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洲

《針灸大成》~ 卷一 (7)

回本書目錄

卷一 (7)

1. 刺禁論

黃帝問曰:『願聞禁數?』

白話文:

黃帝問道:「希望能聽一聽關於禁忌的事情。」

歧伯曰:『臟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於左,肺藏於右,心部於表,腎治於裏,脾謂之使,胃為之市。膈肓之上,中有父母,七節之旁,中有小心,謂腎神,從之有福,逆之有咎。

白話文:

歧伯說:「五臟有重要的部位,不能不仔細觀察。肝臟位於左側,肺部藏於右側,心包位於胸腔表面,腎臟主導身體內部,脾臟被稱為使者,胃部稱為市集。橫膈膜以上,中央有『心神』,肋骨之間有『腎神』,順從它們會有福氣,違背它們會遭殃。」

刺中心,一日死,其動為噫;刺中肝,五日死,其動為語一作欠。;刺中腎,六日死一作三日。其動為嚏;刺中肺,三日死,其動為咳;刺中脾,十日死,其動為吞;刺中膽,一日半死,其動為嘔。

白話文:

針刺到心臟,一天內會死亡,它的症狀是嘆氣。

針刺到肝臟,五天內會死亡,它的症狀是說話或打哈欠。

針刺到腎臟,六天(或三天)內會死亡,它的症狀是打噴嚏。

針刺到肺臟,三天內會死亡,它的症狀是咳嗽。

針刺到脾臟,十天內會死亡,它的症狀是吞嚥困難。

針刺到膽臟,一天半內會死亡,它的症狀是嘔吐。

刺足跗上,中大脈,血出不止,死;刺面,中溜脈,不幸為盲;刺頭,中腦戶,入腦立死;刺舌下,中脈太過,血出不止為喑;刺足下布絡,中脈,血不出為腫;刺郄,中大脈,令人仆脫色;刺氣街,中脈,血不出,為腫鼠仆;刺脊間,中髓為傴;刺乳上,中乳房,為腫根蝕;刺缺盆中內陷,氣泄,令人喘咳逆;刺手魚腹內陷,為腫。

白話文:

腳背穴位刺傷:刺到大脈,血流不止,會死亡。

面部穴位刺傷 :刺中溜脈,不幸會失明。

頭部穴位刺傷 :刺中腦戶,刺入腦中,立刻死亡。

舌下穴位刺傷 :刺中大脈,血流不止,會失聲。

腳底穴位刺傷 :刺中大脈,血不出,會腫脹。

郄穴刺傷 :刺中大脈,會讓人昏倒,面色蒼白。

氣街穴刺傷 :刺中大脈,血不出,會腫脹如鼠,讓人昏倒。

脊椎穴位刺傷 :刺中脊髓,會跛腳。

乳房穴位刺傷 :刺中乳房,會導致腫脹和潰爛。

缺盆穴內陷刺傷 :會導致氣泄,引起喘咳和反胃。

手魚腹穴內陷刺傷 :會導致腫脹。

刺陰股,中大脈,血出不止,死;刺客主人內陷,中脈,為內漏耳聾;刺膝臏,出液為跛;刺臂太陰脈,出血多,立死;刺足少陰脈,重虛出血,為舌難以言;刺膺中陷,中肺,為喘逆仰息。

白話文:

針刺陰股,刺中大動脈,血流不止,會死亡; 針刺刺客的主人內部,刺到大動脈,會造成內出血性耳聾; 針刺膝蓋骨,流出液體會導致跛行; 針刺手臂的太陰脈,出血過多會立即死亡; 針刺腳的少陰脈,重度虛損出血,會導致舌頭不能說話; 針刺胸部空腔,刺中肺,會導致呼吸困難和仰頭呼吸。

刺肘中內陷,氣歸之,為不屈伸;刺陰股下三寸內陷,令人遺溺;刺腋下脅間內陷,令人咳;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滿;刺腨腸內陷,為腫;刺眶上陷骨,中脈,為漏為盲;刺關節中,液出,不得屈伸。

白話文:

