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洲

《針灸大成》~ 卷一 (5)

回本書目錄

卷一 (5)

1. 調經論

黃帝問曰:『有餘不足,余已聞虛實之形,不知其何以生?』

歧伯曰:『氣血以並,陰陽相傾,氣亂於衛,血逆於經。血氣離居,一實一虛。血並於陰,氣並於陽,故為驚狂;血並於陽,氣並於陰,乃為炅中;血並於上,氣並於下,心煩惋喜怒;血並於下,氣並於上,亂而喜忘上下謂膈上下。。』

帝曰:『血並於陰,氣並於陽,如是血氣離居,何者為實?何者為虛?』

歧伯曰:『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是故氣之所並為血虛,血之所並為氣虛。』

帝曰:『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今夫子乃言血並為虛,氣並為虛,是無實乎?』

歧伯曰:『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故氣並則無血,血並則無氣,今血與氣相失,故為虛焉。絡之與孫脈,俱輸於經,血與氣並,則為實焉。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

帝曰:『實者何道從來?虛者何道從去?虛實之要,願聞其故。』

歧伯曰:『夫陰與陽皆有俞會。陽注於陰,陰滿之外,陰陽勻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夫邪之生也,或生於陰,或生於陽。其生於陽者,得之風雨寒暑;其生於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

帝曰:『風雨之傷人奈何?』

曰:『風雨之傷人也,先客於皮膚,傳入於孫脈,孫脈滿則傳入於絡脈,絡脈滿則輸於大經脈,血氣與邪並客於分腠之間,其脈堅大,故曰實。實者外堅充滿,不可按之,按之則痛。』

帝曰:『寒濕之傷人奈何?』

曰:『寒濕之中人也,皮膚不收,肌肉堅緊,榮血泣,衛氣去,故曰虛。虛者聶辟氣不足,按之則氣足以溫之,故快然而不痛。』

帝曰:『陰之生實奈何?』

曰:『喜怒不節,則陰氣上逆,上逆則下虛,下虛則陽氣走之,故曰實矣。』

帝曰:『陰之生虛奈何?』

曰:『喜則氣下,悲則氣消,消則脈虛空,因寒飲食,寒氣熏滿,則血泣氣去,故曰虛矣。』

帝曰:『經言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余已聞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

歧伯曰:『陽受氣於上焦,以溫皮膚分肉之間,今寒氣在外,則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則寒氣獨留於外,故寒慄。』

帝曰:『陰虛生內熱奈何?』

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

帝曰:『陽盛生外熱奈何?』

曰:『上焦不通利,則皮膚致密,腠理閉塞,玄府不通,衛氣不得泄越,故外熱。』

帝曰:『陰盛生內寒奈何?』

曰:『厥氣上逆,寒氣積於胸中而不瀉,不瀉則溫氣去,寒獨留,則血凝泣,凝則脈不通,其脈盛大以澀,故中寒。』

帝曰:『陰與陽並,血氣以並,病形以成,刺以奈何?』

曰:『刺此者,取之經隧,取血於營,取氣於衛。用形哉,因四時多少高下。』

帝曰:『夫子言虛實者有十,生於五臟,五臟五脈耳。夫十二經脈,皆生其病,今夫子獨言五臟,夫十二經脈者,皆絡三百六十五節,節有病,必被經脈,經脈之病,皆有虛實,何以合之?』

歧伯曰:『五臟者,故得六腑與為表裡,經絡支節,各生虛實,其病所居,隨而調之。病在脈,調之血;病在血,調之絡;病在氣,調之衛;病在肉,調之分肉;病在筋,調之筋;病在骨,調之骨。燔針劫刺其下及與急者,病在骨,淬針藥熨。病不知所痛,兩蹻為上。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則繆刺之。痛在於左而右脈病者,巨刺之。必謹察其九候,針道備矣。』

白話文:

黃帝問道:「陰陽失衡,我已經了解虛實的表現,但不知道它們是如何產生的?」

岐伯回答:「氣血並行,陰陽互相影響。如果氣在衛氣層次混亂,血在經脈中逆行。氣血不能和諧共處,就會出現一個實證、一個虛證。如果血偏聚於陰分,氣偏聚於陽分,就會導致驚狂。如果血偏聚於陽分,氣偏聚於陰分,就會導致熱病。如果血偏聚於上,氣偏聚於下,就會導致心煩、情緒不穩。如果血偏聚於下,氣偏聚於上,就會導致思緒混亂、健忘,上下部位指的就是膈膜的上下。」

黃帝問:「血偏聚於陰分,氣偏聚於陽分,像這樣氣血不能和諧共處,那哪種情況屬於實證?哪種屬於虛證?」

岐伯回答:「氣血喜歡溫暖而厭惡寒冷。寒冷時氣血運行不暢,溫暖時氣血順暢運行。所以氣偏聚的地方就導致血虛,血偏聚的地方就導致氣虛。」

黃帝問:「人身上最重要的就是氣和血,你現在說血偏聚導致虛,氣偏聚也導致虛,那不就沒有實證了嗎?」

岐伯回答:「有的就是實證,沒有的就是虛證。所以氣偏聚就會導致血不足,血偏聚就會導致氣不足。現在氣血失調,所以為虛。絡脈和孫脈,都把氣血輸送到經脈,氣血調和,就可以稱為實證。如果血和氣都向上走,就會導致大厥,厥證嚴重會突然死亡,如果氣恢復正常就會活過來,如果不能恢復就會死亡。」

黃帝問:「實證是怎麼來的?虛證又是怎麼走的?我想知道虛實的根本原因。」

岐伯回答:「陰陽都有交會處。陽氣注入陰分,陰分充滿後會流向體外,陰陽達到平衡,就可以維持身體的正常運作,脈象平和,就稱為正常人。邪氣的產生,有的來自陰分,有的來自陽分。來自陽分的,多因風、雨、寒、暑等自然環境因素所致;來自陰分的,多因飲食、起居、情緒等因素所致。」

黃帝問:「風雨是如何傷害人的呢?」

岐伯答:「風雨侵襲人體,會先停留在皮膚表面,然後傳入孫脈,孫脈充滿後,傳入絡脈,絡脈充滿後,再輸入到大經脈。邪氣與氣血一同停留在肌肉間的空隙,脈象就會變得堅硬有力,所以稱為實證。實證表現為外部充實堅硬,不能按壓,按壓會感到疼痛。」

黃帝問:「寒濕是如何傷害人的呢?」

岐伯答:「寒濕侵襲人體,皮膚會失去收縮能力,肌肉會變得僵硬,氣血運行不暢,衛氣功能減弱,所以稱為虛證。虛證表現為身體疲憊,氣不足,按壓時會感到溫熱舒適,不覺得疼痛。」

黃帝問:「陰分如何產生實證呢?」

岐伯答:「如果情緒波動過大,就會導致陰氣上逆,陰氣上逆則下焦虛弱,下焦虛弱就會導致陽氣上走,所以稱為實證。」

黃帝問:「陰分如何產生虛證呢?」

岐伯答:「如果過於高興,氣會下沉;如果過於悲傷,氣會消散,氣散則脈象空虛。這時如果再受寒或飲食不當,寒氣就會積聚,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所以稱為虛證。」

黃帝問:「醫經上說,陽虛則體表寒冷,陰虛則體內發熱,陽盛則體表發熱,陰盛則體內寒冷,我已經聽說過了,但不知道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岐伯答:「陽氣在人體上焦部位,負責溫煦皮膚和肌肉。現在如果寒邪侵襲體表,就會導致上焦不通暢,上焦不通暢,寒邪就只能停留在體表,所以會感覺寒冷怕冷。」

