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洲

《針灸大成》~ 卷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一 (4)

1. 刺要論

黃帝問曰:『願聞刺要?』

白話文:

黃帝問道:「希望聽聽針灸的要點是什麼?」

歧伯對曰:『病有浮沉,刺有淺深,各至其理,無過其道,過之則內傷,不及則生外壅,壅則邪從之。淺深不得,反為大賊,內動五臟,後生大病。故曰:「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膚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脈者,有在筋者,有在骨者,有在髓者。

白話文:

歧伯回答說:「疾病的病因有浮在表面或沉在體內的區別,針刺治療的深度也有淺有深。每種方法都要遵循恰當的道理,不能超過它的作用範圍。如果過度,就會傷害內臟;如果不足,就會導致外邪聚集。如果外邪聚集,邪氣就會趁虛而入。針刺深度不當,反而會成為治療的大敵,損傷五臟,日後會引發大病。所以說:『疾病有的在表層的毛髮和肌肉組織,有的在皮膚,有的在肌肉,有的在脈絡,有的在筋骨,有的在骨髓裡。』」

」是故刺毫毛腠理無傷皮,皮傷則內動肺,肺動則秋病溫瘧,溯溯然寒慄;刺皮無傷肉,肉傷則內動脾,脾動則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脹煩,不嗜食;刺肉無傷脈,脈傷則內動心,心動則夏病心痛;刺脈無傷筋,筋傷則內動肝,肝動則春病熱而筋弛;刺筋無傷骨,骨傷則內動腎,腎動則冬病脹腰痛;刺骨無傷髓,髓傷則銷鑠䯒酸,體解㑊然不去矣。』

白話文:

因此,刺傷毫毛和毛孔,不會傷到皮膚,傷到皮膚則會刺激內臟的肺,肺受刺激就會在秋天的時候生病,出現溫瘧症狀,發冷發抖;刺傷皮膚不會傷到肌肉,傷到肌肉則會刺激內臟的脾,脾受刺激就會在七十二天、四季的月份生病,出現肚子脹痛、煩躁、不想吃東西的症狀;刺傷肌肉不會傷到經脈,傷到經脈則會刺激內臟的心,心受刺激就會在夏天的時候生病,出現心痛的症狀;刺傷經脈不會傷到筋,傷到筋則會刺激內臟的肝,肝受刺激就會在春天的時候生病,出現發熱和筋骨鬆弛的症狀;刺傷筋不會傷到骨,傷到骨則會刺激內臟的腎,腎受刺激就會在冬天的時候生病,出現腰部腫脹疼痛的症狀;刺傷骨不會傷到骨髓,傷到骨髓則會導致身體消瘦、無力,體液散失,身體衰竭。

2. 刺齊論

黃帝問曰:『願聞刺淺深之分?』

白話文:

黃帝問:「希望聽聽針刺深度淺深的區分?」

歧伯曰:『刺骨無傷筋者,針至筋而去,不及骨也;刺筋無傷肉者,至肉而去,不及筋也;刺肉無傷脈者,至脈而去,不及肉也;刺脈無傷皮者,至皮而去,不及脈也。所謂刺皮無傷肉者,病在皮中,針入皮中,無傷肉也;刺肉無傷筋者,過肉中筋也;刺筋無傷骨者,過筋中骨也。此之謂反也。』

白話文:

歧伯說:「針刺骨頭而不傷及筋脈者,是因為針刺到筋脈就拔出來了,沒有深入到骨頭;針刺筋脈而不傷及肌肉者,是因為針刺到肌肉就拔出來了,沒有深入到筋脈;針刺肌肉而不傷及脈絡者,是因為針刺到脈絡就拔出來了,沒有深入到肌肉;針刺脈絡而不傷及皮膚者,是因為針刺到皮膚就拔出來了,沒有深入到脈絡。所謂針刺皮膚而不傷及肌肉者,是因為疾病在皮膚中,針只要刺入皮膚,就不會傷及肌肉;針刺肌肉而不傷及筋脈者,是因為針刺經過肌肉,卻沒有刺到筋脈;針刺筋脈而不傷及骨頭者,是因為針刺經過筋脈,卻沒有刺到骨頭。這就是所謂的『反刺』。」

3. 刺志論

黃帝問曰:『願聞虛實之要?』

白話文:

黃帝詢問道:「希望聽聞虛實(強弱)的關鍵之處?」

歧伯對曰:『氣實形實,氣虛形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穀盛氣盛,穀虛氣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脈實血實,脈虛血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帝曰:『如何而反?』

白話文:

