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洲

《針灸大成》~ 卷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

1. 針道源流

《素問》十二卷,世稱黃帝歧伯問答之書,及觀其旨意,殆非一時之言,而所撰述,亦非一人之手。劉向指為諸韓公子所著,程子謂出戰國之末,而其大略正如《禮記》之萃於漢儒,而與孔子、子思之言並傳也。蓋靈蘭秘典、五常正大、六元正紀等篇,無非闡明陰陽五行生制之理,配象合德,實切於人身。

白話文:

《素問》十二卷,世人稱之為黃帝與岐伯問答之書。但仔細探究其旨意,恐怕不是一個時期所說的話,而撰寫者也不是一個人。劉向認為是諸多韓公子所著,程頤則認為出自戰國末期。其內容大略就像《禮記》匯集了漢代儒生的言論,與孔子、子思的思想並傳。

其中,《靈蘭祕典》、《五常正大》、《六元正紀》等篇章,無非是在闡釋陰陽五行生剋制化的道理,將之比配於人體的生理和道德,切實適用於人體。

其諸色脈病名、針刺治要,皆推是理以廣之,而皇甫謐之《甲乙》、楊上善之《太素》,亦皆本之於此,而微有異同。醫家之綱法,無越於是書矣。然按《西漢藝文志》,有《內經》十八卷及扁鵲名。白氏云:『《內經》凡三家,而《素問》之目乃不列。』至《隋經籍志》始有《素問》之名,而指為《內經》。

白話文:

古人所傳授的各種脈象病症的名稱、針灸治療的要領,都是從這個理論基礎出發而加以推廣的。而皇甫謐的《甲乙經》、楊上善的《太素》也都以此為依據,只是略有不同。醫家所遵循的基本法則,沒有超出這本書的範圍。但是根據《西漢藝文志》的記載,有《內經》十八卷和扁鵲的名字。白氏說:「《內經》共有三家流派,而《素問》的名稱卻沒有記載在其中。」直到《隋經籍志》纔有了《素問》這個名稱,並且指其為《內經》。

唐王冰乃以《九靈》九卷,牽合《漢志》之數,而為之注釋,復以陰陽大論,托為師張公所藏,以補其亡逸,而其用心亦勤矣。惜乎朱墨混淆,玉石相亂,訓詁失之於迂疏,引援或至於未切。至宋林億、高若訥等,正其誤文,而增其缺義,頗於冰為有功。

白話文:

唐朝的王冰,根據《漢書·藝文志》中的記載,用九卷《九靈》經文,撰寫了注釋。為了補充佚失的部分,他又託稱師張公收藏了一本《陰陽大論》,並引用其中內容。王冰用心良苦,但他的注釋中有不少錯誤,混淆了正確和錯誤的說法,解釋也失之疏忽,引用也不夠恰當。到了宋朝,林億、高若訥等人校正了他的錯誤,補充了遺漏的內容,為王冰的注釋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難經》十三卷,秦越人祖述《黃帝內經》,設為問答之辭,以示學者。所引經言,多非靈、素本文,蓋古有其書,而今亡之耳。隋時有呂博望注本不傳,宋王惟一集五家之說,而醇疵或相亂,惟虞氏粗為可觀。

白話文:

《難經》共有十三卷,是秦越人根據《黃帝內經》的說法寫的,採用問答的形式,以便學生學習。書中引用的經文,大多不是《靈樞》和《素問》原本的內容,可能是古代存在這些著作,但現在已經失傳了。隋朝時呂博望有註釋本,但沒有流傳下來。宋朝的王惟一收集了五家的說法,但良莠不齊,只有虞氏的版本還算可以參考。

紀齊卿注稍密,乃附辨楊玄操、呂廣、王宗正三子之非,周仲立頗加訂易,而考証未明,李子野亦為句解,而無所啟發,近代張潔古注後附藥,殊非經義,王少卿演繹其說,目曰重玄,亦未足以發前人之蘊,滑伯仁取長棄短,折衷以己意,作《難經本義》。

白話文:

紀齊卿的註釋比較詳細,順便反駁了楊玄操、呂廣、王宗正三人的錯誤觀點。周仲立稍加修訂修改,但他考證不明確。李子野也進行了句子解釋,但沒有什麼新的見解。近代的張潔古注之後附上了藥方,這不符合經典的意義。王少卿演繹了他的說法,稱之為「重玄」,但也不足以發揚前人的深意。滑伯仁取長處棄短處,結合自己的理解,寫了《難經本義》。

