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大成》~ 卷一 (6)
卷一 (6)
1. 經刺論
歧伯曰:『夫邪之客於形也,必先舍於皮毛,留而不去,入舍於孫脈,留而不去,入舍於絡脈,留而不去,入舍於經脈,內連五臟,散於腸胃,陰陽俱感,五臟乃傷,此邪之從皮毛而入,極於五臟之次也。如此則治其經焉。凡刺之數,先視其經脈,切而從之,審其虛實而調之,不調者,經刺之。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白話文:
歧伯說:「邪氣侵入人體時,一定會先停留在皮膚毛髮上,停留後不去,進入孫絡脈,停留後不去,進入絡脈,停留後不去,進入經脈,與五臟內連,散佈於腸胃,導致陰陽受損,五臟受傷,這是邪氣從皮膚毛髮進入,最終殃及五臟的過程。這樣的話,就從經脈處治療。針灸的次數,首先要觀察經脈情況,順著經脈切入,仔細判斷虛實,然後進行調整。不能調整的,就要用針刺。邪氣盛時就瀉掉,虛時就補,不盛不虛就根據經絡情況取穴。」
2. 巨刺論
巨刺刺經脈,繆刺刺絡脈,所以別也。
白話文:
巨刺刺經脈,細刺刺絡脈,所以不同。
歧伯曰:『痛在於左而右脈病者,則巨刺之。邪客於經,左盛則右病,右盛則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脈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經,非絡脈也。』
白話文:
歧伯說:「疼痛在左側,而右側脈搏異常的人,則需要進行大幅度針刺。邪氣侵入經絡,左側邪氣盛則右側生病,右側邪氣盛則左側生病,也會有轉移的情況,左側疼痛未癒,右側脈搏先異常。這種情況下,一定要進行大幅度針刺,必定能命中經絡,而不是絡脈。」
3. 手足陰陽流注論
歧伯曰:『凡人兩手足,各有三陰脈、三陽脈,以合為十二經也。手之三陰,從胸走至手,手之三陽,從手走至頭;足之三陽,從頭下走至足,足之三陰,從足上走入腹。絡脈傳注,周流不息,故經脈者,行血氣,通陰陽,以榮於身者也。其始從中焦,注手太陰、陽明,陽明注足陽明、太陰,太陰注手少陰、太陽,太陽注足太陽、少陰,少陰注手心主、少陽,少陽注足少陽、厥陰,厥陰復還注手太陰。其氣常以平旦為紀,以漏水下百刻,晝夜流行,與天同度,終而復始也。
白話文:
岐伯說:「一般人兩隻手腳,各有三條陰脈、三條陽脈,合起來就是十二經脈。手臂的三條陰脈,從胸部走到手臂;手臂的三條陽脈,從手臂走到頭部;腳部的三條陽脈,從頭部往下走到腳部;腳部的三條陰脈,從腳部往上走到腹部。經脈之間互相連通,循環不息,所以十二經脈的作用是運行氣血,溝通陰陽,以滋養身體。經脈的運行從中焦開始,先灌注手臂的太陰經、陽明經,陽明經再灌注腳部的陽明經、太陰經;太陰經灌注手臂的少陰經、太陽經,太陽經灌注腳部的太陽經、少陰經;少陰經灌注手臂的心主經、少陽經,少陽經灌注腳部的少陽經、厥陰經,厥陰經再回流灌注手臂太陰經。氣血的運行以天亮的時刻為準,每隔一百滴水漏的時間(約兩個小時),運行一週天,運行速度與晝夜循環相符,周而復始,永不間斷。
絡脈者,本經之旁支而別出,以聯絡於十二經者也。本經之脈,由絡脈而交他經,他經之交,亦由是焉,傳注周流,無有停息也。夫十二經之有絡脈,猶江漢之有沱潛也;絡脈之傳注於他經,猶沱潛之旁導於他水也。
白話文:
絡脈,是十二經脈旁側分出的支脈,用來連接十二條經脈。十二經脈的脈氣,通過絡脈與其他經絡相交。其他經絡之間的交會,也通過絡脈實現。絡脈就像江河中的支流,不斷地流動,沒有停歇。十二經脈有絡脈,就像江河有大大小小的支流;絡脈把脈氣輸送給其他經絡,就像支流把水流引到其他河流。
是以手太陰之支者,從腕後出次指端,而交於手陽明;手陽明之支者,從缺盆上俠口鼻,而交於足陽明;足陽明之支者,別跗上,出大指端,而交於足太陰;足太陰之支者,從胃別上膈注心中,而交於手少陰;手少陰則直自本經少衝穴,而交於手太陽,不假支授,蓋君者,出令者也。
白話文:
因此,手太陰的支脈從腕後出來,延伸到中指尖,並與手陽明交會;手陽明的支脈從缺盆上經過鼻樑,並與足陽明交會;足陽明的支脈從跗上分出,延伸到大腳趾尖,並與足太陰交會;足太陰的支脈從胃分出,上行穿過橫膈注於心臟,並與手少陰交會;手少陰則直接從本經的少衝穴出來,並與手太陽交會,不需要依附其他支脈,因為君脈發號施令,不用藉助於其他支脈。
手太陽之支者,別頰上至目內眥,而交於足太陽;足太陽之支者,從膊內左右別下合膕中,下至小指外側端,而交於足少陰。足少陰之支者,從肺出注胸中,而交於手厥陰;手厥陰之支者,從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而交於手少陽;手少陽之支者,從耳後出至目銳眥,而交於足少陽;足少陽之支者,從跗上入大趾爪甲出三毛,而交於足厥陰;足厥陰之支者,從肝別貫膈上注肺,而交於手太陰也。
白話文:
手太陽經的分支:從耳朵上方分出,向上經過臉頰,到達眼睛內角,再與足太陽經相交。
足太陽經的分支:從肩窩內側左右分開,向下會合在大腿中間,再向下到達小指外側尖端,與足少陰經相交。
足少陰經的分支:從肺中分出,貫穿胸部,與手厥陰經相交。
手厥陰經的分支:從手掌中分出,沿著小指的中指(無名指)往外到指尖,與手少陽經相交。
手少陽經的分支:從耳後分出,到達眼睛的外眼角,與足少陽經相交。
足少陽經的分支:從腳背上分出,進入大腳趾的指甲,長出三根毛髮,與足厥陰經相交。
足厥陰經的分支:從肝臟分出,貫穿橫膈上行進入肺部,與手太陰經相交。
自寅時起,一晝夜,人之榮衛,則以五十度周於身,氣行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八百一十丈,運行血氣,流通陰陽,晝夜流行,與天同度,終而復始也。』
白話文:
從早上三點開始,經過一天一夜的時間,人體中的陽氣和陰氣流動五十次循環於全身,呼吸一萬三千五百次,脈搏跳動八百一十丈,帶動著血液運行,使陰陽平衡。這種運行晝夜不停,就像天體運行一樣,循環往復,生生不息。
4. 衛氣行論
黃帝問曰:『衛氣之在於身也,上下往來不以期,候氣而刺之,奈何?』
白話文:
黃帝問道:「衛氣在人體內,上下往來無定時,如果要按照候氣的時機來刺穴,該如何操作?」
伯高曰:『分有多少,日有長短,春秋冬夏,各有分理,然後常以平旦為紀,以夜盡為始。是故一日一夜水下百刻,二十五刻者,半日之度也,常如是無已。日入而止,隨日之長短,各以為紀而刺之,謹候其時,病可與期。失時反候者,百病不治。故曰:「刺實者,刺其來也;刺虛者,刺其去也。
白話文:
伯高說:「時間有不同的長短,一天有白天和黑夜,一年四季有春夏秋冬,這些都有各自的規律。因此,通常以早晨為一日的開始,以夜幕降臨時為一日的結束。所以,一日一夜的時間約有100刻,25刻代表半日。這種規律一直持續不變,隨著日光的長短而有所調整,各自分別作為針灸的時機和穴位選擇的依據。準確掌握這些時間,就能預測疾病的變化。而如果錯過適當的時機,針灸治療將毫無效果。所以說:『刺實者,就是針刺疾病發作的時候;刺虛者,就是針刺疾病緩解的時候。』」
」此言氣存亡之時,以候虛實而刺之。是故謹候氣之所在而刺之,是謂逢時。病在於三陽,必候其氣在於陽而刺之;病在於三陰,必候其氣在陰分而刺之。
白話文:
這是說在決定刺穴時,要觀察病人在氣血運行的虛實狀況。因此,仔細觀察氣所在的位置再施針,才能把握時機。如果疾病在三陽經,就必須等到氣運行到陽經時才刺針;如果疾病在三陰經,就必須等到氣運行到陰經時才刺針。
水下一刻人氣在太陽;水下二刻,氣在少陽;水下三刻,氣在陽明;水下四刻,氣在陰分;水下五刻,氣在太陽;水下六刻,氣在少陽;水下七刻,氣在陽明;水下八刻,氣在陰分;水下九刻,氣在太陽;水下十刻,氣在少陽;水下十一刻,氣在陽明;水下十二刻,氣在陰分;水下十三刻,氣在太陽;水下十四刻,氣在少陽;水下十五刻,氣在陽明;水下十六刻,氣在陰分;水下十七刻,氣在太陽;水下十八刻,氣在少陽;水下十九刻,氣在陽明;水下二十刻,氣在陰分。
白話文:
- 第 1、5、9、13、17 小時:氣在陽明經