歧伯回答說:『氣充足,形體也充足;氣虛弱,形體也虛弱,這是正常的現象,相反的情況就是疾病。食物充足,氣也充足;食物不足,氣也虛弱,這是正常的現象,相反的情況就是疾病;脈象充足,血液也充足;脈象虛弱,血液也虛弱,這是正常的現象,相反的情況就是疾病。』

黃帝問:「怎樣才能讓它恢復正常?」

歧伯曰:『氣虛身熱,此謂反也;穀入多而氣少,此謂反也;穀不入而氣多,此謂反也;脈盛血少,此謂反也;脈小血多,此謂反也。氣盛身寒,得之傷寒;氣虛身熱,得之傷暑;穀入多而氣少者,得之有所脫血,濕居下也;穀入少而氣多者,邪在胃及與肺也;脈小血多者,飲中熱也;脈大血少者,脈有風氣,水漿不入,此之謂也。』

白話文:

歧伯說:「身體虛弱卻發燒,這叫反常;吃很多東西卻氣少,這叫反常;不吃東西卻氣多,這叫反常;脈搏強壯卻血少,這叫反常;脈搏細弱卻血多,這叫反常。氣盛卻身體寒冷,是由於傷寒引起的;氣虛卻身體發燒,是由於傷暑引起的;吃很多東西卻氣少,是由於失血過多、濕氣滯留在下半身引起的;吃很少東西卻氣多,是由於邪氣在胃部和肺部引起的;脈搏細弱卻血多,是由於飲水中帶著熱邪引起的;脈搏強壯卻血少,是由於脈中有風邪之氣,使水分無法進入身體所致。」

4. 長刺節論

歧伯曰:『刺家不診,聽病者言。在頭,頭疾痛,為藏針之,刺至骨病已,上無傷骨肉及皮,皮者道也。陰刺,入一旁四處,治寒熱陰刺謂卒刺。深專者刺大臟,迫臟刺背,背俞也,刺之迫臟,臟會,腹中寒熱去而止。刺俞之要,發針而淺出血。治腐腫者,刺腐上,視癰小大,深淺刺。

白話文:

歧伯說:『針灸治療時不用查看,只聽取病人的描述。如果疼痛在頭部,就要尋找隱藏的病源,用針刺到骨頭病痛就能痊癒。上部不要傷及骨肉和皮膚,因為皮膚是經絡的通道。在陰部刺針,要向一側刺入四次,用於治療寒熱疾病,這種刺法稱為「卒刺」。針刺深而專,用於治療五臟六腑的疾病;針刺背部,用於治療五臟六腑的疾病。針刺背部俞穴,用於治療五臟六腑的疾病。刺俞穴的方法,是用針淺刺出血。治療腐腫,要在腐腫處刺針,根據癰的大小和深淺進行針刺。

刺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必端內針為故止。病在少腹有積,刺皮䯏以下,至少腹而止;刺俠脊兩旁四椎間,刺兩髂髎季脅肋間,導腹中氣熱下已髎一作髀,四椎恐為五椎,謂心俞應少腹。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刺少腹兩股間,刺腰髁骨間,刺而多之,盡炅病已炅,熱也。

白話文:

針刺的深度:刺大的病竈出血多,刺小的病竈刺得深。一定要使用留針的方法來止血。

病竈在少腹部有積塊: 刺皮針以下,刺到少腹部為止。刺背部脊椎兩側的四個椎間,刺兩側的髂髎穴和季肋間。這樣可以引導腹中的氣熱下行。

病竈在少腹部,腹痛,大小便不通: 這是疝氣,是由於受寒引起的。刺少腹兩側大腿間,刺腰椎兩側突出的骨頭間,並多刺幾次,直到發熱為止。發熱後,病症就會好轉。

病在筋,筋攣節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痺,刺筋上為故,刺分肉間,不可中骨也,病起筋炅,病已止。病在肌膚,肌膚盡痛,名曰肌痺,傷於寒濕,刺大分、小分,多發針而深之,以熱為故,無傷筋骨,傷筋骨,癰發若變,諸分盡熱,病已止。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髓酸痛,寒氣至,名曰骨痺,深者刺無傷脈肉為故,其道大分、小分,骨熱病已止。病在諸陽脈,且寒且熱,諸分且寒且熱,名曰狂氣狂亂也。

白話文:

筋部疾病:筋攣抽痛,無法順利活動,稱為筋痺。治療時刺針於筋上,刺入分肉之間,不可觸及骨頭。疾病源自筋脈的過度緊繃,治療後症狀會緩解。

肌膚疾病:肌膚疼痛,稱為肌痺。多由寒濕所致,治療時刺針於大分、小分穴,多針深刺,以熱針為宜。過程中避免傷及筋骨,若傷及筋骨則會出現腫脹發炎等變化,此時諸分穴位均發熱,治療後症狀會緩解。