  1. 刺入肘部內側,傷及筋脈,導致氣血流通不暢,造成手臂無法屈伸。

  2. 刺入大腿內側,三寸深,傷及陰氣,容易出現大小便失禁。

  3. 刺入腋下肋間內部,傷及肺部,導致咳嗽。

  4. 刺入小腹,傷及膀胱,尿液流出,腹部脹滿。

  5. 刺入小腿後側肌肉(腨腸)內部,造成腫脹。

  6. 刺入眼眶上方凹陷的部位,傷及血管,導致鼻涕或淚液流出,嚴重時可致失明。

  7. 刺入關節處,導致液體流出,造成關節疼痛、無法屈伸。

無刺大醉,令人氣亂一作脈亂。無刺大怒,令人氣逆;無刺大勞人;無刺新飽人;無刺大飢人;無刺大渴人;無刺大驚人;新內無刺,已刺勿內;已醉勿刺,已刺勿醉;新怒勿刺,已刺勿怒;新勞勿刺,已刺勿勞;已飽勿刺,已刺勿飽;已飢勿刺,已刺勿飢;已渴勿刺,已刺勿渴;乘車來者,臥而休之,如食頃乃刺之;出行來者,坐而休之,如行十里乃刺之;大驚大恐,必定其氣乃刺之。

◎五奪不可瀉:

白話文:

  • 喝醉酒的人,會導致氣血混亂。
  • 極度憤怒的人,會導致氣血逆行。
  • 過度勞累的人,不宜針灸。
  • 剛吃飽的人,不宜針灸。
  • 極度飢餓的人,不宜針灸。
  • 極度口渴的人,不宜針灸。
  • 極度驚嚇的人,不宜針灸。
  • 還未針灸的人,在某些情況下不適合針灸;已針灸的人,也應在某些情況下避免針灸。
  • **不宜針灸的情況:**喝醉酒、極度憤怒、過度勞累、剛吃飽、極度飢餓、極度口渴。
  • 乘坐車輛來就診的人,應臥牀休息一會兒,休息時間約為吃飯時間長度後再針灸。
  • 步行來就診的人,應坐下休息一會兒,休息距離約為走十里路長度後再針灸。
  • 極度驚嚇、極度恐懼的人,應等到氣血平穩後再針灸。

◎五奪不可瀉:

不可執行瀉法的五種情況:

歧伯曰:『形容已脫,是一奪也。大脫血之後,是二奪也。大汗之後,是三奪也。大泄之後,是四奪也。新產大血之後,是五奪也,此皆不可瀉。』

白話文:

岐伯說:『面容失色,這是第一次損耗。大出血後,這是第二次損耗。大汗淋漓後,這是第三次損耗。大瀉下後,這是第四次損耗。女子生產後大出血,這是第五次損耗,這些情況都不可以再瀉下治療。』

2. 刺法論

黃帝問曰:『人虛即神游失守位,使鬼神外干,是致夭亡,何以全真?願聞刺法。』

白話文:

黃帝問道:「人體虛弱時,神魂就會飄散不定,失去本位,導致鬼神從外侵擾,招致死亡,如何才能保全真氣?希望聽聞針灸之法。」

黃帝詢問:「人體虛弱時,神魂就會遊離出體,失去原有的位置,導致外界的鬼神趁虛而入,造成死亡,如何才能保護自身的真氣?希望能夠聽聞針灸之法。」

歧伯曰:『神移失守,雖在其體,然不致死,或有邪干,故令夭壽。只如厥陰失守,天已虛,人氣肝虛,感天重虛,即魂游於上肝虛、天虛、又遇出汗,是謂三虛。神游上位,左無英君,神光不聚,白尸鬼至,令人卒亡。邪干厥陰大氣,身溫猶可刺之目有神采,心腹尚溫,口中無涎,舌卵不縮。

白話文:

歧伯說:「精神失去控制,雖然還在身體內,但不能維持生命,或者有邪氣侵擾,所以導致夭折。比如厥陰失守,身體極度虛弱,肝氣虛弱,受到天虛的影響,更加虛弱,導致魂魄遊離在頭部。肝虛、天虛,又遇上出汗,叫做三虛。神魂遊離在上,缺乏主宰,神光無法聚集,白屍鬼就會出現,導致人突然死亡。邪氣侵犯厥陰大氣,雖然身體溫暖,但可以刺入眼睛還有神采,心腹還有溫度,口中沒有唾液,舌頭又扁又短。」

,刺足少陽之所過丘墟穴、針三分。咒曰:「太上元君,鬱鬱青龍,常居其左,制之三魂。」誦三遍,次呼三魂名:「爽靈、胎光、幽精。」誦三遍,次想青龍於穴下,刺之可徐徐出針,親令人按氣於口中,腹中鳴者可活;次刺肝之俞九椎下兩旁。咒曰:「太微帝君,元英制魂,貞元及本,令人青雲」。

