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洲

《針灸大成》~ 卷一 (9)

回本書目錄

卷一 (9)

1. 皮部論

帝曰:『皮之十二部,其生病皆何如?』

歧伯曰:『皮者,脈之部也,邪客於皮,則腠理開,開則邪入客於絡脈,絡脈滿則注於經脈,經脈滿則入舍於腑臟也。故皮者有分部,不與不與,疑不愈也。而生大病也。』

白話文:

黃帝問:皮膚的十二個部位,它們生病的情況都是怎麼樣的呢?

歧伯回答說:皮膚,是經脈氣血散布的部位。當邪氣侵犯皮膚時,會導致皮膚的紋理疏鬆開來,一旦疏鬆,邪氣就會進入到絡脈;絡脈被邪氣充滿後,邪氣就會流注到經脈;經脈也被邪氣充滿後,就會進入到臟腑。所以皮膚有分區分部,如果不能區分開來,就會延誤病情,導致大病發生。

2. 經絡論

黃帝問曰:『夫絡脈之見也,其五色各異,青、黃、赤、白、黑不同,其故何也?』

歧伯對曰:『經有常色,而絡無常變也。』

帝曰:『經之常色何如?』

曰:『心赤,肺白,肝青,脾黃,腎黑,皆亦應其經脈之色也。』

帝曰:『絡之陰陽,亦應其經乎?』

曰:『陰絡之色應其經,陽絡之色變無常,隨四時而行也。寒多則凝泣,凝泣則青黑;熱多則淖澤,淖澤則黃赤,此皆常色,謂之無病。五色具見者,謂之寒熱。』

白話文:

黃帝問道:『那些分布在身體上的絡脈,它們呈現的顏色各有不同,青、黃、赤、白、黑,這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岐伯回答說:『經脈有固定的顏色,而絡脈的顏色會不斷變化。』

黃帝問:『經脈的固定顏色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心對應紅色,肺對應白色,肝對應青色,脾對應黃色,腎對應黑色,這些都各自對應它們所屬經脈的顏色。』

黃帝問:『絡脈的陰陽屬性,也和經脈一樣嗎?』

岐伯說:『屬於陰的絡脈顏色和所屬的經脈顏色相符,而屬於陽的絡脈顏色則變化不定,會隨著四季而變化。寒冷時顏色容易凝滯,凝滯就會呈現青黑色;熱的時候顏色會變得潤澤,潤澤就會呈現黃紅色。這些都是正常的顏色,表示身體沒有疾病。如果同時出現五種顏色,就表示身體有寒熱之病。』

3. 骨空論

黃帝問曰:『余聞風者百病之始也,以針治之奈何?』

歧伯對曰:『風從外入,令人振寒,汗出頭痛,身重惡寒,治在風府,調其陰陽,不足則補,有餘則瀉。大風頸項痛,刺風府。大風汗出,灸譩譆,以手壓之,令病者呼譩譆,譩譆應手。從風憎風,刺眉頭即攢竹刺三分,若灸三壯。;失枕在肩上橫骨間即缺盆。;折使搖臂,齊肘正,灸脊中即背陽關,針五分,灸三壯。

;眇絡季脅引少腹而痛脹,刺譩譆眇謂俠脊兩旁空軟處。;腰痛不可以轉搖,急引陰卵,刺八髎與痛上,八髎在腰尻分間;鼠瘻寒熱,還刺寒府,寒府在胕膝外解營。取膝上外者,使之拜;取足心者,使之跪也。』

白話文:

黃帝問道:「我聽說風是所有疾病的開始,用針灸治療應該怎麼做呢?」

岐伯回答說:「風邪從體外侵入,會使人發冷顫抖,出汗、頭痛、身體沉重、怕冷,治療應該在風府穴,要調節身體的陰陽平衡,虛弱就用補法,強盛就用瀉法。大風引起的頸項疼痛,就刺風府穴。大風引起出汗,就灸譩譆穴,用手按壓住穴位,讓病人呼氣發出「譩譆」的聲音,手能感覺到穴位的反應。怕風又討厭風,就刺眉頭的攢竹穴,刺入三分深,如果用灸,就灸三壯。落枕導致肩部橫骨間(即缺盆穴)疼痛,要彎折手臂,使肘部保持水平,然後灸脊中穴(即背陽關穴),針刺五分深,灸三壯。