骨部疾病:骨骼沉重難以舉起,骨髓痠痛,因寒氣侵入所致,稱為骨痺。疾病深重者刺針,避免傷及脈絡和肌肉。治療時採用大分、小分穴位,當骨頭發熱時,疾病會好轉。

諸陽脈疾病:諸陽脈寒熱交替,身體各部位也寒熱交替,稱為狂氣或狂亂。

,刺之虛脈,視分盡熱,病已止。病初發,歲一發,不治月一發,不治月四五發,名曰癲病,刺諸分諸脈,其無寒者,以針調之,病已止。病風且寒且熱,炅汗出,一日數過,先刺諸分理絡脈,汗出且寒且熱,三日一刺,百日而已。病大風骨節重,鬚眉墮,名曰大風,刺肌肉為故,汗出百日,刺骨髓,汗出百日,凡二百日鬚眉生而止針。』

白話文:

針灸時,刺在脈氣虛弱處,觀察是否驅散了熱,病就好了。病在發作初期,一年發作一次不去治;一個月發作一次也不治;一個月發作四五次,就稱為癲病,應該針對各個部位和各條脈絡針灸,如果沒有寒症,就用針調整,病就好了。病因是風加上寒加上熱,發熱出汗,一天多次,先針灸各個部位和經絡,出汗又寒又熱,三天針灸一次,一百天就可以痊癒。病因是嚴重的大風,骨節沉重,鬍鬚眉毛脫落,稱為大風,因此要針灸肌肉,導致出汗一百天;再針灸骨髓,導致出汗一百天,總共二百天鬍鬚眉毛再生,就可以停止針灸。

5. 皮部論

帝曰:『皮之十二部,其生病皆何如?』

白話文:

黃帝問道:「皮膚的十二個部位,如果生病了,各自會出現什麼樣的症狀?」

歧伯曰:『皮者,脈之部也,邪客於皮,則腠理開,開則邪入客於絡脈,絡脈滿則注於經脈,經脈滿則入舍於腑臟也。故皮者有分部,不與不與,疑不愈也。而生大病也。』

白話文:

岐伯說:『皮膚是經脈所分佈的地方,邪氣如果侵犯皮膚,就會導致毛孔疏鬆。毛孔一疏鬆,邪氣就會進入經絡。經絡如果塞滿,邪氣就會蔓延到正經。正經如果塞滿,邪氣就會深入臟腑。所以皮膚有它的分界,不能隨便破壞,否則疑難雜症難以治癒,還會引發大病。』

6. 經絡論

黃帝問曰:『夫絡脈之見也,其五色各異,青、黃、赤、白、黑不同,其故何也?』

歧伯對曰:『經有常色,而絡無常變也。』

帝曰:『經之常色何如?』

曰:『心赤,肺白,肝青,脾黃,腎黑,皆亦應其經脈之色也。』

帝曰:『絡之陰陽,亦應其經乎?』

白話文:

黃帝問道:「絡脈所顯現的顏色各異,有青、黃、赤、白、黑之分,這些不同的顏色有何緣故?」

歧伯回答說:「經脈有固定的顏色,而絡脈的顏色則會變化。」

黃帝問道:「經脈的固定顏色是怎樣的?」

歧伯回答說:「心屬紅色,肺屬白色,肝屬青色,脾屬黃色,腎屬黑色,它們的顏色與其經脈的顏色相應。」

黃帝問道:「絡脈的陰陽屬性,也與經脈相應嗎?」

曰:『陰絡之色應其經,陽絡之色變無常,隨四時而行也。寒多則凝泣,凝泣則青黑;熱多則淖澤,淖澤則黃赤,此皆常色,謂之無病。五色具見者,謂之寒熱。』

白話文:

意思是:陰經的脈絡顏色應和其所屬的經脈,而陽經的脈絡顏色則變化無常,隨著四季而變化。寒氣多則血液凝滯,凝滯則呈現青黑色;熱氣多則血液滑潤,滑潤則呈現黃紅色。這些都是正常的顏色,稱為無病。如果五種顏色都出現,則稱為寒熱。

7. 骨空論

黃帝問曰:『余聞風者百病之始也,以針治之奈何?』

白話文:

