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洲

《針灸大成》~ 卷一 (8)

回本書目錄

卷一 (8)

1. 刺要論

黃帝問曰:『願聞刺要?』

歧伯對曰:『病有浮沉,刺有淺深,各至其理,無過其道,過之則內傷,不及則生外壅,壅則邪從之。淺深不得,反為大賊,內動五臟,後生大病。故曰:「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膚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脈者,有在筋者,有在骨者,有在髓者。

」是故刺毫毛腠理無傷皮,皮傷則內動肺,肺動則秋病溫瘧,溯溯然寒慄;刺皮無傷肉,肉傷則內動脾,脾動則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脹煩,不嗜食;刺肉無傷脈,脈傷則內動心,心動則夏病心痛;刺脈無傷筋,筋傷則內動肝,肝動則春病熱而筋弛;刺筋無傷骨,骨傷則內動腎,腎動則冬病脹腰痛;刺骨無傷髓,髓傷則銷鑠䯒酸,體解㑊然不去矣。』

白話文:

黃帝問道:「我想知道針刺的要領?」

歧伯回答說:「疾病有在體表淺層和深層的不同,針刺也有淺刺和深刺的區別,都要達到其應有的位置,不要超過或不及。超過了會造成內傷,不及則會導致體表氣血不通暢,氣血不通暢就會使邪氣入侵。針刺的深淺不適當,反而會造成很大的傷害,影響到體內五臟,之後會產生嚴重的疾病。所以說:『疾病有的在最淺表的毛髮和皮膚紋理之間,有的在皮膚,有的在肌肉,有的在經脈,有的在筋,有的在骨,有的在骨髓。』

因此,針刺最淺表的毛髮和皮膚紋理之間,不要傷到皮膚;如果傷到皮膚,就會影響到肺,肺受到影響,就會在秋天發生發熱寒顫的瘧疾;針刺皮膚不要傷到肌肉;如果傷到肌肉,就會影響到脾,脾受到影響,就會在七十二日後的四季月份,發生腹脹煩躁、不想吃東西的病症;針刺肌肉不要傷到經脈;如果傷到經脈,就會影響到心,心受到影響,就會在夏天發生心痛的病症;針刺經脈不要傷到筋;如果傷到筋,就會影響到肝,肝受到影響,就會在春天發生發熱而筋脈鬆弛的病症;針刺筋不要傷到骨;如果傷到骨,就會影響到腎,腎受到影響,就會在冬天發生腰部脹痛的病症;針刺骨不要傷到骨髓;如果傷到骨髓,就會導致骨髓消損、骨頭痠痛,身體懈怠無力的感覺持續不退。」

2. 刺齊論

黃帝問曰:『願聞刺淺深之分?』

歧伯曰:『刺骨無傷筋者,針至筋而去,不及骨也;刺筋無傷肉者,至肉而去,不及筋也;刺肉無傷脈者,至脈而去,不及肉也;刺脈無傷皮者,至皮而去,不及脈也。所謂刺皮無傷肉者,病在皮中,針入皮中,無傷肉也;刺肉無傷筋者,過肉中筋也;刺筋無傷骨者,過筋中骨也。此之謂反也。』

白話文:

黃帝問道:「我想知道針刺深淺的區別。」

岐伯回答:「針刺到骨頭時,不要傷到筋,針到達筋就停止,不要刺到骨頭;針刺到筋時,不要傷到肌肉,針到達肌肉就停止,不要刺到筋;針刺到肌肉時,不要傷到血管,針到達血管就停止,不要刺到肌肉;針刺到血管時,不要傷到皮膚,針到達皮膚就停止,不要刺到血管。所謂針刺到皮膚時不要傷到肌肉,是指病在皮膚的部位,針進入皮膚就可以了,不要傷到肌肉;針刺到肌肉時不要傷到筋,是指針要穿過肌肉到達筋;針刺到筋時不要傷到骨頭,是指針要穿過筋到達骨頭。這就是所謂的『反向』刺法。」

3. 刺志論

黃帝問曰:『願聞虛實之要?』

歧伯對曰:『氣實形實,氣虛形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穀盛氣盛,穀虛氣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脈實血實,脈虛血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帝曰:『如何而反?』

歧伯曰:『氣虛身熱,此謂反也;穀入多而氣少,此謂反也;穀不入而氣多,此謂反也;脈盛血少,此謂反也;脈小血多,此謂反也。氣盛身寒,得之傷寒;氣虛身熱,得之傷暑;穀入多而氣少者,得之有所脫血,濕居下也;穀入少而氣多者,邪在胃及與肺也;脈小血多者,飲中熱也;脈大血少者,脈有風氣,水漿不入,此之謂也。』

白話文:

黃帝問道:「我想知道虛實的重點在哪?」

岐伯回答說:「氣足夠而且形體也強壯,氣虛弱而且形體也衰弱,這是正常的狀況,如果跟這個情況相反,那就是生病了。食物攝取足夠而且氣也充足,食物攝取不足而且氣也虛弱,這是正常的狀況,如果跟這個情況相反,那就是生病了;脈搏有力而且血液也充足,脈搏虛弱而且血液也不足,這是正常的狀況,如果跟這個情況相反,那就是生病了。」