感覺肋部側面疼痛,牽引到小腹引起疼痛和脹痛,就刺譩譆穴(肋骨兩側、脊椎兩旁柔軟的空隙處)。腰痛到不能轉動身體,還牽引到陰囊部位,就刺八髎穴,以及疼痛的部位,八髎穴在腰部和尾椎骨之間。患上鼠瘻,時冷時熱,就刺寒府穴,寒府穴在小腿外側,膝蓋下方的位置。取穴在膝蓋外側時,要讓病人彎腰;取穴在腳底中心時,要讓病人跪下。」

4. 刺水熱穴論

黃帝問曰:『少陰何以主腎?腎何以主水?』

歧伯曰:『腎者,至陰也;至陰者,盛水也;肺者,太陰也;少陰者,冬脈也。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

帝曰:『腎何以能聚水而生病?』

歧伯曰:『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上下溢於皮膚,故為胕腫。胕腫者,聚水而生病也。』

帝曰:『諸水皆生於腎乎?』

曰:『腎者牝臟也,地氣上者屬於腎,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陰。勇而勞甚,則腎汗出,腎汗出逢於風,內不得入於臟腑,外不得越於皮膚,客於玄府,行於皮裡,傳於胕腫,本之於腎,名曰風水。所謂玄府者,汗孔也。』

帝曰:『水俞五十七處者,是何主也?』

歧伯曰:『腎俞五十七穴,積陰之所聚也,水所從出入也。尻上五行行五者,此腎俞,故水病下為胕腫大腹,上為喘呼,不得臥者,標本俱病,故肺為喘呼?腎為水腫,肺為逆不得臥,分為相輸俱受者,水氣之所留也。伏兔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腎之街也,三陰之所交結於腳也。

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腎脈之下行也,名曰太衝。凡五十七穴者,皆臟之陰絡,水之所客也。』

帝曰:『春取絡脈分肉何也?』

曰:『春者木始治,肝氣始生,肝氣急,其風疾,經脈常深,其氣少,不能深入,故取絡脈分肉間。』

帝曰:『夏取盛經分腠何也?』

曰:『夏者火始治,心氣始長,脈瘦氣弱,陽氣流溢,熱熏分腠,內至於經,故取盛經分腠,絕膚而病去者,邪居淺也。所謂盛經者,陽脈也。』

帝曰:『秋取經俞何也?』

曰:『秋者金始治,肺將收殺,金將勝火,陽氣在合,陰氣初勝,濕氣及體,陰氣未盛,未能深入,故取俞以瀉陰邪,取合以虛陽邪,陽氣始衰,故取於合。』

帝曰:『冬取井滎何也?』

曰:『冬者水始治,腎方閉,陽氣衰少,陰氣堅盛,巨陽伏沉,陽氣乃去,故取井以下陰逆,取滎以實陽氣。故曰:「冬取井滎,春不鼽衄。」此之謂也。』

帝曰:『夫子言治熱病五十九俞,願聞其處,因聞其意。』

歧伯曰:『頭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諸陽之熱逆也。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瀉胸中之熱也;氣街、三里、巨虛上下廉,此八者,以瀉胃中之熱也;雲門、髃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瀉四肢之熱也;五臟俞旁五,此十者,以瀉五臟之熱也。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熱之左右也。』

帝曰:『人傷於寒而傳為熱,何也?』

歧伯曰:『夫寒盛,則生熱也。』

白話文:

刺水熱穴論

黃帝問道:「少陰經脈為何主導腎臟?腎臟又為何主導水液?」

歧伯回答說:「腎臟屬至陰之性,至陰的特性就是能蓄積大量水液。肺臟屬太陰之性,少陰經脈則與冬季的脈象相應。因此,水的根本在腎,末端在肺,兩者都與積蓄水液有關。」

黃帝問道:「腎臟為何能聚集水液而產生疾病?」

歧伯回答說:「腎臟是胃的關隘,如果關隘功能不順暢,水液就會聚集並按照同類性質匯聚。水液從上下漫溢到皮膚,就會形成浮腫。浮腫的產生,就是因為水液聚集而引起的疾病。」