黃帝問道:「我聽說風是導致百種疾病的開始,用針灸來治療它,該如何操作呢?」

歧伯對曰:『風從外入,令人振寒,汗出頭痛,身重惡寒,治在風府,調其陰陽,不足則補,有餘則瀉。大風頸項痛,刺風府。大風汗出,灸譩譆,以手壓之,令病者呼譩譆,譩譆應手。從風憎風,刺眉頭即攢竹刺三分,若灸三壯。;失枕在肩上橫骨間即缺盆。;折使搖臂,齊肘正,灸脊中即背陽關,針五分,灸三壯。

白話文:

歧伯回答說:「風從外侵入,會讓人發抖、出冷汗、頭痛、身體沉重、怕冷,治療的部位在風府穴,要調整陰陽平衡,不足的補,過剩的瀉。

嚴重的風症,脖子和後腦勺會疼痛,可以針刺風府穴。風症出汗,可以艾灸譩譆穴,用手壓著,讓病人呼「譩譆」的音,譩譆穴會有相應的反應。

因風寒而憎惡風,可以針刺眉毛中間的攢竹穴,針刺深度三分,也可以艾灸三壯。失枕(落枕)部位在肩上橫骨之間的缺盆穴。

骨折後使手肘無法抬高,需要艾灸背上的陽關穴,針刺深度五分,艾灸三壯。

;眇絡季脅引少腹而痛脹,刺譩譆眇謂俠脊兩旁空軟處。;腰痛不可以轉搖,急引陰卵,刺八髎與痛上,八髎在腰尻分間;鼠瘻寒熱,還刺寒府,寒府在胕膝外解營。取膝上外者,使之拜;取足心者,使之跪也。』

白話文:

  • 藐絡季脅引少腹而痛脹:刺取譩譆藐,在脊柱兩旁空軟處。
  • 腰痛不可以轉動:急迫牽引陰囊,刺八髎穴位與疼痛的上方,八髎穴在腰部和臀部接合的地方。
  • 鼠瘻寒熱:回復針刺寒府穴,寒府穴在膝蓋外部,解開營氣。如果取膝蓋上方,會讓病人拜倒;如果取腳心,會讓病人跪下。

8. 刺水熱穴論

黃帝問曰:『少陰何以主腎?腎何以主水?』

白話文:

黃帝詢問道:「少陰為甚麼主宰腎臟?腎臟又為何主宰水?」

歧伯曰:『腎者,至陰也;至陰者,盛水也;肺者,太陰也;少陰者,冬脈也。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

帝曰:『腎何以能聚水而生病?』

白話文:

岐伯說:「腎是至陰之臟;至陰之臟,就是儲存水液的臟器;肺是太陰之臟;少陰脈是冬季的脈象。所以水的根本在腎,水的末端在肺,這些都是積水。」

黃帝問道:「腎臟為何能聚集水分而致病?」

歧伯曰:『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上下溢於皮膚,故為胕腫。胕腫者,聚水而生病也。』

帝曰:『諸水皆生於腎乎?』

白話文:

歧伯說:『腎臟是胃的關卡,如果關卡功能不好,就會積聚水液,並流向與它類似的部位。水液在皮膚上下溢出,就會形成水腫。水腫是一種因水液積聚而導致的疾病。』

黃帝問:「所有體內的液體都是源自腎臟嗎?」

曰:『腎者牝臟也,地氣上者屬於腎,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陰。勇而勞甚,則腎汗出,腎汗出逢於風,內不得入於臟腑,外不得越於皮膚,客於玄府,行於皮裡,傳於胕腫,本之於腎,名曰風水。所謂玄府者,汗孔也。』

帝曰:『水俞五十七處者,是何主也?』

白話文:

說:「腎臟是陰性的臟器,地氣上升的部分歸屬於腎,腎臟負責生成體液,所以稱為至陰。如果人過於勇猛勞累,就會出腎汗,腎汗如果遇到風,就會無法回到臟腑,也無法穿透皮膚,停留在毛孔,流竄在皮肉之間,導致肢體浮腫,而這些症狀的根源在於腎臟,這就是所謂的『風水』。所謂的玄府,就是汗孔。」

天帝問:「水俞穴有五十七個,它們主要負責什麼?」

歧伯曰:『腎俞五十七穴,積陰之所聚也,水所從出入也。尻上五行行五者,此腎俞,故水病下為胕腫大腹,上為喘呼,不得臥者,標本俱病,故肺為喘呼?腎為水腫,肺為逆不得臥,分為相輸俱受者,水氣之所留也。伏兔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腎之街也,三陰之所交結於腳也。

白話文:

歧伯說:「腎俞穴位有五十七個,是積聚陰寒的地方,也是水氣進出的通道。臀部上面五條線,每條線有五個穴位,這些就是腎俞穴。所以水氣病變,往下會導致小腹腫脹、腹部積水。往上會出現喘息咳嗽,沒法躺著睡。標本病變同時發生,所以肺出現喘息,腎出現水腫。肺部逆氣會導致躺不下去。分而論之,這兩種情況都是因為水氣留滯造成的。腰部『伏兔』穴位往上數,每條線有五個穴位,這是腎的街道,是三條陰經在足部的交匯處。

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腎脈之下行也,名曰太衝。凡五十七穴者,皆臟之陰絡,水之所客也。』

帝曰:『春取絡脈分肉何也?』

曰:『春者木始治,肝氣始生,肝氣急,其風疾,經脈常深,其氣少,不能深入,故取絡脈分肉間。』

帝曰:『夏取盛經分腠何也?』

白話文:

踝關節以上六處穴道,排列成一排的行經,這便是足少陰腎經之下行路線,名為太衝穴。總共有五十七個穴位,都屬於臟腑的陰絡,是水氣經過的地方。

黃帝問:「春天取絡脈分肉治療,有什麼道理嗎?」

答:「春天是木氣開始發生的時候,肝氣也開始生長了,肝氣旺盛,其風氣也疾速,經脈通常藏得深,而這時的氣血較少,深入不了,所以取用絡脈分肉之間治療。」

黃帝問:「夏天取盛經分腠治療,有什麼道理嗎?」

曰:『夏者火始治,心氣始長,脈瘦氣弱,陽氣流溢,熱熏分腠,內至於經,故取盛經分腠,絕膚而病去者,邪居淺也。所謂盛經者,陽脈也。』

帝曰:『秋取經俞何也?』

白話文:

所謂夏季,是火氣開始旺盛的時節,心氣也開始增長。此時脈搏較弱,陽氣散佈在外,熱氣薰蒸皮層的分腠,而侵入經脈。因此以盛經分腠的手法取穴,穴位穿透皮膚,可以消除疾病,是因為邪氣所在較淺。所謂的盛經,就是陽性的經脈。

黃帝問:「秋天收藏經脈氣血的原因是什麼?」

曰:『秋者金始治,肺將收殺,金將勝火,陽氣在合,陰氣初勝,濕氣及體,陰氣未盛,未能深入,故取俞以瀉陰邪,取合以虛陽邪,陽氣始衰,故取於合。』

帝曰:『冬取井滎何也?』

白話文:

作者說:「秋天是金氣開始強盛的季節,肺氣開始收斂,金氣會勝過火氣,陽氣開始內合,陰氣初起。濕氣會影響身體,但陰氣尚未旺盛,無法深入體內。因此,我們應該取用俞穴來瀉出陰邪,取用合穴來虛耗陽邪,因為陽氣開始衰弱,所以我們應該取用合穴。」

黃帝詢問:「冬天取足三里穴有什麼用意?」

曰:『冬者水始治,腎方閉,陽氣衰少,陰氣堅盛,巨陽伏沉,陽氣乃去,故取井以下陰逆,取滎以實陽氣。故曰:「冬取井滎,春不鼽衄。」此之謂也。』

帝曰:『夫子言治熱病五十九俞,願聞其處,因聞其意。』

白話文:

說:「冬天是水開始治理的時候,腎臟正處於封閉狀態,陽氣衰弱,陰氣強盛,太陽之氣潛伏沉降,陽氣便會消退,因此在冬天取井穴以下的陰逆穴,以及滎穴來滋養陽氣。所以說:『冬天取井穴和滎穴,春天就不會鼻出血。』這就是這個道理。」

黃帝說:「先生講治熱病的五十九個腧穴,我想聽聽它們的位置,並且想了解它們的道理。」

歧伯曰:『頭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諸陽之熱逆也。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瀉胸中之熱也;氣街、三里、巨虛上下廉,此八者,以瀉胃中之熱也;雲門、髃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瀉四肢之熱也;五臟俞旁五,此十者,以瀉五臟之熱也。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熱之左右也。』

帝曰:『人傷於寒而傳為熱,何也?』

歧伯曰:『夫寒盛,則生熱也。』

白話文:

歧伯說:「頭上有五行經絡通達,可以緩解太陽之熱逆。大杼、膺俞、缺盆、背俞等八個穴位,可以疏散胸中的熱氣;氣街、三里、巨虛上下廉等八個穴位,可以疏散胃中的熱氣;雲門、髃骨、委中、髓空等八個穴位,可以疏散四肢的熱氣;五臟俞旁的五個穴位,可以疏散五臟的熱氣。以上提到的五十九個穴位,都是疏散熱氣的要穴。」

黃帝問:「人因寒傷而轉為熱病,這是什麼原因?」

歧伯回答:「寒氣盛極,便會產生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