《子午經》一卷,論針灸之要,撰成歌訣,後人依托扁鵲者。

白話文:

《子午經》一卷,論針灸之要事,撰寫成歌訣,後人依託於扁鵲。

《銅人針灸圖》三卷,宋仁宗詔王維德考次針灸之法,鑄銅人為式,分腑臟十二經,旁注俞穴所會,刻題其名,並為圖法,並主療之術,刻板傳於世,夏竦為序,然其窌穴,比之《靈樞》本輸、骨空等篇,頗亦繁雜也。《明堂針灸圖》三卷,題曰:『黃帝論人身俞穴及灼灸禁忌。』曰:『明堂者。』謂雷公問道,黃帝授之,亦後人所依托者。

白話文:

《銅人針灸圖》三卷,是宋仁宗命令王維德考證針灸方法,鑄造銅人為範本。銅人分為臟腑和十二經脈,旁邊標注了俞穴(穴位)所在位置,並刻上名稱。銅人還標有圖示和相應的治療方法。夏竦為此書作序。不過,此書中的穴位比《靈樞》本輸和骨空等篇中所記載的更加繁雜。

《明堂針灸圖》三卷,題目為「黃帝論人身俞穴及灼灸禁忌」。「明堂」是指雷公向黃帝請教,黃帝傳授的知識。此書亦為後人所託假。

《存真圖》一卷,晁公謂楊介編,崇寧間泗州刑賊於市,郡守李夷行遣醫並畫工往,親決膜摘膏肓,曲折圖之,盡得纖悉,介校以古書,無少異者。比《歐希范五臟圖》過之遠矣,實有益醫家也。王莽時,捕得翟義黨王孫慶,使太醫尚方與巧屠共刳剝之,量度五臟,以竹筳道其脈,知所終始,云可以治病,亦是此意。

白話文:

《存真圖》共一卷,晁公說是由楊介編寫的。崇寧年間,泗州在市集上處決犯人,郡守李夷行派遣醫官和畫工前往,親自剖開人體,摘取膏肓,詳細描繪成圖,將人體的細微構造都描繪出來了。楊介通過與古籍對照,發現沒有什麼出入,比《歐希範五臟圖》要好得多,對醫學家很有幫助。王莽時期,抓獲了翟義黨羽王孫慶,命令太醫尚方和熟練的屠夫一起解剖,測量內臟,用竹籤探查脈絡,瞭解脈絡的起止,說可以治療疾病,也是這個意思。

《膏肓灸法》二卷,清源庄綽季裕所集。

白話文:

《膏肓灸法》二卷,由清源莊綽季裕蒐集而成。

《千金方》三十卷,唐孫思邈所撰。用藥之方,診脈之訣,針灸之穴,禁忌之法,以至導引養生之要,無不周悉。曰千金者,以人命至重,有貴千金。議者謂其未知傷寒之數。

白話文:

《千金方》共三十卷,由唐朝孫思邈編撰。書中詳盡記載了藥方、診脈方法、針灸穴位、禁忌事項,以及養生導引等要訣。之所以取名為「千金」,是因為人的生命極其珍貴,價值千金。有人批評此書沒有記載治療傷寒的方法。

《千金翼方》三十卷,孫思邈掇拾遺帙,以羽翼其書。首之以藥錄,次之以婦人、傷寒、小兒、養性、辟穀、退居、補益、雜病、瘡癰、色脈、針灸,而禁術終焉。

白話文:

《千金翼方》這部30卷的作品,是孫思邈收集整理許多散失的醫書內容,用來豐富這本書的內容。

書中首先記載了藥物目錄,然後依序說明婦科、傷寒、小兒科、養生、闢穀、退隱養老、補益、雜病、瘡癰、面相與脈象,以及針灸的內容,最後以禁術作結。

《外臺秘要》,唐王燾在臺閣二十年,久知弘文館,得古方書千百卷,因述諸症候,附以方藥、符禁、灼灸之法,凡一千一百四門。天寶中出守房陵、及大寧郡,故名焉。

白話文:

《外臺祕要》這本書是唐朝王燾在翰林院二十年期間編寫的。他收集了上千卷古代醫書,並根據這些古籍記載了各種疾病的症狀,並附上了相應的藥方、符咒和針灸療法,共計收集了一千一百四十四種疾病。這本書在唐玄宗天寶年間,王燾擔任房陵太守和大寧郡太守的時候完成的,因此得名《外臺祕要》。

《金蘭循經》,元翰林學士忽泰必列所著,其子光濟銓次。大德癸卯,平江郡文學岩陵邵文龍為之序。首繪臟腑前後二圖,中述手足三陰、三陽走屬,繼取十四經絡流注,各為注釋,列圖於後,傳之北方,自恆山董氏鋟梓吳門,傳者始廣。

白話文:

《金蘭循經》,是元朝翰林學士忽泰必列所寫,由他兒子光濟整理。大德癸卯年,平江郡文學巖陵邵文龍為此書作序。書中一開始繪製了臟腑的正反兩面圖,中間描述了手足三陰、三陽經絡的走行方向,然後取出十四條經絡的流注,分別進行註釋,之後列出圖表,代代相傳到北方,自恆山董氏刻印吳門後,流傳才逐漸廣泛。

《濟生拔萃》十九卷,一卷取《針經節要》,二卷集《潔古云歧針法》、《竇氏流注》,三卷《針經摘英》。首針法,以仿古制也。延佑間杜思敬所撰者。

白話文:

《濟生拔萃》共有十九卷,第一卷收錄《針經節要》,第二卷收集《潔古云歧針法》、《竇氏流注》,第三卷收錄《針經摘英》。這本書的針灸方法是仿照古代的規範,是延佑年間由杜思敬編撰的。

《針經指南》,古肥竇漢卿所撰,首標幽賦,次定八穴指法及葉蟄宮圖,頗與《素問》有不合者。

《針灸雜說》,建安竇桂芳類次,取《千金》禁忌人神及離合真邪論,未能曲盡針灸之妙。

白話文:

《針經指南》,古時費竇漢卿所撰,首要引用幽賦,其次規定八穴指法和葉蟄宮圖,與《素問》部分內容有出入。

《針灸雜說》,建安時期竇桂芳分類整理,選取《千金》中禁忌人神和離合真邪的論述,未能完全闡述針灸的精妙之處。

《資生經》,東嘉王執中叔雅,取三百六十穴,背面巔末,行分類別,以穴屬病,蓋合《銅人》、《千金》、《明堂》、《外臺》而一之者也。

白話文:

《資生經》是由東方人王執中叔雅編寫的。他收集了360個穴位,按照它們的部位和功能進行分類,並將穴位與疾病相對應。這本書綜合了《銅人經》、《千金方》、《明堂經》和《外臺祕要方》等中醫經典。

《十四經發揮》三卷,許昌滑壽伯仁,傳針法於東平高洞陽,得其開闔流注交別之要。至若陰、陽、維、蹻、帶、衝六脈,皆有系屬,而惟督、任二經,則包乎背腹,而有專穴,諸經滿而溢者,此則受之,宜與十二經並論。通考邃穴六百五十有七,而施治功,以盡醫之神秘。

白話文:

《十四經發揮》這本書共有三卷,作者是許昌的滑壽伯仁。滑壽伯仁傳授針灸方法給東平的高洞陽,高洞陽得到了針灸中開合流注交別的要領。至於陰、陽、維、蹻、帶、衝六脈,它們都有相互關聯的地方,但只有督脈和任脈這兩條經脈包含了背部和腹部,並且有特定的穴位。當其他經脈氣血過盛而溢出時,督脈和任脈會接收這些氣血,因此應該將這兩條經脈與十二經脈一起討論。全書詳細考察了六百五十八個穴位,並運用這些穴位來施展治療技術,以發揮中醫的神祕功效。

《神應經》二卷,乃宏綱陳會所撰。先著《廣愛書》十二卷,慮其浩瀚,獨取一百一十九穴,為歌為圖,仍集治病要穴,總成一帙,以為學者守約之規。南昌劉瑾校。

白話文:

《神應經》這本書一共兩卷,是宏綱陳會寫的。他之前寫過十二卷的《廣愛書》,考慮到這本書內容太過廣泛,他就只挑選了一百一十九個穴位,用歌謠和圖片的方式呈現。此外,他還收集了治療疾病的重要穴位,把這些內容全部彙編在一本書裡,作為醫學學習者遵守規範的標準。這本書由南昌的劉瑾校對過。

《針灸節要》三卷、《聚英》四卷,乃四明梅孤高武纂集。

《針灸捷要》,燕山廷瑞徐鳳著集。

《玄機秘要》,三衢繼洲楊濟時家傳著集。

《小兒按摩經》,四明陳氏著集。

《古今醫統》、《乾坤生意》、《醫學入門》、《醫經小學》中取關於針灸者,其姓氏各見原書。

《針灸大成》總輯以上諸書,類成一部,分為十卷,委晉陽靳賢選集校正。

白話文:

*《針灸節要》三卷、《聚英》四卷:由四明府的梅孤高武先生編纂。

*《針灸捷要》:由燕山的廷瑞徐鳳先生著編。

*《玄機祕要》:由三衢的繼洲楊濟時先生傳家著編。

*《小兒按摩經》:由四明的陳先生著編。

*《古今醫統》、《乾坤生意》、《醫學入門》、《醫經小學》中與針灸相關的內容,作者姓名詳見原書。

*《針灸大成》:以上諸書的總集,共十卷,由晉陽的靳賢先生選集校正。

2. 針灸方宜始論

黃帝問曰:『醫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

白話文:

黃帝問道:「醫學治療疾病,每一種疾病的治療方法都不一樣,但都能夠痊癒,這是為什麼呢?」

歧伯對曰:『地勢使然也。故東方之域,天地所始生也。魚鹽之地,海濱傍水,其民食魚而嗜鹹,皆安其處,美其食,魚者使人熱中,鹽者勝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為癰瘍,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從東方來。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處,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風,水土剛強,其民不衣而褐薦,其民華食而脂肥,故邪不能傷其形體,其病生於內,其治宜毒藥。故毒藥者,亦從西方來。

白話文:

歧伯回答說:「這是因為地理位置的緣故。東方是天地萬物開始生長的地方,這裡靠近海邊和水域,盛產魚和鹽。當地的居民以魚類為食,喜歡吃鹹味,對自己的生活環境和飲食習慣很滿意。魚肉會讓人內熱,鹽分會增加血量,因此這裡的人大多皮膚黝黑,身體容易長瘡,治療時適合使用砭石療法。所以砭石療法也是起源於東方。西方是金屬、玉石和沙石聚集的地方,也是天地萬物收斂的地方。這裡的人們居住在高地,風沙較多,水土比較硬,他們不穿衣服,只用獸皮和毛氈取暖,以美酒佳餚為食,導致體格肥胖。因此邪氣不能傷害他們的體表,但會引發內臟疾病,治療時適合使用毒性藥物。所以毒藥療法也是起源於西方。」

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風寒冰冽,其民樂野處而乳食,臟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從北方來。南方者,天地所長養,陽之所盛處也。其地下,水土弱,霧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緻理而赤色,其病攣痺,其治宜微針。故九針者,亦從南方來。

白話文:

北方是天地閉塞收藏的地方。那裡地勢高峻,氣候寒冷,人民喜歡在野外居住,以乳食為主。臟器因寒氣而導致疾病叢生,宜用灸法治療。因此,灸法起源於北方。

南方是天地生長養育的地方,也是陽氣旺盛的地方。那裡土地肥沃,水氣充足,霧氣露水經常聚集。人民嗜好酸味的食物,並食用腐肉。因此,人民的皮膚光滑而紅潤。如果生病,通常是肢體麻痺,宜用針灸治療。因此,針灸起源於南方。

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蹻。故導引按蹻者,亦從中央出也。故聖人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異,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體也。』

白話文:

中央地區,地勢平坦且潮濕,天地萬物在這裏生長繁茂。當地人飲食多樣,不需勞作,所以容易患痿痺、厥逆、寒熱等疾病。治療時應採用導引和按摩的方法。因此,導引和按摩之術也源自中央地區。聖人根據不同地區的具體情況,綜合運用各種治療方法,使每一位患者都能得到適宜的治療,從而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這是因為聖人掌握了疾病的本質,並瞭解治療的大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