又呼三魂名如前三遍針三分,留三呼,次進一分,留三呼,復退二分,留一呼,徐徐出針,氣及復活。

白話文:

取足少陽膽經的丘墟穴,針刺三分深。唸咒語:「太上元君,鬱鬱青龍,常居其左,制之三魂。」念三遍,接著念三魂的名字:「爽靈、胎光、幽精。」念三遍,接著想像穴位下方有一條青龍。針刺後可慢慢拔出針,讓病人閉口用鼻子呼吸,腹部如有響聲,表示可能有救。接著,針刺肝俞穴,位於第九椎骨下方兩側。唸咒語:「太微帝君,元英制魂,貞元及本,令人青雲。」

內容又呼三魂名如前三遍針三分,留三呼,次進一分,留三呼,復退二分,留一呼,徐徐出針,氣及復活。

再次呼喊三魂的名字,如前三遍。針進三分,停住三次呼吸。然後再進一分,停住三次呼吸。再退回二分,停住一次呼吸。慢慢拔出針,氣息就會恢復。

人病心虛,又遇君相二火,司天失守,感而三虛,遇火不及,黑尸鬼犯之,令人暴亡舌卵不縮、目神不變。可刺手少陽之所過陽池。咒曰:「太乙帝君,泥丸總神,丹無黑氣,來復其真。」誦三遍,想赤鳳於穴下刺三分,留一呼,次進一分,留三呼,復退留一呼,徐出捫穴,即令復活。復刺心俞五椎兩旁。

,咒曰:「丹房守靈,五帝上清,陽和布體,來復黃庭。」誦三遍刺法同前。

白話文:

當人體心氣虛弱,又同時碰到君火(肝火)和相火(腎火)過旺,而司天(陽氣)失守,導致三焦空虛,遇到火氣不夠時,會受到黑屍鬼(陰寒邪氣)侵犯,使人突然死亡,舌頭卵巢不收縮,眼睛神采不變。

此時,可以針刺手少陽經經過的陽池穴(前臂外側肘上兩寸)。咒語念道:「太乙帝君,泥丸總神,丹無黑氣,來復其真。」念誦三遍,想像有一隻赤鳳在穴位下方,針刺三分深,停留一次呼吸,然後再刺入一分,停留三次呼吸,再退回一分,停留一次呼吸,慢慢拔出針,並搓揉穴位,即可使人復活。

另外,還要針刺心俞穴(背部脊椎旁第五椎左右旁)兩側。

咒語:「丹田守住靈魂,五帝(上清)護佑,陽氣和順佈滿全身,迴歸黃庭。」誦讀三遍,刺法與前面相同。

人脾病,又遇太陰司天失守,感而三虛智意二神,游於上位,故曰失守。又遇土不及,青尸鬼犯之,令人暴亡。可刺足陽明之所過衝陽。咒曰:「常在魂庭,始清太寧,元和布氣,六甲及真。」誦三遍,先想黃庭於穴下刺三,留三,次進二,留一呼,徐徐出,以手捫。復刺脾俞十一椎下兩旁。

,咒曰:「大始乾位,總統坤元,黃庭真氣,來復游全。」誦三遍刺三,留二,進五,動氣至,徐出針。

白話文:

脾臟疾病,又逢太陰星失守,導致精神和意志兩神受影響,神遊太虛,因此稱為「神遊失守」。此時若再遇上「土不及」的情況,又遇「青屍鬼」作祟,就會讓人暴死。

治療方法:

  • 針刺足陽明經的「衝陽穴」。
  • 唸咒語:「常在魂庭,始清太寧,元和布氣,六甲及真。」念誦三遍。
  • 先在穴位下想像黃色的庭院,然後進針刺三下,留針三息;再前進兩下,留針一息;慢慢出針,用手輕觸穴位。
  • 再針刺脾俞穴,位於第十一胸椎下兩側。

咒語:「開始的時候乾位主宰坤元,黃庭之氣,來復遊走全身。」

唸三遍咒,刺針三次,留針兩次,再刺針五次,感受到氣至,慢慢拔出針。

人肺病,遇陽明司天失守,感而三虛。又遇金不及,有赤尸鬼干人,令人暴亡。可刺手陽明之所過合谷。咒曰:「青氣真全,帝符日元,七魄歸右,今復本田。」誦三遍,想白虎於穴下刺三,留三,次進二,留三,復退,留一,徐出,手捫。復刺肺俞三椎下兩旁。咒曰:「左元真人,六合氣賓,天符帝力,來入其門。