黃帝問道:「各種水腫都是從腎臟產生的嗎?」

歧伯說:「腎臟屬陰,地氣上升的特性屬於腎,能產生水液,所以說它屬至陰。如果過度勞動或過於勇猛,腎臟就會出汗,腎汗排出遇到風邪,就無法進入體內臟腑,也無法從皮膚排出,停留在皮下間隙,在皮膚內部遊走,傳播到浮腫部位。這些疾病的根源都在腎,被稱為風水。所謂皮下間隙,就是指汗孔。」

黃帝問道:「人體共有五十七個與水液相關的穴位,它們各自主導什麼呢?」

歧伯回答說:「腎俞共有五十七個穴位,是陰氣聚集的地方,也是水液出入的通道。臀部上方有五行,每行五個穴位,這些是腎俞穴,所以水病在下就會導致浮腫、腹部腫大,在上就會導致喘息、無法平臥。這是標本都發生病變,因此肺會出現喘息,腎會出現水腫,肺氣逆行導致無法平臥。這是因為這些穴位分佈在不同的部位,互相影響,都是水氣滯留的地方。大腿外側的股直肌上方,每側有兩行,每行五個穴位,這些是腎之街,也是足三陰經交匯的地方。腳踝上方,每側有一行,每行六個穴位,這些是腎經的下行脈絡,稱為太衝。總共五十七個穴位,都是各臟腑陰經的絡脈,是水邪容易停留的地方。」

黃帝問道:「春天在絡脈和肌肉間取穴治療是什麼原因呢?」

歧伯說:「春天是木氣開始主導的季節,肝氣開始生發,肝氣偏急,風邪較多,經脈通常在比較深層,氣血較少,難以深入,所以要取絡脈和肌肉之間比較淺的穴位。」

黃帝問道:「夏天在經脈旺盛和皮膚紋理間取穴治療是什麼原因呢?」

歧伯說:「夏天是火氣開始主導的季節,心氣開始生長,脈象較細,氣血較弱,陽氣向外散發,熱氣熏蒸皮膚紋理,並深入經脈。因此要取經脈旺盛和皮膚紋理之間的穴位。如果針刺後病症迅速解除,是因為邪氣停留較淺。所謂經脈旺盛,指的是陽經。」

黃帝問道:「秋天在經脈的俞穴取穴治療是什麼原因呢?」

歧伯說:「秋天是金氣開始主導的季節,肺氣將要收斂,金氣將要克制火氣,陽氣開始內合,陰氣初盛。濕氣容易侵入人體,但此時陰氣還不夠強盛,還不能深入,所以要取俞穴來瀉掉陰邪,取合穴來補益陽邪。此時陽氣開始衰弱,因此要取合穴。」

黃帝問道:「冬天在井穴和滎穴取穴治療是什麼原因呢?」

歧伯說:「冬天是水氣開始主導的季節,腎氣開始閉藏,陽氣衰弱,陰氣強盛。陽氣潛伏於內,而逐漸衰退,所以要取井穴來疏導陰氣上逆,取滎穴來充實陽氣。所以說:『冬天取井穴和滎穴,春天就不會出現鼻塞流涕或出血的症狀。』就是這個道理。」

黃帝問道:「先生您說治療熱病要用到五十九個穴位,希望您能說明這些穴位的具體位置和作用。」

歧伯說:「頭部五行,每行五個穴位,這些穴位可以用來疏散上衝的陽熱。大椎穴、膺俞穴、缺盆穴、背俞穴,這八個穴位可以用來瀉除胸中的熱邪。氣街穴、足三里穴、巨虛上廉穴和巨虛下廉穴,這八個穴位可以用來瀉除胃中的熱邪。雲門穴、髃骨穴、委中穴、髓空穴,這八個穴位可以用來瀉除四肢的熱邪。五臟的俞穴旁邊各五個穴位,這十個穴位可以用來瀉除五臟的熱邪。以上總共五十九個穴位,都可以治療各種熱病。」

黃帝問道:「人受寒邪侵襲,為什麼會轉變成熱病呢?」

歧伯回答說:「寒邪過盛,就會產生熱邪。」