黃帝問:「要如何才是相反的狀況呢?」

岐伯說:「氣虛弱但身體卻發熱,這就是相反的狀況;吃了很多食物但氣卻很少,這就是相反的狀況;吃不下東西但氣卻很多,這也是相反的狀況;脈搏強盛但血液卻很少,這也是相反的狀況;脈搏細小但血液卻很多,這也是相反的狀況。氣充足但身體卻感到寒冷,這是因為感受了風寒;氣虛弱但身體卻發熱,這是因為感受了暑熱;吃很多食物但氣卻很少,這是因為有失血的情況,而且濕氣積聚在下半身;吃不下東西但氣卻很多,這是因為邪氣在胃和肺的部位;脈搏細小但血液卻很多,這是因為飲水過多導致體內有熱;脈搏強大但血液卻很少,這是因為脈搏裡有風邪,而且水和食物都難以攝入,說的就是這些情況。」

4. 長刺節論

歧伯曰:『刺家不診,聽病者言。在頭,頭疾痛,為藏針之,刺至骨病已,上無傷骨肉及皮,皮者道也。陰刺,入一旁四處,治寒熱陰刺謂卒刺。深專者刺大臟,迫臟刺背,背俞也,刺之迫臟,臟會,腹中寒熱去而止。刺俞之要,發針而淺出血。治腐腫者,刺腐上,視癰小大,深淺刺。

刺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必端內針為故止。病在少腹有積,刺皮䯏以下,至少腹而止;刺俠脊兩旁四椎間,刺兩髂髎季脅肋間,導腹中氣熱下已髎一作髀,四椎恐為五椎,謂心俞應少腹。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刺少腹兩股間,刺腰髁骨間,刺而多之,盡炅病已炅,熱也。

病在筋,筋攣節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痺,刺筋上為故,刺分肉間,不可中骨也,病起筋炅,病已止。病在肌膚,肌膚盡痛,名曰肌痺,傷於寒濕,刺大分、小分,多發針而深之,以熱為故,無傷筋骨,傷筋骨,癰發若變,諸分盡熱,病已止。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髓酸痛,寒氣至,名曰骨痺,深者刺無傷脈肉為故,其道大分、小分,骨熱病已止。病在諸陽脈,且寒且熱,諸分且寒且熱,名曰狂氣狂亂也。

,刺之虛脈,視分盡熱,病已止。病初發,歲一發,不治月一發,不治月四五發,名曰癲病,刺諸分諸脈,其無寒者,以針調之,病已止。病風且寒且熱,炅汗出,一日數過,先刺諸分理絡脈,汗出且寒且熱,三日一刺,百日而已。病大風骨節重,鬚眉墮,名曰大風,刺肌肉為故,汗出百日,刺骨髓,汗出百日,凡二百日鬚眉生而止針。』

白話文:

岐伯說:「針刺醫師如果不先診斷,只聽病人描述病情就下針,如果病在頭部,頭痛難忍,就用藏針(一種針刺手法)刺入,針要刺到骨頭附近,病就會好。針刺時不要傷到骨肉和皮膚,皮膚是針刺的路徑。陰刺,要從旁邊四個穴位刺入,用來治療寒熱病,陰刺指的是快速刺入。深刺是指刺入較大的內臟,逼近內臟則刺背部,背部有臟腑的俞穴,逼近內臟的俞穴,會讓腹中的寒熱消除而停止。刺俞穴的要點,是出針時要淺淺出血。治療腐爛的腫瘡,要刺在腐爛的地方,看腫瘡的大小和深淺來決定針刺的深淺。

腫瘡大的要多出血,小的要刺深一點,一定要讓針尖刺入病灶才能停止。如果病在小腹有積聚,針刺從皮膚下面開始,刺到小腹就停止。刺脊椎兩旁四個椎骨之間的穴位,還有兩側髂骨、脅肋之間的穴位,可以引導腹中的氣熱向下消散,髂穴(一說髀穴),四椎(恐怕應該是五椎),指的是心俞穴應對小腹。如果病在小腹,腹痛導致大小便不通暢,這種病叫做疝氣,是受寒引起的。要刺小腹兩側大腿之間,還要刺腰部和髖骨之間的穴位,多刺幾針,把熱氣完全散發,病就會好。

如果病在筋,筋脈攣縮,關節疼痛,不能行走,這種病叫做筋痺,要刺在筋上,或刺在肌肉與肌肉之間的縫隙,但不要刺到骨頭。如果疾病因為筋受熱而起,病好了就會停止。如果病在肌膚,肌膚都感到疼痛,這種病叫做肌痺,是受到寒濕侵襲引起的。要刺較大和較小的肌肉間隙,多發針且刺深一點,以熱為基準,不要傷到筋骨,如果傷到筋骨,可能會長出癰瘡。如果全身發熱,病就會好。如果病在骨頭,感覺骨頭沉重抬不起來,骨髓酸痛,並感到寒氣,這種病叫做骨痺,要深刺,但不要傷到脈和肉,針刺的穴位在大肌間隙和小肌間隙。等骨頭的熱散發出來,病就會好。如果病在所有陽脈,忽冷忽熱,全身忽冷忽熱,這種病叫做狂氣,也就是精神錯亂。

要刺在虛弱的脈搏上,等全身的熱散發出來,病就會好。如果病剛開始發作,一年發作一次,如果不治療,就會變成一個月發作一次,如果不治療,就會變成一個月發作四五次,這種病叫做癲病,要刺在各個穴位和脈絡上,如果沒有寒症,就用針調解,病就會好。如果病是風邪引起的,忽冷忽熱,而且出汗,一天發生好幾次,先刺各個穴位,疏通絡脈,等汗出來,忽冷忽熱的症狀減輕,就三天刺一次,一百天就會痊癒。如果病是大風病,骨節沉重,眉毛和鬍鬚脫落,這種病叫做大風病,要刺肌肉,等汗出來一百天,再刺骨髓,等汗出來一百天,總共二百天,眉毛和鬍鬚就會長出來,就可以停止針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