黃帝問:「陰虛導致體內發熱,是什麼原因?」

岐伯答:「如果過度勞累,導致形體氣血衰弱,脾胃運化能力減弱,上焦無法正常運行,下焦也不通暢,就會導致胃熱,熱氣向上熏蒸胸腔,所以會感覺體內發熱。」

黃帝問:「陽盛導致體表發熱,是什麼原因?」

岐伯答:「如果上焦不通暢,皮膚會變得緊密,毛孔閉塞,導致衛氣無法正常疏泄,所以會感覺體表發熱。」

黃帝問:「陰盛導致體內寒冷,是什麼原因?」

岐伯答:「如果氣機上逆,寒氣積聚在胸中不能排出,不能排出就會導致陽氣無法溫煦,寒氣獨留體內,就會導致血液凝滯,脈絡不通,脈象變得洪大而澀滯,所以會感覺體內寒冷。」

黃帝問:「陰陽失衡,氣血失調,疾病就形成了,那要如何治療呢?」

岐伯答:「治療時,要從經脈通道入手,取血在營分,取氣在衛分。用針刺的時候,要根據四時的變化、病情的輕重、部位的高低來調整。」

黃帝問:「你說的虛實有十種,都與五臟有關,五臟和五脈而已。但是人體有十二經脈,都會產生疾病,你卻只講五臟。十二經脈與三百六十五個關節相連,關節有病,一定會影響到經脈,經脈有病,也會有虛實之分,要如何解釋這些呢?」

岐伯答:「五臟與六腑互為表裡,經絡、支節也都有各自的虛實變化,治療時要根據病邪所在的部位進行調整。病在經脈,就調血;病在血液,就調絡脈;病在氣分,就調衛氣;病在肌肉,就調分肉;病在筋,就調筋;病在骨,就調骨。如果針刺後效果不明顯,就要用火針灼燒或快速刺入的方法,針對病情緊急的地方進行治療。如果病在骨頭,可以用燒熱的針刺入,再用藥物熱敷。如果不知道疼痛的具體位置,就從兩蹻穴入手。如果身體某部位疼痛,但脈象沒有異常,就要進行繆刺法。如果左邊身體疼痛,右邊脈象有問題,就用巨刺法。總之,一定要仔細觀察脈象,這樣才能掌握針刺治療的精髓。」

2. 繆刺論

黃帝問曰:『余聞繆刺,未得其意,何謂繆刺?』

歧伯對曰:『夫邪客於皮毛,入舍於孫絡,留而不去,閉塞不通,不得入於經,流溢於大絡,而生奇病也大絡十五絡也。。夫邪客大絡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與經相干,而布於四末,其氣無常處,不入於經俞,命曰繆刺四末,謂四肢也。。』

帝曰:『願聞繆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奈何?其與巨刺何以別之?』

曰:『邪客於經,左盛則右病,右盛則左病,亦有移易者謂病易且移。左痛未已而右脈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經,非絡脈也。故絡病者,其痛與經脈繆處,故命曰繆刺。』

帝曰:『願聞繆刺奈何?取之何如?』

對曰:『邪客於足少陰之絡,令人卒心痛,暴脹,胸脅支滿,無積者,刺然骨之前出血,如食頃而已。不已,左取右,右取左,病新發者,取五日已。邪客於手少陽之絡,令人喉痺,舌卷,口乾,心煩,臂外廉痛,手不及頭,刺手小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痏關衝穴,痏,瘡也。壯者立已,老者有頃已,左取右,右取左,此新病,數日已。

邪客於足厥陰之絡,令人卒疝暴痛,刺足大趾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痏,大敦穴,兩腳俱刺,故曰各一痏。男子立已,女子有頃已,左取右,右取左。邪客於足太陽之絡,令人頭項肩痛,刺足小趾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痏,立已至陰,一云小指外側。不已,刺外踝下三痏,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頃已金門。

