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大成》~ 卷一 (1)
卷一 (1)
1. 卷一
2. 針道源流
《素問》十二卷,世稱黃帝歧伯問答之書,及觀其旨意,殆非一時之言,而所撰述,亦非一人之手。劉向指為諸韓公子所著,程子謂出戰國之末,而其大略正如《禮記》之萃於漢儒,而與孔子、子思之言並傳也。蓋靈蘭秘典、五常正大、六元正紀等篇,無非闡明陰陽五行生制之理,配象合德,實切於人身。
其諸色脈病名、針刺治要,皆推是理以廣之,而皇甫謐之《甲乙》、楊上善之《太素》,亦皆本之於此,而微有異同。醫家之綱法,無越於是書矣。然按《西漢藝文志》,有《內經》十八卷及扁鵲名。白氏云:『《內經》凡三家,而《素問》之目乃不列。』至《隋經籍志》始有《素問》之名,而指為《內經》。
唐王冰乃以《九靈》九卷,牽合《漢志》之數,而為之注釋,復以陰陽大論,托為師張公所藏,以補其亡逸,而其用心亦勤矣。惜乎朱墨混淆,玉石相亂,訓詁失之於迂疏,引援或至於未切。至宋林億、高若訥等,正其誤文,而增其缺義,頗於冰為有功。
《難經》十三卷,秦越人祖述《黃帝內經》,設為問答之辭,以示學者。所引經言,多非靈、素本文,蓋古有其書,而今亡之耳。隋時有呂博望注本不傳,宋王惟一集五家之說,而醇疵或相亂,惟虞氏粗為可觀。
紀齊卿注稍密,乃附辨楊玄操、呂廣、王宗正三子之非,周仲立頗加訂易,而考証未明,李子野亦為句解,而無所啟發,近代張潔古注後附藥,殊非經義,王少卿演繹其說,目曰重玄,亦未足以發前人之蘊,滑伯仁取長棄短,折衷以己意,作《難經本義》。
《子午經》一卷,論針灸之要,撰成歌訣,後人依托扁鵲者。
《銅人針灸圖》三卷,宋仁宗詔王維德考次針灸之法,鑄銅人為式,分腑臟十二經,旁注俞穴所會,刻題其名,並為圖法,並主療之術,刻板傳於世,夏竦為序,然其窌穴,比之《靈樞》本輸、骨空等篇,頗亦繁雜也。《明堂針灸圖》三卷,題曰:『黃帝論人身俞穴及灼灸禁忌。』曰:『明堂者。』謂雷公問道,黃帝授之,亦後人所依托者。
《存真圖》一卷,晁公謂楊介編,崇寧間泗州刑賊於市,郡守李夷行遣醫並畫工往,親決膜摘膏肓,曲折圖之,盡得纖悉,介校以古書,無少異者。比《歐希范五臟圖》過之遠矣,實有益醫家也。王莽時,捕得翟義黨王孫慶,使太醫尚方與巧屠共刳剝之,量度五臟,以竹筳道其脈,知所終始,云可以治病,亦是此意。
《膏肓灸法》二卷,清源庄綽季裕所集。
《千金方》三十卷,唐孫思邈所撰。用藥之方,診脈之訣,針灸之穴,禁忌之法,以至導引養生之要,無不周悉。曰千金者,以人命至重,有貴千金。議者謂其未知傷寒之數。
白話文:
針道源流
《黃帝內經‧素問》十二卷,世人稱之為黃帝與歧伯問答的著作。但仔細研讀其內容,便知它並非一時一人之作。劉向認為是諸韓公子所著,程頤則認為成書於戰國末期。其大致情形,如同《禮記》彙集於漢儒,與孔子、子思的言論一同流傳。例如《靈蘭秘典》、《五常正大》、《六元正紀》等篇,都是闡明陰陽五行生剋制化的道理,將其與人體生理相結合。
書中關於各種疾病的症狀、脈象以及針灸治療方法,都是以此道理為基礎而推廣開來的。皇甫謐的《甲乙經》、楊上善的《太素》等著作,也都源於此書,只是略有差異。醫家重要的綱領,沒有超出這本書的範圍。然而,根據《西漢藝文志》的記載,當時有《內經》十八卷以及扁鵲的名稱,白氏則說《內經》共有三家,而《素問》並沒有單獨列出。直到《隋經籍志》,才出現《素問》之名,並且將其歸入《內經》。
唐代王冰將《九靈》九卷與《漢志》記載的卷數相結合,為《素問》作注,並以陰陽學說為基礎,附加上據說師張公所藏的佚文,來補全缺失的部分,其用心相當勤勉。可惜的是,注釋中真偽混雜,訓詁也過於迂腐冗長,引用的資料有時也不夠貼切。到了宋代,林億、高若訥等人糾正了王冰注釋中的錯誤,補充了缺漏的內容,對王冰的注釋有所貢獻。
《難經》十三卷,是秦越人繼承《黃帝內經》而撰寫的問答體著作,用以指導學習。書中引用的經文,大多並非《靈樞》、《素問》中的原文,可能是古代確實存在這樣的書籍,但如今已經失傳了。隋代呂博望曾為其作注,但已失傳;宋代王惟一彙集了五家學說,但其中真偽混雜,只有虞氏的注釋勉強可觀。
紀齊卿的注釋較為詳盡,並且駁斥了楊玄操、呂廣、王宗正三人的錯誤觀點;周仲立也作了一些修改,但考證不夠明確;李子野也作了句解,但沒有什麼新的見解;近代張潔古的注釋中附上了藥方,與經義不相干;王少卿闡釋了張潔古的觀點,稱為「重玄」,也未能發揮前人的思想;滑伯仁取其優點,捨棄其缺點,折衷各家觀點,寫成了《難經本義》。
《子午經》一卷,論述針灸要法,以歌訣的形式寫成,後人托名扁鵲所作。
《銅人針灸圖》三卷,宋仁宗下令王維德整理針灸方法,鑄造銅人模型,標示十二經脈的臟腑、穴位以及主治疾病,並繪製圖像,刻板刊行於世,夏竦作序。但其穴位數量,與《靈樞》中的本輸、骨空等篇相比,顯得過於繁雜。《明堂針灸圖》三卷,題為「黃帝論人身俞穴及灼灸禁忌」,稱「明堂」為雷公向黃帝請教針灸而得名,也是後人所托名之作。
《存真圖》一卷,晁公認為是楊介編纂的。崇寧年間,泗州在市集處決犯人,郡守李夷行派遣醫生和畫工前往,親自解剖屍體,詳細繪製圖像,記錄得非常細緻。楊介又校對古籍,並無出入。此圖比《歐希范五臟圖》更為精確,對醫家很有益處。王莽時期,抓獲翟義黨羽王孫慶,讓太醫尚方與屠夫一起解剖其屍體,測量五臟大小,用竹管探測脈絡,了解其走向,認為可以據此治療疾病,也是基於同樣的理念。
《膏肓灸法》二卷,是清源莊綽季裕所輯。
《千金方》三十卷,是唐代孫思邈所撰。關於用藥方法、診脈訣竅、針灸穴位、禁忌事項,以及導引養生之道,都記述得非常詳盡。書名「千金」是因為人命珍貴,價值千金。有人認為,此書未涉及傷寒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