」誦三遍針一分半,留三呼,次進二分,留一呼,徐出,手捫。

白話文:

當肺部疾病和陽明經的天部失守時,會導致三陰虛弱。如果還遇到金氣不足,就會有赤屍鬼作祟,使人暴亡。

此時可以用針刺手陽明經經過的合谷穴。一邊針刺,一邊唸咒語:「青氣真全,帝符日元,七魄歸右,今復本田。」重複念誦三遍,想像白虎在合谷穴下方刺三次,留針三次,然後進針兩寸,留針三次,再退針,留針一次,慢慢拔出針,用手輕按穴位。

再針刺肺俞穴,在第三椎旁兩側。一邊針刺,一邊唸咒語:「左元真人,六合氣賓,天符帝力,來入其門。」

誦念三遍,進針一分半,停留三呼,再進針二分,停留一呼,慢慢取出,用手觸摸。

人腎病,又遇太陽司天失守,感而三虛。又遇水運不及之年,有黃尸鬼干人正氣,吸人神魂,致暴亡。可刺足太陽之所過京骨。咒曰:「元陽肓嬰,五老及真,泥丸玄華,補精長存。」想黑氣於穴下刺一分半,留三呼,進三分,留一呼,徐出針捫穴。復刺腎俞十四椎下兩旁。

白話文:

當一個人患有腎病,又遇到太陽主宰的天氣失調,導致身體氣血虧虛。如果再遇上水運欠佳的年份,會出現黃疸鬼怪侵害人體正氣,吸取人體精魂,導致突然死亡。

這種情況下,可以針灸足太陽經經過的京骨穴。一邊唸咒:「元氣滋養嬰兒,五位大神和真神保佑,泥丸宮中的玄華之氣,補充精氣,延年益壽。」一邊將針刺入穴位以下一分半深,留針三次呼吸後,再刺入三分,留針一次呼吸,然後慢慢拔出針頭,用手指按壓穴位。最後,再在腎俞穴(位於第十四椎骨下,左右兩旁)針灸。

,咒曰:「天玄日晶,太和昆靈,貞元內守,持入始清。」誦三遍刺三分,留三呼,進三分,留三呼,徐徐出針捫穴。

◎五刺應五臟論:

白話文:

呪語:天上的神祕之光,太和真氣,真元內守,持入穴位令其清淨。

念三遍呪語,針刺三分,停留三呼息,再進針三分,停留三呼息,慢慢拔針,按揉針孔。

◎五刺應五臟論:

針刺的方法有五種,分別對應人體的五臟。

歧伯曰:『凡刺有五,以應五臟。一曰半刺者,淺內而疾發,無針肉,如拔毛狀,以取皮氣,以應肺也。二曰豹文刺者,左右前後針之,中脈,以取經絡之血,以應心也。三曰關刺者,直刺左右盡筋上,以取筋痺,慎無出血,以應肝也。四曰合谷刺者,左右雞足,針於分肉之間,以取肌痺,以應脾也。五曰輸刺者,直入直出,深內至骨,以取骨痺,以應腎也。』

◎九刺應九變論:

白話文:

歧伯說:「針刺有五種方法,分別對應五臟。

第一種是『半刺』,針刺較淺,拔針較快,針不刺入肌肉,像拔毛一樣,主要用於疏通皮膚氣血,對應肺。

第二種是『豹文刺』,左右前後同時針刺,針刺較深達到經脈,主要是取經絡中的血,對應心。

第三種是『關刺』,直接針刺到筋脈盡頭,主要是疏通筋脈痺阻,注意不要出血,對應肝。

第四種是『合谷刺』,左右腳的合谷穴,針刺在分筋處,主要是疏通肌肉痺阻,對應脾。

第五種是『輸刺』,直進直出,針刺較深到達骨頭,主要是疏通骨痺,對應腎。」

◎九刺應九變論:

刺法應隨病情的九種變化而有九種不同方法:

  • **實刺:**針對實證,用針刺入皮膚較深,針感明顯,出針後孔道有血珠。
  • **虛刺:**針對虛證,用針刺入皮膚較淺,針感不明顯,出針後孔道無血珠。
  • **瀉刺:**針對實熱證,用針刺入皮膚後,迅速出針,放出較多血液。
  • **補刺:**針對虛寒證,用針刺入皮膚後,徐徐出針,放出極少血液。
  • **平刺:**針對平調證,用針刺入皮膚中層,針感適中,出針後孔道有少量血珠。
  • **徐刺:**用針緩慢刺入皮膚,適用於虛弱的患者。
  • **疾刺:**用針快速刺入皮膚,適用於實證的患者。
  • **遲刺:**用針停留較長時間在皮膚中,適用於疼痛劇烈的患者。
  • **遠刺:**用針刺入遠離病變部位的穴位,適用於治療內臟疾病。