邪客於手陽明之絡,令人氣滿胸中,喘息而支胠,胸中熱,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商陽,一云次指內側。去端如韭葉,各一痏,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頃已。

邪客於臂掌之間,不可得屈,刺其踝後人手本節踝。先以指按之痛,乃刺之。以月死生為數,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月半以前為生,月半以後為死。邪客於足陽蹻之脈,令人目痛從內眥始。刺外踝之下半寸所各二痏,左刺右,右刺左,如行十里頃而已。

人有所墮墜,惡血留內,腹中滿脹,不得前後,先飲利藥,此上傷厥陰之脈,下傷少陰之絡,刺足內踝之下,然骨之前血脈出血,刺足跗上動脈衝陽。不已,刺三毛上各一痏三毛大敦穴。見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善悲驚不樂,刺如上方。邪客於手陽明之絡,令人耳聾,時不聞音,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痏,立聞商陽。不已,刺中指爪甲上與肉交者,立聞中衝。

;其不時聞者,不可刺也絡氣已絕,故不刺。耳中生風者,亦刺之如此數,左刺右,右刺左。

凡痺往來,行無常處者,在分肉間痛而刺之,以月死生為數,用針者,隨氣盛衰以為痏數,針過其日數則脫氣,不及日數則氣不瀉,左刺右,右刺左,病已止,不已,復刺之如法。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漸多之,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漸少之。

邪客於足陽明之絡,令人鼽衄,上齒寒,刺足大趾次趾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痏,左刺右,右刺左厲兌。邪客於足少陽之絡,令人脅痛不得息,咳而汗出,刺足小指次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痏竅陰。不得息立已,汗出立止,咳者溫衣飲食,一日已,左刺右,右刺左,病立已,不已,復刺如法。

邪客於足少陰之絡,令人嗌痛,不可內食,無故善怒,氣上走賁上賁謂氣賁也,一云賁膈也,謂氣上走膈上。刺足下中央之脈湧泉。各三痏,凡六刺,立已,左刺右,右刺左,嗌中腫,不能內唾,時不能出唾者,刺然骨之前出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邪客於足太陰之絡,令人腰痛,引少腹控眇,不可以仰息、刺腰尻之解,兩胂之上是腰俞,以月死生為數,發針立已,左刺右,右刺左一云腰俞無左右,當是下髎穴。邪客於足太陽之絡,令人拘攣背急,引脅而痛,刺之從項始,數脊椎俠脊,疾按之應手如痛,刺之旁三痏,立已。

邪客於足少陽之絡,令人留於樞中痛,髀不可舉,刺樞中以毫針,寒則久留針,以月死生為數,立已環跳。

治諸經,刺之所過者,不病,則繆刺之。耳聾,刺手陽明,不已,刺其通脈出耳前者聽會。齒齲,刺手陽明,不已,刺其脈入齒中者,立已齦交。邪客於五臟之間,其病也,脈引而痛,時來時止,視其病,繆刺之於手足爪甲上各刺其井,左取右,右取左。視其脈,出其血,間日一刺,一刺不已,五刺已。

繆傳引上齒,齒唇寒痛,視其手背脈血者去之,足陽明中指爪甲上一痏厲兌。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各一痏商陽。立已,左取右,右取左。

邪客於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之絡,此五絡皆會於耳中,上絡左額角,五絡俱竭,令人身脈皆動,而形無知也,其狀若尸,或曰尸厥。刺足大趾內側爪甲上,去端如韭葉隱白。後刺足心湧泉。後刺足中趾爪甲上各一痏厲兌。後刺少商、中衝、神門,各一痏,立已。不已,以竹管吹其兩耳,鬄其左角之髮方一寸,燔治,飲以美酒一杯,立已。

凡刺之數,先視其經脈,切而從之,審其虛實而調之。不調者,經刺之,有痛而經不病者,繆刺之。因視其皮部有血絡者盡取之,此繆刺之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