- 第 2、6、10、14、18 小時:氣在少陽經
- 第 3、7、11、15、19 小時:氣在太陽經
- 第 4、8、12、16、20 小時:氣在陰經
水下二十一刻,氣在太陽;水下二十二刻,氣在少陽;水下二十三刻,氣在陽明;水下二十四刻,氣在陰分;水下二十五刻,氣在太陽,此半日之度也。從房至畢一十四舍,水下五十刻,日行半度,回行一舍,水下三刻與七分刻之四。大要曰:「常以日之加於宿上也。」人氣在太陽,是故日行一舍,人氣行三陽,行與陰分,常如是無已,天與地同紀,紛紛𤽉𤽉終而復始,一日一夜,水下百刻而盡矣。』
白話文:
在一天的二十四小時中,早晨五點到七點,氣在太陽經;七點到九點,氣在少陽經;九點到十一點,氣在陽明經;十一點到一點,氣在陰分;一點到三點,氣又在太陽經。這是白天的一半時程。從天上的房宿到畢宿,一共十四個星座,一天當中太陽運行半個星座,等於十二個小時,還加上三個小時四十分鐘。總的來說,就是太陽每天都行經宿星之上。當人的氣在太陽經時,太陽就會運行一個星座;當人的氣運行於三陽經或陰分時,太陽也會按照這個順序運行。天地間的運行是有規律的,周而復始,一天一夜就是十二個時辰。
5. 診要經終論
黃帝問曰:『診要何如?』
白話文:
黃帝詢問到:「診脈的方法究竟如何?」
歧伯對曰:『正月、二月、天氣始方,地氣始發,人氣在肝;三月、四月,天氣正方,地氣定發,人氣在脾;五月、六月,天氣盛,地氣高,人氣在頭;七月、八月,陰氣始殺,人氣在肺;九月、十月,陰氣始冰,地氣始閉,人氣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復,地氣合,人氣在腎。故春刺散俞及與分理,血出而止,甚者傳氣,間者環也。
白話文:
歧伯回答說:「正月、二月,天氣和地氣開始通達,人體氣血在肝臟;三月、四月,天氣正式通達,地氣順利運行,人體氣血在脾胃;五月、六月,天氣炎熱,地氣上升,人體氣血在頭部;七月、八月,陰氣開始聚集,人體氣血在肺部;九月、十月,陰氣開始凝結,地氣開始閉藏,人體氣血在心臟;十一月、十二月,寒冰完全形成,地氣閉合,人體氣血在腎臟。所以,春天針刺散俞穴和分理穴,出血後停止,嚴重者再行針刺,輕微者可以待一段時間。」
夏刺絡俞,見血而止,盡氣閉環,痛病必下。秋刺皮膚循理,上下同法,神變而止。冬刺俞竅於分理,甚者直下,間者散下。
白話文:
在夏天,刺絡放血,見血後便停止,封住氣血,疼痛的疾病一定會緩解。 在秋天,刺穿皮膚沿著經絡進行,上下都用同樣的方法,神氣變化後便停止。 在冬天,刺俞穴和竅位處在經絡分界處,嚴重的疾病會直接緩解,較輕的疾病會逐漸緩解。
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春刺夏分,令人不嗜食,少氣。春刺秋分,令人時驚,且哭。春刺冬分,令人脹,病不愈,且欲言語。夏刺春分,令人懈惰。夏刺秋分,令人心中欲無言,惕惕如人將捕之。夏刺冬分,令人少氣,時欲怒。秋刺春分,令人惕然,欲有所為,起而忘之。
白話文:
不同的季節有不同的影響,治療方法應針對當季特徵。
春季針灸過度到夏季,會讓人不想吃飯、氣虛。 春季針灸過度到秋季,會讓人時常受到驚嚇,還會哭泣。 春季針灸過度到冬季,會讓人腹脹,病情難癒,還有想說話的慾望。
夏季針灸過度到春季,會讓人懶惰。 夏季針灸過度到秋季,會讓人心中有所想卻說不出來,提心吊膽好像有人要抓他。 夏季針灸過度到冬季,會讓人氣虛,時常想生氣。
秋季針灸過度到春季,會讓人精神緊張,想做某些事,但起身後又忘記。
秋刺夏分,令人益嗜臥,且善夢。秋刺冬分,令人洒洒時寒。冬刺春分,令人臥不能眠。冬刺夏分,令人氣上,發為諸痺。冬刺秋分,令人善渴。』
白話文:
秋季在夏至那天進行針灸,容易使人嗜睡,而且會做很多夢。秋季在冬至那天進行針灸,容易使人精神振奮,時常感到寒冷。冬季在春分那天進行針灸,容易使人失眠。冬季在夏至那天進行針灸,容易使氣息上升,引發各種疾病。冬季在秋分那天進行針灸,容易使人乾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