歧伯曰:『凡刺有九,以應九變。一曰輸刺者,刺諸經榮輸、臟腧也。二曰遠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腑腧也。三曰經刺者,刺大經之結絡經分也。四曰絡刺者,刺小絡血脈也。五曰分刺者,刺分肉間也。六曰大瀉刺者,刺大膿也。七曰毛刺者,刺浮痺皮膚也。八曰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也。九曰淬刺者,燔針以取痺也。』

◎十二刺應十二經論:

白話文:

歧伯說:「針灸有九種,用以應對九種病變。第一種是輸刺,刺入經脈的榮絡輸穴和臟腑腧穴。第二種是遠道刺,病在上部就取在下部,刺入腑腧穴。第三種是經刺,刺入大經絡的結絡經分。第四種是絡刺,刺入小的絡脈。第五種是分刺,刺入肌肉間。第六種是大瀉刺,刺入大的膿腫。第七種是毛刺,刺入皮膚表面的浮腫麻痺。第八種是巨刺,左邊取穴在右邊,右邊取穴在左邊。第九種是淬刺,用燒熱的針刺入麻痺處。」

◎十二刺應十二經論:

經脈運行於人體表面,共有十二條正經。正經氣血通暢,人則健康。若正經氣血不通,即會產生疾病。因此,治療疾病時,應根據病變所在經絡,選擇相應的十二刺法進行治療。

十二刺法分為出血刺和非出血刺兩類。出血刺包括刺血、割血、挑刺、瀉血等方法;非出血刺包括按法、摩法、拿法、接法等方法。

出血刺法主要用於治療實證,即症狀明顯、病勢較重的疾病;非出血刺法主要用於治療虛證,即症狀較輕、病勢較弱的疾病。

具體而言,十二經脈的病證與相應的十二刺法對應關係如下:

  • **太陽經:**刺血、刮痧
  • **陽明經:**瀉血、按揉
  • **少陽經:**割血、摩法
  • **太陰經:**挑刺、接法
  • **少陰經:**拿法、刺血
  • **厥陰經:**瀉血、刮痧

歧伯曰:『凡刺有十二,以應十二經。一曰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後,以治心痺刺宜傍針。二曰報刺者,刺痛無常處。上下行者,直內無拔針,以左手隨病所按之,乃出針復刺也。三曰恢刺者,直刺傍之舉之前後,恢筋急,以治筋痺。四曰齊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氣少深者。

白話文:

岐伯說:「針刺的方法有十二種,用於對應十二經脈。

  1. **偶刺:**用手垂直,針尖朝向病痛處,刺入前一點,再刺入後一點,用於治療心痛,宜用針尖斜刺。
  2. **報刺:**疼痛位置不固定。針刺時直刺進去,不拔針,用左手按住病痛處,然後出針再刺。
  3. **恢刺:**垂直刺入,並在兩側前後挑動,用於舒緩筋部痙攣,治療筋痺。
  4. **齊刺:**垂直刺入一針,兩側各刺入兩針,用於治療寒氣輕微侵入的疾病。

五曰揚刺者,正內一,傍內四而浮之,以治寒氣博大者。六曰直針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氣之淺者。七曰輸刺者,直入直出,稀發針而深之,以治氣盛而熱者。八曰短刺者,刺骨痺,稍搖而深之,置針骨所,以上下摩骨也。九曰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十曰陰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後少陰也。

白話文:

五、揚刺法: 插入正中一穴,旁邊四穴淺刺,用於治療寒氣佈散廣泛的情況。

六、直針刺法: 拉起皮膚後刺入,用於治療寒氣淺表的症狀。

七、輸刺法: 直刺直出,針刺間隔較寬,且刺入較深,用於治療氣血旺盛、發熱的情況。

八、短刺法: 刺入骨痺處,輕微搖動後刺入較深,再將針置於骨頭附近,上上下下按摩骨頭。

九、浮刺法: 從側面刺入後淺刺,用於治療肌肉緊繃且寒冷的情況。

十、陰刺法: 左右同時刺入,用於治療寒厥、中寒厥,即足少陰經踝後方的寒症。

十一曰傍針刺者,宜傍刺各一,以治留痺久居者。十二曰贊刺者,直入直出,數發針而淺之出血,是謂治癰腫也。』

◎手足陰陽經脈刺論:

白話文:

第十一個方法是側邊針灸,適宜在每一側點刺一針,用來治療留下的痺痛,且已持續很長時間的患者。第十二個方法是快速針灸,直接刺入後快速拔出,反覆進行數次,輕微出血,這種方法用來治療腫痛。

◎手足陽經脈刺論

手足陽經脈刺論

陽維脈主氣,行於耳,通於目,鼻中膈,上入巔,下出髀關,循股外,下至足外側踝骨,隱行於足外側,上行至股後,貫通日月,俠脊而還,繞肩合於維道。

陽蹻脈行於耳,通於目,循額入巔,上至頭頂,下出肩,循背部外側,下行至臀,貫穿太陽,下至足外側踝骨,隱行於足外側,上至股後,貫通日月,俠脊而還,繞肩合於維道。

陽蹺脈行於耳,通於目,上入巔,下出肩,循背部外側,與陽蹻脈合於足外側踝骨,隱行於足外側,上至股後,貫通日月,俠脊而還,繞肩合於維道。

陽明脈行於耳,通於目,下出肩,循背部外側,與陽蹻脈合於足外側踝骨,隱行於足外側,上至股後,貫通日月,俠脊而還。

陽喬脈行於耳,通於目,上入巔,下出肩,循背部外側,與陽蹻脈合於足外側踝骨,隱行於足外側,上至股後,貫通日月,俠脊而還。

少陽脈行於耳後,通於目,下至肩,合於陽蹻脈,下行至足外側踝骨,隱行於足外側,上至股後,貫通日月,俠脊而還。

太陽脈行於耳後,通於目,下行至肩,合於陽蹻脈,下行至足外側踝骨,隱行於足外側,上至股後,貫通日月,俠脊而還。

少澤脈行於耳後,通於目,下行至肩,合於陽蹻脈,下行至足外側踝骨,隱行於足外側,上至股後,貫通日月,俠脊而還。

巨闕脈行於耳後,通於目,下行至肩,合於陽蹻脈,下行至足外側踝骨,隱行於足外側,上至股後,貫通日月,俠脊而還。

衝脈行於耳後,通於目,下行至肩,合於陽蹻脈,下行至足外側踝骨,隱行於足外側,上至股後,貫通日月,俠脊而還。

陽谿脈行於耳後,通於目,下行至肩,合於陽蹻脈,下行至足外側踝骨,隱行於足外側,上至股後,貫通日月,俠脊而還。

崑崙脈行於耳後,通於目,下行至肩,合於陽蹻脈,下行至足外側踝骨,隱行於足外側,上至股後,貫通日月,俠脊而還。

會陽脈行於耳後,通於目,下行至肩,合於陽蹻脈,下行至足外側踝骨,隱行於足外側,上至股後,貫通日月,俠脊而還。

中瀆脈行於耳後,通於目,下行至肩,合於陽蹻脈,下行至足外側踝骨,隱行於足外側,上至股後,貫通日月,俠脊而還。

歧伯曰:『足陽明,五臟六腑之海也。其脈大,血多氣盛,壯熱,刺此者,不深弗散,不留弗瀉也。足陽明,刺深六分,留十呼。足太陽,深五分,留七呼。足少陽,深四分,留五呼。足太陰,深三分,留四呼。足少陰,深二分,留三呼。足厥陰,深一分,留二呼。手之陰陽,其受氣之道近,其氣之來疾,其刺深者,皆無過二分,其留皆無過一呼。

刺而過此者,則脫氣。』

白話文:

歧伯說:「足陽明經,是五臟六腑的匯集處。它的脈道寬大,氣血旺盛,壯熱。針刺足陽明經時,針刺深度不能太淺,否則無法散發邪氣;針留時間不能太短,否則無法瀉出血氣。足陽明經針刺深度為六分,針留十次呼吸。

足太陽經針刺深度為五分,針留七次呼吸。足少陽經針刺深度為四分,針留五次呼吸。足太陰經針刺深度為三分,針留四次呼吸。足少陰經針刺深度為二分,針留三次呼吸。足厥陰經針刺深度為一分,針留二次呼吸。

手上的陰陽經,感受氣血的途徑較近,氣血流動較快,針刺深度都不應超過二分,針留時間都不應超過一次呼吸。」

針刺若超過此處,則會導致氣血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