日定不見物。《資生》云:『當不灸不針。』

東垣曰:『魏邦彥夫人目翳綠色,從下侵上者,自陽明來也。』

主目冷淚出,上觀,瞳子癢,遠視䀮䀮,昏夜無見,目瞤動與項口相引,口眼喎斜,口不能言,面葉葉牽動,眼赤痛,耳鳴耳聾。

◎四白:

目下一寸,直瞳子,令病人正視取之。《素注》針四分。《甲乙》、《銅人》針三分,灸七壯。凡用針穩當,方可下針;刺太深,令人目烏色。

主頭痛,目眩,目赤痛,僻淚不明,目癢目膚翳,口眼喎斜不能言。

◎巨髎:

俠鼻孔旁八分,直瞳子,平水溝,手足陽明、陽蹻脈之會。《銅人》針三分,得氣即瀉;灸七壯。《明堂》灸七七壯。

主瘛瘲,唇頰腫痛,口喎斜,目障無見,遠視䀮䀮,淫膚白膜,翳覆瞳子,面風鼻䪼腫臃痛,招搖視瞻,腳氣膝腫。

◎地倉:

俠口吻旁四分外如近,下有脈微動。手足陽明、陽蹻脈之會。《銅人》針三分。《明堂》針三分半,留五呼,得氣即瀉;日可灸二七壯,重者七七壯,炷如粗釵股腳大,艾炷若大,口轉喎,卻灸承漿七七壯,即愈。

主偏風口喎,目不得閉,腳腫,失音不語,飲水不收,水漿漏落,眼瞤動不止,瞳子癢,遠視䀮䀮,昏夜無見,病左治右,病右治左,宜頻針灸,以取盡風氣;口眼喎斜者,以正為度。

◎大迎:

曲頷前一寸二分,骨陷中動脈。又以口下當兩肩是穴。《素注》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主風痙,口噤不開,唇吻瞤動,頰腫牙疼,寒熱頸痛瘰癧,口喎,齒齲痛,數欠氣,惡寒,舌強不能言,風壅面浮腫,目痛不得閉。

白話文:

足陽明胃經考正穴法

◎頭維:

位於額角髮際邊緣,距神經旁一寸五分,距神庭穴四寸五分。是足陽明經與少陽經的交會穴位。《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記載針刺深度為三分。《素問注》記載針刺深度為五分,禁灸。

主治頭痛如裂,眼睛疼痛如欲脫出,眼瞼跳動,風吹眼淚流出,半身不遂,視力模糊。

◎下關:

位於耳前,顴弓下緣,張口時可觸及凹陷處,閉口則凹陷消失,側臥閉口取穴。是足陽明經與少陽經的交會穴位。《素問注》記載針刺深度為三分,留針七呼(約十四秒),灸三壯。《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記載針刺深度為四分,得氣後即行瀉法,禁灸。

主治耳內流膿,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牙關脫臼,牙齦腫痛,可用三稜針放血,並多含鹽水,可預防中風。

◎頰車(一名機關,一名曲牙):

位於耳垂下八分,下頷骨後緣與咬肌之間的凹陷處,側臥張口取穴。《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記載針刺深度為四分,得氣後即行瀉法;每日灸七壯,最多灸七七(四十九)壯,艾炷如麥粒大小。《明堂針灸心法要訣》記載灸三壯。《素問注》記載針刺深度為三分。

主治中風導致牙關緊閉,不能說話,失聲,牙齒疼痛,頷下腫脹,張口困難,頸項僵硬不能轉動,口眼歪斜。

◎承泣:

位於瞳孔直下方七分處。《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記載灸三壯;禁針,針刺會導致眼睛變黑。《明堂針灸心法要訣》記載針刺深度為四分半;不宜灸,灸後會導致眼睛下方腫脹如拳頭大小,長出息肉,三十天內視力會完全喪失。《資生經》記載:此穴不宜針灸。

東垣(李東垣)說:「魏邦彥夫人眼睛患綠色翳膜,由下向上蔓延,這是陽明經的病證。」

主治眼睛流冷淚,視力向上看,瞳孔發癢,遠處視物模糊,夜間視力差,眼瞼跳動牽引頸項及口角,口眼歪斜,不能說話,面部肌肉抽搐,眼睛紅痛,耳鳴耳聾。

◎四白:

位於瞳孔直下方一寸處,患者需正視前方取穴。《素問注》記載針刺深度為四分。《甲乙經》、《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記載針刺深度為三分,灸七壯。針刺時需穩妥,刺的太深會導致眼睛變黑。

主治頭痛,頭暈,眼睛紅痛,眼淚流出視力模糊,眼睛癢、眼瞼生翳,口眼歪斜不能說話。

◎巨髎:

位於鼻翼外側旁開八分,與瞳孔平齊,平齊水溝穴。是手足陽明經與陽蹻脈的交會穴位。《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記載針刺深度為三分,得氣後即行瀉法;灸七壯。《明堂針灸心法要訣》記載灸七七(四十九)壯。

主治癲癇,嘴唇頰部腫痛,口眼歪斜,視力模糊,遠處視物模糊,眼瞼生白膜,翳膜遮蓋瞳孔,面部風腫,視力異常,腳氣膝蓋腫脹。

◎地倉:

位於口角外側旁開四分處,可觸摸到微弱的脈搏。是手足陽明經與陽蹻脈的交會穴位。《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記載針刺深度為三分。《明堂針灸心法要訣》記載針刺深度為三分半,留針五呼(約十秒),得氣後即行瀉法;每日可灸十四壯,病情嚴重者灸四十九壯,艾炷如粗釵股腳大小,口角歪斜者,應灸承漿穴四十九壯,即可痊癒。

主治半身不遂、口角歪斜,眼睛閉合困難,腳腫,失音,吞咽困難,口水外流,眼瞼跳動不止,瞳孔發癢,遠處視物模糊,夜間視力差,左側病症治右側,右側病症治左側,應多次針灸,以徹底驅除風邪;口眼歪斜者,以正位為度。

◎大迎:

位於下頷骨前緣一寸二分處,骨骼凹陷處,可觸摸到搏動的血管。亦可由口角下,兩肩胛骨之間取穴。《素問注》記載針刺深度為三分,留針七呼(約十四秒),灸三壯。

主治風痙攣,口緊閉不能張開,嘴唇抽搐,頰部腫痛牙痛,寒熱交替、頸部疼痛、頸部淋巴結腫大,口角歪斜,蛀牙疼痛,頻頻打哈欠,惡寒,舌頭僵硬不能說話,風邪導致面部浮腫,眼睛疼痛不能閉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